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送别诗,明朗乐观,其中一联人人会背,已成千古名句


这首送别诗,明朗乐观,其中一联人人会背,已成千古名句

离愁别绪,无论古今,总是有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诗人笔下的别离诗,也是不胜枚举。别离时伤感、不舍是人之常情,故江淹在《别赋》中会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伤感与凄凉之慨;王维也发出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惜别之叹。

当然,诗人笔下的别离也不尽是如此,也有昂扬乐观的诗句流传于世,比如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就一反常态,写出送别时对友人的劝勉,一扫愁绪,而是天高云阔、豪情满怀。读来着实令人振奋,给离别注入了一股生气。

而关于别离之作,我最为欣赏的是出自一代奇才王勃笔下,脍炙人口的千古送别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出自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这首送别诗,明朗乐观,其中一联人人会背,已成千古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以一篇《滕王阁序》名闻天下。可惜天妒英才,年仅27岁便不幸溺水而亡。他如同星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璀璨却短暂,令人扼腕叹息。纵观王勃短暂的一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他依旧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便是他时处长安,郁郁不得志的时候,送别友人时写的。因志向远大,而现实残酷,他对于好友的惺惺相惜之情也越发真诚,而明朗乐观的情感也表达地淋漓尽致。不失为送别的名篇。

这首送别诗,明朗乐观,其中一联人人会背,已成千古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时都城在长安,恰有三秦(指项羽破秦后,将秦地分为“雍、塞、翟”三地)如众星拱月一般夹辅着长安城,突出了巍峨壮丽的城郭宫阙,气象雄伟,令人着迷和依恋。这可是当时最为繁华的都城。而友人杜少府即将要去什么地方呢?是要远赴蜀川,当时的蜀川可以说是遥远、荒凉、落后的代名词。因四川的岷江一代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故用“五津”代指四川。登上城郭,远眺蜀川,千里迢迢、风烟渺渺、路途遥遥,怎能不心生惆怅之意?

这首送别诗,明朗乐观,其中一联人人会背,已成千古名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里的“君”指王勃一个姓杜的朋友,为了生计,长途跋涉到蜀川去担任一个少府的一个小官。而彼时王勃自己也是游宦在外,也很是失意。一个为了生计要远赴边远,一个为了谋生要羁留京城,都不得志。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写道:我和你都是背井离乡,出外谋求仕宦的人,你远去蜀川,我逗留长安,去留虽有不同,但此时此刻的心境却是一样的呀。态度诚恳、感情真挚,以己及人,读来令人动容。

这首送别诗,明朗乐观,其中一联人人会背,已成千古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了前面的铺垫,对于即将远去的友人,该如何宽慰呢?王勃化用了曹植送别弟弟曹彪时的名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只是曹植以志向为重,而王勃从友情出发,用于好友之间共勉,恰如其分,从而被无数人用于送别场合,表达惺惺相惜之情。真正的友情,并不是一定要朝夕相处,而是心有灵犀。这种情感到了男女恋人之间,就有了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延伸。似乎时空可以硬生生拉大两个人的距离,但却分不开彼此在心中的相知,无路是爱情还是友情,莫不如此。

这首送别诗,明朗乐观,其中一联人人会背,已成千古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尾联承颈联而下,既然我们是知己,也就没必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因别离而感伤,像那些年轻男女一般哭哭啼啼、泪湿衣裳。这两句也是由曹植的“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化用而来,但王勃用词更为精炼,塑造的形象也更为鲜明。

这首诗,一扫送别诗中的忧伤,质朴中兼具鞭策、豪放中不乏体贴。山高水长并不能阻隔知己间在感情和精神上的沟通,引发送别者和被送者的强烈共鸣。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全诗的精华,读之让人精神振奋,送别时的那点缠绵悱恻之情自然也就化开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朗、乐观与期望。这恰恰是这首诗最打动人们的地方。

对于这首诗,您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