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在近代史上声名不显却对历史有重要作用的人?

黄洁仪


“炸死我的这个人是真英雄啊,他知道只要我一死,大清就完了!”

1912年1月29日,宗社党成员、前大清禁卫军协都统

良弼躺在病床上挣扎着说完这句话,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而亡。

良弼死后第14天,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颁布《逊位诏书》,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如他想象,轰然倒在了历史的车轮声中。

良弼对时局的把握不可谓不准确,但他假如不死,曾经有机会改变这个时局,让这个纷乱的时局更加纷乱,乱到一眼看不到未来。

一直到爆炸发生之前,他还在进行着最后的努力。

当时的局势是这样的:

武昌首义后,袁世凯上台,冯国璋攻陷汉口后,袁世凯又把他调任禁卫军总统,南北僵持局面形成,双方和谈步骤加快,基本达成让清帝退位,袁世凯出任首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共识。

而京城的宗社党人却如坐针毡,他们四下活动,强烈反对南北议和,主张让袁世凯离职,更换成军咨使良弼为总揽文武之全权大臣,向隆裕太后施压,要求她顶住袁世凯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再四处调兵南下,全面镇压革命党。

统领京师禁卫军的实权,原本就是在良弼手里,清廷禁卫军于1909年编练,1911年成型,兵员以满族为主,人数有12000余人,装备有野战重炮、马克沁机枪等先进武器,就其战力来说,实不亚于北洋六镇中的任何一镇。

但袁世凯上台之后不过一个月,就把良弼撤下,换上了从前线归来的冯国璋,这是一石二鸟之际,一是怕冯国璋继续在湖北前线不听话,二是架空宗社党人的权力。要知道,此时的宗社党人,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没有兵权,铁良被载沣排挤到外地,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只有良弼一员猛将。

良弼虽然刚刚失去禁卫军的名衔,但军中威信甚高,结交广泛,年轻有为,作风强硬,所以被众人推举为首领。按照良弼的设想,拿下袁世凯后,万一对阵革命党人战败,清廷仍可以迁都热河,退保东北,固守顽抗,决不投降。

应该说,良弼的设想是符合现状的,很可能将清朝统治退回龙兴之地,把中国彻底陷入内战或分裂状态,假如按照他的设想继续下去,清廷统治者固然得以苟延残喘,革命党人也将付出千万人的牺牲,还不一定能够顺利达成建国的梦想,千古伟业,危在旦夕,如此,则中华民族痛甚!

关键时刻,一位叫彭家珍的四川小伙子站了出来。

彭家珍,字席儒,四川金堂(今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少年时受文天祥、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影响颇深,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18岁时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之后远赴日本考察军事,在日本秘密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先后来到四川和东北担任军职,1910年,“卧底”进入天津兵站担任副官长及代理标统,他与“北洋士官三杰”中的吴禄贞、张绍曾皆为好友。

辛亥革命爆发后,吴禄贞与阎锡山共谋组成燕晋联军,准备只扑北京,不料事泄遇刺身亡,北方革命情势骤遭变局,迅而被袁世凯扑灭。由此,彭家珍更坚定了他的行刺决心。

话说清末乱世,革命党人之前屡次起义受挫,精英力量损失殆尽,不得已走向了革命恐怖主义,试图利用刺杀朝廷高官的方式取捷径实现革命目的,共为此进行了不下五十余次尝试。

但这一次,彭家珍清楚地知道,如刺杀成功,其意义将十分重大。没错,彭家珍的刺杀目标正是良弼。

彭家珍为此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在京郊地区进行过多次爆破演练,势在必得。

1912年1月19日,彭家珍得到情报,良弼等宗社党人将出现在资政院,当彭赶到时,良弼等人却已提前离去,错失好局。

当彭家珍得知良弼近日内可能将督军南下镇压革命党时,深感时日无多,必须抓紧时间完成行刺计划。

机缘巧合的是,彭家珍获得了一张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恭的名片,彭家珍知道崇恭与良弼来往较多,且崇恭现不在北京,他看着名片,计上心来。

1月26日晚,彭家珍以崇恭之名,来到良弼府中求见,但良弼正好不在家,门房把彭家珍当做崇恭迎进府中等候。直到半夜,良弼也没回来,彭家珍担心露出马脚,遂起身出门,却刚好碰到良弼回府,彭家珍口称:“崇恭拜会良大人!

