為什麼沙俄一戰時期不堪一擊,蘇聯卻在二戰所向披靡?

夢隱晨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蘇聯一種代號為“斯大林之錘”的“怪獸級”武器中窺探一二。

1945年4月28日,蘇德柏林巷戰已到最後關頭,堅守蘭德維爾橋頭堡的德國擲彈兵在希特勒的號召下誓死保衛元首,而蘇軍方面則投入了200個師團,250萬人的巨大兵力分兩個方向對隱藏在柏林巷道內負隅頑抗的納粹德軍發起猛烈的攻擊。

戰爭初期蘇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進站到了柏林郊區,然而,隨著蘇軍向內縱深的推進,德軍士兵憑藉著手中先進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並藉助巷道掩體優勢給蘇軍的坦克機械化部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惱羞成怒的蘇聯軍事委員會統帥斯大林命令軍部調集幾十臺異常恐怖的攻城利器馳援前線,當德國士兵無數次以鐵拳反坦克火箭筒打退蘭德維爾橋頭堡瘋狂進攻的蘇軍坦克集群后,一名德國老兵在炮隊鏡中發現對岸的蘇軍坦克群開始倉皇撤退,幾十個龐然大物在拖拉機和坦克搶救車前拉後推下一字排開。

“大家趕快離開!快!我們跑不掉了!”見識過這種“怪物”的德軍老兵絕望中發出了陣陣疾呼,此時的軍中早已亂作一團納粹德軍四散潰逃,就連黨衛軍督戰官連殺數名逃兵後也無法阻擋住洪水般的潰逃大軍。

而正當德軍士兵四散逃跑之際,一陣山崩地裂的呼嘯聲像撕裂空氣般向德軍陣地襲來,霎時整個陣地上泛起萬丈火光,巨大的爆炸讓蘭德維爾橋頭堡轉瞬從地球上抹平,烈火的燒灼聲和爆炸的衝擊波響徹方圓幾十裡,德軍陣地宛如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

“鋼鐵在燃燒,大地在顫抖”,這是劫後餘生的納粹士兵心有餘悸的描述,從德軍士兵後來的講述情況來看,貌似德軍陣地遭遇到了喀秋莎火箭炮的襲擊。然而,在蘇軍內部除了擁有喀秋莎火箭炮這樣慘絕人寰的魔鬼級武器,其實,蘇軍還有著一種被敵手納粹德軍稱之為“斯大林之錘”的恐怖性的武器,這個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B4榴彈炮”。而德軍在此次陣地攻防戰中所遭遇的致命性打擊就是B4榴彈炮的傑作。

B4榴彈炮,蘇聯紅軍使用過的最為怪異的大口徑重型火炮。這種火炮於1930年11月由列寧格勒的波爾舍維克兵工廠製造,該炮口徑203毫米,總重15.8噸,炮管長度5087毫米,最大射程17500米,炮口初速度更是達到驚人的607米/秒。

說這種火炮的“怪異”在於該火炮是在斯大林的親自督導下由蘇聯國防委員會批准而開始著手研製。當時的斯大林極度偏愛大口徑火炮,並強調“大火炮”作戰思想指導意圖,因此,在他的親自授意下,布爾什維克工廠開足馬力組織科研人員立即進行火炮的設計和生產。

從1928年1月火炮設計圖紙完工到1930年11月完成組裝B4榴彈炮的出產歷經波折,然而,此時的B4榴彈炮尚處於試驗階段,蘇聯炮兵設計局也對此作出了多達146處的修改仍存在不少缺陷。但在斯大林的嚴厲督促下,布爾什維克工廠開始了成批量的生產,而在1931年至1941年間,B4榴彈炮由於體積過於笨重且未經實戰檢驗,因此更多是在例如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和哈爾科夫等諸多閱兵式中充當“門面”。

