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網上有些理財的利息可以到8%,而有些銀行的只有4%,為什麼差這麼多?

酸奶149874874


具體到理財,實際上都是因為承擔風險而獲取收益。

在這裡,強調兩點,風險和收益,正如沒有天上掉餡餅一樣。理財能獲得收益的前提,就是承擔風險。

至於一些理財公司收益8個點,而銀行只有4個點的差異,我覺得需要具體分析。首先做一個假設,假設理財公司和銀行的投資標的都真實可靠(因為一些標的並不可靠,所以要做這個假設!)也就是說大家基礎資產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同一個底層資產,實際就可以給理財產品帶來相同的收益,但是為什麼理財公司和銀行有差別,實際就是大家成本不同,銀行由於網點成本,人員成本相對較高,同時銀行背書能力比理財公司更高,從而擁有更強的議價權,就是可以定更低的價給客戶。基於此,銀行和理財公司收益不同。

其次,銀行受到監管大於理財公司,項目選擇上更加慎重,出現不良底層資產幾率相對較小。理財公司由於趨利,風控能力水平等,虛構底層資產或者出現比較差的底層資產的幾率相對更高,進而出現故意高息攬儲的情形!

總之,一句話,理財的收益都是基於對風險的承擔而得到的補償!理財公司和銀行對於風險管理能力確實不同

歡迎大家關注我,和我交流生活中經濟,金融問題!


微視點觀察


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年化收益在4-5%區間,非銀行理財公司(包括信託、三方財富)一般年化收益在8-10%,作者所說的網上理財平臺(可能是前段時間頻繁爆雷的P2P公司)一般年化收益在10-15%。

因為個人不認同目前中國的P2P平臺,覺得運營不規範、風控不足、風險太大,不建議投資者考慮,因此本文只講銀行理財和信託/三方理財之間的區別。

1.公眾對兩者的信任度不一樣。雖然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大都也是非保本理財產品,但公眾對銀行有一種天然的信任度,覺得銀行是國家的銀行(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或者銀行出了問題國家會來收拾,因此覺得銀行的理財產品肯定是安全的。而銀行也是利用了公眾的這種對其天然的信任,可以低成本獲取資金;而信託公司也好,三方財富公司也好,雖然有些產品的底層資產跟銀行差不多,風控也很到位,但在公眾看來,畢竟是外部的機構,覺得沒有銀行安全,因此這些機構的獲取資金成本會相對高些;

2.兩者本身的風控和麵臨的監管不一樣。銀行作為普通百姓認同的傳統金融機構,也是公眾選擇最普遍的儲蓄機構,直接受國家銀保監會強力監管,同時其內部也設有多道風控機制;而信託公司和三方財富公司雖然也受監管和內設風控部門,但程度遠不及銀行,從“風險越高收益越高”的角度來看,信託和三方的收益要比銀行高;

3.產品結構不一樣。銀行的理財產品,為降低風險,一般底層都會配置一定比例的貨幣基金,而貨幣基金的收益本身不高;而信託和三方產品一般可以投向單一的底層資產;

4.認購起點不同。銀行理財一般5萬就可以購買,而信託是300萬起購,三方理財一般是100萬起購。從這個角度來看,認購金額大的客戶,收益當然會高些;

5.產品期限。公眾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短期的偏多,一般有7天、半個月、一個月、三個月、半年;而信託和三方財富的產品一般都是1-2年期。產品期限越長,更有利於融資方的資金使用,因此付出的成本也會比短期的高些。

以上這些,是根據本人經驗總結的銀行和信託/三方產品收益差異的影響因素,有遺漏的,歡迎補充。

如果你覺得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本人帳號,謝謝!

附:2017年全球淨利潤最高的企業排名。

排名前十企業中,有4家是銀行,工商銀行淨利潤417億美元,相當於一天淨利潤7個多億。



明月0329


一般人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我幹了一年多了,投資月收益都有百分之十以上還不是穩穩的。大多數都是自己不懂亂撞,錢虧了,一天天瞎逼逼。還浪費大把精力。所以圈子很重要。看著玩p2p那點收益還一天嗨的很的就不想說話。我們圈子的特點收益高穩,不鎖本金,隨時提現,提現秒結。沒這些特點,都不會做的!




oo1國際紅樓一場夢


1.之所以差距這麼大,是因為網上平臺理財和銀行理財資金的投向差距非常大。

2.銀行理財分了很多品種,有固定收益率、股權類、衍生品類等。樓主說的4%收益的理財就是固定收益率,其投向主要為各類存款、貨幣基金、債券、非標資產等。各類存款和貨幣基金收益較低,和餘額寶類似;債券的收益相對較高,如短融中票、公司債券等,這類投資收益率一般在4.5到6.5之間,因為銀行相對比較謹慎,對債券的選擇也比較嚴格;非標資產就類似於銀行貸款了,其風險偏好和風險控制是比照自營貸款的,客戶申請該類融資的難度不低於甚至高於貸款,所以他的收益最高,一般在5.5到7之間。

3.網上平臺的理財主要投向了那些在銀行申請不到融資的客戶,或者參與一些資金過橋業務,這些客戶較銀行的客戶風險大的多,所以其收益水平也很高,一般在10以上,高的甚至到了20,可以說高利貸的性質比較明顯。