良弼一看,你哪儿是什么崇恭?刚要叱骂,彭家珍已经扑上前来,良弼一看不好,拼命往大门里逃跑,彭家珍迅即扔出炸弹。

一声巨响之后,良弼被炸断左腿,倒在了血泊中彭家珍头部被弹片击中,当场牺牲,年仅24岁。

良弼现场虽没有被直接炸死,但后来接受截肢手术失败,两天后,伤重而亡。

良弼此人,是清末宗室中难得的改革派,为人刚正,素有傲骨,更难得在遇刺之前一年,也曾向朝廷建言,要释放、怀柔革命党人,速开国会,武昌起义爆发之后,也主动请缨要求率领禁卫军去前线镇压革命军,可惜处事不够圆滑,意见未被采用。

各为其主,本也无需对他过多指摘。但假如良弼不死,真要是对袁世凯形成掣肘之势,或者又横生变数取而代之,隆裕太后拒不退位,中国历史便有拐入黑暗迷局中的巨大风险。

这一次爆炸,炸出了一个新崭崭亮煌煌的共和时代,多少生灵,免遭涂炭,彭家珍君,居功至伟!


历来现实


周保中,云南人。1927 年的中共党员。此期间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少将副师长。周保中是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见证人。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东北抗战的标志性人物。周保中在九一八事变后即从苏联返回 ,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救亡活动中,是东北抗联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活到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后,幸存的几个高级领导人之一。东北抗联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抗日的历史定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周保中在建国后获得了最高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及一级解放勋章。这是对东北抗联和周保中个人历史功绩的肯定。周保中没有获得军衔,担任过云南省副省长。


还算正常人


龚楚这个人听过吗?井冈山会师,他是发挥过重要作用的。

龚楚是广东乐昌人,是早期非常活跃的革命者。南昌起义时,龚楚就是营指导员。当时,林彪是连长,粟裕是班长。

此后,他又准备去参加秋收起义,结果走到半路,被国民党军队进攻,只好回了老家。这个时候,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来到粤北,人生地不熟,非常困难。而龚楚被派去接应朱德,龚楚起了很大的作用,给部队当向导,带着部队突围。

朱德回忆道,“我们从韶关北上,计划去湘南找一块根据地,这时龚楚已来到我们的部队,便由他引路带我们到了宜章县的杨家寨子。”

(电视剧里的龚楚)
可以说,龚楚如一颗指路灯一样来到了处于最低谷的革命部队中。

后来部队上了井冈山,龚楚的地位就很高了,大家知道林彪升得很快,但其实龚楚升得更快,1927年,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红四军,军长是朱德,党代表是毛泽东,参谋长是王尔琢,陈毅任军委书记。龚楚是红四军前委委员兼29团团长。当时,中央给苏区写信,都是称“朱毛龚”。可见其地位之高。

后来,龚楚又参加了百色起义,起义后成立了红七军,军长是张云逸,政委是邓小平,而参谋长就是龚楚。这个起步非常的高,如果正常发展下去,至少是开国大将级的人物。

此后,红军长征,留了一部分人打游击,龚楚就是其一,他是中央军区参谋长。我们知道南方打游击的最高领导是陈毅,其实一开始不是,陈毅是生病了,没赶上长征。中央说你就留在南方,先管着这一块吧。一开始的领导人是龚楚。

正当中央对龚楚寄以厚望的时候,龚楚叛变了。

龚楚为什么叛变?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一个原因是红军的整改。龚楚也被整顿过,开除过党籍一年,被下放为团长。这在红军不是个例,毛主席都被选下去过。

