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創新社「對話」通過智慧銀行建設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作者:山東省信息網絡安全協會會長肖義、恆豐銀行科技開發部副總經理趙毅、青島銀行科技部總經理楊斌、鈦資本董事總經理金豪義

來源:2018金融科技創新與支付安全(山東)論壇-圓桌對話環節


7月27日,由山東省支付清算協會、山東省信息網絡安全協會聯合主辦,由金科創新社承辦的“2018金融科技創新與支付安全(山東)論壇”在山東青島開幕。山東省信息網絡安全協會會長肖義主持了高峰對話,參與對話的嘉賓包括:恆豐銀行科技開發部副總經理趙毅、青島銀行科技部總經理楊斌、鈦資本董事總經理金豪義,各位對如何通過智慧銀行建設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金科創新社「對話」通過智慧銀行建設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以下為圓桌對話實錄:

肖義:咱們今天對話的主題是《通過智慧銀行建設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還請各位老總拿點乾貨跟大家分享一下。馬上進入正題,第一個問題區域性銀行或者中小銀行,在面對銀行智慧轉型推動和落實普惠金融的過程中,著力點有哪些?請三位老總談一談。

趙毅:從我個人角度來講,或者說從恆豐現有的業務模式來講,其實普惠金融大家都理解,一個是普,一個是惠,怎麼樣把銀行的服務遍及到傳統金融業務沒有觸達的地方。第二個是能給這些客戶提供更低的價格,讓他們拿到銀行的服務,需要在這兩方面著力。其實普惠這件事情做起來,從銀行講還是有一些困難,因為傳統的模式,尤其是在風控這個方面,怎麼樣保證銀行的服務提供出去,保質保量的把錢收回來,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所以說普惠要普惠,傳統的方式來做這些問題成本特別高,必須依靠科技才能實現普惠。

楊斌:

如果說普惠的話,我覺得這個話題單從科技維度很難回答,但今天主要是談科技的問題,我就從科技的角度闡釋一點個人的看法。我記得很早之前,比爾蓋茨說過,銀行總有一天會消亡,馬雲也講過,銀行不改變他就會去改變銀行。從金融科技發展到今天,金融科技到底給金融行業帶來了哪些改變?首先,是對客戶服務的模式發生了改變,其次是對銀行的管理,尤其是風險管理的模式發生了根本改變。前面也講到了,比如說在普惠的維度上,面對中小企業,面對長尾客戶,我們有更好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管理方式可以給更多的客戶帶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

我們瞭解到,目前在歐洲,金融科技的概念並沒有國內這個熱,但很多銀行的科技應用比較充分,他們正在做的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讓他們的渠道更加完善。我理解就是利用金融科技給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目前,在國內,作為中小銀行的科技部門,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新的技術,更加精準地去識別風險,去支撐客戶關係管理、營銷。作為科技部門,我們如何和業務更緊密地融合起來,改變原來的“業務提需求,IT搞建設”的模式,探索一種更高效率的IT建設模式,更好的利用金融科技,服務於銀行的業務發展、服務於普惠金融。

金豪義:普惠金融這個話題第一波是由大型互聯網公司,還有後來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推動起來的。互聯網金融從大的互聯網公司開始,發展到提互聯網金融色變,其實犯了不少錯,走了很多彎路。到2014年所有的公司都不提自己是互聯網金融公司了。出了兩個分支,一部分公司說我們是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另一部分說我們是科技金融公司Techfin。科技金融的金融屬性比較強,這就涉及到監管的問題,因為沒有牌照,逐步被監管取締,把市場讓出來。金融科技公司一般不直接從事金融業務,作為牌照金融公司的輔助,科技公司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因為金融科技公司往往有場景,有很好的科技能力,更瞭解客戶。金融科技公司作為用戶和銀行之間鏈接的紐帶或者橋樑,所以金融科技公司結合小的銀行,應該可以實現更好的金融普惠。

肖義:剛才三位嘉賓談到面對銀行智慧轉型推動落實普惠金融的著力點,談得非常好。第二個話題請青島銀行的楊總和恆豐銀行的趙總給我們談一談,主要是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移動互聯網、生物識別、視頻、大數據、AR、VR等各種技術高速發展和金融業的高度融合,加快了智慧銀行的建設進度,兩位老總覺得在智慧銀行的建設過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請給大家講一講。

