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向大家隆重介紹一位歷史上誕生成長於嵩縣的偉人,這個偉人可不簡單,軍事上與姜太公齊名、治國上與周公齊名,在古聖人的排名中又與孔子齊名,那他是誰呢,他就是伊尹。

三千六百年前,在古老的嵩縣大地上,誕生了一位非常偉大的傳奇人物,他的名字叫做——伊尹。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伊尹的名字被反覆提及,如同太陽一樣光亮奪目,他被稱為“元聖”,“中華第一賢相”、“傑出的軍事家”、“廚聖”、“食聖”、“烹飪之祖”、“湯藥發明人”、“帝王之師”、“中華第一名師”等,在當代的時髦語彙中,伊尹更是被冠名以“中國第一跳槽王”、“中國第一王牌間諜”等稱號。這眾多的稱號集於一人之身,更使伊尹的生平顯得撲朔迷離,充滿了傳奇色彩。

伊尹名伊一說名摯,又名阿衡,因出生於伊水流域,故以伊為氏。尹為官名,甲骨卜辭中稱他為“伊”,金文則稱為“伊小臣”。伊尹生活在大約公元前1630年—1550年的夏末商初時期,比孔子出生早一千多年。伊尹是商代第一個宰相,也是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宰相,正是在伊尹的輔佐下,商湯推翻了殘暴的夏朝末代君主——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荒淫君主“桀”的統治,開創了商湯盛世,並奠定了商王朝六百年的基業。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位於嵩縣紙房鎮空桑澗龍頭村的伊尹祠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伊尹出生於古有莘國的空桑澗,即今天的嵩縣紙房鄉沙溝(空桑澗)龍頭村。幾乎象所有的古代名人聖賢一樣,伊尹的出生,也被後人賦予了神話的內容。在古代典籍《呂氏春秋•本味》篇裡,記載了一個伊尹出生的傳說:在伊水岸邊居住著一位女子,有了身孕即將臨盆,夢見神對她說:“如果看到石臼出水,那就是要發大水了,要一直往東走,不要回頭。第二天,女子果然看見石臼裡出了水,就連忙告訴了他的鄰居,然後向東走,走了十里,忍不住回頭一看,村落已經被洪水淹沒,她忽然變成了一棵空心的桑樹。有莘國的女子前來採桑,在桑樹的空洞內發現了一個嬰兒,便抱了回去,獻給有莘國的國王,國王將嬰兒交給自己的廚師來撫養。這個嬰兒就是後來的伊尹。

在嵩縣,流傳著許多和伊尹有關的傳說。傳說的大體內容,和《呂氏春秋》的記載一致,不過卻更加完善。在嵩縣的傳說中,伊尹的母親並沒有化為空桑,而是在空桑中生下了伊尹。眼看洪水衝來,這位疲弱的母親無力保護嬰兒,只好棄嬰兒於樹洞中,隻身翻山越嶺向東逃命。她思兒心切,邊跑邊回頭張望,心情焦灼而愧疚。最後到了一座山嶺前,狂風驟雨、雷電交加,再無力越過,最終倒在地上,為泥石流所淹沒。後來伊尹出生的地方,因沾染了伊尹母親的鮮血,成為“紅土坡”;伊尹所生的溝,名叫空桑澗,後改名沙溝。伊尹母親回頭望子的高地,名喚“望子臺”,伊尹母親逃過的山嶺溝谷,分別被稱為“念子溝、焦溝、揚長溝、抱子溝、烙溝”等,均成為了地名。伊尹母親死去的地方,天然形成了一個大墓冢,名為“伊姑冢”,據清代《嵩縣誌》記載:伊姑冢“墓冢高七丈五尺,周長一百三十五丈。”至今在伊尹祠東十公里的嵩縣飯坡鄉洛溝村仍保留著伊姑冢遺蹟。

撥去傳說中的神話部分,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這個傳說的背後,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奴隸社會的兩個奴隸相愛,卻不被奴隸主允許。而洪水,就是奴隸主殘酷鎮壓的象徵。伊尹的母親,一個曾在伊水岸邊浣衣歌唱的美麗女子,因為偷嚐了愛情的甜蜜,私自孕育了伊尹,最終被奴隸主殘暴地追殺並處死。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2012年首屆洛陽伊尹文化學術研討會明確伊尹生於伊水中上游

