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王道正道


觉悟‘’真空妙有‘’的‘’恒道‘’。

入世对治,道契‘’损益之道‘’。

自心对治,德契‘’失得之道‘’。

要而言之,功夫论:

观道,‘’上善若水‘’。

抱德,‘’绝智去辩‘’;‘’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要而言之,体用不二:

缘起无自性,缘生相待毕竟空,空复空,守‘’中道‘’。随顺自然,心无挂碍。

无量心,觉有情。无争,处下,用柔,清静为天下正。

真信之道归‘’执一‘’:容,公,全;殁身不殆,大自在;‘’小国寡民‘’,齐同万物。

娑婆世界,成熟正等正觉;道在屎尿,安忍不动。

飞仙衰‘’五相‘’,俗命立‘’真人‘’。

摩尼珠,光光相涉不自光:‘’正大光明‘’。


大阿呆小阿呆


《道德经》的精髓是“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第一,《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原、宇宙的规律是“道”,道也可以说成是“无”。

道生成一切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具体的事物有种种具体的属性,如有白有黑,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但是道不能有具体的属性。

因为具体的属性是相对立的,如果道有大这种属性,就不能生成小的事物,如果道有白这种属性,就不能生成黑的事物。

所以道没有任何具体的属性,老子形容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只能是恍恍惚惚的一片混沌。

所以道可以称之为“无”,魏晋时期的天才哲学家王弼在注解《道德经》时,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思想。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第二,《道德经》认为,人也必须学习“无”的道理。

道是万物的规律,所以人也应该顺应道的规律,才能成功。《道德经》特别重视“无”的作用,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君主应该做到不妄为,这样就可以天下大治。

《道德经》还说:“常使民无知无欲”,要去除民众的机巧之心与欲望之心,才会消灭种种纷争。



梦露居士


现代很多人读《道德经》都会有很多疑惑,为什么会这样说,为什么会那样说,等等。大约迷惑很少的只有嘉靖皇帝了吧,因为《道德经》本来就不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他是写给统治者看的。读者的错位,导致了很多《道德经》上很多我们难以理解的东西。

要说《道德经》的思想精髓,那应该就是老子推崇的“无为而治”了。

老子常说,什么都不要说,什么都不要做,就天下太平了,不要读书,这样就没有纷争了。

如果什么都不做会饿死的呀,如果不读书,不找工作,没有钱吃饭,一样还是会饿死,怎么老子的思想动不动就会把人饿死呢?

恭喜你,少年,你终于发现了老子的秘密,这本书根本不适合你看,什么都不做是君王的权力,让百姓不读书,老老实实的也是君王最喜欢看到的,如果你读了道德经真的按照上面的做了,那么认真,你就输了。

统治者总有克制不住的冲动,想做点什么事,手握权力什么都不做,这对于任何一个统治者来说都太难了。哪怕是无为而治的学说,曾经在汉初证明过是可行的,但从此再也没人用过,不是法子不行,是没人会这么做。

《道德经》不是给普通人看的书,无为是核心思想,但无为的只能是统治者,普通人你千万不要无为,如果无为了,等着你的很有可能是饿死。


昭烈名臣


这部道德经,读过很多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精髓是什么?就在这几句之中吧。

老子的精髓是不可诉说无法描述的“无”, 无才是本源,才是自然,才是大道,正如佛家的空

无为,即不要勉强自己去做不能做或及其抵触的事,应该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

无才是真实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放掉对有的追求,重新领悟无的魅力,方能真正理解所谓道法自然的真正意义。



老牛嘚啵嘚


我之前回答过类似的一个问题,被推到头条首页。今天还想回答,是因为随着体验加深对道德经就会有新的顿悟。道德经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是一座知识宝库。我上一篇回答的是道德经的核心,这一篇是思想精髓,略有差异。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回答一下:


第一:《道德经》是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它的辩证思维几乎每一章都能看到,我在头条写过一篇文章,简单的总结了道德经里200多个辩证关系,当然远不止这些。谈思想精髓一定离不开“道德”二字,道就是全书的核心,无论是前半部分的道经,还是后半部分的德经。


第二:道德经第四十箱:反者,道之动。“反”就是一种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这也是“道”的运化规律。万物都在阴阳消长中,都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化。周而复始,物极必反。大家可以看到,从40章开始到第60章都在介绍“反”的规律。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看看这些词语,全是“反”的应用。



第三:道法自然。道德经多处提到“自然”二字,同时多处提到“自”字,如:自化,自正,自静,自富,自宾,自均等。宇宙万物按照各自的“自性”存在和发展。所以人们要顺应万物的自性,不妄为,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无为。顺应自然,顺应万物的自性,清净无为,静中生动。这也是“道”的本性,万物的本始归宿。

总之,道德经最后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最后归到人。人与道合一。每章都是精髓,妙不可言。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指导指正!


