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势如破竹的德国军队,斯大林为何敢死守莫斯科?

冬爸爸爱你们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战争惨烈程度已经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世纪战争。作为二战的发动者德国法西斯,在短短的时间内横扫欧洲,当时的世界陆军第一强国法国,很容易的别德国打败。但是德国在对苏联的进攻中,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德国采用闪电战,迅速的占领了苏联欧洲部分的大部分领土,但是却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导致德国在苏联的进攻彻底失败。这个一方面有天气的原因,德军没有计算好时间,导致战争卷入了苏联的冬季,苏联的冬季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50度,一直在欧洲生活的德国人很难适应。

为什么苏联当时的领导人斯大林要命令部队死守莫斯科呢,这个是有原因的。莫斯科是苏联当时的首都。莫斯科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假如莫斯科被攻破,可以认为苏联已经亡国了。一个国家的首都都被占领了的话,它的军队和人民士气全无,会对以后的抵抗造成很大的影响。

还有就是苏联剩下不多的工业基地在莫斯科地区,苏联主要的石油产区,一旦苏联失去了莫斯科,意味着苏联将失去石油的工业基础,没有了工业基地苏联军队需要的武器弹药坦克大炮石油都将完全失去,苏联军队将失去战斗力,那时候苏联就真真的亡国了。以德国伤亡工业水平,一旦德国占领莫斯科,补给线长的问题立马就解决了,德国最需要的石油可以就地得到,德军可以从后勤线上释放出不少的军队,用于支援前线战斗。最重要的是但是苏联的冬季已经到来,为苏联军队作战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条件。苏联占据了地利和天时,再加上苏联第227号命令,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斯大林才命令部队死守莫斯科。


环球网


面对来势汹汹、势如破竹的德国军队,克里姆林宫开始销毁文件,列宁遗体也从红场移到了安全的地方。留在市内的国防工厂及科学文化机关紧急东迁。1941年10月15日,莫洛托夫通知各国外交使团,随部分国家机关迁至古比雪夫。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和最高统帅部以及参谋部组成的作战指挥部却留在了莫斯科,指挥莫斯科军民死守莫斯科。斯大林之所以敢死守莫斯科,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苏联综合国力的强大。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不但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而且工业总产值已超过英、法、德,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尤其是国防力量大为增强。在此基础上,苏联从1938年开始,又进行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三五计划重点发展国防军事工业,同时建设军民两用产业,为未来的战争预作准备,重点是航空。当时苏联在伏尔加和沿岸和乌拉尔山山麓地带大规模建设航空工业基地,1938年当年,苏联飞机产量比1937年翻了一番,达到7500架。而到了1939欧战爆发后,年产已经稳定在1万架的规模,同时,苏联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经得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样的厚实家底,是斯大林敢于和德国血拼,死守莫斯科最根本的底气所在。

二是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的强大。苏德战争爆发前,红军人数接近500万人,德国武装部队总人数723.4万人,其中陆军野战部队380万,空军168万,海军40.4万,党卫军15万。去除陆军后备部队,德军总人数600万人。超出苏军100万,但其陆军后备部队只有120万。而苏德战争爆发头一个月,苏联就动员了530万军队,加上最初的500万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000万人,已经超过了德国600万陆军的兵力。之后1941年8月到12月,苏联继续动员兵力,至少还得有500万以上的人员被动员,这样苏军即使在战争初期损失较大,但损失的军队迅速得到成倍的补充,而德军如上所述,没有这样庞大的后备兵源可补充。这样苏军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

三是德军逼近莫斯科前,莫斯科的坚固防线已基本形成。苏军利用德军在斯摩棱斯克地区滞留2个多月的时间,在莫斯科以西宽达750公里正面、300余公里的纵深内,构筑了3道防线和9道防御地带,修筑了676公里的防坦克壕,445公里的防坦克崖壁,构筑了3万个以上的火力点,从而初步形成了大纵深多层次的坚固防御体系。再加上莫斯科城内武器弹药充足,光秘密军火库就有59座。而且,苏军在莫斯科周围已经集结了125万人,近1000辆坦克,7600门火炮,近700架飞机。可以说,苏军集中的兵力兵器已经较为强大,这是斯大林敢于死守的直接底气所在。

