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一、珠玉璀璨倚群山

“石頭山,在邑西北一十五里,山多巨石。”

——清乾隆十年(1745年)版《陸豐縣誌》

‍ 和許多著名的古村落一樣,石頭山村擁有優越的地理環境。石頭山,又稱石圖山,位於陸豐市河西鎮北部,螺河西岸、旗山南麓,是一處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地理上看,它具有兩大特點:其一法留山、王公山、嶂山背面半環而矗,自遠處眺望村莊酷似一隻趴著的獅子,故稱“獅地”;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其二村莊猶如璀璨珠玉嵌入螺河,使蜿蜒美麗的螺河環繞村莊,形似“玉帶纏身”。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石頭山的歷史,是用石頭寫就的。寨內有七堆天然巨石,俗稱“七星”。每條巷道都由石頭砌成,村口及每戶人家門口都有石頭,為炎夏時節鄰里聊天、老人講古的天然凳子。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另外,村寨的東門(水門)有一個半月形的小碼頭(時為三板船隻停泊的地方),由此形成了“七星漾月”的自然景觀。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據二〇〇〇年在石頭山村後會寮埔方氏明代祖墓出土的瓦片、石碑文字記載可考,石頭山建村為明代正德年間,至今已有500餘載。 據傳,石、方、楊、薛四姓先人入居石頭山,至清初沈氏、塗氏族人先後入住,其後方、石兩姓陸續遷出。今在寨內、石亭、三間厝3個自然村落中,居住著沈、楊、塗、林、薛、葉等五個姓氏。現人口三千多人,其中沈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石頭山沈氏一族源於詔安觀音山祖三房沈子良(景善公)支脈。沈景善十四世孫沈龍震於清順治丙戌(1646年)攜先祖神主由漳浦梅林入粵惠州府海豐縣之內湖三陂,迨清康熙三年(1664年)沈龍震同母洪氏偕二弟龍霖、三弟龍雯攜眷始遷居坊廓都石頭山創基。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二、古蹟滄桑溯輝煌

石頭山村有著豐富的文物古蹟。清代中期沈氏族人為防備倭寇和山賊依山勢環村築起高約5米,厚約0.6米,周長約為1200米的寨牆,牆體用三合土(殼灰、黃土、河沙)夯築,寨牆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竣工,寨設 “東門迎禧、北門納吉”。

今寨牆大部分已毀,只存北門至水門一段(約二百餘米),而北門及水門保存較為完整,俗稱“生門”與“死門”,送逝者走“死門”,娶新娘走“生門”,風俗延續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寨內沈氏祖祠“三善堂”、“四古堂”、“昭德堂”、“敬承堂”、“四德堂”、“綿瓞堂”皆依山而築,座西向東,年代最久的“三善堂” 築在村寨的最高處。周邊民居倚寨牆走勢呈圓形而築,其中四房巷、三房巷的民居依山勢高低,疊層有序而建。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雖歷經劫難,目前石頭山村的文物古蹟遺存甚多,舉其大者如下:

1、 節孝坊

天褒節孝坊,位於今石亭村,該坊建於清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是為旌表沈氏十四世祖沈龍雯之妻節孝貞淑林氏孺人操凜冰霜、貞節至孝、克勵撫孤而立。據清乾隆十年《陸豐縣誌》(P15)記載,石頭山節孝坊是清代乾隆年間陸豐四大節孝坊之一。節孝貞淑林氏孺人,幼出名門,年十六歸沈門,結婚十載,其夫君沈龍雯不幸亡故,孺人年二十六喪偶,肝腸寸斷,擗不欲生。此後,孺人母道而兼父道,奉親課子,訓誨兒子成立。豈料長子兆桂成家後不久又撒手人寰,英年早逝,遺下幼子展才。苦雨悽風,接踵摧殘,非常人所能承受,林氏孺人遂以單薄之軀,柔弱之肩,又擔負與長媳石氏再撫孤孫之重任。在那歲荒時蹇的歲月,生活之艱辛可想而知。林氏孺人非但將孫展才撫養長大,而且取得功名,位列階品,孺人真乃巾幗丈夫也!