正是由於斯大林對B4榴彈炮的狂熱和偏愛,B4榴彈炮自出產後立馬被編入由中央直轄的直屬預備隊炮兵營,可見斯大林對該火炮的喜愛。

B4榴彈炮雖然體積笨重在戰場上難以及時有效躲避敵軍的炮擊,但後來設計師根據B4榴彈炮機動性能缺陷嚴重的情況給B4榴彈炮加裝了履式炮架。該炮架重11噸,採用的是“共產國際”重型履帶式拖拉機的地盤,炮架尾部裝有輔助輪用於牽引,牽引時速大約為15千米/小時,這對於總重15.8噸的龐然大物來說機動效果得到了極大提升。

這種火炮雖然存在著體積笨重的致命缺陷,但在其它方面堪稱火炮中的經典大口徑傑作。比如B4榴彈炮採用特殊的雙重駐退復進系統。所謂“雙重駐退復進系統”就是第一部分採取與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後坐裝置,第二部分則在於B4榴彈炮的炮床可沿炮架的滑軌手動自由滑行,這樣就便於火炮在作戰射擊的過程中能根據敵軍陣地的轉移作出相應的角度調整。

正是因為有這樣獨特的射擊B4榴彈炮的高低射界可達-2至+60度,而左右方向射界可延伸至30度。開炮時其底盤後段會向下調低姿態,同時將車尾駐鋤插入地面,形成穩固的射擊平臺。

為了使B4榴彈炮發揮出最佳恐怖威力,B4榴彈炮在射擊之初就採用5087毫米長的炮管,而其中刻有膛線的炮管就長達3981毫米,內壁膛線多達64條,光炮管重量就高達5.2噸,說這樣的火炮配備是“怪獸級”的顯然絲毫不為過。

除了本體發射裝置的“高配”,蘇聯人同時也為B4榴彈炮設計了兩種著名型號的高爆彈,一種是以鉻釩合金製造,長度達1米左右的尾翼穩定炮彈,這種炮彈的材料密度非常高炮彈彈體裝有厚重的彈殼,彈體末端有4片彈簧收縮精鋼彈翼,並以外筒包裹。當炮彈自炮口發射出來後,外筒自動脫落,4片彈翼靠彈簧機構的作用自動展開,從而使彈道能維持穩定,彈頭依照慣性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貫穿4米厚的強化混凝土工事。而另一種炮彈就是混凝土穿透彈,這種炮彈的最大作用就是專門對付厚實的高標號水泥修建的碉堡,只要炮彈命中水泥建築瞬間化為灰燼。德軍對B4榴彈炮因此還有一個“來自死亡的咆哮”的驚悚稱呼。

由於炮彈長度在1米左右且非常笨重,顯然依靠人力輸彈根本無法完成一次炮擊過程,因此布爾什維克廠還給B4榴彈炮量身定製了以T-18坦克地盤為原型的裝彈車,這種裝彈車的出現就很好解決了B4榴彈炮的裝彈問題。

正是由於蘇聯裝備了B4榴彈炮這樣恐怖級的大殺器,使得蘇軍在此後的哈爾科夫、柴科斯基、柯尼斯堡和但澤等蘇德攻堅戰中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將納粹德軍殺的屍橫遍野、殘肢斷臂。而也是因為蘇軍依仗著手中的“斯大林之錘”才徹底轟碎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狂妄,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提前結束。

然而,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落幕,維持了4年之久的B4榴彈炮生產線全面宣告停產,取而代之的2B1自行榴彈炮登上了軍事舞臺。但B4榴彈炮卻以其獨有的方式完成了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為人類迎來了一個祥和、美好的明天,在這一點上B4榴彈炮的歷史功績永遠無法抹殺。現今陳列於聖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館的B4榴彈炮似乎在訴說著人類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讓人類明白了只有珍愛、攜手共進方能擁有來之不易的和平歲月。

