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说杨贵妃是中华民族历史最大的罪人准确吗?

战国曲士


这道题潇生来答。

题主的见解有一定的价值,但略显偏颇。首先唐玄宗自身就是经历过武周革命,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的雄主(所有的政变都是跟女人掐架:武后、韦后、太平公主),虽然执政末期变得昏聩,但对于后宫干政,题主难道会认为经历过母亲被武曌冤杀,伯父为韦后欺凌、自己差点被姑母废了的李隆基会放任一个很有政治远见的女人宠冠六宫么?

倘若杨玉环劝谏李隆基,那这位唐明皇难道就不会生起忌惮之心么?从各个角度看,杨玉环只是一个没有什么政治头脑的傻女人罢了,这种人题主难道还指望她能为国家起到引领作用么?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况是一女得宠,杨家作为外戚飞黄腾达也是意料之中,但根本性的错误就只是出在唐朝的政治制度上以及唐玄宗本人的大意轻狂

刚刚经历开元盛世的唐朝,怎么就盛极而衰,中道崩殂了呢?

其实李林甫和杨国忠秉政的这些年里,唐朝国力渐颓,但所幸底子尚厚,在总体的国际形势上没有强有力的外敌,而心腹巨患恰恰就在唐帝国内部滋长着。

对于各地军队,唐王朝从不在乎所谓的强枝弱干。在唐初盛行一时的府兵制,由于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和粮草都急缺的情况下,强制百姓参军是非常合适的一种手段,为唐初的开疆拓土、北击突厥颉利和薛延陀夷男,西过葱岭都历下了赫赫功勋。

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燕然,即燕然山现为蒙古国杭爱山,自东汉大将军窦宪远击匈奴,勒石燕然后,燕然就成了汉家军队心目中可以和封狼居胥一样并肩的光荣战绩,而此刻的燕然在王维的时代里俨然成为大唐王朝盛世的象征之一。

可府兵制却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迎来了停废,唐王朝想要获得更加强大的军力,而寻常百姓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尤其是唐朝所倚重的骑兵,更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但战时为兵,闲时为民的百姓不可能抛弃农事,每日训练的,府兵制在盛唐反而成为了耽误农时,影响百姓正常生活的万恶制度。

杜甫的《兵车行》展现了这样一副惨状:“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刑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将唐明皇改称汉武帝,唐人喜自称为汉)开边意未已……”

这时,唐帝国将承袭已久的府兵制更改成了募兵制,招募专业士兵,组建常备军。

其实这项政令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唐玄宗并没有考虑到另一个严重的问题,胡化汉人增多,汉人胡化严重。

汉、唐作为中国封建王朝中巅峰的存在,也有着相同的命运。外戚、宦官、地方豪强(宗室藩镇)以及最为要命的胡人内迁,汉朝由于自身的强大,胡人内迁的雷一直被压在前三者的问题之下,隐忍不发直至三国之后的西晋,汉人势力严重受创之时,横空出世。

五胡乱华,就是胡人内迁的产物,这颗毒瘤一直延伸至三百年后的唐朝依旧发挥着恐怖的诅咒。

熟悉历史的各位都知道,唐朝皇族本身就出身武川贵族集团——西魏八柱国之一,是鲜卑化的汉人出身。这就导致了在民族政策上,李唐王朝倾向于胡汉一家,对曾经给汉民族带来沉重一击的各方民族,唐王朝一直秉持的是开放的态度。

天宝年间所建立的募兵制,其最大缺点莫过于兵源的混杂,唐代最为严重的问题就在于胡汉不分,自太宗皇帝开始,汉化胡人不断充盈官场,甚至跻身军方大员。

其实胡人充塞朝堂,其原因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性质所带来的天生积弊。自古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而到了南北朝末期,隋唐初期,关东将领层出,北魏北周时期关东将领竟占据了满朝将领的三分之二,在以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个现象的背后是河北地区汉人胡化,尚武之风兴起的社会现象。而在唐朝,由于李唐王室自身的原因,华夷之辨并不明显,甚至李氏自身也在为唐王朝开放的民族政策推波助澜,诸如突厥人史大奈、执失思力、百济人黑齿常之等胡人将领无不领兵在外号令一方。

