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智慧城市項目在歐洲再獲獎 “中國經驗”走向世界

華為在智慧城市逐漸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華為智慧城市項目在歐洲再獲獎 “中國經驗”走向世界

“智慧城市並非目的地,它是一趟旅程,我們一直在路上”。隨著此概念成為業界共識,智慧城市從1.0進化到3.0、4.0,從數字化走向智能化,持續迭代,駛向科幻電影描述的未來。

智慧城市沒有猛然成為火爆話題或風口上的豬,但這趟旅程不斷前行,蘊含據稱每年2億美元商機,千萬家企業加入行列,BAT、華為等巨頭重磅投入,凝視前方智慧之城的願景大夢。

AI產業落地的技術壁壘

BAT今年已將目光瞄準了AI產業落地,業界分析認為,雖然BAT確實在AI領域落地了諸多場景,但是發展依然艱鉅,這與其互聯網公司自身的基因有關。由於互聯網公司的優勢一直在 “雲”,為海量的互聯網用戶提供服務,但要落地到工業物聯網、農業物聯網、政務等等領域,必然涉及大量 “端” 的應用。

這樣的分析並非空穴來風。

在荷蘭,騰訊、微軟、英特爾從9月展開一場黃瓜種植競賽。他們各自打造了 “無人溫室”,通過傳感器蒐集數據,輸入20種控制條件成為算法,藉此控制屋頂通風、人工照明、加熱等等條件。整座溫室好比一個機器人,完全自主運作。雖屬實驗性質,但確確實實為AI農業畫出一幅鮮明圖像。

其實,類似的技術早已實現。正當業界巨頭們潛心研發AI農業的落地,中國青島鹽鹼地稻作改良項目已經落成,本週在巴塞羅那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獲得了“創新獎”入圍獎。

這支由袁隆平院士帶領的團隊來自青島,他們研發了“耐鹽鹼” 的“海水稻”,培育過程正是基於華為的“要素物聯網系統”,為其進行土壤的數字化調理。

華為藉由各種地表、地下傳感器收集光照、溫度、鹽鹼度等數據,再通過eLTE網絡傳送到華為雲端大數據中心,最後通過AI人工智能系統和專家診斷,提供靶向用藥、定向施肥及病蟲害防治,從而進行鹽鹼地的稻作改良,提升產量。

通過數字平臺, "海水稻" 種植實現節水30%,節肥40%,經濟收益提升20%。

“海水稻”目前在國內測產,畝產最高可達620公斤,在迪拜沙漠地區試種,畝產可達500公斤。成就“海水稻”的種植奇蹟,讓“荒漠”變良田,土壤的數字化絕對扮了演重要角色。

在業界,唯一有能力實現 “雲、管、端”的全棧式平臺,非華為莫屬。華為擺陣站穩了自身優勢:提供雲、物聯網、視頻、邊緣計算等技術與AI的協同,打造支撐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開放 “數字平臺”。

在德國與南非受肯定

記者曾經在採訪德國市長Sren Link的過程中,瞭解到全平臺戰略的意義。身為工業大城的杜伊斯堡市,找上華為助其實現智慧城市轉型。這位德國市長告訴記者,華為既能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器、移動網絡,也能在日常城市交通的具體應用上進行支持。這種“整體融合的解決方案”,是德國與華為合作的重要因素。

除了德國,在2018年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上,華為的南非勒斯滕堡城市項目,獲得 “治理&金融獎” 入圍獎。

南非勒斯滕堡的人口,過去十年經歷了400%的急速增長,對社會安全和經濟發展帶來極大挑戰。華為通過智能基礎設施的聯接,利用大數據、物聯網、數據分析等技術提供一系列實時數據和關鍵指標,為該城市實現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並且打造了支付平臺、智能街道照明、智能停車、智能交通系統等關鍵應用。

德國和南非,只是從華為眾多國際城市項目中列舉一二。華為正在實踐的,是將中國經驗帶向全球,同時也將海外經驗與中國分享。

全平臺的獨特優勢

在博覽會上,除了南非和青島項目獲得入圍獎,華為在中國山東高青的智慧城市項目,更最終獲頒“數字化轉型獎”。 高青智慧城市利用華為智慧城市數字平臺,以覆蓋全縣的eLTE無線政務專網、eLTE物聯專網、城市光纖網,形成一張融合的綜合信息網,實現語音、視頻、數據、物聯網業務融合。將城市大數據、GIS(地理信息系統)、視頻雲、指揮調度、雲計算五個資源整合統籌,完成精細化城市治理、企業轉型、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工業、農業、教育、醫療等30多個智慧應用,改善市內40多萬人的生活水平。