參考資料:《來自死亡的咆哮》、《蘇德戰爭史》


歷史偵查處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一戰沙俄不是不堪一擊。

實際上沙俄總體作戰還是不錯的。除了明顯打不過德軍以外,俄軍對奧匈帝國並不落下風。

俄軍一度殺入東普魯士,距離柏林不到200公里。

而且一戰沙俄的任務不是擊潰德軍,因為他沒有這種實力。他的任務只是拖住德軍,使得德軍陷入兩線作戰,最終崩潰。

事實上,直到沙俄政府垮臺,俄軍很好的完成了這個任務,雖然損失慘重了一些。

第二,蘇軍也不是所向披靡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被德軍打的一塌糊塗,潰不成軍。

一個基輔會戰,蘇軍被殲滅70多萬大軍,這是有史以來絕無僅有的慘敗,創造了世界記錄。

蘇軍之所以能夠頂住,完全是依靠人力和物力的優勢。

蘇德戰爭中,蘇軍死亡男性士兵高達900多萬,德軍死亡人數還不到蘇軍的一半,可見蘇軍損失多麼慘重,換成別的國家恐怕都亡國滅種了。

即便如此,直到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前,德軍和蘇軍基本是均勢,蘇軍沒有獲得什麼大的優勢,甚至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被德軍打的狼狽不堪。庫爾斯克會戰蘇軍損失90萬人,德軍也不過才50萬。

德軍真正的崩潰,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以後,德軍根本不是這個龐大聯盟的對手,顧此失彼,對付蘇軍就對付不了美軍,對付美軍就打不過蘇軍,最終迅速垮臺。

所以沙俄軍隊沒那麼弱,蘇軍也沒那麼強。


薩沙


沙俄在一戰時,被稱為世界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其工業生產水平低,社會組織動員效率也不高。法國和俄國結盟,規定兩國一旦收到攻擊,另一方需要即時發起攻勢,並對投入軍隊數量作了規定,法國是130萬,俄國是70萬到80萬。

俄國的主要戰場方向在歐洲,且人口達到1.7億,但是考慮到俄軍的組織動員能力和經濟實力,也沒有太指望指望俄國能在短時間內組織起大規模的進攻。法國的想法是,俄國在東線盡力拖住德軍就好,等待英法聯軍在西線的勝利。

俄國最大的優勢是國土縱深,任何一個歐洲強國,在遇到俄國的廣袤土地時,其在歐洲進行的戰場規則就會完全失效。歐洲社會發展水平高,路網發達,而俄國境內都是鄉下土路,一到下雨,連機動兵力都無法派出,進攻速度被遲滯,緊接而來的就是脆弱補給輜重線。

俄國最大的劣勢是國內政局不穩,革命黨收到了德國的資金支持,蠢蠢欲動,而且國內民族眾多,沙俄還沒有時間去把新佔領的土地都給消化掉。一旦大軍傾巢而出,社會控制力度減弱,極容易造成內亂。

一戰時俄國面臨的德國是其綜合軍事國力最強大的時候,德國隱忍發奮圖強20年,稱為世界第一軍事強國,陸軍和海軍實力都很可觀。在西線,英法聯軍拼盡全力,仍不能佔到一點便宜。自1917年後,法國已經差點亡國,組織不起任何一場大型的攻勢了,完全是靠著英國在撐。在東線,德國僅用百分之十的兵力,就將俄軍逐出了東普魯士,後期德軍騰出空來,更是把俄軍趕出了烏克蘭。到1918年德國投降前半年,英法都已筋疲力盡,認為德軍也將如此時,德軍又發起了春季攻勢,這給了英法美聯軍極大的震撼。

所以,俄國在一戰,是用俄國最弱時對抗德國最強時,表現就是不堪一擊。

到了二戰時,已經變身為蘇聯的俄國,擁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億人口,世界第二的工業產值,500多萬常備軍,獨裁體制,實力早已與一戰時不可同日而語。蘇聯在西方沒有閒著,北上打芬蘭,南邊打羅馬尼亞,中間打波蘭,幾年時間,將國土縱深往西方推進了200公里。

德國已經不是一戰時的德國了,在凡爾賽被肢解後的德國只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和人口,軍隊是在二戰前幾年武裝起來的,軍事工業依然強大,但是海軍已經沒落,不能在東線和西線同時發動大規模進攻了。

所以,一方實力上漲,一方實力下降,是德國和俄國二戰前的整體態勢。但德國勝在軍事理論先進,一波流的閃電戰打的蘇聯內出血,差點死在手術檯,靠著美國的輸血勉強緩過來。德國在攻入到蘇聯境內時,發現蘇聯的土地道路情況太差勁,跟之前的調查報告不相符,火車和汽車機動都很困難,雨季麻煩,冬季更難熬。