趙毅:智慧銀行其實就我理解來看,按照大家講的,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識別這些東西就叫智慧了,其實我理解智慧從銀行角度來講,它不僅是這些技術,應該是技術+人+銀行業務流程,把它無縫地、有機地銜接起來,串起來才是一個智慧銀行的表達。僅僅是一些技術,或者加了一些功能就叫智慧銀行,我覺得這個是不完整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從整個智慧銀行建設過程中,我們也用了大數據,也用了人臉識別,也用了人工智能的東西,其實在整個過程中,最大的痛點是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點能實現某一些功能,或者體現一些價值,但是把這些東西怎麼樣地銜接起來,跟銀行的業務流程無縫接起來,這是我們現在最大的痛點。之前我們可以看到各大銀行已經做了什麼智慧網點,做了什麼智能機器人,但是它就侷限在某一個點上,這個東西跟其他的人工智能技術怎麼銜接,跟銀行的組織結構集聚,還有流程怎麼銜接,這個是我們考慮的比較完善的一個點。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人工智能技術可能會改變傳統銀行的運營模式、組織模式,這個也是我們現在遇到的比較大的痛點。比如說我們在風控上做的一些事情,用大數據做風控跟傳統的做風控,這兩個模式差別還是蠻大的,但是如果我們要挑戰這個風控的方式,就需要我們用到所謂的銀行通過數字化的文化、數字化的思維,去改變傳統的運營方式跟管理方式。

第三個,大數據方面,或者是新技術的一些容錯跟試錯機制,包容的機制。所有的機制用到銀行業務裡面,因為銀行還是比較審慎的,新的技術一定會有一些試錯成本,如何去控制這些試錯成本,把它侷限在一個大家認可的範圍內,讓這些技術慢慢孵化跟迭代,慢慢擴展到整個業務領域,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這些沒有具備的話,這種創新會受到侷限。

楊斌:智慧銀行,在銀行業已被提過好多年,我也一直在思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智慧的意思到底是什麼?一提到這個詞就覺得很抽象,感覺好像是很高深的東西。實際上,我自己對智慧的含義有一個簡單的理解,認為智慧對應的是一種能力,一種特殊的能力,比如智慧城市,這個“智慧”應該是具備非常卓越的城市管理能力。如果用在醫療上,就是對醫療體系的掌控具有超強的能力。用在金融,就是我們在客戶服務上有非常卓越的服務能力,對客戶的管理有非常強的識別能力。比如說傳統的銀行,我今天可能在銀行的櫃檯辦理了一筆業務,明天我可能又打了銀行呼叫中心反映一個問題。傳統的銀行不會把這些行為關聯起來,今天的銀行可以對客戶進行識別,比如一進到大堂就有人臉識別攝像頭,可識別出是什麼客戶,後臺有什麼資產,購買過哪些產品。客戶識別還只是一個點,如果是智慧銀行,它應該不僅僅是一個點上的能力提升,而是整個銀行對客服務能力,自身的管理能力,尤其是風控管理能力構築的卓越能力體系,這樣,我們可以說這是智慧銀行。

因為今天后面還會有一個問題涉及到以客戶為中心,在這裡我先簡單說一下。實際上,這個概念提了很久,我深刻地體會到很多銀行並沒有實現真正的以客戶為中心,在部門就是以部門為中心,在某個機構就是以這個機構為中心。智慧銀行應該考慮如何真正實現以客戶為中心,體現在它的產品設計、服務、管理和理念上。

說到新技術的應用,大型銀行他們可以不斷嘗試創新、允許做很多的試錯,而中小銀行如何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科技創新模式非常關鍵。剛才肖會長也提到一些新的技術,我覺得在這些新的技術裡面,銀行最最關心的技術應該是移動互聯技術,因為移動互聯技術帶給我們整個社會的改變,跟我們客戶的服務使用場景是最相關的,所以作為中小銀行,首先要擁抱移動互聯技術,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思考我們怎麼利用大數據,怎麼應用人工智能,找一些真正切實的服務場景、管理場景,去提升整個銀行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未來銀行在市場上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中國的金融機構上千家,必然要經歷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怎麼利用新的科技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培育自己特色,我覺得要圍繞自身適當的定位去進行技術創新。大家知道5G時代很快到來,有位研究未來銀行的專家說: 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未來的金融服務應該隨時可達,隨時可用。

肖義:下一個話題問一下鈦資本的金總,站在金融科技投資的角度,長期從事科技工作,您在這方面比較有經驗,您認為未來哪些技術是智慧銀行建設不可缺少的?另外,銀行在轉型過程中,技術創新上應該避免哪些坑?

