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龍川縣小參村

小參村,原名“小三村”,位於河源市龍川縣細坳鎮的西北部是廣東省的最北端,與江西省定南縣的天花鎮緊鄰,屬高寒山區,境內山巒重疊,毛竹林立,景色宜人。村莊四周,五峰環繞,猶如五匹騰飛的駿馬,當地人稱之為“五馬歸槽”。如今,這個顯得偏遠、落寞的小山村,在宋元時代,這裡是貫穿南北的古棧道;在明清時期, 這裡是聞名遐邇的驛站重鎮,南來北往的客商、驛馬絡繹不絕,小參村自然成為南北水陸往來的落腳點。“肇始於宋末,興旺於明清”, 就是該村歷史發展的總結性概述。

走進小參村的古街,昔日繁華的街景與稠密的人流已成雲煙, 一座座顯得低矮殘舊且佈滿塵埃與結滿蛛網的古建築,無聲地向人 們訴說著幾百年前小山村的往事與滄桑。

起初,在小參村定居的有白、繆、陳、徐等十餘姓人,古街店鋪60餘間,有鹽站、客棧、旅館、夥店、鐵鋪、縫衣店、雜貨店、 理髮店、修補店、布匹店、藥鋪、肉行等。“頭老隆,二貝嶺,三小參”的商賈歌謠便是小參村商貿興盛時期的歷史見證。後來,白氏等十幾姓人因經商而遷出小參村。

明萬曆年間,李維韜從細坳半徑中村遷至小參村,成為小參村李氏開基先祖。李氏族人和睦鄉鄰,艱苦創業,人丁興旺,漸漸成為該村的主要姓氏,如今,小參村多為李姓。

明崇禎年間,村人李世相在朝廷任兵部參將,清兵入關時,李世相受命率數萬精兵抗擊清軍,因孤立無援,李軍在江西龍泉縣(今遂川縣境內)兵敗,李世相戰死沙場。因他平時愛兵如子,其部將拼死將其屍首搶到送回小參村。村民為紀念李世相,故將村名小三村改為“小參村”。

小參村是廣東省的北大門,是廣東省與江西兩省界址分水嶺,西與江西省定南縣天九鎮和九曲鄉毗鄰,北與江西省定南縣鵝公鄉交界,到江西定南縣城僅有30多公里,是龍川通往江西定南縣城的唯一公路出口處,是麻參公路的終點。該村有細坳鎮北端“小平原”之稱, 村民居住較集中,耕地較平坦。

因此地原是古驛站,自然就有較多的古建築。隨著歷史的演變和時代發展,有些建築己難覓蹤影,但在小參村,至今仍保存有許多文物古蹟,類型有古街道、古民居、古橋、古井等。

小參古圩

古村落——龍川縣小參村

明末前,清兵入關時,因該村明末參將李世相率兵抵禦清兵而戰死沙場,故將小三圩改為小參圩。該圩是粵贛兩省邊境重要的商貿市集之一。主街長160多米,寬約3米,街面鵝卵石鋪砌,有糧食、飲食和日雜等店鋪20多間,商貿繁盛。素有“頭老隆,二貝嶺,三小參”之稱。

自本縣細坳、和平縣下車和定南縣鵝公等開設市集後,小參圩逐漸衰落。昔日南來北往的商客挑夫已無蹤影,店鋪大多崩潰,鵝卵石鋪砌的街面仍存。如今的百年古街,已有不少新建的洋樓,當年的店鋪已成今日之住房,可拆卸的木板店內,已沒有了昔日琳琅滿目的南北貨物。

改革開放前,小參村的民居全都是清代、民國時所建造的土木結構泥牆大屋。主要有“上三下三”、“上五下五” 、“上七下七”、“上九下九” 的府第式方圍屋,以泥巴、糯米粉、沙質土攪拌成泥漿內置毛竹片為筋絡,層層夯實而築成。如此建成的房屋異常牢固,歷經數百年風霜雨雪的吹打,依然堅固如昔。