4.一旦出現風險,兩者的處置也是不一樣的,在今年資管新規出臺前,銀行理財一般都是剛性兌付的,而理財平臺借出去的錢收不回,平臺一般是沒有這個經濟實力來兜底的,所以就會看到平臺跑路倒閉清算等情形,客戶投資的理財基本也就泡湯了。

5.綜合上述分析,就可以很好的解釋樓主的疑問了,總之核心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收益的背後一定伴隨著高風險。


興風飛揚1


利息越高風險越大,請慎重,最好還是選擇銀行理財。




奔跑中的柯基


看了大多數的回答,主要體現在收益率與風險的關係這一方面,沒錯,收益率的確和風險掛鉤(或者說正相關)。這一部分內容我就不贅述了。

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為實際的問題,希望題主能夠考慮的到,那就是信用背書帶來的成本的問題。

舉個例子,銀行的理財產品,也包含一些代銷的基金,大家都知道基金是由基金公司設計出的產品(可能是第三方基金,也可能是銀行自己的基金子公司),銀行只是負責售賣。那麼這裡就會涉及到信用背書帶來的成本問題。

相比於三方公司(或者說除去銀行外的理財公司),銀行自身的信用背書更為強大,幾乎所有的投資者都會更相信銀行,那麼同樣的A產品,銀行自然可以用更低的收益率來銷售,從而賺取更大的利差(並不是說同一個產品,更多情況下,是銀行自己做一個產品,把資金投到前面說的A產品中,有點類似FOF)。

那麼,其他非銀行的公司,由於本身信用背書較弱,自然會把自身利潤空間降低,從而提高產品的收益率。

更直觀的例子就是,假如國家收糧食,銀行和非銀行機構作為中間商,把糧食從農民(你)手裡收上來,再賣給國家,並且是收上來之後再給農民結糧食錢。銀行4塊錢一斤從農民(你)手裡收上來,然後10塊錢一斤賣給國家;而其他理財機構同樣賣給國家10塊錢一斤,但是他們必須8塊錢一斤才會有農民(你)願意把糧食賣給他們。為什麼會有價格不同?因為農民(你)覺得銀行不會收完糧食跑了,而其他非銀行機構有可能會跑掉而不給錢。

那麼,請問項目本身(收糧食)的風險有差別嗎?


陸家嘴金城武


產品不一樣,標的不一樣,收益率自然也不一樣。無論是互聯網上代銷的產品還是銀行發行的產品,都有高收益、低收益的區別,理財產品設計本來就是針對不同的投資人群的,不可能天下大同,那樣的理財產品豈不是沒有靈魂?

理財的選擇也是各花入各眼,有人偏好權益類投資,比如股票、期權;有人喜歡投資一些投機類型的,比如收藏品、藝術品、高端紅酒;而有的人只喜歡固定收益類投資,比如債券、貨幣基金等等。

一般來講,風險性越小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越低,反之則越高(極個別的有例外),簡單的說,固定收益類投資收益肯定就低,權益類投資收益相對較高,但是風險也大,虧本也是可能的,至於投機性質的投資,那就是拼運氣,像玩石頭的,一刀窮、一刀富都是常態。

按照目前的產品收益率,8%收益的理財產品都是具有一定風險的,有代表性的比如一些信託產品、P2P,都可以達到8%收益;4%收益的通常都是一些固定收益類的理財產品,比如國債、債券型理財、結構性存款之類。我們可以從收益類的一般規律來推測一個產品的風險係數,但是這不是判定產品是否安全的標準,也很片面,只要是經過銀保監會或者證監會批准或者備案的產品,詳細閱讀產品說明,對投資的標的有一個詳細瞭解就可以做出基本的判斷,特定人群適合投資特定的產品,自己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就可以了,但是一些三無產品可不要因為表面的高收益就去投資,牽涉到非法集資那可就是血本無歸了。


不立而立


題主要記住一點,即高風險高收益。網上的理財,別說8%了,只要你願意冒更大的風險,10%以上也並不是少見。但問題是你有沒有分辨風險的能力和承擔風險的能力。

銀行的理財因為存在著監管,所以通常是比較穩健的。4%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收益率,這麼低的收益率,表示了這些理財的風險程度。

如果說一定要做個對比,那麼8%收益率的理財其本金損失概率應該會大於70%;而4%收益率的理財其本質精神損失的概率應該小於30%。注:這是一個比方,並非統計數據。

所以,理財收益率的高低取決於你對風險的承受能力。銀行之所以不願推出高收益的理財,是因為銀行認為其大多數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是比較弱的。其實對於高淨值的客戶,銀行也會推出一些高收益高風險的產品,只是在市面上不多見而已。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寒潭


原因就在於,承擔的風險不同,預期收益率也隨之不同。





再進一步說,網上理財的風險性高於銀行存款,作為對投資者承擔風險的補償,網上理財的預期收益率必須要高於銀行存款利率。否則的話,如果網上理財預期收益率與銀行存款利率相差不大,就不會有人願意承擔高一點的風險去選擇網上理財,而是都去選擇安全性高的銀行存款。

這就是投資理財一個基本原則,收益率與風險成正比,收益率越高承擔的風險越大,收益率低的風險也相對小一些。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


巴九言


你惦記著別人的蛋,別人惦記著你的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