四是日本的不介入使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这是斯大林敢于死守的又一底气所在。我们说虽然1941年4月苏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但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大本营内就要不要废止《苏日中立条约》,发动对苏战争以配合盟国德国产生了争论,最终日本因种种原因放弃出兵苏联。斯大林在第一时间掌握了该情报信息,死守莫斯科信心进一步增强,于是将远东数十万苏军精锐悉数西调,投入到莫斯科保卫战当中去。


淮上秋阳


与1812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俄军主动撤离,给法军留下一座空城不同;斯大林在兵临城下之际,不但没有撤退,反而调兵遣将,决定死守,还搞了个惊天动地的“1941年11月莫斯科红场阅兵”。成了苏联和俄罗斯几十年如一日cosplay的重要节目。

首先,与一百多年前俄法战争作比较,1812年,沙俄的首都是圣彼得堡,非莫斯科。

早先俄首都的确是莫斯科,直到十八世纪初,在北方大战中,俄国打败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由一个内陆国变为濒海国。经过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把这个荒野一般的出海口城市建成了一个新的、富有朝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命名为——圣彼得堡。1712年,俄罗斯将首都正式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

之后,莫斯科作为俄罗斯另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发挥着俄国第二首都的作用,直到1918年3月,莫斯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

1941年的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也是全球苏维埃主义者心目中的“胜地”。

莫斯科作为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和现实意义,一旦莫斯科沦陷,就可以视为苏联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德国“征服”,甚至“亡国”。这种结果无论是对于苏联国内的军心、民心、士气;还是国际社会对苏联抗德国能力的信心,苏联的国际地位、话语权,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对于斯大林个人来讲,一旦丢失莫斯科,斯大林在苏共中央的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而且,莫斯科除了是苏联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周边地区都是苏联的核心工业区。一旦丧失了莫斯科城,就等于丧失了和德军打持久战的“能力”。

毕竟,苏联地方大是大,但是最精华、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发达的城市都在欧洲地区。而此时,德军势如破竹一般连夺基辅、明斯克、里加、哈尔科夫等多个重要城市,包括乌克兰在内的莫斯科以西地区,大部分都已被德国攻占。
因此,苏联要想在德国的进攻之下有抵抗之力,必须保住苏联最后的工业基地——位于莫斯科后方乌拉尔山的工业区。

面对德国大纵深穿插的机械化部队,一旦丧失了工业基地,苏联将再无还手之力,而德方借助占领区的工业设施和战略资源(尤其是石油)实力则会成倍增长......

此外,德军在其占领区的暴行,比如捉住政委、共产党员,甚至党员家属不经审判或者请示,直接处决;对占领区犹太人的灭绝性屠杀等等,大家早就有所耳闻,所以军民上下,都意志坚定,决心死战.....
此时,苏联军民己退无可退,必须死守莫斯科。否则,等待苏联的就是灭亡的命运。

斯大林毫不犹豫的选择留在莫斯科(尽管撤退用的飞机和火车都已经准备好了),这才有了惊天动地的1941年莫斯科红场阅兵。

此外,斯大林还是有所准备,也并非孤注一掷。

这就要提及一个至今在德国还有争议的人物——“红色间谍” 理查·佐尔格。

佐尔格是德国人,也是个德国一战老兵,汉堡大学哲学博士。后来加入了共产国际,被秘密征募为苏联服务的谍报人员,但他的公开身份竟然还是个纳粹党员。

1937年开始,佐尔格以德国记者身份(德日当时关系极好,所以活动不怎么受限制)到中国东北、华北和日本本土搜集情报。为莫斯科方面提供了大量远东战场信息。佐尔格曾通知苏联,日本方面正在筹划南下太平洋,无瑕西顾,短期内,日本不会进攻苏联,除非:莫斯科陷落。