此外,看龚楚的简历,这位仁兄经常离开部队回老家,革命的意志不是很坚定。到了红军最困难的时期,他就叛变了。

龚楚叛变过去了,受不受重视?不太受重视,为什么呢?因为红军都已经转移了嘛。国民党军队认为都打得差不多了,主要方向也是追击战略转移的主力。所以龚楚叛变过去,没受到什么重视,给他四十个兵,封个剿总游击司令的官。这可能也跟他路子比较野有关系。他不是黄埔出来的,像黄埔出来的,如果投降,那就完全不同了。比如一期毕业生刘畴西,当时被俘之后,说客如过江之鲫,刘畴西毫不理会,英勇就业。

再比如陈赓大将,蒋介石亲自上门说:“你是我的学生,我是你的校长,我肯定要爱护你的,你过来吧。我关心你。”陈赓一句话:我不需要你关心。

龚楚过去之后,看反响不大,很着急,立功心切,带着手下就准备去立个投名状,什么投名状呢?重要领导都长征去了,留在南方的只有项英,陈毅这两位重量级的,而且还很不好找。龚楚决定让项英他们主动找上门。

龚楚带着手下装成游击队,又让国军配合了一下,打了数场胜仗。国民党宣传说龚匪活动猖獗等等。这一下大家都知道了,很高兴,说老首长还在,而且拉出了一支部队。当时,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主动联系上了龚楚。

龚楚就问贺敏学,知不知道怎么联系项英、陈毅他们。我们要请他们来我们湘南领导大家打游击。正好贺敏学有渠道可以联系到项英他们,就写了一封信,送到了项英的手上。

项英看了很高兴。当时的革命形势很严峻,到处都是国军取得什么胜利了。现在突然听说龚楚又拉起了一面大旗,恨不得马上就去汇合。这就是南方的小井冈会师啊。

关键时刻,还是陈毅发现了问题。他说不要急于会面,等等看。

为什么呢?

龚楚露马脚了,原来,龚楚为了忽悠项英他们来,信写得很诚恳,很谦虚。可是,他不是一个谦虚的人啊。陈毅特别清楚这一点,他跟龚楚从广东一起到的井冈山,对龚楚门清。这位老龚仗着资历老,对红军有大贡献,在苏区只服一个人,就是毛泽东。

这一下,怎么突然客气起来了,还要请项英、陈毅他们过去指导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两位可都是俯视的啊。

项英恍然大悟,也就没有急于去见龚楚。

信发去之后,龚楚就等着项英了,可左等右等都没来。这下龚楚着急了,接下来,他干了一件很坏的事情。在一个叫北山的地方,他召集当地的游击队召开会议,在会议上诱杀了六十多名游击队员,逮捕了三十多名。这就是北山事件。此后,还带着部队去抄项英的营地,碰上了侦察员吴少华。吴少华识破了龚楚的阴谋,到了驻地,抢先登山,鸣枪示警。项英才及时转移。

当然,龚楚后来说,是自己放的枪,给项英示警,这个可信度不高。

这样一来,龚楚就死心塌地跟着国民党干了。不过,可惜啊,不受什么重用啊,最大的官就是当过徐州市市长,1949年,当广州行辕少将高参,给人家打下手。再看看,当年跟他平级的陈毅,已经是华东野战军司令。

到了10月,龚楚逃到老家,手下只有一个保安团。当时龚楚要投降,他想跟谁投降呢?林彪,因为四野已经打到了乐昌嘛。可是,对不起。林彪一来没空,二来你一个保安团的团长,想向林彪投降?彪哥现在是什么级别?你是什么级别?太天真了吧。

唉,其实当年龚楚上井冈山的时候,职别比林彪还要高二级。

最后龚楚投降过来,叶剑英给了他一个立功的机会,就是去海南岛劝降国民党的名将薛岳。薛岳也比他牛多了,是抗日名将,也是他老乡。当时,龚楚经香港转船。但到了香港,龚楚又不走了,留在香港,大概也是想清楚了,自己没什么价值了,当年又有血债在身上。