節孝貞淑林氏孺人性堅金石,操凜冰霜,矢志守節撫孤,奉親課子,備嘗艱辛,恩勤兩世,育兩代守節三十八年,六十四歲卒。及至其孫沈展才中舉後,為彰揚一代貞節至孝之賢淑,巾幗之典範,時任陸豐縣儒學馬符錄、陸豐縣第九任知縣令楊枝華申文將林氏孺人生平事蹟表奏朝廷,請朝廷旌表。乾隆十年乙丑陸豐縣第十一任知縣王之正奉旨依議給銀建坊,供人們憑弔追思,籍以教化人心。

節孝坊的正面橫匾為“天褒節孝”,正面楹聯為惠州府陸豐縣第九任知縣楊枝華所撰:“集蓼如荼完盡一生亮節,褒榮錫寵永垂千古芳名”,落款為:“古黔楊枝華南喬氏拜贈”。 亭坊的內面橫匾為“奕世流芳”,內面楹聯知縣王之正親筆題字為:“苦節凜冰霜母德恩勤兩世,榮褒光閥閱壺儀微媺三都”,落款是:“文林郎知惠州府陸豐縣事北平王之正拜贈並書”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2、“鳳山祖墓引”石碑

該石碑現放置於天后聖母宮(媽宮)前面,石碑碑文保存完整,碑中記載沈龍震、沈龍霖、沈龍雯、沈兆桂、沈瑞麟、沈展才、沈春光等沈氏先賢的職銜。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3、沈氏三善堂祖祠

三善堂祖祠,位於石頭山寨內的最高處,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其格局為潮汕風格的“四點金”式建築。該祖祠雖歷經三百餘年的風雨滄桑,但至今仍比較完整保存著原來的建築風貌。

三善堂,其後正廳供奉沈氏五代先祖神主;左右兩大廂房,據傳是石頭山沈氏開基祖——順治丁酉(1657)科舉人,授山西夏縣縣令沈龍震,告老回鄉後的居室。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4、陸豐市文物保護單位——沈龍震墓、沈展才夫婦合葬墓

沈龍震墓位於汕尾市陸豐金廂鎮竹橋村古寨後山,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2002年外修,墓坐北向南,由三合土為山手、明堂、拜堂、享堂、祭臺、護嶺等構成,通面闊17米,通進深18米,佔地面積306平方米。墓碑寬0.4米,高0.7米。

沈展才夫婦合葬墓位於汕尾市陸豐河西鎮石山村王公山,重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2007年外修,墓坐西向東,由三合土為山手、壠環、拜堂、祭臺等構成,通面闊8.4米,寬0.35米,高0.55米。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兩座墓穴對研究清代陸豐名人及墓葬風俗有一定的價值,於2014年被列入《汕尾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5、天后宮(媽宮)

據傳,明代萬曆年間有先民由閩入粵,遷至陸豐石頭山定居,以耕田、做瓦、運輸為業,繁衍生息。由於石頭山村毗鄰螺河岸邊,三板船是主要運輸謀生工具,為求得生存和發展,先民們把希望寄託於祈求媽祖神明,以庇佑安居樂業。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據傳石姓先民到福建省莆田媽祖出生地割火分靈,並在石頭山村前的螺河岸邊立廟奉祀,供奉天后聖母。原天后宮遺址坐西朝東,宮前有一小廣場,俗稱“媽宮埕”。

石頭山天后宮歷經滄桑變故,興落在所難免,抗日戰爭期間受毀,天后宮倒塌後,於解放初期擇址重建。今位於石頭山寨內的天后宮,坐西南向東北。自立廟以來,歷代香火不絕,媽祖慈恩廣度,萬民有求必應,前來行香祈福許願者,除本村信士外,更有四鄉六里的信民前來奉拜。歷史以來士民沐其恩,感其德者,舉不勝舉,有口皆碑,實為一方神聖,顯赫四方。

每年的正月十五後石頭山村民都要在媽宮前搭棚演大戲祈福,叫“嚇神戲”。三月廿三的媽祖誕,每逢初一、十五、春節前的酬神、傳統節日(春節、元宵、清明、媽祖神誕、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媽祖昇天日、冬至以及水仙大王聖壽演戲時)都要敬拜媽祖,除上香燃燭獻銀帛外還要供奉祭品,祭品沒有定式,可葷可素,大都供奉齋菜、果品、糕餅、香茗,也有選用三牲五牲的葷祭品。