加之,早在1939年,中蒙苏边界的诺门坎战役,日本关东军对苏军的惨败,给日军带来了巨大阴影。1941年4月,两国曾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更加坚定了日本高层搁置“北上“,选择“南下”的战略方针,日本的“南下太平洋”计划占了上风。这么着综合一考虑,暂时没有两线作战的威胁,苏联方面决定,调动包括远东部队在内的西伯利亚地区的几十万苏军参与莫斯科保卫战。

不可忽视的是当时的国际形势,英国海军和空军正在对德国进行封锁和轰炸,同时英军和自由法国还在北非发动了反攻,英国的攻势有效的牵制了德国,让德国进攻苏联力不从心;美国也开始逐渐修改《中立法案》,对苏联进行物资方面的援助,美国参战,指日可待。

此外,斯大林也考虑到了严寒的威力,苏联的严寒除了对敌方士兵毁灭性的伤害外,也严重影响着武器的性能,枪栓拉不开、炮兵瞄准器冻坏;而苏军的武器上涂有冬季润滑油,使用非常灵活,严寒中长大的苏军是在本土作战,供给力要比德军强得多,苏军的机枪平时都披着枪套,以防冻坏,服装也更为实用。

结果,到了1941年12月,德军穿着笔挺的包豪斯毛呢修身制服军装在泥地、雪地里面里摸爬滚打。此时,莫斯科郊区温度已降到-40°,德军面对的是长期驻守西伯利亚,已经非常适应严冬气候的苏军.......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在战争早期的一溃千里,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以空间换时间,用庞大的战略纵深拖住德国,吸收闪电战的动能,把“闪电战”给拖成“持久战”。比如,莫斯科保卫战和次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是多管齐下,硬生生地把德军拖到了寒冬,这也算是大国制胜的法宝吧。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死守莫斯科是苏联以斯大林为首的决策层基于当时情况决定的!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个人能力非常重要!

斯大林做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很清楚的意识到莫斯科战场对苏德战争的重要性。



莫斯科做为苏联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莫斯科沦陷,那对苏联军民的意志打击是无法估量的,有可能真的会亡国!守住了莫斯科,会极大的鼓舞苏联军民的士气,提高打击德军的信心,从而最终赢得胜利。




天时

苏联一到雨季泥泞不堪的道路和即将到来的严寒,使德国半机械化的辎重运输部队无法满足前线作战的需求。前线德军没有武器弹药,没有食物和冬衣,补给跟不上,只能暂缓攻势,从而使德军没有了一开始进攻苏联时的锐气和锋芒。最终,以逸待劳的苏军有了反击的资本和信心。



地利

尽管苏联丢掉了40%的人口和近半的工业设施,但苏联国土广袤,并未伤筋动骨,其庞大的战略纵深足以拖住德国,空间换来了时间-弥补了战时初期的准备不足。苏联背靠莫斯科,修筑了坚固的莫斯科防线。而且苏联能轻松的从大后方得到物资和兵员,能适应严寒的冬天。这些都是德军不具备的因素。强如拿破仑,也败在了俄罗斯的冬天。

人和

莫斯科人民动员起来了,包括妇女和儿童也加入到反击德军的建设中,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前线,新的军事作战师从西伯利亚和远东运抵莫斯科,加强莫斯科周边的前线作战。当时部署在莫斯科的苏军已达到了100多万人。坚守莫斯科的决心使苏联军民士气得到极大鼓舞,军民同仇敌忾,坚决打击来犯的德国侵略者。



基于以上原因,斯大林死守莫斯科,最后的结果证明了其正确的决断。


雾影wy


面对德军势如破竹的进攻,斯大林死守莫斯科之前,己连续在明斯克、斯摩凌斯克和基辅会战中损失了约400多万兵力。

尽管苏联国土疆域非常辽阔,战略纵深非常宽广,但苏联有关于在建设国家层面方面的技术精英,人口最稠密、工业化发达的地区仍位于欧州。此时,随着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德国业务的成功启动,苏联大部分东部区域都被德军占领,因此,如果苏联想要在德国的袭击下抵抗,他们必须维持苏联的最后一个工业基地——乌拉尔山脉背后的莫斯科工业园区。

