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手自一体和双离合哪个好?

清风祖师鲁智深


再抛出观点之前,扒哥先跟大家简单讲两句。所谓的手自一体变速箱就是人们常说的AT变速箱,简单来说就是除自动模式之外还能手动换挡;双离合变速箱通常指DCT(Dual Clutch Transmission)变速箱,靠着两组离合器片的摩擦进行换挡。两者究竟孰强孰弱?听扒哥娓娓道来。

AT变速箱是目前相对成熟、普及率较高的自动变速箱,主要是由液力变矩器和行星齿轮组构成。其中液力变矩器负责传递动力、缓冲顿挫,行星齿轮组负责换挡。因为结合了自动变速箱和手动变速箱的优点,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变速系统的功率损害,而且可以根据驾驶者意愿自由的调节档位,操作流畅度好,换挡迅速故障率低,具有一定的驾驶乐趣。它的缺点简单来说就是油耗相对较高,因为液力变矩器在传递动力的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的动力。

双离合变速箱拥有手动变速器的灵活性及自动变速器的舒适性的同时,还能提供无间断的动力输出。主要工作原理和开头讲的一样,依靠两个嵌套的两个离合器片进行互相切换。其中一个离合器片对应的是奇数档位,另外一组离合器片对应的是偶数挡,当汽车挂入一个档位时,另一个档位已经处于就位和准备状态,因此换挡速度极快,也很好的减少了换挡期间的动力损失,所以双离合变速器相对于AT变速器来说比较省油。但万事万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由于没有液力变矩器的存在,双离合很难在低转速下产生足够高扭矩,低速行驶时容易产生顿挫,导致动力不足;而且离合器片长期处在待命状态,也加快了零部件的损耗,降低使用寿命。由于干式双离合变速箱结构中没有液体降温,在城市早晚高峰的拥堵时段行驶,容易出现变速箱温度过高的情况,不过在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出现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扒哥看来,两者目前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到底选择哪种变速箱,还是要从个人的需求点出发。手自一体变速箱技术比较成熟,如果基于耐用性和稳定性的考量,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作为新型技术的双离合变速箱,出色的动力性能和变速流畅度可以为驾驶者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目前来看,虽然品质性能双优的双离合变速箱主要集中在保时捷等高端汽车品牌的车型上,但是相信随着双离合变速箱技术的日趋成熟,会有越来越多高性价比的双离合车型涌现出来。


汽车00扒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基本涵盖发动机、变速箱的两大主流技术,一句话:没有好与不好,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先说说变速箱:

  • 所谓手自一体,就是AT变速箱,AT变速箱是目前汽车自动变速箱占有率最广、销售量最大、最稳定的变速箱,目前大部分技术被德国采埃孚和日本爱信所控制,at变速箱采用液力变矩器传递动力,使用行星齿轮变换档位,其优点是使用方便,稳定,传递扭矩大,但缺点是液力变矩器使用液体传递动力,会产生大量的热,同时会有一些动力损失,最新的液力变矩器内部带有锁定装置,可以在汽车行驶以后锁定液力变矩器成为刚性连接,但是换挡时还需要解锁,在这一点上,不利于油耗。


  • 双离合:本质上是手动变速箱,其实实际是为了规避专利的产物,两组离合器片互相切换,通过空心轴传递动力,优点是换挡速度快,由于其换挡不中断动力,因此油耗相对较低,缺点是离合器片在走走停停的拥堵路段频繁切换会有顿挫且发热量大,特别是大众的干式离合器,故障频出,湿式的就好多了。另外,低速双离合顿挫是不可避免的。


从技术进步方面说:缸内直喷比多点电喷先进,多点电喷是把油喷入汽车进气歧管里,利用发动机真空吸入油气混合物,缺点进气歧管的侧壁、进气门后背会有残留积碳,会影响空燃比,而缸内直喷就是在汽缸内安放喷油嘴,直接在缸内喷油,优点是可以实现稀薄燃烧和分层燃烧,对油耗有利,缺点是对于燃油品质依赖性很强,喷油嘴容易积碳,而且除非拆下喷油嘴清洗,没有有效办法清除喷油嘴积碳!