石頭山村內廟宇還有:三山國王廟、水仙廟、真武廟、孔子廟等。

6、石姓古樓舊址

石姓古樓建於明末,有四百多年曆史,牆體為三合土,牆基厚度0.8米,上部厚為0.5米,四周牆體保存完整。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7、王爺宮古井

該古井位於石頭山南側三山國王宮前,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由山澗石自然堆積而成,井底寬約6米,井面寬約2.5米,井下涵洞高4米,涵洞直通螺河。井水清醇甘洌,清澈透明,飲一口,沁人心脾,令人心曠神怡。

村人常年飲生水,也不曾鬧過肚子。清澈的泉水汩汩而出,源源不斷,除了受洪澇和大旱的影響,水位有高有低外,水井從來就沒有乾涸過。

關於王爺宮井,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據說,當時住在王爺宮井附近的楊夫人(也就是後來沈龍震的岳母)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白天午時三刻有一白龍在井邊噴水,便是其佳婿。幾天後的中午,楊夫人跟往日一樣到王爺宮古井去擔水,忽見一位穿白色衣服的書生正在井邊打水洗臉,含水漱口,其漱口濺出的水花,在陽光照耀下呈現五彩繽紛,就像龍在吐水。老婦人一看,很是驚訝,這跟她幾天前做夢的情景一樣,於是主動請這位年人到家裡喝茶。這位年輕人瀟灑大方,當下也不推辭。後來,這位年輕人成為楊夫人的佳婿。這位年輕人,正是石頭山沈氏家族的開基祖——沈龍震。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三、文墨詩書毓賢才

石頭山沈氏開基迄今已歷300多年,世澤綿延繁衍了十四代人,有後裔2000餘人(不包括外遷裔孫)。沈氏宗祠“三善堂”祖訓曰:“祖為德民為義傳教導裔孫遠,田可耕書可讀不憂愚得上進”。石頭山沈氏一族自強不息,重視耕讀和“倫理教化”,追求讀書——科舉——仕宦之路,實踐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其人才輩出,詩禮傳家,博得“文墨鄉”之美譽。

沈氏家族自清朝順治丁酉年(1657)至乾隆十二(1747)年90年間,先後湧現兩舉人(沈龍震、沈展才),一副榜沈春光(展才之子),兩貢生沈瑞麟(龍震之嫡子)、沈華國(龍震之玄孫),從清順治至清末考取廩生、庠生10餘人,清代時的石頭山可謂地靈人傑,文風鼎盛,享譽陸邑。

石頭山清代先賢簡介:

1、沈氏開豐始祖——沈龍震

沈龍震,字雷默,號鷗亭。系石頭山村沈氏開基祖,順治丁酉(1657)科舉人,授山西夏縣縣令。

乾隆十年版《陸豐縣誌》卷八之人物篇記載:“沈龍震(榜姓陳)字雷默,號鷗亭,坊廓石頭鄉人,中順治丁酉科,授山西夏縣令,性耿介,公餘手不釋卷。喜接引後學,蓋志切成物者。著有《南安治譜》、《讀書符》、《立身符》、《分國左傳》、《二十一史纂》諸書。”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沈龍震“少遭貧困,轉徙離”,十六歲偕弟龍霖隨祖父母從漳浦梅林來粵之潮州府揭陽鯉湖“芋園採樵,茶山學耕鋤,以供養。”清順治丙戌(1646年)孤身一人由漳浦入粵之惠州府海豐縣三陂設館授業為生。順治辛卯(1651年)再考進長樂(今五華縣)庠生第一名。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鄉試中式舉人(鄉進士),時年公34歲。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赴吏部謁選縣職。康熙己已年(1689年),時年公六十六歲,授山西平陽府解州夏縣知縣。陳天尹在《弔祭沈龍震兄臺文》雲“閱壬申(1692)吾兄脫宦海歸,”康熙壬申(1692年)辭官回石頭山。龍震公公任山西夏縣知縣期間,剛正廉潔,勤政愛民,不偏不倚,生活儉樸。沈龍震公與原配楊氏崇祀於石頭山四古堂。