高青與華為合作,不僅幫助高青實現城市治理現代化,提升政府優質服務造福全體市民,更帶來了智慧產業激活數字經濟。已孵化10多個創新公司,新增2000多個IT就業崗位;空氣質量良好同比改善46天。目前,高青已與華為、20多家合作伙伴成立中國中小型智慧城市產業聯盟,推廣其城市管理方案在周邊區縣及其他城市的應用。

華為三度參展於西班牙,將中國智慧城市風貌展示於國際。

華為智慧城市項目在歐洲再獲獎 “中國經驗”走向世界

中國高青通過打造可複製的中小智慧城市樣板獲得“數字化轉型獎”

根據麥肯錫2018年6月發佈的報告指出,“智慧”的核心內涵,並不是在傳統基礎設施內安裝數字界面而已,而是有意識地利用科技和數據優化決策,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這背後需要大數據、AI、物聯網、IOC等多種技術與方案協同運作。

該報告提出,一個生氣勃勃的智慧城市,是由三層面協同打造。第一層是技術基礎,包括大量連入高速通訊網絡的智能手機和傳感器,以及多個開放式數據平臺。第二層是具體智能應用層:原始數據必須經過處理,才能轉化為示警、洞見和行動。第三層是城市、企業和公眾的接納及使用程度。

華為企業BG副總裁、全球銷售部總裁馬悅表示:智慧城市是一個複雜巨系統工程,需要多技術組合。華為能夠實現雲、物聯網、視頻、邊緣計算等技術與AI的協同,打通大腦(指揮中心)到中樞神經(網絡)到末梢神經的感知的城市神經系統,打造支撐未來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開放“+AI的數字平臺”。這個數字平臺將成為支持城市運行的操作系統,向下兼容各種城市傳感器,構建城市數字孿生,向上支撐城市應用百花齊放。加載最新AI技術的華為數字平臺,將搭建更多城市的智慧底座。

華為智慧城市項目在歐洲再獲獎 “中國經驗”走向世界

華為企業BG副總裁、全球銷售部總裁馬悅

這個底座,一是底層的物聯網,必須落實萬物互聯。這代表,每一個物體都要被數字化、雲化,這需要先進的通信網絡、物聯網、芯片等作為支撐。另一方面,還需要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作為上層基礎。

舉例來說,消防隊員經常到了火災現場才發現當地缺水,如果安裝一個物聯網芯片,消防隊不但能判斷水源,連水壓都能瞭若指掌。

又以智慧城管為例,下水井蓋故障或被竊後,夜晚經過的路人常因此受傷。現在,只要立刻上傳故障的井蓋照片,後臺實時通知即能快速處理。未來,智慧城市井蓋會再加設一個芯片模組,只要調動後臺,能立刻查明井蓋失竊的位置信息,甚至立即找到偷盜者。

當上述這兩層底座立穩,市民生活體驗的轉變水到渠成。

讓中國經驗走向世界

“智慧城市並非目的地,它是一趟旅程”。智慧城市從1.0進化到3.0,從數字化走向智能化,持續迭代,駛向科幻電影描述的未來——無人駕駛、車聯網、智慧農業、智慧政務、智慧醫療…無不在這條未來之路上向前直奔。

當今,人工智能、無人科技,不斷解決思索解決世界問題之道——提高作物產量、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瀕危物種。據麥肯錫報告指出,智慧城市的落地應用每年能挽救超過300條生命,為每人每天節省用水25-80公升,為每人每年減少30~130公斤的不可回收的垃圾。

智慧城市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工程。華為除了是業界唯一能夠提供涵蓋雲、管、端及PaaS層服務的全棧式數字平臺的廠商;還能提供豐富的PaaS層組件及能力,包括物聯網、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視頻雲、融合通信、AI、信息安全等能力以及集成這些能力的行業使能平臺。此外,華為擁有自研芯片、數學算法、架構設計的核心能力,使其在技術創新方面走在前沿。我們可以說,華為確立了自己構建數字平臺的獨特優勢。

在巴賽羅那博覽會上,華為企業BG 行業MKT與解決方案總裁喻東表示:“我們把城市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致力於打造城市神經系統,讓城市會感知、會思考,進而自我學習、自我成長。

中國科技崛起,在人工智能這條主賽道上,強勢進入全球舞臺,成為領跑者。而華為近年不斷實踐的,正是將中國經驗帶向世界,把世界經驗帶回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