關於伊尹的出生地,在中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裡,有過明確的記載——就在伊河流域的嵩縣境內。明代朝庭修的地理總志《大明一統志》及明、清《嵩縣誌》裡,也都明確說伊尹的出生地就在嵩縣。先秦典籍《孟子》記載:“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其所著的《古史地理論叢》裡,更是明確指出:“有莘國亦在河南嵩縣,與伊水地望相近。昔有莘氏女採桑於伊川,得嬰兒為伊尹。”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錢穆在其所著的《古史地理論叢》裡,更是明確指出:“有莘國亦在河南嵩縣,與伊水地望相近。昔有莘氏女採桑


“好風吹澗阿,微雨潤松蘿。花落吹澗淡,猿啼客況多。巍名勒翠石,祠宇瞰清波。欲問耕莘事,須從此處過”。這是清代御史李興路過嵩縣《伊尹祠》題寫的一首詩。

在嵩縣紙房鄉龍頭村小學旁的一處高地,群山環抱之中,有一座紀念伊尹出生地的祠堂,名為“伊尹祠”,距離祠堂不遠,有個名叫“紅頭坡”的山坡,相傳就是伊尹誕生的空桑之地。

伊尹祠不知建於何時,也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損毀和重修,現在我們看到的伊尹祠,是2011年嵩縣當地一些伊尹研究者發動群眾,在伊尹祠舊址集資重新修建的。

龍頭村這位已86歲的老人說,在他小時候,伊尹祠堂內有數株上千年的古柏,解放後被毀。根據祠堂中殘存的碑文和縣誌記載,伊尹祠單在明代就經歷了六次重修。曾任明代禮部尚書的胡瀅,於永樂13年來嵩縣拜謁伊尹祠,目睹毀於兵革的伊尹祠時,深為感傷,寫了一首《拜謁伊尹祠》的詩,寫道:“我來澗畔重感傷,廟貌多年毀兵革。叮嚀守土軍民官,速剪荊檜除瓦礫,復興祠宇神奠安,五穀豐登時不忒。豈惟一邑為群生,億萬斯年存古蹟”。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嵩縣知縣郭宏俊到此拜謁,見祠堂荒廢不堪,亦寫詩感嘆道:“元聖遺蹤何處求,屏開錦繡封荒丘。劫灰猶剩頹垣盡,斷碣空存石蘚稠。”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代三十王,除了湯、太甲、太戊、盤庚、武丁、祖甲、武乙、辛(紂)八個王或多或少有事蹟可考外,其他二十二個王都一帶而過,基本上只留下了一個符號,而伊尹卻佔了相當的篇幅。在近些年來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更是頻頻出現伊尹的名字。諸子百家中,孟子將伊尹與孔子並列,稱伊尹為“聖之任者”,孔子為“聖之時者”。荀子將伊尹與周公並列,稱“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謂聖臣矣”。孫子將伊尹與姜子牙並列,稱“伊摯、呂牙古之聖人也”。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治國上能和周公旦,軍事上能和姜太公,思想上能和孔子比肩的誕生於嵩縣的上古巨人,一代名相,自周代至今,卻只出現在文人墨客的口頭筆下,在史書的記載中幾乎沒有看到歷代統治者任何封諡和提及,三千多年來任其祠堂殘破,事蹟湮埋,這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也只有在瞭解了伊尹的生平後,我們才會明白歷代統治者對伊尹諱莫如深的原由。

在有莘國廚師的撫養下,伊尹一天天長大。他天姿聰慧,又心懷聖人之志。長大後,不但跟著養父學得了一手好廚藝,也通過致力於尋求堯舜之道,學得了聖人的濟世思想和“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治國之道,並且成為了有莘國首領子弟的老師,擁有了相對自由的生活。

據《孟子•萬章》記載:“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伊尹“躬耕樂道”的有莘之野——即今天的嵩縣庫區鄉牛寨一帶。

然而這時已是氣奄息息的夏代末年,由於皇帝夏桀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加上連年災荒,致使國內民不聊生,危機四伏。夏桀自比為太陽,以為可以和太陽一樣永存。老百姓恨死他了,咒罵他說:你這個太陽啊,什麼時候滅亡,我們願意與你同歸於盡。

