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保費是萬億規模,總有聲音說保險是騙人被坑,為什麼有人詆譭又有這麼多人購買保險?

TIA的理財保險頻道


保費規模不斷增長,跟人均GDP增加密切相關。每個家庭的收入增加了,那麼如果將諸多的資產進行風險轉移,如果在大風險來臨時,家人的生活水平不會變化,保險的槓桿作用發揮出來。

從另一個角度講,保險公司將小的資產整合到一起,形成較大的資金規模,進行資產的重新配置。

保險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的金融工具,不管是從哪個方面來考慮。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保險是騙人的。這觀點要深入思考。保險是一紙合同,白字黑字寫著,怎麼做到讓一部分人感到被騙呢?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1、合同是法律條款,比如重疾險的疾病定義,比如重疾險的保險責任。用專業的術語書寫,一般人很難看進去。需要專業的業務員解釋,信息不對稱。業務員這個解釋的環境容易出問題。

2、業務員的解釋,和客戶理解的是一致的嗎?比如下圖是客戶給我的信息,這是我的客戶的朋友,已經購買的保險產品,給我的客戶的轉述。被保險人是0歲的孩子,每四年下降一次保費,大概下降700元左右。這是百萬醫療的特點。但是不是客戶所理解偶的樣子。所以,從經紀人的角度講,如何講客戶能理解?客戶的理解是我、條款所表達的樣子嗎?如果客戶對條款的描述有問題,這是我沒有解釋清楚,需要重新解釋。

總結:1.總保費規模每年都在增加,因為我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2.保險不會騙人,騙人的是中間的解釋環境。教訓:專業的經紀人很重要。

3、既使認為保險是騙人的,依然有很多人要購買:因為需要。

我是專業的保險經紀人,祝開心快樂每一天!


Summer17


大家好!我是保險康博士,對於這個問題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保險騙不騙人,來源於對保險的認知偏差。保險是看不到,摸不到,不能嘗試的契約合同。對於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範性合同,裡面涉及到眾多條款和專業術語,同時對保障責任明確羅列出理賠需要的條件和相關免責條款。

那麼首先對於客戶自己能不能看懂就是一個問題,就好比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法律法規也讓我們普通人晦澀難懂,這就需要具有專業能力的人進行相關的解讀,而對於保險內容解讀的就是相關保險代理人的基本職責。

但保險代理人准入門檻低,素質參差不齊,加上地域文化上的差異,同樣的一句條款,被解讀成什麼樣也是五花八門,客戶自己怎麼理解也不盡相同。同時保險代理人還要兼顧一些銷售手段的“潤色”,對客戶造成一定的理解偏差是在所難免的。

那麼對於保險這種以人的生命和健康為標的的產品,一旦出險對於客戶來說就是非常大的事情,本來出險就會有很大的壓力,可能治療費用就差保險公司的理賠金部分,為了治療自然會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已經購買的保險身上,那如果達不到保險理賠的條件,又要面對高昂的治療費用,對於保險的負面情緒自然是越演越烈,這個時候誰都會失去理智,也不會管買的保險是不是有用,更不會管為什麼不賠的理由,只會在心理默許這樣的一個事實,買了保險出險了沒有賠,對已經出險的我一點用都沒有!

最近有一位客戶找到我,自家的孩子患了急性腎功能衰竭,在ICU治療了一週搶救過來了,問我購買的保險能不能賠!我看完她給孩子購買的保單,都是分紅型、理財類的保險,只有分紅的有4萬保額的重疾保障,沒有相關的醫療險。當初讓孩子買重疾險搭配醫療,說沒用這麼年輕不會得病,現在出險了,還能說什麼?就算重疾險對於腎功能衰竭,只保慢性的,並且要透析90天以上,很明顯不符合理賠條件,看著客戶期待的目光,我也不能直接明確告知結果,只能說幫她申請理賠試試吧。孩子自己又說自己在支付寶參加了相互寶,幫看看能不能賠,結果連等待期都沒過!過了又怎樣,理賠條件都是一樣的。

我當初是按照專業建議,推薦重疾加醫療,客戶不認同只認收益性的保險。結果真的出險,我也很難處理這樣的事情,畢竟花費也挺高的,誰都想通過保險彌補一些損失,但前提你得買相關的保險啊。好在治癒的及時,人沒什麼事,真要有個三長兩短還沒有賠償,心理能舒服嗎?那如果客戶在不理智一些,不承認當初是自己的過失造成了,說保險是騙人的,我也一點招都沒有!

所以這種情況其實是很多的,有一些歷史遺留的問題,畢竟最初購買保險的客戶,一般都在最近這幾年集中爆發出險,當時輕視醫療險的作用,又沒有及時的補充或者身體條件已經不允許投保了,只能磕掉門牙往肚裡咽,所以缺醫療險的還是趕緊補充的。


康博士講保險


我認為保險的確是大坑 ,看看那本保險合同就知道,像一本長篇小說,要他理賠的時候,他就拿保險合同裡的框框條條來框住你,這也不能陪,那也不能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