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縣紅色革命歷史與文化遺存概述

紅安縣紅色革命歷史與文化遺存概述

一、紅安縣紅色革命歷史概述

紅安縣原名黃安縣。1931年底,紅四方面軍解放黃安縣城,為紀念這一勝利,將黃安縣改名為紅安縣。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地方當局恢復黃安原名。1952年9月,經政務院批准,黃安縣正式改名紅安縣。黃安縣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董必武的故鄉。董必武1920年秋與陳潭秋、包惠僧等創建了共產黨早期組織,該組織最初的7名黨員,黃安籍的有董必武、張國恩、趙子健3人。在董必武的培養引導下,黃安旅漢讀書學生中的一批先進分子在黨的創立時期先後加入了共產黨,並於1923年冬在武漢成立了黨的工作組,1924年初回到黃安開展革命活動,1925年秋黃安成立了黨團特別支部,1927年春夏期間建立中共黃安縣委。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黃安縣的革命鬥爭從農民運動開始發動和形成起來。北伐軍尚未到達武漢之前,黃安縣的農民運動已經秘密開展;北伐軍攻下武漢以後,黃安的農民運動迅猛發展,農民武裝普遍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革命風暴席捲全縣。在大革命高潮時期,黃安縣黨組織領導農民武裝同地主武裝紅槍會展開了真刀實槍的戰鬥。大革命失敗後,黃安、麻城兩縣黨組織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於1927年11月13日領導發動了有農民武裝和數萬群眾參加的黃麻起義,一舉攻克了黃安縣城,成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和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在大別山地區率先舉起工農革命武裝鬥爭的旗幟。黃麻起義的武裝最早在黃(安)麻(城)光(山)邊界地區建立根據地,走上了邊界武裝割據的道路,為後來鄂豫皖蘇區的誕生與發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在鄂豫皖蘇區的誕生、形成、發展與堅持的革命鬥爭中,黃安人民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黃安先後有數萬工農群眾參加紅軍和革命鬥爭,一大批優秀兒女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中國革命歷史和湖北革命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都是與黃安聯繫在一起的。如1931年11月7日紅四方面軍在黃安七里坪成立;1932年11月紅二十五軍在黃安檀樹崗重建;1937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為培養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幹部在黃安七里坪舉辦培訓班;1938年3月紅二十八軍在黃安七里坪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抗日;同年12月以新四軍四支隊七里坪留守處為基礎組建起來的抗日遊擊第五、第六大隊後來成為新四軍第五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突圍後羅(山)禮(山)經(扶)光(山)中心縣委在黃安天台山堅持鬥爭為迎接劉鄧大軍南下起了重要作用。

二、紅安縣重要紅色文化遺存概述

根據統計,紅安縣重要紅色文化遺存及近現代遺存共計 231 處。其中:故居66處,舊居 5 處,舊址104 處,遺址7 處,烈士墓地及紀念墓地、殉難處、就義處 28 處,誕生地、紀念地、重建地、紀念碑、紀念館、紀念亭、紀念塔 6 處,標語、石刻、石洞 13 處,茶園、魚塘2 處。

紅安縣紅色革命歷史與文化遺存概述

七里坪列寧市列寧小學舊址

紅安縣紅色革命歷史與文化遺存概述

七里坪工會舊址

紅安縣紅色革命歷史與文化遺存概述

董必武故居

相關文章:黃岡的紅色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