  • 综上,随着技术进步,很多新技术逐渐被应用,但是新技术带来的更多的问题就是其适应性,双离合需要解决的是使用拥堵路段导致的散热,直喷需要解决的是喷油嘴积碳以及气门背部的积碳问题。
  • 没有好不好,只有适合不适合!

众口说车


如果从理论上讲,双离合变速箱的传动效率是高于传统AT手自一体变速箱,这也就是为什么高性能跑车几乎全部都愿意采用双离合变速箱,保时捷的PDK、法拉利的F1双离合,迈凯伦、兰博基尼等都是如此。

得益于强大的研发团队支撑,PDK和迈凯伦的双离合已经实现超前预换挡,平顺并且逻辑清晰让驾驶感受非常棒,试驾过911的媒体老师对其表现出的均衡赞誉有加。

实际情况如此,那么从理论上如何解释?双离合变速器的传动轴被分为两条,一条是放于内里实心的传动轴,而另一条则是外面空心的传动轴;实心传动轴连接1、3、5 、R,空心传动轴连接2、4、6,有两组离合器分别控制传动轴的齿合动作,总有一个挡位是在备用状态,实现动力无间断传送。

双离合换挡时间非常短,比手动变速箱的速度还要快,只有0.2秒不到,燃油效率能提升15%。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双离合开发都能像跑车那样投入大量的资源,大家诟病双离合的原因就是低速状态卡顿,像打钉机,变速箱过热宕机等,关键还不好修让很多消费者闻之色变。

不过讲真的大众的双离合已经是国内调教的最好的,其他家的真的不好说。

近两年大家的技术竞赛中,AT变速箱挡位越来越多,8-9-10AT成为主流,相比早前的6AT有着更好的传动效率和平顺性,完全有取代双离合变速箱的意思,宝马早前确认现在的AT变速箱效率已经完全可以媲美双离合,未来M系列车型的双离合会陆续被取代(新M5已经更换了8AT)。

所以二者并没有完全的优劣之分,相比之下双离合反而要更厉害一些,不过大家也看到了好的双离合都用在什么样的车子上,国内想买还是优先考虑大众的最保险。

而诟病少的表现良好的AT变速箱目前国内都还应用在比较贵的车子上,例如宝马3系、奔驰C级、奥迪Q5等,这样一对比你会发现双离合反而性价比更高了,不过随着技术普及未来这些变速箱种类也会越来越实惠。


智选车



AT与DCT(双离合)哪个好,得看车主有怎样的具体需求!如今的AT技术非常的成熟,用起来相对更加贴心,传动效率在经过多次的改良之后也比早期好了许多!而DCT(双离合)则更为极端,性能表现非常不错!而耐用性也比以往提高了不少!鄙人觉得可以这么来形容如今双离合的耐用性“如果在耐久度测试下都跑个3、40万千米,DCT应该还是没有AT那么坚挺!但对于在负荷远不如测试严酷的日常环境中使用,双离合也足够坚挺到您换车了”(不包含个别品牌有缺陷的DCT)!
AT变速箱由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组两部分组成!液力变矩器可以理解成两个面对面的涡轮机构,一个涡轮链接发动机曲轴(输入端)而另一个链接“行星齿轮组”的主轴,这两个涡轮所处的空间填充满了变速箱油!当发动机启动时,曲轴带动一个涡轮,而对面的涡轮也随之转动,同时带动后方的“行星齿轮组”主轴的正常运转!而AT变速箱的核心“行星齿轮组”部分极为复杂,分别由主轴,行星齿轮,离合器,单向离合器,制动器等组成,它们就是AT的执行机构,机构的运作由TCU进行计算!AT变速箱整个的工作进程不存在任何不合理之处,理论支持与实际执行都很靠谱,这也是AT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的原因!液力变矩器可以说是神器,它的液力传导可以缓冲各种冲击,但也正是由于液力非刚性链接导致了传动效率低,再者就是行星齿轮组更多的摩擦面和更大的转动惯量会消耗不少动能!虽然现在的AT变速箱大部分都可以锁止液力变矩器,所谓的锁止其实指的就是“用一组离合器在合适工况下把允许转速差的液力变矩器锁止为不允许转速差的硬连接”,以减少液力变矩器所带来的损失!但也仅仅提高了一小块传动效率而已!而行星齿轮组那部分的动能损失目前并没有办法去彻底的解决!所以目前的AT在传动效率方面还是没法同双离合相比较!