此后,龚楚就在香港做生意,呆了四十多年。到了1990年时候,他准备回老家。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主政了嘛,他跟邓小平一起发动百色起义,都是老朋友。而且当时也颁布了一个法令,不追究内战时期的军政人员。

最后,龚楚回到了乐昌老家,当时已经失明,政府拔了三万给他修了二层小楼,邓小平还给他打了电话。

穿越时空,当年一起起义的伙伴,一位已经是执掌中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一个垂垂老矣,毫无作为。

五年后,龚楚在乐昌老家去世,也算是叶落归根吧。


脑洞历史观



冀朝鼎,他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他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贡献不亚于任何一场“三大战役”。


今天的人对冀朝鼎可能不熟悉,但是在民国时期冀朝鼎是极少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红色人士”。


他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美国。他先是通过自己学术背景认识了美国财政部货币研究室的柯弗兰,而且还把柯弗兰发展成了美共成员,并且他通过柯弗兰介绍,和当时华盛顿政界一大批左翼人士以及“红色人士”建立起了联系,这其中就有罗斯福总统的助手居里和美国财政副部长怀特等人,而冀朝鼎又用过居里和怀特等华盛顿政界高层,让华盛顿上上下下对重庆以及蒋介石政府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来史迪威和马歇尔将军对重庆和蒋介石充满厌恶情绪,不得不说这里面有冀朝鼎的功劳。


但是冀朝鼎最大的功劳则是他粉碎了蒋介石以及重庆在抗战末期试图依靠美国黄金稳定自己腐朽统治的计划。


这是这么回事呢?


抗战时期,冀朝鼎逐渐回国发展,打入国民党内部,因为他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以及和华盛顿高官有良好的关系,使得孔祥熙和宋子文都对冀朝鼎非常信任,陈立夫后来在回忆录就指出,因为宋子文中文不太好,所以他对精通英文,又有美国学术背景的冀朝鼎非常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而当时正好是抗战末期,蒋介石面临的情况是由于八年抗战,法币超发,所以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蒋介石面临着一场全国性的通货膨胀;而要解决这个超级通货膨胀,最好,也是最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办法就是通过出售黄金回笼大量的法币,做到稳定法币币值。


宋子文这一计划如果成功,那么也就很可能不太可能有后面的金圆券计划,国民党也不会因为通过发行金圆券而人心丧尽,也不会因为因为通货膨胀导致蒋介石的军队人心惶惶,军无斗志了。(大家可以合理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民党营长的月薪还不够买一个苹果,连家都养不活,他还有心思为蒋介石卖命?)



可以说,如果宋子文稳定法币币值计划成功,那么很有可能解放时间会往后延续好多年。


而破坏这个计划的就是冀朝鼎。


宋子文这个“抛售黄金回收法币”的计划,最关键一点在于美国的支持,如果美国能保证黄金的数量,那么宋子文就敢敞开了用黄金回收法币,而宋子文这么做,就会使得民众对法币有信心,从而达到稳定币值的作用。


事实上抗战后期,蒋介石确实和美国达成了一笔5亿美元的借款协议,而宋子文提出用这笔借款在美国购买黄金运回中国的计划,罗斯福也点头了,因此在宋子文思想里就没有想过这个计划会失败。


然而冀朝鼎就让宋子文这个“万无一失”变成了“一无所得”。


首先,他和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也是苏联情报人员的怀特紧密合作,以重庆腐败为借口尽量拖延黄金运抵的速度,怀特于1944年12月书面向自己上级,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承认:“我们尽胆量所及而对此(运黄金)之事多方延宕。……我们认为此时再以大量黄金运华,将是严重的错误。”1945年5月,怀特再度向上司说:“

我们扣留黄金,绝对没有法律的根据。……我们是在薄薄的冰之上溜冰,而一再用种种借口搪塞,而尽力拖延时间,拖到不能再拖为止……”


