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历的你,为什么要把人生交到小学生、初中生父母手里?

你都不跟小学生打游戏,为什么把人生交给小学生?

最近首页一直有“原生家庭”话题刷屏。

故事皆十分惨烈。

随便说几则,感受一下。

A姑娘,一线城市月薪一万五,被父母闹回小城镇做公务员,每月扣金后到手不足千元。

B姑娘,高三学霸志愿填985,被父母改填家边上的二线大学,含恨复读。

C小伙,博士生,拉黑父母微信,多年不回家。

D小伙,谈得好好的三观很合的妹子,因为异地,硬生生被父母拆散,最后娶了三观不合的姑娘,越过越不顺。

以上几则故事,雪心个人认为,真正无奈的是B姑娘

高等学历的你,为什么要把人生交到小学生、初中生父母手里?

B姑娘有实力,有主见,但却被父母的“爱”坑了,可谓防不胜防。

至于A姑娘、C小伙、D小伙,雪心就不太能理解了,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要交到父母手里?

要知道80后、90后的父母辈,普遍小学、初中程度。

今天,只要任何一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或会上网查讯息的,可能就已经比你父母强很多了。

所以,为什么要把人生交到他们手里?

雪心每天上班午休,听同事开黑玩荣耀时,说最多的话就是。

“这个随机的肯定是小学生。”

“对面是小学生吗?”

以上,虽然是玩笑话,但其中也有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人生当然不是一个人可以过的,投胎是随机的。

但是随着成长,我们在打游戏时,尚且知道要找合适的队友,甚至抱大腿。

那么,人生这种大事,怎么就不去找些靠谱的队友商量组队呢?

投胎系统随机给你小学生,就听小学生的了?

儒家愚孝?

或许很多人会说了,在中国,孝顺是传统。

这个锅,又是给儒家背了。

儒家秦汉时期的经典,没有一句是说可以无条件地迁就父母。

比如《论语》中说: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谏”在古代,是指下对上,幼对长指出错误。

也就是说,孔子是承认父母会犯错的。

甚至父母还会“不从”,不听你的劝告。

他们是你父母,你说的话,父母不听怎么办?

那就只能凉拌呗,骂父母、打父母都是不对的,顶多只能多说几次。

高等学历的你,为什么要把人生交到小学生、初中生父母手里?

话说,世博会期间,雪心的妈妈去世博会,回来洋洋得意告诉我,她们一群中老年是怎么插队的。

雪心就劝她,大家都是排队,你就不要插队了。

然后,雪心的妈妈也觉得这样不对,但第二天,在她的老伙伴们的带领下,还是去插队了。

当然,老人的理由很充分,年纪大了,吃不消。

雪心最后也只能笑笑,再劝两句,并顺着她话说,“既然吃不消,就不要去看了,可以等结束后,看一些保留展馆。”

(反正雪心自己一天都没去看过)

所以,儒家说的是不能用强硬的手段,去逼迫父母就范(这简直是废话中的废话)。

而儒家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是,“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也就是说,父母做错了事,既不能用强硬手段,也不能颠倒是非,甚至帮着父母去胡作非为,迎合父母的意思去犯错,是不孝。

那么,再极端点,如果父母就是极品,还把你人生搅得一团糟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儒家就更狠了,儒家建议你在成人后离开父母。

甚至,儒家还给你准备了一个重量级的榜样,那就是尧舜中的大舜。

大舜的故事我们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

一个从小和继母、生父一起的倒霉娃,几次差点被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害死,成年后自立门户,不计前嫌,终成一代圣王。

所以,当和父母三观不合时,要离开时,有人说这是不孝时,请拿出大舜这个重量级武器。

高等学历的你,为什么要把人生交到小学生、初中生父母手里?

父母为何小学生?

如果时光倒退,在封建社会,你的父母可能连小学生都不是。

自古以来,平民就没有读书识字的权力,孔子喊了多少年“有教无类”。

结果封建君王一上台,只说忠君,不提教育,还硬说自己是“尊儒”,这才真是压不住孔子的棺材板。

那么,我们的祖国,从大多数文盲,到逐步完善基础教育,其实也就才三代的时间。

所以,你的父母是小学生,你不该嘲笑他,反而应该心疼他们没有赶上好时代。

再者,我们的父母,都在小学生的状态,撞上了社会巨大进步的今天,信息上难免跟不上。

雪心最近写小说,里面有个情节。

女主在网上找工作,那时网络招聘刚刚兴起,女主的妈妈问,网络招聘靠谱吗?会不会是骗人的?

这个情节虽然写在小说里,却是雪心工作中,遇到的真事。

所以,不要取笑你的小学生父母,也不要对他们不耐烦,他们的出发点是“担心你会不会被骗?”

能体会到这点,其实他们的唠叨和担心,也就没什么好怨得了,可以用事实来说明,我过得很好。

至于父母有心理落差的,也要理解是时代的阵痛,当你被父母的爱“痛”到时,也要知道这是他们自己其实很痛。

这种痛在小学生父母这辈也无法消除。

所以,能沟通,就沟通,不能沟通,保持距离。

当我们自己成为高中生父母,大学生父母,甚至研究生父母时,可能会发觉,自己做的未必比小学生父母更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