德軍再次陷入了長久的消耗戰裡。


而知而行


說蘇聯在二戰時所向披靡有點言過其實了!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後,蘇聯幾無招架之力,如果不是嚴寒天氣等極端氣候影響了德國的後勤保障及武器威力的發揮,一旦斯大林格勒被攻陷的話,估計二戰歷史都可能會改寫。

一戰的時候,正值沙俄苟延殘喘末期,國力已經嚴重削弱,可沙皇仍在和德國爭奪勢力範圍,與德國的矛盾越加激化。戰爭一起,沙俄就明顯力不從心了,後勤保障更是捉襟見肘,加之到處都在鬧革命,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二戰時的蘇聯之所以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主客觀原因都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一,德國當時雖然很強盛,但樹敵太多,且多線作戰,兵力分散,不能形成壓倒性優勢,失去了一擊必殺的機會。二,二戰時的蘇聯已非一戰時的沙俄,此時的蘇聯已是個擁有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的意識形態國家,全國已經形成“一盤棋”,戰略保障和物資調配優勢明顯。戰略縱深也較之一戰的沙俄時期更廣更深。三,蘇聯極端的氣候條件使德軍人員不適應,武器裝備的效用也大打折扣。四,在蘇軍和德軍形成相持階段時,美國的參戰大大緩解了蘇軍的壓力,也同時激發了蘇軍的士氣和必勝信念,而面臨東西雙線作戰的德軍明顯感到了力不從心,士氣也無法高漲起來。沒有了士氣,再沒有道義上的優勢,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蘇聯在二戰時期的貢獻是巨大的,但也不應無原則的誇大其詞。二戰的勝利是正義戰勝了邪惡,美國等世界其他國家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尊重歷史才是後人應該秉持的唯物觀。


人生觸底反彈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和兩個不同時期俄國的綜合國力有極大的關係。

我們首先看一下一戰爆發前後俄國的情況。 1861年俄國在亞歷山大二世的主持下開始了農奴制改革。

俄國農奴沒有自由,沒有土地,依附地主生活甚至可以被當做物品隨意買賣,農奴制改革使農奴可以花當時地價5倍的價錢買到屬於自己的一塊“份地”,但是解放後的農奴歸“村社”管理。


這個改革解放了農奴的人身自由,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使俄國的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但是1861年改革同時使農奴背上更為沉重的負擔。當時俄國的君主亞歷山大二世說:“諸位會深信,凡是能維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由此可見對農奴剝削之重。

一戰爆發,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落後。當英法等國用蒸汽船蒸汽車運輸物資時,俄國仍在用木製帆船運輸物資。

同時俄國國內爆發了二月革命,國內動盪不安。沙皇統治即將結束。俄國將領和皇帝的昏庸,冒進,導致了前線軍隊損失慘重。加速了沙皇統治的結束。工業革命讓英法等國迅速發展,在軍事,經濟,政治各方面領先世界,與此同時俄國只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自然在一戰中慘敗。十月革命後,新政權建立,為了鞏固政權,列寧簽署不平等條約,割讓領土,退出了一戰。


1922年蘇聯建立,1925年推行新經濟政策,蘇聯國內經濟得到恢復。列寧去世後,斯大林上臺。開始了計劃經濟時代。推行斯大林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開展五年計劃。

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取得了驚人的發展。工業體系基本完善,經濟增長率歐洲第一,世界第二。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將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有效的調動了起來。軍事工業得到重點發展,軍事實力強盛。

蘇聯工業的發展為二戰時期軍隊提供了優質的後勤保障,加之俄羅斯人戰鬥力強悍,所以能在二戰中所向披靡。



橙子的桔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軍隊的表現確實不怎麼樣,在東線打了許多爛仗,遠不如日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軍隊。