“柱史衍慶”李屋

古村落——龍川縣小參村

始建於明代,坐北向南。原為三進二橫一圍佈局,土木結構,面寬34米,深32米,建築佔地面積1088平方米。青磚牆基土磚和夯土混合牆體,硬山頂,灰瓦屋面,鵝卵石地面。現僅存左斗門、下正廳、中正棟“仰高祠”、後正棟左房間、二橫屋及圍隴。另外,大門前有一半月水塘。左斗門樓前有二圓木柱承一梁,木門框,麻石門礅、門檻,門後有木樓棚。總佔地面積1493平方米。大門木門框,麻石門礅,木門頁,門額墨書“柱史衍慶”。中正廳右側有專門供奉李世相的祠廳,祠額墨書“仰高祠”。此屋是明末參將李世相的故居,因此又稱“參將祠”。

竹園圍

古村落——龍川縣小參村

建於清代,坐東北向西南。三進二橫,正屋上七下七佈局(房間三層木樓棚),橫屋前後有角樓。面寬37.2米,深29.6米,建築佔地面積1101.12平方米。正屋和橫屋青磚牆基土牆體。角樓青磚牆基中間土夯牆,上部土磚牆體。硬山頂,灰瓦屋面,廳房混凝土地面,天井鵝卵石鋪砌。首層計有五廳、四天井、三十二房間、一餘坪。大門青磚拱門洞,石質門框、門礅,木門頁,門額墨書“竹園圍”。下正廳有二圓木柱。中正廳前簷有四圓木柱和樑架。上正廳正壁前有神臺。該屋規模較大、較高,對研清代當地客家民居建築風格具竹園圍的參考價值。

儀象樓

古村落——龍川縣小參村

建於清代,坐西向東。二進二橫,正屋上五下五佈局,客家方形屋。面寬30米,深16米,建築佔地面積480平方米。青磚牆基夯土和土磚混合牆體,硬山頂,灰瓦屋面,廳房泥土地面,過道、天井地面鵝卵石鋪砌。有六廳、三天井、二十房間、一餘坪,總佔地面積630平方米。大門麻石門框、門礅,木櫳門,木門頁。下正廳有二圓木柱和屏風,上正廳正壁有神龕。

怡春園

古村落——龍川縣小參村

建於清代,坐西北向東南。二進二橫,正屋上五下五佈局,客家方形屋。面寬30米,深13米,建築佔地面積390平方米。青磚牆基夯土和土磚混合牆體,硬山頂,灰瓦屋面,混凝土地面,過道天井鵝卵石地面。有六廳、三天井、二十房間、一餘坪,總佔地面積600平方米。大門木門框、石門礅、木門頁。下正廳有二圓木柱和屏風,上正廳正壁有神龕。該屋建築較簡樸,對研究清代當地客家民居建築風格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維興樓

古村落——龍川縣小參村

位於小參村社徑口。建於1973年,坐西北向東南,二進合掌屋。面寬14.5米,深17米,建築佔地面積246.5平方米。石牆基土夯牆,瓦木屋面,硬山頂,水泥地面。2006年重修,屋面鋼網水泥,上蓋灰瓦。有二廳、一天井、十房間、一餘坪、二斗門、四個水塘(梯級分佈),總佔地面積626平方米。大門木框,石門礅,木門頁。大門額石刻“維興樓”,屋脊有灰塑雙龍戲珠。斗門水泥屋面,灰塑筒瓦,牆體水泥批搪劃清水線。該屋對研究近現代當地傳統客家民居風格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沙徑口拱橋

古村落——龍川縣小參村

位於小參村沙徑口。建於明代,東北西南走向,跨越小三河。單孔,石拱橋,紅沙岩方條石砌成。橋面總長7.7米,寬4.2米,高7.4米。橋孔高約6.2米,跨度約9米。橋面兩邊有石砌橋欄,高0.5米,厚0.25米。橋面鵝卵石鋪砌。

小參村這個“五馬歸槽地”,風景秀麗,人傑地靈,向來崇文重教,尤其是李氏先祖,利用公堂經費辦私塾,免費供村內外各姓氏子女上學。讓人歎為觀止的是,該私塾一直為周邊村民服務到民國時期。該村先後出現過4名舉人,秀才9人,監生16人,貢生9人,七品以上官員6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