另一方面,冀朝鼎也让宋子文相信,美国会源源不断的运来黄金,用黄金换法币,最终稳定法币币值的计划万无一失。


结果,由于美方的刻意拖延,截止到抗战胜利,总共也只有2900万美元的黄金运抵,这一点其实是远远不够稳定法币币值的。


更别说在这过程里,重庆还爆发了“黄金舞弊案”,几个重庆高官和银行高管利用内幕消息抢先收购黄金。



而冀朝鼎也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华盛顿政界,尤其是财政部的“红色伙伴”们。这就直接造成华盛顿上下对重庆和蒋介石印象大坏,美国财政部更是直接拒绝再运黄金给蒋介石,用宋子文发给蒋介石电报讲“最大限度只能交我已经出售之期货,未出售者恐不能续交


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直接在备忘录里写到“所销售的黄金落入了少数人的手中,使个人发了财,而对中国经济却没有真正帮助。”


而在面见宋子文时,摩根索借口运输困难,只答应数月后会把“有限的黄金”运往中国,又推托说:“在海口未通,物资不能大量运华前,通货膨胀无法抑止。”


这使得宋子文大为不满,指责摩根索所作所为是“任凭中国金融崩溃。”


最后,在冀朝鼎的努力下,蒋介石和宋子文企图稳定法币币值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不但失败了,还直接导致法币信用的进一步下挫,还恶化了蒋介石与美国的关系,为后来美国对蒋介石实行为期一年的武器禁运打下了基础。


古人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我想说的就是冀朝鼎这样的人。他一个人的贡献,不亚于一支野战军(一野、二野、四野那种)。


兰台


有一人最符合这个定义,他是我军近代名将,号称“旋风司令”的韩先楚。

在不熟悉军史的人看来,韩先楚的名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十大元帅、十大大将暂且不说,就是和诸多上将如萧克、王震、许世友、张爱萍、杨成武、宋任穷、刘亚楼、陈锡联等相比,韩先楚也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论起战略能力,韩先楚毫不逊色。

一般来讲,开国将帅中授予上将军衔的大多是兵团司令级别,这个级别的将领主要衡量指标是战役指挥能力和战术运用能力,对战略能力要求不高,但韩先楚最突出的便是战略能力。

韩先楚是湖北红安人,他出身贫寒,生活艰辛,没读过书,14岁就参加革命,后来加入红25军,参加万里长征,又在八路军115师任职,一直以作战勇猛著称。

韩先楚有资历,有能力,晋升却很慢。1945年抗战胜利时,他也不过是个旅长,在当时八路军著名将领中,掰着手指头数上好几轮,也排不到他韩先楚。但后来的解放战争给了他充分发挥军事才华和战略能力的舞台。

韩先楚没读过军事院校,甚至没读过书,但他有勇有谋,善于动脑子,打仗不蛮干,而且战略眼光独到,对形势分析十分透彻,敢于坚持己见,这在当时我军将领中尤其难得。

解放战争时期,韩先楚在东北战场多次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指挥取得鞍海战役、新开岭等一系列战役胜利,创下我军多个“第一”记录,升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在东北将近4年时间里,韩先楚率领的3纵进军迅猛,作战勇敢,打的敌军狼狈不堪,坐镇东北指挥的几任国军指挥官都称韩先楚是“旋风司令”,把3纵称为最难对付的“旋风部队”。

韩先楚的战略眼和统帅之才,尤其体现在解放海南战役中。

国军在海南岛布置重兵,由号称消灭日军最多的国军名将“战神”薛岳统领。薛岳组织打造了一道号称连一只鸟、一只老鼠都偷渡不过来的“伯陵防线”,而我军没有海军舰艇,缺乏渡海作战经验,从上到下都决定推迟进攻时间。

但韩先楚经过深入当地群众走访,逐渐掌握海南岛附近的地形、海情和敌情,并对当时形势进行深刻分析后认为上级决定不妥,他的意见是:

“如果在谷雨前的5天内即4月20日前,不发动攻打海南岛的战役,就要往后再拖整整一年。因为解放军的渡海工具基本上是风帆船,非得依靠谷雨前的季风过海不可。”

韩先楚多次向前敌指挥部、向四野司令部和林彪、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越级报告,强烈要求提前发动渡海作战,并亲自组织部队训练渡海作战本领,做好一切战斗准备。

在韩先楚的坚决主张和不懈努力下,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终于决定提前发动海南渡江登陆作战,这是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决定。

1950年4月16日19时30分,韩先楚身先士卒,随第一梯队登上战船(唯一一个第一批登陆的兵团级司令员),指挥大军浩荡起渡,跨海进击,一举突破伯陵防线,解放海南岛!

