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大宗师之自在

庄子 大宗师之自在

庄子有着宏大的宇宙观和豁达的生命价值观。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对于有着各种现实烦恼的我们确实有着可供借鉴的地方。其《大宗师》一篇,把宗大道为师的缘由、方式和境界以其浪漫主义的手法,向世人展现了他“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的自在精神世界。我其实很不喜欢正宗的翻译,单调乏味。我更喜欢有一种与庄子同游的感觉,去体会他的精神境界。错也罢,对也罢,起码很美。为下方避免晕眩,建议先读原文及解释再开始。或者比对原文进行阅读。

一) 真人之知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第一章讲述了真人之“知”与其天人不相胜的行为表现:

观天道运行而达悟其运行规律与变化之道,贯人之道为一,不得已为事而以知为时,其所达无有所极,知之至也。何以能知天道所为者?天与人皆为大道所生,皆守其母而自能感通;何以能通达人之道,以所能知灌养其所不能知之知为可知,能一生致力于此而从无懈怠,也可以算是知识丰富。即使如此,但是人之道也是根据外部条件(所待)与暂时的因果关系去推断出一个暂时稳定的结果,所以这并不是必然之规律。并且其外部条件与因果关系并不是独特而固定的。最后,又如何得知天之道不是人之道?人之道不是天之道那?

以前的真人呀!比别人少了并不厌恶与拒绝;成功了也不觉得咋样,并无成就感;也不喜欢算计得失厉害,太累了;在别人看来他犯了错,也并不后悔;做事做的好,也并没有什么心得;他有时站在万丈悬崖边上,也并不两腿打哆嗦;被淹到水中了,也不觉得湿闷难受;在火中其实也能感觉挺凉快的。是其知能通达与道才能如此。

真人呀。睡觉无梦,醒着也没有烦扰,食物并不甘美,其呼吸深而绵长。其息以足跟起,而普通人以喉咙开始进出呼吸而急促。与人议论时,被说服的好似吞吞吐吐不能言语。其世俗之深而多的,其与天道交互的契机便浅而少。

...........不忘道始,不追求其有所住的人生终点;自有所得时便自然而舒朗之色显与眉梢,随后却又忘了这是为何高兴与悲伤,如此循环往复悲喜交加而如初见。真人事过而不留痕,不为过去、现在、将来所惦念。所以不会给大道添加人的主观,这就是真人。

所以,真人呀。用兵去灭亡别的国家,却不会失掉人心;施大利益于众人,却并没有爱护众人的念头;等等。其实就是真人之行虽然在大众看来有各种本应该有其心的其行,但是真人并无其心,做这些不过是自然而然。他以刑罚为体,就如秋天的肃杀之气,漫天落叶缤纷而又留人以果实。杀的近乎仁慈。他遵从世间的礼仪,与世同安。他以自己天人之知化作人世间的春夏秋冬,行大道之行。其喜怒哀乐竟也如同四时风雷般让人随之而动,难以测度他的所在。他不过是闲余之间漫步上山丘,但是其他人却把他当做最勤奋之人。所以,人们所喜欢他的那些是道一,所讨厌的那些也是道一。在真人的道中,没有什么一或者不一的概念,他并不知道有个一。就让他的那些不需要区分的“一”

归属于天的道性中,而需要区分的“不一”便归属于人的德性中吧。天之知与人之知皆并行而不悖,这便是真人吧。

二) 安天之化,存天而游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第二章讲的是大道造化无常,唯有存天下而游方能自在:

生死是人不能避免的命;昼夜是天所不能避免的常。人们都有着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这本来就是万物的性质。众人敬天而忠君,有的甚至愿意以身殉道报国,却为何不能去立志挖掘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真人之真”?!

两条鱼在陆地上相濡以沫,其情固然动人。何不各相忘之而游于江湖,去获得崭新的世界与生命,这虽然看似无情,却是大道对你们最为慈悲的呵护。尧对桀错,于你并无关系,何不再忘而以道化之。造化(大块)给我以形体,使我的生命劳烦、衰老最后又熄灭我的生命。所以,能够生我的,必然也能死我。

怎样才能逃脱这必然的悲哀那!我藏到舟中,又把舟藏到山里,也算是隐蔽坚固了。但是,如果有大力的神士,还是能够把舟搬走,使它丢失毁灭。如果有小和大的区别,总会有所藏与被藏的对待。但是我们如果把天下藏到天下那?这边是恒久的根本坚固之地。就如人们犯了罪被关到人的形体之内,而人们欢呼雀跃。若跳出这个牢笼,随造化所变而适其所适,哪里会有穷尽的时候,其所能拥有的快乐是不可计数的。所以圣人游于天地所化之不能遁之万物而皆可存。对于长寿和善终之人,大家都会去效仿他。又何况这万物和一之造化所依凭的大道那?!

