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點評三季度虧損達833億,已暫停拓展網約車業務

美團點評三季度虧損達833億,已暫停拓展網約車業務

文|趙雪嬌

11月22日,美團點評發佈了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根據財報顯示,第三季度美團點評總營收191億元,同比增長97.2%;毛利總額由2017年同期的34億元增至46億元,同比增長33.2%。

在美團點評的本季度營收中,有8成都是由“餐飲外賣與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兩大業務貢獻的。

美團高級副總裁王慧文日前在接受36氪採訪時說,美團從不希望和任何人對抗,不過從阿里買下餓了麼的那一刻起,正面競爭就已經開始了。而在外賣領域,現在,美團看來已佔據了優勢。

不過,美團點評長期的虧損狀態仍在繼續:財報顯示,公司本季度期內未經調整的虧損額達到833億元,經調整淨虧損為24.6億元,同比增加了158%。

營收增長、虧損擴大

在餐飲外賣及到店、酒旅等核心業務上,美團持續實現毛利率增長,變現能力穩步提升。

美團餐飲外賣收入為112億元,同比增長84.8%,環比增長25.42%,佔總收入58.6%,較去年同期的62.5%略有下滑;毛利19億元,增幅達287.3%。

有利的數據給了美團競爭的底氣。王慧文也在接受36氪採訪時也公開提到了當初阿里收購餓了麼時的一些細節:“當初阿里給餓了麼開70億美金,美團開價90億美金。餓了麼拿著我們的報價又去找阿里,最後阿里給他們的成交價95億美金。”王慧文解釋,“我們只是覺得最初報價70億美金實在是太欺負餓了麼團隊了,我們看不過去。”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此前也在財報中披露了餓了麼第三季度的收入,約為50.21億元。依此計算,美團外賣的收入約為餓了麼的2.2倍。

此外,美團到店及酒旅業務收入44億元,同比增長46.8%,毛利率達90.6%。美團該項業務收入是攜程總收入的46.8%,而在毛利率上,美團要比攜程高出11.6%,證明美團的運營效率更高。

但是,美團仍然在承受著鉅額虧損。財報顯示,美團的期內虧損達833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美團表示,虧損主要來自於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之公允價值變動,指美團的投資者,如果賣出優先股能夠收回的價值。這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續,並非經營原因造成,未來不會再影響利潤。

排除優先股的特殊會計處理後,美團經調整後的虧損淨額為24.6億元。雖然較二季度財報有所收窄,但同比仍呈現出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財報中顯示,這主要是因為銷售營銷、研發和行政成本繼續上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5.2%、95.1%和152.1%。在技術研發上,美團該季度投入了20億元。

美團在其他新業務上的嘗試也給美團帶來了成本消耗。之前美團對網約車也是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美團的網約車和分時租賃業務都已經停止拓展。

新業務聚焦to B創新

儘管“多條腿走路”也帶來了風險,但美團在新業務拓展上,仍然存在亮點。

2018年第三季度,美團點評的新業務及其他收入為35億元,同比增長471.3%,延續了上期財報中超過400%的增長速度;交易金額實現164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83.1%;變現率由6.8%提升至21.1%。

這與美團to B的戰略佈局分不開。美團點評CEO王興表示:“三季度公司業務繼續保持強勁增長,這得益於我們戰略增長的核心關鍵詞‘Food + Platform’。”他還表示,“過去我們大力投入和發展消費側的數字化,但商戶端供給側的數字化才剛剛開始。”

美團嘗試新業務的邏輯是:小範圍試點,跑通後大範圍推廣,否則立即關停。

其中,美團向B端提供的餐廳管理系統(RMS)和供應鏈解決方案相關業務,在三季度均實現了較快增長。尤其是美團在餐飲供應鏈方面持續開拓的業務“快驢進貨”,在本季度增長明顯,通過聚合商戶需求,最大程度縮短供應商到餐飲客戶的中間鏈條,為中小微企業的經營提供持續的改善和效率提升。

美團點評在三季度投入了20億元進行技術研發,儘管帶來了成本的增加,但這也意味著美團正意圖為公司加強“技術驅動”的屬性。

在未來,美團點評的虧損狀態可能還會持續。但to B市場,已經成為包括美團在內的互聯網巨頭們重點要講述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