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思想精髓是什麼?

王道正道


覺悟‘’真空妙有‘’的‘’恆道‘’。

入世對治,道契‘’損益之道‘’。

自心對治,德契‘’失得之道‘’。

要而言之,功夫論:

觀道,‘’上善若水‘’。

抱德,‘’絕智去辯‘’;‘’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要而言之,體用不二:

緣起無自性,緣生相待畢竟空,空復空,守‘’中道‘’。隨順自然,心無掛礙。

無量心,覺有情。無爭,處下,用柔,清靜為天下正。

真信之道歸‘’執一‘’:容,公,全;歿身不殆,大自在;‘’小國寡民‘’,齊同萬物。

娑婆世界,成熟正等正覺;道在屎尿,安忍不動。

飛仙衰‘’五相‘’,俗命立‘’真人‘’。

摩尼珠,光光相涉不自光:‘’正大光明‘’。


大阿呆小阿呆


《道德經》的精髓是“無”,可以從兩方面分析。

第一,《道德經》認為,世界的本原、宇宙的規律是“道”,道也可以說成是“無”。

道生成一切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本體。具體的事物有種種具體的屬性,如有白有黑,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但是道不能有具體的屬性。

因為具體的屬性是相對立的,如果道有大這種屬性,就不能生成小的事物,如果道有白這種屬性,就不能生成黑的事物。

所以道沒有任何具體的屬性,老子形容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只能是恍恍惚惚的一片混沌。

所以道可以稱之為“無”,魏晉時期的天才哲學家王弼在註解《道德經》時,提出了以無為本的思想。王弼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第二,《道德經》認為,人也必須學習“無”的道理。

道是萬物的規律,所以人也應該順應道的規律,才能成功。《道德經》特別重視“無”的作用,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提倡“無為而治”,認為君主應該做到不妄為,這樣就可以天下大治。

《道德經》還說:“常使民無知無慾”,要去除民眾的機巧之心與慾望之心,才會消滅種種紛爭。



夢露居士


現代很多人讀《道德經》都會有很多疑惑,為什麼會這樣說,為什麼會那樣說,等等。大約迷惑很少的只有嘉靖皇帝了吧,因為《道德經》本來就不是寫給普通人看的,他是寫給統治者看的。讀者的錯位,導致了很多《道德經》上很多我們難以理解的東西。

要說《道德經》的思想精髓,那應該就是老子推崇的“無為而治”了。

老子常說,什麼都不要說,什麼都不要做,就天下太平了,不要讀書,這樣就沒有紛爭了。

如果什麼都不做會餓死的呀,如果不讀書,不找工作,沒有錢吃飯,一樣還是會餓死,怎麼老子的思想動不動就會把人餓死呢?

恭喜你,少年,你終於發現了老子的秘密,這本書根本不適合你看,什麼都不做是君王的權力,讓百姓不讀書,老老實實的也是君王最喜歡看到的,如果你讀了道德經真的按照上面的做了,那麼認真,你就輸了。

統治者總有剋制不住的衝動,想做點什麼事,手握權力什麼都不做,這對於任何一個統治者來說都太難了。哪怕是無為而治的學說,曾經在漢初證明過是可行的,但從此再也沒人用過,不是法子不行,是沒人會這麼做。

《道德經》不是給普通人看的書,無為是核心思想,但無為的只能是統治者,普通人你千萬不要無為,如果無為了,等著你的很有可能是餓死。


昭烈名臣


這部道德經,讀過很多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名萬物之始,無名萬物之母” 精髓是什麼?就在這幾句之中吧。

老子的精髓是不可訴說無法描述的“無”, 無才是本源,才是自然,才是大道,正如佛家的空

無為,即不要勉強自己去做不能做或及其牴觸的事,應該去做你自己喜歡的事。

無才是真實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放掉對有的追求,重新領悟無的魅力,方能真正理解所謂道法自然的真正意義。



老牛嘚啵嘚


我之前回答過類似的一個問題,被推到頭條首頁。今天還想回答,是因為隨著體驗加深對道德經就會有新的頓悟。道德經博大精深,璀璨奪目,是一座知識寶庫。我上一篇回答的是道德經的核心,這一篇是思想精髓,略有差異。我從以下四個方面回答一下:


第一:《道德經》是偉大的自然主義哲學。它的辯證思維幾乎每一章都能看到,我在頭條寫過一篇文章,簡單的總結了道德經裡200多個辯證關係,當然遠不止這些。談思想精髓一定離不開“道德”二字,道就是全書的核心,無論是前半部分的道經,還是後半部分的德經。


第二:道德經第四十箱:反者,道之動。“反”就是一種自然辯證關係的思想,這也是“道”的運化規律。萬物都在陰陽消長中,都在向相反的方向運化。週而復始,物極必反。大家可以看到,從40章開始到第60章都在介紹“反”的規律。比如: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看看這些詞語,全是“反”的應用。



第三:道法自然。道德經多處提到“自然”二字,同時多處提到“自”字,如:自化,自正,自靜,自富,自賓,自均等。宇宙萬物按照各自的“自性”存在和發展。所以人們要順應萬物的自性,不妄為,無為而無不為。

第四:無為。順應自然,順應萬物的自性,清淨無為,靜中生動。這也是“道”的本性,萬物的本始歸宿。

總之,道德經最後一句: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最後歸到人。人與道合一。每章都是精髓,妙不可言。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指導指正!


