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古村落——東源縣仙坑村

仙坑村位於廣東省東源縣縣城東約60公里處,隸屬東源縣康禾鎮,南距康禾鎮圩街約12公里。始建於清,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整個村落呈金鍋形,面積約2340公頃,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20多幢、古街道街巷7.5公里、古墓2座,古井3個,原建築風貌保存完好,代表性古建築主要有八角樓和四角樓。全村常住居民400餘戶共1700多人。

仙坑村四面環山,山林茂密,濂溪河(亦稱康禾河)由南向北從村落中間穿過,匯入東江。河兩岸各有一條縱向的主村道,村落即以這兩條村道為主要骨架,構成以河西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體系。村落的古建築多為懸山式瓦頂磚木結構,客家圍屋式佈局,木雕、石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築的設計佈局協調,建築空間變化靈活,風格樸實,形成了具有濃郁的河源特色的客家古建築。

仙坑村得名頗為傳奇色彩。相傳古時仙坑一帶,山巒峻秀,綠水逶迤,久為姓安居樂業之地。孰料天有不測之風雲,忽一日有凶神惡煞攜烏煙瘴氣趕來,塗毒生靈,當地鄉親苦無驅魔除妖之策, 恰有仙人騎馬路過,見此情景即仗劍施法,趕走妖魔。鄉人為感謝仙人幫助,遂改村名為仙坑,並把村西北的山峰命名為仙峰,以示崇敬不忘之意。

據《南陽葉氏宗譜•仙坑葉氏仰東公裔下譜牒》(下稱《仙坑葉氏宗譜》記載,仙坑村的最早居民有好幾姓,並無姓葉,人口也不多,只有幾戶人家。仙坑葉氏始祖仰東公率家人初遷仙坑時,曾向一鄭姓人家借了幾間老屋居住,由此或開荒墾地,或購置田地, 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家業已初具規模。至第四代,已擁有田產2000 多畝,每年可收租谷三四千擔,上交田賦一千餘擔,深受朝廷嘉許。

古村落——東源縣仙坑村

八角樓全景

八角樓建於清乾隆庚子年(1770年),歷時16年建成,距今有250多年曆史,是仙坑最古老的建築。該樓是一座回字形的方形圍屋,因裡外各角上設有八個碉樓,故被稱之為“八角樓”。該樓外牆從底部起到2米多高處,都是用切割整齊細緻的長條形麻石砌成,故又被稱之為“石樓”。圍屋的主體部分自西向東依次是庭院、下堂、中堂、上堂,一共有70多間房間,19個天井。廳堂之間用走廊相通,既保持了每戶人家之間的相連性,又安排得疏密有度,公共地方與私人範圍有了基本分割,體現出客家人的“家族”中心理念。

古村落——東源縣仙坑村

古村落——東源縣仙坑村

八角樓以四堂四橫佈局結構為設計理念,分上下左右四槓,每槓的對稱點上建有碉樓,這四座碉樓,與外牆的四座碉樓分錯而立。

古村落——東源縣仙坑村

八角樓外牆有80多個槍眼,還有28個既是觀察口,又是防禦口的炮眼。 從圍屋外的一方半月形水塘到厚實高大的麻石圍牆,足以令人感到其建築的完善以及可遠觀而不可近前的威嚴。

古村落——東源縣仙坑村

八角樓的雕刻藝術亦令人歎為觀止,在許許多多的客家民居里,樑柱窗欞都會雕上花草蟲鳥,龍風呈樣等圖案,但這座石樓的雕刻卻顯得以眾不同,其雕刻都是以雙鳳為主題的,基本上沒有龍雕的存在。從雕刻的圖案中看不到一點重男輕女的陋習,這種思想是少有的。這裡的木雕、石雕、灰塑、壁畫,可說是工藝獨特, 美輪美奐。象八角樓這種建築規模宏大,建設工藝巧究,及其強烈的防禦系統,這在河源古建築中是為數不多的。

仙坑村這種在中軸線上建有門和堂的門堂屋建築,並非一般普通平民可以居住,而是那些受過科名的書香人家或曾為官宦的閥閱門第才有資格建造。八角樓堂號為“大夫第”, 正是因為其家祖上有曾任五品官階之人,建此樓也正是要求後輩牢記祖上的賢德,以此激勵後人發揚賢德,奮勇前行。

古村落——東源縣仙坑村

四角樓正門

四角樓建於淸嘉慶年間,2000年曾作修繕。坐東北向西南,建築平面布周呈方形,總面闊77.8米,總進深61.2米,建築佔地面積4761.36平方米,由四堂四槓橫屋加碉樓和屋前半月形池塘組成,屬四角圍屋。四角樓的建築特點,主要體現為全屋共有36個天井、108間住房,恰好合成《水滸傳》三十六天罡、一百單八好漢之數。

其正門堂內掛有“聚星一門”牌匾,“聚星”的諧音是“七星” 暗寓建屋人葉景亭生有7個兒子。在這種精妙的設計中,我們不難體會到當初建造者的良苦用心——希望七子能像當年梁山好漢那樣團結一致,互相支持,共同前進。

古村落——東源縣仙坑村

古村落——東源縣仙坑村

古村落——東源縣仙坑村

四角樓的排水系統亦帶有風水觀,以九天二十七井為總佈局, 排水道彎曲且帶小濾池,濾口多用金餞為排水孔形狀,這樣既維持了整座圍屋地下排水的整體循環和暢通,又能滿足人們“水去財留”的思想觀念。

在四角樓裡兜轉,感觸最深的是房間數字和牌匾,如 “108”、“7”、“榮封第”、“星聚一門”、“篤慶堂”等,無不讓人感受到中原客家民系詩禮傳承的深序文化積澱和對文化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