來看下一戰時期的沙俄軍隊,沙俄軍隊全依賴農民動員,戰術素養低下。

沙俄軍隊武器都供應不足,步槍還要外包給其他協約國生產,上層領導者無能,戰術佈置不行,也就布魯西洛夫將軍可以。

沙俄軍隊的精神也堪憂,不知道為何而戰,加上1905年過後,俄國資本家和工人反對沙皇政權。

再看下二戰時期的蘇聯軍隊,蘇聯軍隊戰爭初期遭受重大損失,但是補充進來的士兵大多為工人,學生,而且戰鬥精神高,保家衛國意志非常強,組織性也高。

兩個五年計劃實施後,確實很有成效,蘇聯軍隊武器先進,還能大規模生產,至少前線不會缺槍缺炮,飛機坦克彈藥充足。

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隨便拿一個就比一戰沙俄的那些將軍強的多。


歷史學愛好者


話說一戰時沙俄沒有不堪一擊,二戰中蘇聯剛開始也沒有所向披靡。

一戰之初,沙俄付出巨大代價,在東線對抗著德奧軍隊,雖然沒啥特別明顯的戰績,但是要說不堪一擊,顯然不符合事實,至少牽制了德奧半數以上的軍隊。而沙俄與英法圍毆德奧而不得的重要原因就是幾個國家心不齊,都想對方出力多點。

最後,大家都覺得這樣不行,於是1916年商定東西線都同時進攻,在西線有凡爾登和索姆河兩大戰役,那叫一個慘烈,大家也應該聽過凡爾登絞肉機之說。而東線,就是沙俄發動的夏季攻勢,百萬北極熊兵從東北,東,東南三個方向向德奧發起攻擊,其中尤其是東南方向,以最少兵力取得最輝煌戰績。自此,優勢逐漸向英法俄協約國 方向發展。不過後來,沙俄爆發二月與十月兩次革命,沙俄變蘇俄最後退出了戰爭。總之,在參戰過程中,雖然不是排山倒海的碾壓德國,但是要說不堪一擊,顯然也不符合事實。

說話間,蘇俄變蘇聯,然後就到了二戰,二戰之前,蘇德簽約,互相不打架,蘇聯頓時鬆懈了下來。同時,蘇聯內部內鬥搞得熱火朝天,搞死了很多經驗豐富的將領。於是,德國閃擊蘇聯,最開始幾乎是完勝。不過奈何蘇聯太大了,根本吃不下去。等到蘇聯回過神來,重整旗鼓,經過一番整頓,逐漸佔據優勢,進而才有了最後的所向披靡。

總結一下,沙俄沒有不堪一擊,蘇聯雖能打,但是最開始,也是一潰千里。


北玄武


人之所以被稱之為人,是因為有了思想,而軍隊之所以強弱有別,也同樣得益於思想的武裝。一個被思想武裝起來的軍隊,往往會在關鍵時刻迸發出驚人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在人類歷史上,會出現很多以弱勝強的軍事案例的主要原因。

沙俄時代的軍隊,都是君主集權下的奴隸,是一群沒有思想的野獸。

當19世紀6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西方國家爆發之後,西方國家的經濟就開始步入了資本主義經濟時代,並由此催發了西方各國的政治體制的變革,從過去的君主制轉變成為君主立憲制或者共和制。

在這一過程中,資本開始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君主個貴族則逐漸退居幕後或者次要地位。從此西方國家開始變得文明,思想不再是精英們才可以理解的名詞,國家個民族的意義也逐漸在普通民眾的心中紮根。

但是這一切都與俄國無關,在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已經完成了變革的時候,沙皇俄國仍然還處於封建君主制的狀態之下,在當時的俄國,更多的地方實行的甚至是更為落後的農奴制度。

因此在大多數時候,沙俄軍隊中的士兵都是由農奴組成,這些人沒有自己的思想,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就像一群野獸一樣,一切都遵從於本能行事。因此指望這樣的軍隊能夠有多少戰鬥力,是一個比較不切實際的想法。

事實上在西方歷史上,俄羅斯的軍隊的戰鬥力一直都是“弱雞”的代名詞,如果不是因為其廣袤的領土和嚴寒的氣候,估計這個國家在拿破崙時代都已經被法國消滅了。

十月革命給俄羅斯帶來的不僅僅是國家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他解放了俄羅斯人的思想,讓他們從野獸變成了人。