1950年7月,美国第七舰队开进湾台海峡。若非韩先楚的坚持和果决,海南后果不堪设想。

谈及此战,罗荣桓曾说过,“海南战役不大好打,但我们打得很好。使用的部队是12兵团、15兵团各一个军,由15兵团统一指挥,但在战役指挥上韩先楚同志起了主导作用。”

解放海南岛战役标志着韩先楚已经从一名出色的战役指挥员,转变为一名高瞻远瞩的军事战略家,这种战略眼光和亮剑精神是很多著名将领都不具备的。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我军猛将如云,最不缺的便是能打敢拼的猛将,但具有战略眼光的将领任何时候都是稀缺品。对韩先楚的能力和才华,我们完全可以用“上将之名、大将之能、元帅之才”来形容。壮哉韩先楚,伟哉旋风司令!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如果要说到在近代史中名声并不是特别大、但是对历史却有着重要作用的人,我首先想到了民国时期的两位情报人员,他们一个在抗战期间破译了日本人准备袭击珍珠港的情报、一个破译山本五十六的行动信息最终导致了山本五十六的被杀。

破译珍珠港机密的姜毅英

姜毅英是浙江江山县人,是戴笠的老乡,也是军统唯一的女将军。

我们都知道戴笠这个人的用人习惯,除了最早跟随他打拼江山的元老之外,戴笠最喜欢用的人就是他浙江江山老家的人。

正因为在戴笠的重用下,从江山县走出来的毛人凤、毛森以及其他军统的大佬才开始拥有了出头之路,开始掌握起了巨大的权势。

姜毅英就是在戴笠的这种老乡情怀下,在军统中发展起来的女将。

姜毅英在从中学毕业后,她就进入了戴笠开展的学校中学习,在学习到各种情报技能后,她加入了军统的情报部门中,为正在浩浩荡荡展开的抗战事业贡献出了她的一份力量。


在日本海军即将发动对珍珠港的袭击之前,正在对日本机密情报进行破译的姜毅英突然破译到了这个极其重要的情报。

在她破译到这个石破天惊的情报后,她当即珍而重之地把这个情报呈报给了戴笠,然后在戴笠的转交下,这个情报又从蒋介石的手中直接传达到了美国国防部的手中。

原本这个重要的情报是应该给美国人一个重要警醒的,但是因为美国人当时非常看不起我国的情报部门、觉得我们这么落后的国家所破译出的情报肯定不怎么准确的原因,所以他们就没怎么搭理这个情报,然后接下来就发生了我们所熟知的珍珠港惨案。

虽然美国在珍珠港事变之前非常不重视我国的情报部门,但是在珍珠港事变爆发之后,他们却突然意识到了我国情报部门能力的强大。

于是在他们即将对日本宣战的时候,他们派出了很多人员来到了我国,和戴笠的军统展开了紧密的合作。

在从我国获得不少日本情报的同时,他们也给我国提供了不少武器以及先进的情报机器,由此推动了我国抗战中情报部门的发展。

因为在这件事情中贡献重大的原因,所以姜毅英后来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成为了军统中唯一的女将军。

要知道,戴笠在生前最高的军衔也仅仅只是少将而已。

间接导致山本五十六死亡的池步洲

池步洲是福建闽清县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日本在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留过学。

池步洲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到了自己的日本妻子,并在日本期间和自己的妻子结了婚、生下了三名孩子。

池步洲原本在日本的生活是非常完满的,但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因为无法坐视自己的祖国受到侵略,所以他就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从日本回到了国内,然后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中统,在中统凭借着自己的情报技术为抗战贡献出了很多的力量。