到了唐玄宗时期,曾经北击突厥,东伐高句丽的铁血唐军已经不再以汉人为主,42万精锐边军及大部分军官尽是少数民族。唐帝国此时的军方高层,一位是向西拓土千里的新罗人高仙芝,一位是镇守关中防御吐蕃的突骑施人哥舒翰,另一位就是这起反叛的主角身兼三大节度使之职的“杂牌胡人”安禄山。

不知道心大的唐玄宗是如何看待如此局面的,尤其在玄宗执政后期,全国精锐都集中在安禄山与哥舒翰二人手里,且不论东北与西北战力之间的差距,但哥舒翰不仅要负责拱卫关中,仍需注意吐蕃动向,被牵制大量兵力。反观安禄山,讨平奚族、契丹后,偌大的河北道竟无一人再与其为敌。

如此局面,昏招迭出。玄宗盛世由天幸,安史之败命数奇?

安禄山出身胡人,河北道胡化严重,底层军官胡人云集,寻常士卒兵源混乱。如此重压之下,唐玄宗对安禄山仍旧信任有加,天宝元年(742年)加封安禄山平卢节度使、天宝三年(744年)兼任范阳节度使、天宝十年(751年)再次加封安禄山为河东节度使。

身兼三任节度使,恐怕大家还没个概念。那潇生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三大节度使都是干什么的。河东节度使与朔方节度使互为犄角,在后突厥建立后共同防御突厥,治所太原府。平卢节度使防御室韦(蒙古族先民)、靺鞨(女真人先民),治所营州。范阳节度使监视奚族、契丹治所幽州。

三大节度使都是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巨擘,而唐玄宗却让安禄山一人身兼三职,荣宠之致可见一斑。

在唐王朝早期,为了防御北部游牧民族,李唐王室分别构建了三道防御线:一是奚族、契丹等附属;二是营州境内归化的胡人;三是以幽州为核心构建的防御体系。而在武周时期,由于内斗严重,逼反了奚族以及契丹,营州更是被直接攻破,虽然历经维修与改建,但营州却再也没能彻底恢复过来,北方的军事中心从此更换到了幽州。

此时安禄山的老巢正是幽州地区,军事要塞自然囤积了大量军资,天予不取是为贼也,安胖子自然不会放过这到嘴的肥肉。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军械给军械,再加上安禄山在河北道深得人心,哪怕是安史之变过后许多年,河北道依旧称安禄山为“圣人”,威望之高世所罕见。

试问,如此局面,杨贵妃能有何作为?

如此态势,即便是太宗复生,恐怕也会大感棘手,何况玄宗皇帝不问世事多年,只图安逸享乐,早已不是当年敢在武后面前斥责武氏无礼的小小少年,亦不是当年挥斥方遒发动唐隆之变的果敢青年,被女色、权势、欲望腐蚀的他如今垂垂老矣。

就像《妖猫传》中潇生很喜欢的那句台词一样:“盛世时,贵妃是大唐盛世的象征,而如今,大唐已不再需要她。”

所以杨贵妃与大唐的盛极而衰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就如同夏是亡在氏族叛乱而不在妹喜,商是亡在征伐过甚而不在妲己,周是亡在犬戎入侵而不在褒姒。

潇生认为在古代女人可以亡国的言论可以休矣,《韩非子·喻老》有言: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任何一个强大帝国的兴盛与崩溃,都绝不是一个或两个人所能影响的,所有的上层建筑都必有其底层逻辑。


欢迎各位在下方评论区评论,想看更多精彩信息,欢迎关注“潇生谈史”,潇生礼过。


潇生谈史


答:当然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说法。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娇媚女子,有能力扛起这个“中华民族历史最大的的罪人”的责任吗?当然扛不住!那她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当然也不是!她应该承担她自己的相应责任,法律也讲主犯和从犯不是?我们分析一下“安史之乱”主、客观原因,就会发现,主观原因就是安禄山、史思明叛乱造成的。客观原因是唐玄宗李隆基识人不明,用人不当,耳根发软,刚愎自用造成的。在客观原因里面,负有主要责任的,首先是唐玄宗李隆基;其次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第三才是杨贵妃杨玉环。读者会说,你分析的不对!我们没有必要争论,请接着往下看:

杨玉环(719年-756年),别称杨贵妃,号太真(后还俗),唐玄宗之宠妃,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度过的。开元十七年,10岁左右的杨玉环因父亲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应邀参加婚礼活动。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看到了杨玉环,并对她一见钟情,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唐玄宗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夫妻两人十分恩爱。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唐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唐玄宗一纸敕书让杨氏出家成为了女道士,道号“太真”。天宝四载(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然后,册立杨玉环为自己的贵妃,唐玄宗自从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的地位就相当于皇后。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君王李隆基不早朝的主要责任应该不在杨玉环吧?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担任宰相时。杨玉环刚进宫做太子妃,还没有“一朝选在君王侧”。况且,杨玉环也不认识李林甫,所以李林甫为相与杨玉环无关的!史载,李林甫是看不起杨家的,两家也没有交集。与杨国忠交恶、结梁子的事情,也是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年间发生的,期间杨国忠还在剑南军务了数月,杨国忠回长安不久,李林甫就病死了。所以,李林甫无论过去做过多少、多大的坏事,应该说是与杨贵妃无关的,或者说关系不大的。

专权误国、败坏朝纲的杨国忠的确与杨贵妃有关,因为杨贵妃醉卧君王怀,杨国忠才“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从此平步青云的杨国忠以后干过多少、多大的坏事,应该说与杨贵妃有一定的关系,但应该说关系也不太大。杨国忠靠杨贵妃裙带关系起来的不假,杨国忠做什么事不可能都是杨玉环安排的,况且军国大事也不是杨玉环能够左右的,所以,杨国忠做过什么当然应由杨国忠自己来负责。杨玉环充其量只能负责个“荐人不明,用人不察”的罪责,其他罪责怎么说轮不到她头上的。

提拔任用安禄山、史思明为节度使,都是在李林甫当政时期,应该说与杨玉环没有关系。根据历史记载,史思明没有发现与杨贵妃有什么直接联系,所以,史思明不在本次讨论范围。安禄山认杨贵妃为母,历史上确有其事。李隆基很高兴,杨贵妃很高兴,安禄山更高兴。因为安禄山拜母换来的是皇帝颁发给他的享有免死特权的丹书铁卷。这在当时的文、武大臣中,是想得到而又得不到的极高荣誉和宠信。安禄山以后,凡是晋见李隆基与杨玉环时,都不按君臣的礼节,而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他解释说:按照胡人的风俗,就是要先拜母亲后拜父亲。这种马屁拍得水平极高,怎么看怎么都有一股让人疼怜的机灵劲儿。据说,杨贵妃曾经用绫罗绸缎做了一个巨大的襁褓,把这位胖大汉子包起来玩耍,还为他行洗儿礼,一洗洗了三天三夜,李隆基不但不吃醋,还咧着嘴笑嘻嘻地为他们赏赐“洗儿钱”。从这里看出,对于安禄山的格外照顾,杨玉环不仅是有责任的,而且是负有重大责任的。她的胡闹,客观上助长了安禄山的嚣张、蛮横和跋扈气焰的。但在这场闹剧中,客观地说,负有主要责任的不是杨贵妃,而是唐玄宗李隆基。你想,作为皇帝,他不同意,安禄山能见到杨贵妃吗?他不同意,杨玉环能这样胡闹吗?他不同意,安禄山能得到免死铁卷吗?他不同意,安禄山能在长安有自己的府邸吗?

至于安禄山与李林甫勾结与龌蹉;安禄山与杨国忠联手与交恶;以及后来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安史叛乱”。杨贵妃或没有参与,或没有机会参与,或间接参与,或被动参与。总之,杨贵妃卷入到了这场巨大的浩劫之中了,而且为自己造下了重大罪孽。后来什么人无论如何地为她洗白、叫屈;但是,杨贵妃都逃脱不了唐王朝由此衰败这一历史罪责的!但不管怎样,“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无论如何也绝对轮不到杨贵妃头上的。她只不过在这场大火中加了一桶油罢了。

结果是,马嵬坡下,杨贵妃马落得个“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但是,就算杨玉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也不能赎回她应负的罪过。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另据民间野史说,马嵬坡下,被勒死是一位替代杨玉环的宫女,杨贵妃则在高力士帮助下,逃到了四川,后从长江乘船逃到了日本。杨玉环从此过着她孤独、奢侈的生活,带着思念和悔恨至终老一生。但愿她后来能时刻反省、忏悔着自己造下的罪孽!回答完毕,谢谢!


聊以自娱2


不准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