斯大林尽管有多方面的负面形象,诸如暴君、独裁者、大清洗、滥杀政敌等,但毫无疑义,在军事战略层面方面却是个伟大的军事统帅!虽然在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对德作战中遭遇到惨重损失,但斯大林却敏感的意识到莫斯科战略、政治、人心背向在对德作战中,有着超乎寻常的重大意义。此时己经渗透到苏联境内数千公里的德军士兵士气极度高昂,但同时俄罗斯即将来临的严寒天气,也己经悄然到来了。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除了组织莫斯科会战,别无选择!在斯大林的亲自组织领导下,莫斯科秩序井然,除了疏散一些必要撤离的机构外,大部分莫斯科民众都被组织起来,参加到了保卫莫斯科的行动中来。斯大林并在莫斯科红场组织了慷慨激昂的阅兵仪式,并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讲;数十万红军将士接受了斯大林的检阅,同时直接开赴前线与德军作战。

因此,莫斯科作为苏联的首都,一旦沦陷到了德军之手,那么全苏联的士气必将受到沉重打击,对整个反法西斯阵营,产生极度消极的影响,最终还有可能导致苏联亡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芦嘉玉


因为莫斯科是国都呗,一旦国都陷落,苏联可能真就不保了。

莫斯科是苏联的政治权力、文化中心。作为权力中心,担负着对全苏联的管理,一旦陷落,整个苏联可能就在几十年前解体成了多个国家了。

在这里,集中着全苏联最优秀的各方面的人才和各种先进的设备,不可能说撤就撤走的,一旦陷落,四散逃走一部分不好再聚拢,同时一部分被打死,更要命的可能还有一部分直接投向了,成了德国治下的人才。

莫斯科作为苏联首都,在苏联人心中地位至高无上,在战争时代更是精神的寄托。一旦拿下莫斯科,就击碎了苏联人的反抗意志,整个苏联民众士气必然大减,到时候,必将有成群结队的人投降德国。而德国如果像在法国一样扶植个傀儡政权,更是可能要了苏联的命。

所以,莫斯科,无论如何都要死守。


北玄武


斯大林坚持死守莫斯科,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但绝不是盲目的死守,当时苏联政府的很多机构以及外国使馆都奉命撤往古比雪夫。出于政治的丶军事的.外交的.以及军心民心的需要,也必须坚守下去。在朱可夫对整个莫斯科防线进行空中视察以后得出结论:德军的攻势巳成强弩之未,苏军的防线巳基本稳定下来,只要远东(西伯利亚)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发动反攻把德军驱离莫斯科。斯大林也正是根据朱可夫对战场态势的准确判断,而决定坚守莫斯科的。


东方敏鑫


斯大林没有选择,当时的苏联一个方面军一个方面军的被德军歼灭,苏军兵败如山倒,军心民心充满失败亡国阴影的沮丧。莫斯科已经人心惶惶,如果斯大林离开莫斯科,莫斯科将军心民心大乱,一定会被德军占领,然后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苏联军队的溃败将会一发不可收拾。如果那样的情况发生,斯大林最终也难逃被德军抓住的命运。可以说斯大林死守莫斯科是背水一战,必须死守。


UFO101


斯大林没准备撤退,命令部队死守莫斯科,在国家危难之际振臂一呼,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阅兵,此时的莫斯科城下已被德军团团围住,城破就意味着苏联再无还手之力,苏军将士在斯大林的指挥下守住了莫斯科城,提高了苏军的士气,等到了寒冷的冬季,歼灭了围城的德军。斯大林作为国家元首,在祖国危难之际,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提高了苏联在反法西斯同盟的威望,也为盟军在西线作战赢取了时间。


赐天良缘


1941年冬,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苏德战争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此时的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已经无路可退,如果莫斯科失守必然动摇军心,那么其它仍在艰苦抵抗的城市也将土崩瓦解,因此,即使玉石俱粉也要背城一战。除此之外,寒冬的到来为苏军增加了胜算。战争本身就存在诸多的未知数,即使没有佐格尔关于日军不会北上的情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斯大林也会亮出手中的底牌“西伯利亚方面军”与纳粹德军生死一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