池步洲在最开始的时候对日本人的情报破译是非常不熟悉的,但是随着他一步步的钻研,他成功地找到了破译日本人情报的诀窍,于是才得以破译出了后来许多重大的军事情报。

在1943年的时候,池步洲就成功地破译出了山本五十六的行动信息,在这个信息被蒋介石转交给美国军队之后,美国的空军部队出动了攻击山本五十六座架的战机。

然后在空中经过一番搏斗后,美国空军部队成功地击落了山本五十六的座驾、成功地使山本五十六随同他的飞机一同坠亡了。


当然还有一种传闻,那就是说珍珠港事变的情报也是由池步洲破译的,不过因为台湾方面并没有承认这件事情的原因,所以这个说法的争议非常大。

在抗战结束后,池步洲不想把自己的能力放在对付国人的事情上,所以在内战爆发后,他就退出了中统,开始带着家人回到福建过起隐居生活。

所以说这就是近代史中名气不大但是对历史有着重要作用的两个人物,他们都是抗战时期重要的情报破译人员,在战争期间,曾经破译出了很多重要的机密,给战争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是真正的抗战功臣。


孤客生


杨荋昌,福建连江人。红军时期,闽西较早建立革命根据地,闽东的革命武装还处在零零散散状态。陶铸夫妇、邓子恢、叶飞都曾派来加强领导。连江当地青年杨荋昌在邓子恢引荐下见到毛主席,接受毛主席部署,回连江发动透堡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革命根据地由连江迅速扩展到罗源、霞浦等县,同时红军队伍壮大扩编为闽东红军第13独立团,震动了省会福州,给毛主席留下深刻印象。1934年元旦,20岁左古的杨荋昌,在攻打马鼻镇时阵亡。杨荋昌是连罗革命根据地和闽东第13独立团初创时的实际负责人。他与他的兄弟三人为建立新中国先后阵亡,可谓满门忠烈。闽东红军13独立团后来改编为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大多牺牲,其中战士陈云飞1955年授大校军衔。杨荋昌母亲王采莲多次进京晋见毛主席。杨荋昌表兄弟王明星是新四军著名的战斗英雄。


林柏忠979


中国近代史一般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间的历史。下面介绍两位在这期间做出重大贡献,但又不广为人知的两个人的事迹:

中国防疫检疫事业的先驱——伍连德

伍连德是马来西亚华人,公共卫生学家,医学博士,创立中华医学会并任首任会长,他还是193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候选人。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主要筹建人。

伍连德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其对1910年东北鼠疫的扑灭上。1910年12月,东北肺鼠疫流行,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死亡近四万人,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日俄字保护侨民为由,企图垄断防疫权。伍连德临危受命,被清政府任命为全权总医官,他不避艰险,深入疫区,凭借博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再四个月内就扑灭了这场来势汹汹的大鼠疫。清政府为了表彰其功绩,授予其陆军蓝翎军衔及医科进士,一时被国内外誉为防疫科学权威。伍连德1960年病逝于马来西亚。

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吴大澂(Cheng二声)

吴大澂(1835-1902),清朝官员,官至一品。同时又是大画家,金石学家,学者。

吴大澂还是一位维护国家利益的民族英雄。1886年,当时的吴大澂在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的情况下,与沙俄谈判,据理力争,重新订立土字碑,并对中国出海权进行妥协。迫使沙俄归还黑顶子山地区(在今天吉林珲春)。其碑今仍在。


磨史作镜


苏联人鲍罗廷,在苏联本国也算不上啥大人物,但这个外国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影响非常深远。如果评选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外国人,只有英国人赫德能和鲍罗廷相提并论。

鲍罗廷是孙中山晚年与苏联合作期间,苏联人派给孙中山的顾问。孙中山晚年组织的广东国民政府以及之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前的南京国民政府,都有着很深的苏联色彩。鲍罗廷这个苏联顾问,自然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鲍罗廷)

鲍罗廷改造重建了国民党,影响至今

在鲍罗廷主持改造国民党前,国民党只是一个很松散的组织,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政党。