返反


首先是“道”。“道”是《道德經》全書中經常出現而且出現頻率相當高的一個字,這個字也正是老子的哲學思想的反映,那就是道是萬物之源。什麼是“道”,“道”其實可以理解為自然界存在的客觀規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萬物之源。又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道生出萬物,道的實質是物質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是客觀的存在,這可以算得上是現代唯物主義思想的先驅。老子提出來的“道”,是中國哲學發展過程中,第一次通過對自然現象的總結中抽象的提取出具有規律性的“道”,來作為這個世界的本原,達到了哲學最高的範疇,中國哲學在這個“道”的指引下發展起來。



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唯物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學習並嘗試著,尊重客觀規律,準循規則,並在此基礎上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

既然的“道”代表著自然規律,那麼必須遵循已有的客觀規律,既然道以自然為本,遵從客觀規律,對待事務順其自然,這就是老子的又一智慧:無為而治。讓各種事物按照著自身擁有著的必然的發展規律自由發展,不對它施加額外的人為干涉,橫加干涉。所以在道家看來,在為人處事的方面,應以自然地無為狀態為本,避免額外的事情。


所以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在自然的無為的狀態之下,事物完全能夠按照其自身所擁有的規律自行的順利發展下去。漢代初年採取休養生息的措施,無為而治,奠定了一個繁盛的帝國的基礎。


老子還說:“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也就是說:最大的罪惡是放縱慾望,最大的禍患是不知滿足。知足常樂,長樂知足。


呵天氣不錯


淺見,湊個熱鬧(≧∇≦)

1.什麼是道?

道不可見,“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若由”。道的本質是無,是虛空,即所謂無極。道是宇宙一切周行運化背後的主宰,道的表現形式是陰陽太極。

2.道的作用是什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一切事物誕生和變化發展的根源和動力。

3.道靠什麼發揮作用?

道法自然。何謂自然?自然便是萬物隨順,各得其所,即是‘’德‘’,“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4.如何應用道?

反者,道之動。深刻理解易易不易的辯證法,應時順事,因勢利導,上下進退,不妄作為。

5.如何學習道?

道無處不在,如同禪機無處不在。若心如明鏡,澄澈寬和,從善若水,行德不悖,自然可以窺得幾絲堂奧。


遇見本草


老子《道德經》全書
的精髓為“道法自然”。

道是老子提出的基本概念,乃宇宙之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以其辯證邏輯,揭示了宇宙發生、演化、發展的過程。

由此推導出:天地之道,天下之道,治國之道,為人之道。



趙凡丁201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

所有的讀書人,讀道德經的人都想搞清楚這個。有人說無為思想,有人說上善若水。有人說為而不爭。也有人說內聖外王。道德經還是那個道德經,讀書人的出發點不同因而悟出的道也就不同。


你是王侯將相。你就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小國寡民則不然。

你是商賈是士儒,你就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你是武者悍夫。你就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你是老子般的智者,你就知其雄,守其雌,

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行文至此,咬了咬牙。說還是不說?說吧,反正大家也就是圖個樂子。只有有緣人才能看得見,只有問道悟道求道的有緣人才……天道人道,兇和吉,左和右。知其白而守其黑。守!守!守就是把握陰陽……


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為什麼不是為而不爭?為什麼不是無為之治?為什麼不是內聖外王?那些只是章節,是過程,是說明。就那幾個字。剩下的全都是註解。不能再清楚了。完。


聚名仰德生


巜解析道德經》之中的讚歌的開篇說:

宇宙精華造就人,人之為人真理尋。

老子剖身至微塵,自古及今融一身。

洞察自然常道理,道動即返因果真。

利而不害順自然,為而不爭共生存。

老子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其全經最後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中的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就是巜道德經》的精髓。這是老子在天道和人道中求證的人類應該共同信奉遵守的行為準則,應是全人類的道德觀,價值觀。唯有這樣,人類才能共生供存和諧與共榮,人類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能向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十一章經,共六十字。這六十字的經文,作者用一萬三千餘字解析。因為這章經文就是《道德經》的精髓和精華,這是老子和光同塵天人合一而探尋到的人間真理,應是人類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指路明燈。

長期以來,我們對"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不知道其中的利而不害、為而不爭是《道德經》蘊含的天機和精髓。這是因為我們只注重了為而不爭中的不爭,而忽略了"為而"。在利而不害的規則內,"為而不爭"的"為而"的深度和廣度是無窮盡的。為而一一不爭。”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化塵為人類探尋l公平和正義的治世真理;烹小鮮知冶大國,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就是老子在天道和人道中求証而得到的人間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