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骨”现身“演”名著,《一本好书》也是一场好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有多久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书了?必读书单列了长长一串,心血来潮时书买了一本又一本,但最终只是放在书架上蒙尘,我们渴求文化滋养却依然对枯燥的纸张、厚重的书本提不起兴趣。目前正在江苏卫视热播的《一本好书》告诉观众,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


“戏骨”现身“演”名著,《一本好书》也是一场好戏



表演嘉宾来头不小,光看名单就让人安心

近几年,荧屏上关于读书的文化类综艺并不少见,《朗读者》《阅读·阅美》等节目都是有口皆碑的代表。《一本好书》独特之处在于“场景式阅读”,节目以小剧场表演、演员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出了书中的情节冲突和优美语言,用最容易让人接受的语言展现经典名著的魅力,并引发了观众的读书热情。

节目对十几部世界经典名著浓缩还原,邀请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等“戏骨”级别的演员担任荐书人,在节目中以表演的方式演绎名著内容。此外,节目还利用第二现场设计品书人视角,邀请了朱大可、吴伯凡、蒋方舟、止庵等知名作家学者探讨书中场景,为观众提供多元解读。《一本好书》比只讲诗词歌赋的文化类综艺更活泼,比《我就是演员》等单比演员演技的表演类节目更有文化价值。

在目前已经播出的节目中,赵立新饰演的作家毛姆与黄维德饰演的画家斯特里克兰德曾在激烈的演技对撞中阐释了名著《月亮与六便士》对梦想和现实的理解;王劲松饰演的万历皇帝在讲述《万历十五年》时,用大段独白展示了自己的超强台词功底;学者朱大可、蒋方舟对同一名著不同的想法也加深了观众对名著的理解……每期节目只“表演”一本书,知识点密集、“干货”不少。


“戏骨”现身“演”名著,《一本好书》也是一场好戏


晦涩名作获“新生”,有文化价值的节目很好看


不论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还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亦或是刘慈欣的《三体》,出现在《一本好书》的这些作品要么与我们有文化差异,要么就是离我们年代久远,或者是晦涩难懂的作品。但在演员的演绎下,这些与年轻观众有距离感的作品有了新的表达方式,其蕴含的艺术魅力让人难以忽视,在节目播出后,《月亮与六便士》甚至登上了网上购物平台的热销产品榜。与竞技类文化综艺的灌输式教育相比,《一本好书》的推荐式文化普及方式更容易让观众接受。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除了文化价值之外,节目中是否存在决定的“一言堂”同样备受关注。节目播出到现在,赵立新、王劲松等演员的演技备受关注引发了不少热点话题,而蒋方舟等文化学者的独到点评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在蒋方舟点评《月亮与六便士》时表示“月亮与六便士分别代表了梦想与现实,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月亮。”就曾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节目播出后有观众表示自己对这个讲解“不敢苟同”:“再平庸的人也曾有过梦想,即使是一瞬间,也算是月亮升起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经典名著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一本好书》只能展现部分学者的观点,节目内容存在争议在所难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