鲍罗廷担任孙中山的顾问后,首先被孙中山授予全权对国民党进行改造。鲍罗廷按苏联共产党的经验,对国民党进行了彻底了的改造重组,将国民党改造成一个组织比较严密的苏式政党。虽然蒋介石27年四一二政变后的国民党与苏联翻脸,但国民党一直保持着浓厚的苏联色彩。

鲍罗廷的改造,让国民党有了一定的现代政党能力,不再是一个松散的半帮会组织。

对现在的国民党稍微有过关注的人可能注意到,国民党至今还有中常会、中常委这种一看就有浓厚苏式色彩的东西。可见即使在今日在台湾差不多穷途末路的国民党,依旧保留着很多当年鲍罗廷改造的成果。

鲍罗廷扶植了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政权领导人

蒋介石本人并不是孙中山制定的继承人,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上位,可以说是鲍罗廷一手扶植起来的。

孙中山去世后,广东国民政府处于一种集团领导状态,苏联顾问鲍罗廷则是影响力巨大的太上皇。广东国民政府最高领导机构有委员16人,常务委员5人,蒋介石甚至连16人的委员之一都不是,离权力中心很远。但蒋介石与鲍罗廷的个人关系良好,得到鲍罗廷看重。

蒋介石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鲍罗廷对黄埔军校很重视,与蒋介石有较多交往机会。蒋介石也非常拥护鲍罗廷。孙中山去世前,用刘备托孤诸葛亮的姿态对汪精卫、何香凝等人说:““要师事鲍顾问”。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在孙中山去世后表态:“总理(孙中山)虽然去世了,还有鲍顾问领导我们”。

1925年8月20日,广东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之一的廖仲恺遇刺身亡,在鲍罗廷的提议下,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一个特别委会会处理廖仲恺案。在当时广东国民政府内地位不是很高的蒋介石,被鲍罗廷强势推动由此进入了权力中心。之后鲍罗廷不喜欢的军方大佬许崇智被借机排挤出权力中心,另一位大佬胡汉民也被派往苏联考察,踢出权力中心,蒋介石实际成为仅次于汪精卫的二号人物。汪精卫在军方没啥势力,蒋介石上位已成为定局。

蒋介石的上位,完全是鲍罗廷强势扶植的结果。

鲍罗廷还在开办黄埔军校等重大事项中处于主导地位

广东国民政府时代的组织开办黄埔军校,训练改造广东国民政府的军队、甚至其后的北伐战事指挥,鲍罗廷领导的苏联顾问团体都处于主导地位。例如开办黄埔军校,无论开办经费还是训练用的枪支弹药,都来自于鲍罗廷争取到的苏联支持,鲍罗廷对黄埔军校也非常重视投入很大精力。

鲍罗廷还推动了苏联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培养中国革命者,这所短暂存在的大学,培养了大批日后的国共两党高层人物,如蒋经国、康泽、郑介民、邓小平、左权、王稼祥、王明等。

鲍罗廷的凄惨晚景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一手扶植蒋介石上位的鲍罗廷也被蒋介石通缉,随后回归苏联。

1949年,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丝·斯特朗间谍案牵连,被流放西伯利亚,1951年死在西伯利亚的劳动营。


仁勇校尉


我说一个人吧,你们可能都想不到,法拉第。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确定了其他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路径。他的这一发现,直接促进了北欧诸国从,中世纪到近代化的转变,以及今天发达繁荣的北欧诸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作就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蒸汽机需要燃料,而当时世界上使用的蒸汽机燃料主要是煤炭。所以当时的欧洲,煤炭充足的国家往往工业化程度就高,工业生产发展就快。比较悲惨的是北欧国家,挪威、瑞典等。他们当地水力资源丰富,但当地煤炭储量很低,所以工业化程度一直不高。

直到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其他形式的能源可以统一转换成电能,北欧各国丰富的水力资源才可以转化为电能,推动工业生产,工业产值才开始加速增长,为今天繁荣发达的北欧各国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