庄子 大宗师之自在

三) 道可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道无为而有大情,无形而有恒信。可直接用于万事万物却不是通过学习获取,可以得来却不能见到从何而来。道是自己的因,也是自己的果。在天地未生前,便已存在。但是并不显得老旧,就像有源之水一样新鲜活泼。它使天地生为天地,使神鬼可神鬼。古老众神得道之后,方能发挥符合自己德性的妙用,与道偕行。

南伯子问道,女偊的回答是《大宗师》的核心之一。里面的三日、七日、九日放到现在把日变成月或年比较合适。我们来看他的“守之”之后进阶的每个阶段:

1:守三日而外天下。此处我的理解应该是《逍遥游》中的“定乎内外之间,辨乎

荣辱之境......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此初是初步阶段为立志。能把与己无关的世俗之毁誉以道化之。

2:守七日而能外物。再借用下《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此处为不被我与物所拘束,方能御风而行。虽然是御风而行,也是有所依赖,并不能完全独立。

3:守九日而能外生。前文中有“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此处与佛家的无生法忍异曲同工,以“不生”同于造化。

4:守三日而能朝彻。此处为何不是夕彻而是朝彻。在我看来,此处是衔接上个阶段的外生的。能无生,故能真空。真空便是妙有。真空妙有为自生(真生),如心中之朝阳如日当空,虽虚却妙用无穷。照万道光芒,万物皆受其滋养。此时内心为朝彻。

5:朝彻而后能见独。注意此处从朝彻之后的阶段,便没有时间上的说明了。这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的,可能是同时见到或者之后几日几年或者永远不见也有可能。此处之

是道德经:“独立而不改”之独,此独为一。不见人,不见物,不见我,不见法,不见非法,一也不见,是为见独。此时,自己已经能够“自本自根”,是见了真我。

6:见独而后能无古今。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周行而不待”。无古今首先要知古今,要知古今就要观复。万物自生根、发芽、伸枝散叶、开花结果,自此便循环往复不休。人类的生命自生、壮、老、病、死,有喜、怒、哀、乐、苦,受造化捉弄轮回不息。圣人以“独”观照万物之生老病死。是真观天地之众生根本,故无古今。

7:旡古今而能入于不死不生之撄宁。能无古今便能恒守其母,与道须臾不可离也。自然能生生不息而不以为生,死死不休而不以为死。与物相混,没有来,也没有送;不破一法,也不立一法。以此句概括最为合适:“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最后阶段便是妙用。见独而无古今之后,能化物而不以为化。动静皆宜,两不相胜。

讲完修道德阶段之后,便要开始讲如何闻道。在现代社会,能找到好的老师实在太难。那如何能闻道那?庄大宗师给出了他的答案。他的答案便是以己为师。这个顺序其实就是一个人自内而外闻道德顺序,其顺序如下:

1:副墨之子:圣贤之书

2:洛诵之孙:读圣贤书

3:瞻明:眼明便是心明净,借用儒家说法:“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4:聂许:切己之心。阳明有言:“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读书要与自己心意相合才是,不能以为是权威就一定相信。

5:需役:心有所得时,必然需要去在实践中验证其对错,此处是行。

6:讴:赞天地之歌。此处为诚敬。

7:玄冥:深水、人之肾,为丹田之地。在天为深海,在人为气所生发之地,也是藏精之所。此为生命之精气流通。能守深潜之海者得之。

8:参寥:高远辽阔之天。在人身为神之所在,意为引。能参寥方能玄冥。能感天道化育者得之。

9:疑始:开始的地方。如何能引入道的门径。从对虚假和欲望的怀疑开始,从对真理与永恒的追求开始,从立愿开始,从没有起点的地方开始。

庄子 大宗师之自在

四) 道之乐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此大段讲得是小伙伴们的精彩演出。我只举其中的一个例子:造化让子与腰弯驼背,五脏血管向上,面颊隐在肚脐上,肩膀高过头顶,头发后颈朝天......子与却说:“我不嫌恶自己。假使把我左臂变作鸡,我就用它报晓;假使把我的右臂变作弹弓,我就用它打鸟.....人的生死是造化。能安于造化的人,哀乐的情绪便不能侵入我的内心,这便是解缚。”

此处,庄子并没有举那些神仙是如何移山倒海,朝游北海幕苍梧的例子。当然在别的篇章里也有这种神人。放到我们科学时代的现在,我们是如何都难以相信的。但是,庄大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举得例子都是些身残志坚的人。他们在面对造化的捉弄时,反而是玩的挺开心。没有这种豁达的精神觉悟是绝对不能做到的。

五) 忘之道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同则旡好也,化则旡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前面的"道可道"讲了如何闻道以及修道的阶段。但是在具体的修心秘诀在何处那?其实前面已经出现过多次了,那就是一个“忘”字。对庄子的忘字诀,好多人其实都已经耳熟能祥了。但是孔子最后的回答和补刀也很关键:“同则旡好也,化则旡常也。”合并成一句就是“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同则旡好,化则旡常”。离形可得万形,同道而化,可得无常。此处的无常与世人的无常大不相同。同道而化,其实是带有主动性的。所以这里的无常很美很自由。

六) 道若歌若哭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最后的一节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同道而化之后,便已经结束了。那还有什么不开心的那?这就是大宗师和我们的不同。他在游于白云苍狗之上,不知日月。突然有一天,他听见了子桑的悲歌。和他一样的人的悲歌响彻云霄,贯彻洪宇。这到底是为什么那??为什么造化要如此弄人,既然我们是造化之子。他为何就不能满足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吗?财富、权利、舒畅、幸福为什么就不能永久的发生在所有人身上那?!为何一定要有苦痛和求不得那?!

庄子能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了。但是世事为何一定要如此艰难那?这是为何?

庄大师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他把世人的天问放到了最后。

最后这一段是慈悲。如果没有这一段,庄子就像佛家的小乘一样,只能是自了。难以升起对人众的悲悯之心。有了此心,虽然看似不是圆满,但这篇大宗师才是真正的完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