返反


首先是“道”。“道”是《道德经》全书中经常出现而且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字,这个字也正是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反映,那就是道是万物之源。什么是“道”,“道”其实可以理解为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源。又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生出万物,道的实质是物质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存在,这可以算得上是现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先驱。老子提出来的“道”,是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第一次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总结中抽象的提取出具有规律性的“道”,来作为这个世界的本原,达到了哲学最高的范畴,中国哲学在这个“道”的指引下发展起来。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学习并尝试着,尊重客观规律,准循规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既然的“道”代表着自然规律,那么必须遵循已有的客观规律,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遵从客观规律,对待事务顺其自然,这就是老子的又一智慧:无为而治。让各种事物按照着自身拥有着的必然的发展规律自由发展,不对它施加额外的人为干涉,横加干涉。所以在道家看来,在为人处事的方面,应以自然地无为状态为本,避免额外的事情。


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在自然的无为的状态之下,事物完全能够按照其自身所拥有的规律自行的顺利发展下去。汉代初年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无为而治,奠定了一个繁盛的帝国的基础。


老子还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也就是说:最大的罪恶是放纵欲望,最大的祸患是不知满足。知足常乐,长乐知足。


呵天气不错


浅见,凑个热闹(≧∇≦)

1.什么是道?

道不可见,“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若由”。道的本质是无,是虚空,即所谓无极。道是宇宙一切周行运化背后的主宰,道的表现形式是阴阳太极。

2.道的作用是什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切事物诞生和变化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3.道靠什么发挥作用?

道法自然。何谓自然?自然便是万物随顺,各得其所,即是‘’德‘’,“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4.如何应用道?

反者,道之动。深刻理解易易不易的辩证法,应时顺事,因势利导,上下进退,不妄作为。

5.如何学习道?

道无处不在,如同禅机无处不在。若心如明镜,澄澈宽和,从善若水,行德不悖,自然可以窥得几丝堂奥。


遇见本草


老子《道德经》全书
的精髓为“道法自然”。

道是老子提出的基本概念,乃宇宙之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以其辩证逻辑,揭示了宇宙发生、演化、发展的过程。

由此推导出:天地之道,天下之道,治国之道,为人之道。



赵凡丁201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所有的读书人,读道德经的人都想搞清楚这个。有人说无为思想,有人说上善若水。有人说为而不争。也有人说内圣外王。道德经还是那个道德经,读书人的出发点不同因而悟出的道也就不同。


你是王侯将相。你就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小国寡民则不然。

你是商贾是士儒,你就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你是武者悍夫。你就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你是老子般的智者,你就知其雄,守其雌,

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行文至此,咬了咬牙。说还是不说?说吧,反正大家也就是图个乐子。只有有缘人才能看得见,只有问道悟道求道的有缘人才……天道人道,凶和吉,左和右。知其白而守其黑。守!守!守就是把握阴阳……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为什么不是为而不争?为什么不是无为之治?为什么不是内圣外王?那些只是章节,是过程,是说明。就那几个字。剩下的全都是注解。不能再清楚了。完。


聚名仰德生


巜解析道德经》之中的赞歌的开篇说:

宇宙精华造就人,人之为人真理寻。

老子剖身至微尘,自古及今融一身。

洞察自然常道理,道动即返因果真。

利而不害顺自然,为而不争共生存。

老子的《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其全经最后一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中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就是巜道德经》的精髓。这是老子在天道和人道中求证的人类应该共同信奉遵守的行为准则,应是全人类的道德观,价值观。唯有这样,人类才能共生供存和谐与共荣,人类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能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经,共六十字。这六十字的经文,作者用一万三千余字解析。因为这章经文就是《道德经》的精髓和精华,这是老子和光同尘天人合一而探寻到的人间真理,应是人类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指路明灯。

长期以來,我们对"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不知道其中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是《道德经》蕴含的天机和精髓。这是因为我们只注重了为而不争中的不争,而忽略了"为而"。在利而不害的规则内,"为而不争"的"为而"的深度和广度是无穷尽的。为而一一不争。”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化尘为人类探寻l公平和正义的治世真理;烹小鲜知冶大国,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就是老子在天道和人道中求証而得到的人间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