我們今天在討論蘇聯的時候,往往會去分析他會解體的原因,然後以此來嘲笑蘇聯社會主義革命是何等的錯誤。

但是我們並沒有去想一想,1917年的十月革命為什麼會在俄羅斯取得巨大的成功,蘇聯為什麼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人類進步思想的代名詞的原因。

1917年的十月革命,不僅僅給俄羅斯人帶來了進步的曙光,這一縷陽光也同樣照亮了世界上的其他包括中國在內的落後國家。因為相對於資本主義思想而言,社會主義思想要更能夠解放人的思想,也更能夠讓人明白自己生存的意義。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紅色蘇聯在其建國之後,就很快的迸發出了驚人的發展潛力,迅速改變了其落後的國家發展情況,以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法比擬的速度,走到工業化道路上來。

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在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的武裝之後,其軍事戰鬥力也同樣取得了驚人的增長,從此這些軍隊中的士兵開始明白自己並不是野獸,也懂得了自己正在為誰在拼死戰鬥。

在二戰的蘇聯戰場上,為什麼德國人始終攻不下莫斯科,並不僅僅是因為蘇聯士兵背後是督戰隊的手槍,而是他們明白自己是誰,自己正在為誰戰鬥,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參戰的蘇聯士兵和平民才會不顧生死,與武裝到了牙齒的德國士兵進行搏殺,用生命來捍衛國家的尊嚴。

沙皇俄國的士兵和蘇聯的士兵雖然都是俄羅斯人,但是他們之間的區別卻是獸與人的區別,是沒有思想和有思想的區別。這就是為什麼在沙俄時代不堪一擊的士兵,會在蘇聯時代戰力驚人的主要原因,哪怕他們可能都是同一個人。


落下m


二戰不同,二戰是自衛戰爭。當時,蘇聯軍隊在世界排名實力僅次於德、美,屬於當時的軍事強國之列。只不過由於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本質認識不足,自大輕敵,以致於德國突然發動戰爭時,措手不及,限於極端被動地位。蘇、德戰爭打的異常艱苦,德軍幾乎攻佔領了首都莫斯科以及幾個重要的大城市,要不是以斯大林為首的蘇維埃政權,號召起千百萬蘇聯人民拿起武器奮力反抗,化局勢被動為主動,蘇聯當時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加上德軍不適應蘇聯寒冷氣候,戰線又拉的過長,使蘇軍一鼓作氣,直搗德國老巢柏林,取得了蘇聯戰場反法西斯作戰的全面勝利。二戰後期,蘇聯為何所向披靡,靠的就是指揮得力、士兵勇敢、人民支持三大法寶。最終還是正義戰爭戰勝了非正義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必然結果!


打開車窗看景色


蘇聯所向披靡?好像一開始不是那樣的吧?蘇聯也是在經過德國的人對蘇聯的大洗牌,大清洗之後,留下的都是戰場老油條以後,才開始快速的強大起來的。這一點跟我們國家有點相似。在日本人侵華前期。中國雖然人口眾多,但思想意識不堅定者佔了絕大多數。不然,就不會有幾個鬼子押解著兩千多人去甘願被殺而不敢反抗的事情發生了。是日本人的暴行喚醒了我們中國人的戰鬥意志。這種戰鬥意志一旦被激發出來。後果會是侵略者所無法承受的。坦白說,毛主席在天安門宣佈,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時候。世界上看得起中國的國家屈指可數。可以說,在經過朝鮮戰爭以後。中國人民才算是真正的站起來了。同樣的道理,蘇聯也是經過德國人的戰爭喚醒以後。他們的戰鬥意志也被激發了出來。為了打贏德國,蘇聯也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這裡說一個名字,叫哥薩克。這是蘇聯時期的一個民族。他們早在戰爭開始之初就投降了德國人,領著德國人攻打蘇聯。戰爭結束後。斯大林便一舉摧毀了這個民族。老人婦女孩子,全都殺。使得哥薩克族變成了留在史書上的幾個字。在蘇聯軍隊攻克柏林後,他們將德國人在蘇聯犯下的惡行在柏林重演了一遍。這就是蘇聯軍隊的軍紀失效。從那以後,蘇聯被冠上戰鬥民族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