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伕出了個上聯難倒狀元,無人能對,400年後另一個船伕對了出來

船伕出了個上聯難倒狀元,無人能對,400年後另一個船伕對了出來

古時候,科舉考試是讀書人改變自身命運的主要方式,很多家境貧困的學子往往背靠寒窗,一讀就是十年,最終在考試中脫穎而出成為達官顯貴。當然有的進入仕途以後,想要大展宏圖,從而名利雙收,但有的卻視功名如糞土。

船伕出了個上聯難倒狀元,無人能對,400年後另一個船伕對了出來

比如說明初時期的高啟,論學問恐怕當時沒人比得過他,但他卻非常厭煩官場生活,很多人都覺得他是讀書人中的“奇葩”。當然明朝可絕對不止高啟這一個奇葩,這不,百年以後又出了一個,叫作羅洪先。

船伕出了個上聯難倒狀元,無人能對,400年後另一個船伕對了出來

熟悉明史的朋友肯定知道羅洪先這個人,畢竟只有他才能這麼任性。先來說說他的父親羅循,當時也在朝廷做官,位居武選郎中。羅循這個人有個特點,就是為人正直,他覺得不對的事情肯定不會做,不管會不會有損自己的政治利益。當時太監劉謹大權在握,而他還安排了十多個親信到兵部來,但這些人明顯不合格,於是羅循就直接將他們清退了。

船伕出了個上聯難倒狀元,無人能對,400年後另一個船伕對了出來

羅循身居官場多年,他當然也知道其中的利弊,得罪劉謹肯定會遭到報復。不過此後劉謹垮臺,他因為這件事還得到皇帝的表揚,當然這是後話。再來說說羅洪先,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羅循這麼剛正不阿,兒子當然也不例外。

因為父親在朝為官,羅洪先受其影響,很小的時候便開始接受教育,他人聰明也肯用功,所以才學進步很快。當時羅洪先和同齡人不同,他沒有想著入朝為官,而是想當一名學者。

船伕出了個上聯難倒狀元,無人能對,400年後另一個船伕對了出來

但長大以後羅洪先也沒能逃出所以讀書人的命運,參加了科舉考試。由於能力出眾,他在鄉試中脫穎而出。三年以後,他又去京參加考試,結果高中狀元。由此他也和父親一樣,去朝廷當官,在翰林院幹了幾年,負責修撰歷史。

此後皇帝開始不務正業了,他在享受皇權的同時,開始謀求長生秘術。於是找了一幫道士,在宮裡搗鼓仙丹妙藥,終日不理朝政。當時很多大臣勸了又勸,也沒能挽回局面。而這一切,羅洪先心知肚明,由此對仕途之路非常懷疑和失望。本來他對當官就沒大多興趣,於是乾脆就辭官回家,過幾天安逸日子。

船伕出了個上聯難倒狀元,無人能對,400年後另一個船伕對了出來

羅洪先的家在江西,有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去九江遊玩,順道看看江上的風景。幾個人一合計,就租了一條船,讓船伕帶著他們去江上逛逛。文人聚會少不了切磋學問,於是幾個人就開始對對子。船伕得知羅洪先就是當今狀元,不免心生敬佩,而他也讀過幾年書,就想和其切磋一下。於是他就出了一個上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

船伕出了個上聯難倒狀元,無人能對,400年後另一個船伕對了出來

顯然這船伕還是有些功底的,將數字和當時的情景一結合,就說出了上聯。而羅洪先不可能不接招,但是硬著頭皮想了很久,及時沒有頭緒,一時間氣氛非常尷尬。船伕見此倒也沒為難他,只不過嘆了口氣,顯然對這狀元有些失望。

船伕出了個上聯難倒狀元,無人能對,400年後另一個船伕對了出來

幾個人不久便悻悻離開,彷彿再也不想到這江邊來,而這上聯也就一直沒讓能夠對得出。直

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當時有貨船開往九江。途中就有人提到這個故事,而這時其中的一位船伕聽到了,便想試一下。不多久,他就脫口而出:十里途,九丈香,八七六五號輪,仍沿四三零舊道,行二日,勝似一年。眾人一聽,不由得拍手稱快。想不到當初的狀元都沒對出來的上聯,卻讓這一船伕對了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