金豪義:技術詞彙沒幾年就會翻新一波,這幾年提得比較多的是ABCD(A人工智能、B區塊鏈、C雲計算、D大數據技術)。在這裡面我都講一下。

對於A人工智能我們要理性面對。技術要回歸技術本質,你要看客戶的實際需求是什麼,如何落地解決。對人工智能我們可以有一個合理的預期,可以去了解它、擁抱它,但是不能過分依賴它,因為人工智能不是新技術,它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但是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完善。人工智能在銀行的落地確實要回到以客戶和業務為根本。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招商銀行的摩羯智能投顧產品,從技術產品來說是非常好的,它會每秒計算數十萬次馬克維茨有效前沿線,幫你推算產品組合收益是否最大,如果不是最優組合的時候會告訴你要調整你的持倉。這個思路沒有問題的,但是因為我們國家金融衍生品沒有這麼豐富,ETF種類也比較少,且交易手續費比較高。所以當招行的模型會隔一兩週告訴你,你的持倉偏離了,要去調整,你去調整的時候發現一次要花2%-3%的贖回加申購的手續費。所以你會持續發現你一直在給招商貢獻手續費,但是你的投資組合沒有收益增加。產品是一個好產品,但是對於個人用戶來說,我使用這個產品的訴求是理財收益有比較穩定的增加,這個就偏離了智能投顧的初衷。 反而退一步來講,智能投研是一個好的方向,把這種分析能力形成了一半,給到專業投資機構的投資經理,或者券商研究員,讓他們做投研平臺,在這裡麵人工智能有比較好的價值體現。

第二個是B區塊鏈,區塊鏈這個東西很新很熱。被很多不法之徒用得風生水起,現在被貼上了很多不好的標籤。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區塊鏈技術可以提前佈局研究,謀定而後動。我現在覺得除了個人數字資產的變現以外,缺少必須通過區塊鏈才可以解決的場景,也就是說,大部分場景現在不用區塊鏈一樣可以做得很好。而且區塊鏈的技術往往扔出來以後,更像是一個行業規範,或者是國標的白皮書一樣,要求整個行業都這麼做,按照我定義的標準來實現清算實現交易等。但是把整個行業整合,讓整個行業都聽你的,都願意跟你玩,那只有人民銀行出來說才有可能可以。對於聯盟鏈我覺得可以初步嘗試,比如包括在山東省內,城商行可以聯合起來基於區塊鏈技術形成好的協同機制。

第三個,C雲計算。我的建議是要積極擁抱。雲計算到現在為止,不管是IaaS,PaaS還是有SaaS都已經發展出比較豐富的產品線。中小金融機構,包括城商行,可以去積極地擁抱雲計算,打開IT和業務的邊界,更好的向互聯網融合。

最後是大數據。這個裡邊有個DIKW模型。D數據,I信息,K知識,W智慧,這是一個抽象提煉遞進的過程。對於業務來說,“大數據不重要”;以圖形表格的形式把數據展示出來形成“大信息”有一些意義;再往上一層,關注哪些指標,指標怎麼解讀,代表了哪些業務意義,那這套運營或者監管體系其實是大知識;最後真正能夠形成商業核心競爭力的我認為是“大智慧”,也叫智能決策或者智能洞察,其實大部分還只存在於人的腦子裡面,現在還沒有看到有效的方式能夠把它確切地表達出來,這也是接下來發展的方向,而且這個是需要依託在我們自己的數據積累、知識積累,還有人員積累的基礎上。所以對於大數據來說,也是一個打好地基堅實築底長期堅持探索“大智慧”的過程,要求我們金融機構要積極投入,厚積薄發。

肖義:謝謝金總,剛才從四個方面簡要介紹了一下,哪些是可以緊緊抓住的,哪些有待於參考和觀察,這是一個從過去發展到現在的趨勢。第四個問題,以客戶為中心,有什麼經驗給大家分享? 請楊總跟大家分享一下:

楊斌:剛才其實也提到了以客戶為中心,很多年前銀行作為自己轉型的一個非常響亮的口號提出來,我在思考,其實不是說要不要以客戶為中心,而是你必須以客戶為中心。以客戶為中心就是你要想客戶所想,青島銀行一直在思考如何從管理,到執行,從產品、流程設計、組織架構規劃、管理考核,去貫徹以客戶為中心。青島銀行一直致力於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最佳客戶體驗的產品與服務,通過科技手段給客戶帶來最好的客戶體驗。

在技術應用上,我覺得我們要思考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是我們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去應用人工智能,但同時我們也要思考怎麼不去濫用人工智能。不能寄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去解決所有的問題。

肖義:謝謝楊總,談得非常務實具體,我作為非銀行人士,感覺到銀行已經很不錯了,就像楊總剛才提得,更加準確的以客戶為中心,現在提升的高度和空間還非常大,謝謝楊總。下一個話題是請恆豐銀行趙總說一下,大家剛才說科技創新,現在科技創新與風險控制是一個矛盾體,需要平衡,您認為從您的實踐經驗來說,中小銀行用新技術推進普惠金融的過程中,如何防範風險?有什麼經驗給大家分享一下?

