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没用的3种教育方法,却是许多家长最热衷的……

著名教育家聂圣哲先生曾说过:优秀是教出来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将来能否立足社会的根本。从人生的教育总量来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占80%的比重。

思想家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三种方法恰恰是现在许多家长和教师最热衷的。

世上最没用的3种教育方法,却是许多家长最热衷的……


1,讲道理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

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

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

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

“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

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对家长说:

“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

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

“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

我说:

“很简单,能保证孩子安全的话,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家长一听,恍然大悟!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世上最没用的3种教育方法,却是许多家长最热衷的……

2,发脾气

记得有一次在坐地铁一号线去故宫的时候,上来母女两人,可以说是“骂骂咧咧”上来的。我以为是那位妈妈上车的时候被别人挤了一下产生了口角,后来发现旁边的女儿冲着她嚷嚷。

原来是母女二人吵架了,火药味瞬间遍布整节车厢。

“你就是觉得我学不好!”女孩大声嚷嚷。

“你上课要是认真听讲,能考成这样吗?”妈妈冲着女儿大喊,声音特别大,车厢里的乘客都将目光转移到母女二人身上。

女儿也毫不示弱,更大声地吵:“你能好好说吗?在地铁上你喊什么!”

妈妈继续喊着:“我就是生气!你为什么不好好听讲!你还能好好学习吗?!”

看这架势,孩子应该是上初中的样子,应该正处在叛逆期。这位妈妈可能本身脾气就不好,也可能是被孩子气坏了才这样吵起来。

看过这对母女,我想到一句话,也是之前一篇很火的文章的标题:教育的死敌,是父母的脾气。

孩子让你失望了或是犯错了。你马上就要火冒三丈,指着孩子一通教训。骂完了,你心理舒服了,孩子呢?

每次发完火,你都回去问孩子知道错了吗?下次还犯吗?其实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怎么才能保证下次不犯错。

他只是不想再听你吼一遍刚才那些话了,才小声说:“知道了”。教育孩子,是细水长流,你要耐心,要知道给孩子更好的言传身教。

世上最没用的3种教育方法,却是许多家长最热衷的……

3,刻意感动

作家刘继荣说,曾经听到儿子和同学打电话聊天:“我没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来,人生真正苦……”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她打了个寒颤,不晓得儿子怎么会变得如此消极悲观。

于是,她对着老公大发牢骚,抱怨老公常年在外,什么也帮不到她。老公却笑着说,儿子的这些坏情绪都是从她身上学来的。

刘继荣这才反应过来:儿子说的那些话,正是她的口头禅啊!每天下班后,她都是苦着一张脸回家。晚饭后,就与朋友通电话,从小职员的难,说到兼职主妇的累。诉够了苦,这一日也算交代完毕。

天天年年,一成不变的怨妇联播,不经意间,还把抑郁传染给了儿子。没有幸福感的父母,怎么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相比于讲道理和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一种由此产生的升级版的不良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内心产生负罪感,这种感觉会在孩子心里长期隐藏、蔓延,并慢慢剥夺孩子的快乐。

起初孩子会特别听话,显得乖巧懂事,但是孩子的情绪总有一个出口,长期压抑之后,一定会寻找时机爆发。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做了大错事,甚至犯罪的人,经常看起来很乖巧听话。

长期的心里压抑真的会毁了一个人。

世上最没用的3种教育方法,却是许多家长最热衷的……

4.正确的家庭教育

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

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

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把铁铸的弓箭。

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野间狩猎。

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完,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

爱招摇的儿子失去了招摇的资本,每天从金马车上剥一小片金子,换点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

这个朴素的民间故事其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时代发展到今天,金银的概念还基本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层面,没有本质变化,而“弓箭”的概念则需要重新定义。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种关系,我们愿意把世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现在大家基本已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可靠的财富。

但在“教育”的概念之下,到底我们给孩子的是什么,这方面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是巨大的。

这个差别,主要地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世上最没用的3种教育方法,却是许多家长最热衷的……


所以,无论置身何处,父母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为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这就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