至于双离合特性最为鲜明,匹配双离合变速箱的车子由于超高的传统效率会令您感觉非常爽快,因为目前的双离合本身就处于由赛用转民用的过程之中!它升档十分迅速,在顺畅的道路上表现非常顺畅,而在需要急加速的时候可以连续降档,所以加速性能也十分强悍!但它也有些自己的不足,就像大众DSG早期出现的低速状态下的故障,比如在市内较为拥堵的录像下,频繁的在1、2挡间换挡以及双离合过热失效,主要的原因还是干式双离合在低速时长期处于半联动状态,离合器摩擦片持续工作,干式DCT又没有油液来帮助降温,所以早期的干式DSG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就目前来看大众的干式双离合比较过去来说已经很耐用了,绝对不会像过去那样,如今各种争议只是由于部分人对干式双离合的偏见还存在!至于湿式双离合没有设计上的缺陷,所以它的耐用性基本不必担心!目前身边的三辆湿式双离合,只有一台出现过脱档,里程为14万KM!其余两辆还保持正常!双离合最难的是与发动机的匹配方面,即便同款DCT放在不同的车企匹配,也会出现不同的特性,参差不齐的现象非常的严重!目前大众的双离合与发动机的匹配技术最为强大!总体的说双离合更具有潜力,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说AT是没什么过于鲜明的优点、也没缺点的变速箱!那么双离合就是优点极为鲜明,但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小瑕疵的变速箱!当然若在未来发展中,这些小瑕疵被成功的解决掉,那么分分钟就会取代AT!

至于电喷、直喷鄙人就不再这多说了,简单的说就是电喷、直喷各有优点!不过要走内燃机高热效率这一步,直喷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再者目前市场上的在售车型纯电喷(歧管喷射)也比较少了,绝大多数的涡轮都是直喷,现在更多的自吸发动机也是直喷,因为这事保证高热效率最重要的一环!


非专业车评


这是一个问了无数遍,洗刷某系的一个问题,当然了,头条里德系永远不如日系,马路上日系永远不如德系!废话不多说,简单谈谈这个废话一般的问题,首先,AT和双离合变速箱的各自优缺点,AT,承受扭矩小,换挡逻辑慢,但是稳定,至于双离合,谈到这个很多日系傻逼们马上高潮,也确实,干式的着实不稳定,丟挡,打滑,甚至直接失去动力,世界性的难题,但是换挡逻辑快,效率高,湿式的,没有上述的不稳定问题,但是造价又很高,有人说没有AT造价高,对这样的日系粉傻逼,不予以评判,光说湿式双离合的繁琐程度和结构匹配就是个技术,没有了干咬合,有了油液浸泡,传动效率换挡逻辑相对干式慢,但是也比AT快,承受更大扭矩,提速超车也更得心应手有自信,所以,稳定性湿式双离合和AT.相差无几,湿式优于AT,AT优于干式!

再来谈谈电喷和直喷,大多数人认知中,电喷好处是积碳少,直喷好处省油动力强,但是有一点说错了,电喷积碳并不比直喷少,要看油质量,和直喷机的进气量匹配,动力来说,直喷更强,省油方面,忽略了,每个人开车方法不一样,同样的一台车,一个人开是8个油,另一个人开可能是11个油,很正常差三五个