2、沈瑞麟,字弘睦,清歲貢,授開平學正。

沈瑞麟,字弘睦,沈龍震公之長子,歲貢生,康熙丁酉(1717年)授肇慶府開平縣儒學訓導。乾隆十年《陸豐縣誌》卷八之人物誌雲:“沈瑞麟字二中,歲貢生,夏令沈鷗亭公嫡子,忠貞黃倉潭公(石寨進士黃易)之佳婿,詩酒為豪,人鹹稱為翩翩佳公子,當道甚敬之。授開平儒學時堂翁陳諱還閩之名進士,鄉譜情殷,年誼意篤,惟日酌酒,賦詩課士論文,著晨鐘八警。垂訓七載,卒於官紳,士莫不悼惜之。”生未詳。據《衡山沈氏族譜》載,卒於雍正癸卯(1723年)官任上,雍正甲寅年(1734年)移葬於王公山,地形“猛虎擒羊”。配妣黃氏,坊廓都石寨人,進士黃易之女。公妣崇祀於石頭山敬承堂,後人俗稱“五房公”。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3、第一本《陸豐縣誌》撰寫者沈展才

沈展才,字其昂,諡號古愚,龍雯公之孫,生未詳。清雍正乙卯科(1735年)舉人,截選知縣。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與陸豐縣知縣王之正、貢生章朝賡等編撰《陸豐縣誌》。是年,沈展才奉旨為其祖母節孝林氏孺人建“天褒節孝坊”。乾隆己卯年(1759年)授廣東嘉應州學正;乾隆辛巳年(1761年)冬,誥贈榮親,父以子貴,其先父沈兆桂恩詔敕贈修職郎,其先慈石氏恩詔敕贈貞順孺人。沈展才於乾隆丙戌(1766年)告老回家,卒於乾隆甲午(1774年)。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陸豐縣誌》中錄其詩《瀛洲石》一首。

瀛洲石

一洲有一情,一石有一趣。

遊歷乎其間,揮毫堪作記。

東南大江中,粼粼似排砌。

屈指十八端,因名為學士。

磐磴通地脈,茫茫不可紀。

鮫人多出沒,魚龍常鼓吹。

騷客時登臨,仙都想如此。

有日侍經筵,點頭若欲語。

4、“鐵砧秀才”——沈晴光

沈晴光,諡號敦侃,陸邑增生,外號“鐵砧秀才”。沈晴光雖然功名不若父親沈展才和兄長沈春光,卻留下了一個有趣的典故。傳說鐵砧秀才精通朝廷律法、鄉規民約,他遵奉“言多必失“的古訓,不輕易開口,一開口即如鐵砧般不可移易,因此得了個“鐵砧秀才”的外號。時任知縣碰到難題都願意向他請教。

有一次,縣令派兩名衙役給沈晴光送信,請他到縣衙議事。衙役不識沈晴光,到了石頭山後,見一人身著便服在石亭的樹下納涼,於是上前探問:“鐵砧秀才家在哪?”這人剛好就是鐵砧秀才,他聽了心內有氣:鐵砧是外人強加的綽號,豈能當面稱呼?於是他讓兩名衙役等一等,進屋換了公服,然後回信一封,並對衙役說:“縣尊讓你們把這個磨仔(古代磨米的石碾子,俗稱‘磨仔’。)扛回縣衙。”兩名衙役深信不疑,扛起磨仔走了十五里路回縣衙。知縣愕然,拆信一看,上面寫著一首順口溜:

“先喊鐵砧,後喊秀才,磨仔扛去又扛來。”

縣令問明原由,哈哈一笑,罵衙役道:“你們得罪秀才了還不自知。快把磨仔扛回去,恭恭敬敬把秀才請來。”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四、曲韻南音響陸邑

石頭山村文風鼎盛,流韻所及,化為曲韻南音。在該村傳唱至今的白字戲,屬汕尾市三大稀有劇種之一,歷史久遠,傳承有序。

解放初,村民以自願的形式組建了一個共有60多人的“石圖山白字戲業餘劇團”,在四鄉八里演出,其武戲《三英戰呂布》、《趙子龍救子》、《張飛失徐州》、《火燒葫蘆谷》,其文戲《梁天來告御狀》、《肖如蘭報父仇》、《金如龍》、《杜建忠復仇》等傳統劇目,深受老百姓喜愛,享譽海陸豐。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石頭山地靈人傑、民風醇厚,歷史積澱豐富,誠所謂“碧波任意蕩螺河,文墨崢嶸攬石山”。

鍾林毓秀,人文薈萃——五百年古村落 陸豐石頭山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