趙毅:普惠金融跟創新,還有風險這幾個裡面,其實關鍵詞還是風險,現在有些互聯網也在做普惠創新,加上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詞,通過高利率的方式來覆蓋所謂的風險。其實整個銀行裡面,我們做普惠金融,最根本的是從服務的模式,我們服務的人群、商業目的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沒有改變,怎麼做到惠?銀行為什麼不願意做長尾客戶呢?從銀行角度來說,銀行受到監管業務,創新有業務,這些長尾客戶從銀行角度去做一些線下的風險控制,成本比較高,收益比較低,風險控制能力比較弱,這裡面就會用金融科技的能力來減少風險的發生。

其實我們也在做一些,恆豐之前也做了全流程的風險控制,比如說從客戶准入到行業分析,到反欺詐,到操作櫃員的操作風險識別,到事後風控監控,都有了,但是用到哪些創新技術,用到哪些方面,也是需要我們考量的。說實話,大數據、人工智能不是萬能的,通過這些東西就能把風控做得很好,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我們用了兩三年,其實人工智能還是處於弱AI的時代,沒有說人工智能一定就能把風控做得非常好,代替人,這方面做不到。

從恆豐的經驗來講,做普惠這件事情第一個就是怎麼樣提升效率,我們可以做很多的創新來提升它的效率。比方說我們在做客戶錄入的時候,我們可以引用一些交叉識別的、風險識別的信息,來把客戶信息抓得更準確,這方面可以用到大數據的識別能力來代替人工錄入,做一些交叉的識別。

第二個,在風險過程中,反欺詐也可以用到一些模式識別方式或者人工智能的方式,給我們的風控人員提供一些參考,而不是阻斷的方式,確實這種準確率現在確實達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們就提供給他一些參考信息,說這個人可能會發生一些欺詐行為,你可以參考,再參考一些其他信息來判斷是不是要阻斷這個欺詐行為。在貸款過程中可以看到我們更多的是給客戶做一些信用評分,這些信用評分可以依賴客戶的交易數據,給他提供一些風險評估報告,來做交叉營銷的風險評估。可能客戶在A業務上面做了一些授信,在B上面做了授信,這兩個數據交叉可以判斷客戶的風險。

在事後還有道德風險的評估,我們在移動營銷平臺,還有會員的授信方面,我們會加入一些櫃面操作風險的監控來判斷他的行為,來避免櫃員的操作風險。後面還有市場風險和群體風險,這個我們可以從外部數據拿到,給風控人員提供更多的決策,說某個人群或者某個市場,或者某個行業出現風險,我們關注我們授信的這些客戶,要做更多的提示。

現在從恆豐的角度來講,我們所有的風控預警基本上是以輔助決策和信息提示的方式幫助人員提升風控的能力,再更多一層的就是通過新技術來提升他們在作業過程中的效率,這個是在普惠金融中需要做的事情。

肖義:剛才趙總說得比較到位。現在中小金融機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IT技術架構擴展不靈活,缺乏專業人員,不僅制約內部創新,也給IT人員帶來大量的重複勞動,這方面,現在請鈦資本的金總簡要地談談有什麼新的技術可以解決?

金豪義

:不僅是中小金融機構,很多企業也碰到了同樣的問題。傳統的IT在面對越來越多來源於互聯網、來源於新經濟的客戶時,沒有辦法去應對它。相對比較有效一點的最佳實踐是雙模IT:將IT分成兩種形式,通過機制來解決。一種是穩態IT,一種叫敏態IT。穩態就是傳統IT,它的開發模式一般是瀑布式的,部署方式是集中部署的,運維是按照ISO20000或者ITIL的。敏態的IT要求快速開發,快速發佈,快速迭代。就像大部分互聯網公司一樣,採用敏捷開發,分佈式雲端部署,以Devops來支持運維。在敏態IT裡,有一些新技術大家可以使用。比如說微服務架構,把我們的業務顆粒拆分到它能單獨實現某一個事務,以後需要升級的時候,只要針對具體的事物進行發佈就可以了。在微服務架構之下,我們會構建Docker容器平臺,在這個基礎上面實現微服務。在底層採用超融合方案,用X86架構實現低成本彈性計算。這樣我們金融機構有人才,有好的機制,有新的技術,我覺得會做得越來越好。

肖義:謝謝,最後一個問題,請三位老總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在實踐工作中,智慧銀行建設普惠金融落地最真實的感受,或者說給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的建議是什麼?

趙毅:技術一定能提升普惠金融,但是技術不是萬能的,所以說需要找到合適的場景,遇到合適的技術,來服務合適的人群,這樣才能做到合適的普惠金融。

楊斌:科技重新面臨一個最好的時代,擁抱這個時代的密鑰就是如何實現科技與業務深度融合。

金豪義:走出去,想辦法找場景竭盡一切能力去接近你的客戶;收回來,在數據基礎上深度積累和內斂,形成自己業務特色的技術核心競爭力,厚積薄發迎接新的時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