气质小男人110


刚提了雅阁immd,发觉原来是没有变速箱的车才是最好的。



页sure


虽然我没选双离合的汽车,但是我对双离合不反感,现在双离合越来越成熟了,可靠性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现在大众出的双离合反应故障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新的技术到成熟毕竟有个过程,哪些喜欢尝鲜的肯定要付出点代价的。现今就AT双离合对比还是AT变速箱靠谱点,但是搭载AT变速箱的车型相对较少,韩系、美系搭载较多性价比也较高适合普通老百姓购买,其他搭载AT变速箱的车型就相对价格较高了,日系低端车普遍搭载CVT变速箱。直喷发动机对比电喷发动机,现今还是电喷发动机好点,首先直喷发动机对比电喷发动机的优势不明显,直喷发动机的最大优势就是动力和油耗,但是优势真的不够明显。那么直喷发动机的劣势是较为明显的,积碳、维修保养成本高。积碳就要加添加剂,油耗的优势就抵消了。维修成本直喷发动机肯定要高点,搞过柴油发动机的就知道,喷油嘴是要定期清洗和校正的不然雾化不好,增加油耗和降挡功率,大家想一想4S会给你清洗和校正,多半会给你更换,喷油嘴的价格不菲啊,直喷发动机另外一个关键部件就是高压油泵,高压油泵相对电喷的故障率应该高点,这个油泵价格肯定不菲,现今直喷发动机的优点完全不够抵消它的缺点,建议广大网友慎重选择,不要当小白鼠。


松松125128257


手自一体技术成熟,选手自一体后期保养便宜,省心,因为技术成熟相对出毛病的几率就小点,要想汽车动力好可以选择手自一体AT变速箱加涡轮增加,至于双离合也不是什么新技术了,最早应用在赛车上,换挡速度快是它的优势,双离合又分干式和湿式的,最大的毛病来源于城市堵车,频繁起停离合器容易过热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行驶,现在好多车都是出个小马力带涡轮增压加双离合变速箱,双离合用到民用也没多少年,对于民用也勉强算新技术,技术不完善难免出问题的几率就大点,其他的没什么,主要也要看司机怎么开,不能说人家的技术不好,至于电喷和直喷就不要多说了,你家用开不坏的车供油方式可以忽略。


潜伏在你家


以目前来看,还是手自一体的更稳定更省心,双离合平顺性更好,也更利于发动机经济性,也就是省油,技术么,当然是越往后越先进,至于未来什么趋势咱不好判断。还有多点电喷和刚内直喷来说,论技术绝对是直喷更优秀一些,因为毕竟技术一直在发展,它的出现更晚一些。缸内直喷和多点电喷区别最简单的说就是,缸内直喷是气体和油在气缸内混合,多点喷射是气和油混合完再由喷油嘴喷入气缸。以目前技术状况和各项原因,我推荐多点喷射。如下:缸内直喷不选原因 ,一,维护保养,比如本田,因为我是八代雅阁,目前本田的地球梦发动机,缸内直喷,由于我过国油品质量和缸内直喷技术特点,特别容易产生积碳,这就要求你需要添加4s店的油品添加剂,然后发动机跑一定公里数就需要开缸清理积碳,这就直接造成保养使用费用增加,也就造成第二个原因,你的技术越高,各项技术,电子,机械就越精密,长时间的开缸盖进行清积碳,那么必然会造成潜在的故障隐患,毕竟怎么都不如原装的好。但是,缸内直喷确实会比较省油。多说一句,汽车省不省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匹配也很重要,就如宝马和马自达发动机和变速箱匹配就非常厉害👍👍


Mr-Right9527


我谈点自己的想法吧,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双离合变速器用于家用车市场还不是很长时间,各方面性能特别是耐用性方面还有待观察,家用车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就是耐用,不轻易出毛病,其次才是动力啦、省油啦,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我暂时不会考虑买双离合变速器的车,至于以后技术成熟了,问题少了,倒是可以考虑,毕竟它的传动效率的确高;至于直喷的问题,主要还是积碳比较严重,我用内窥镜观察过十几种车型的积碳情况,直喷发动机的积碳确实比较多,需要定期使用燃油清洁剂除积碳,我试用过的燃油清洁剂的确有用,为了避嫌,就不发牌子了,但用内窥镜观察使用前和使用后的情况,的确有很大改善,所以建议如果是缸内直喷的发动机一定要定期用,而缸外喷射的可以不用,积碳很少,最多定期洗洗节气门就可以了,都是个人亲自实验过的,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