這時,生活在亳(bó)地——今洛陽偃師市的商部落首領商湯,四方求賢,有伐桀滅夏之志。商湯聽說生活在伊河上游的伊尹才能卓異,就帶著玉、帛、馬、皮三番五次來到有莘國尋訪伊尹。商湯在嵩縣飯坡鄉的曲裡溫泉附近安營紮寨,在溫泉沐浴更衣,以見伊尹,曲裡溫泉因此又被稱為“湯池”。在湯池附近,至今保留著紀念商湯禮聘伊尹事件的湯王廟和“三聘臺”。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墨子•貴義喻》裡記載了商湯來有莘國禮聘伊尹的一段小插曲:“昔者湯將往見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賤人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湯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藥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於我國也,譬之良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由此可見商湯對伊尹之推崇,求賢之心切。

商湯從偃師的來到嵩縣,通過三顧茅廬,把伊尹請出了山。然而就在伊尹跟從商湯不久,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伊尹居然離開了商湯,投奔夏桀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伊尹去湯適夏。既醜有夏,復歸於亳。”而《孟子》和《淮南子》等書更是說伊尹“五就湯、五就桀”,伊尹竟然五次跳槽,搖擺於夏商之間,直到最後才死心塌地的輔佐成湯。

不但有過“五就湯,五就桀”的背主,伊尹還有放逐商王太甲的“逐君”行為,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成湯死,伊尹便立太丁的兒子太甲作了商王。太甲即位三年,昏庸暴虐,伊尹便把他放逐到現位於偃師市西南的桐宮,讓他閉門思過。太甲在桐宮呆了三年,在這期間,伊尹掌管了朝政。還接受諸侯的朝拜。太甲在桐宮悔過自責,表示要改惡從善,於是伊尹便把太甲放了出來,還政於他。太甲二次當政,一改舊習,國政上了軌道,《史記》稱“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伊尹作《太甲》三篇,《鹹有一德》一篇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伊尹放逐君王的行為,在後世常被亂臣效法。後世的王莽和董卓等人廢天子亂政,均以效仿伊尹為旗號。

做臣子的忽而“背主”,忽而“逐君”,怎不讓統治者感到後背發麻,伊尹被歷代朝庭打入冷宮也在情理之中。

“五就湯、五就桀”、放逐太甲,這兩檔事要換作別人來做,肯定要被視為大逆不道。然而伊尹來做,在後代的學者大儒眼中就成了大聖大賢者的作為。

亞聖孟子不但在“五就湯、五就桀”一事上力誇伊尹之仁,甚至提出了一個“伊尹之志”這樣一個概念,竭力為伊尹放逐太甲的行為辯護。說擁有伊尹這樣志操的人,做再反常出格的事都是對的。

在《孟子.盡心》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公孫丑問:賢人作為臣,君主不好,本來就可以將他放逐的嗎?”孟子說:“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那麼什麼是“伊尹之志”呢?據《孟子•萬章上》裡說,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說的是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男子或一個婦女沒有享受到堯舜之道的好處,伊尹就覺得彷彿自己把他推進山溝之中一樣。伊尹還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大有拯國救民,捨我其誰的感覺。

孟子深入評價伊尹說: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順著聖人的思路來理解伊尹,我們會發現伊尹那份悲天憫人、天下為公的情懷和“辱己以正天下”的擔當。“五就湯,五就桀”,是伊尹在商時,想夏能否通過改良走入正途,避免戰爭發生、生靈塗炭;因此入夏勸桀,勸桀發現桀已無可救藥,毫無旁聽之心,於是回商想要伐桀。回商又生希望,再次入夏勸喻夏桀,又再度失望而歸,如斯“五就湯,五就桀”,直至對夏桀徹底失望,才鐵定了心助湯伐夏,救民於水火之中。伊尹放逐太甲的行為亦是如此,眼看太甲在位作惡,禍害百姓,辛苦打下來的大商基業,安定有序的局面即將毀於一旦,伊尹才不顧“逐君篡位”的惡名,毅然將太甲放逐於桐宮進行教育改造,心安理得地挑起擔當天下的大任。

老子說: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此之謂“三無私”。伊尹,就是一個心中無私之人,故雖然行為一反常態,亦能成就其千秋美名。

詩仙李白寫詩讚道:“伊尹生空桑,捐庖佐皇極。桐宮放太甲,攝政無愧色。三年帝道明,委質終輔翼。曠哉至人心,萬古可為則。”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寫了一篇《伊尹論》,稱讚伊尹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節者。”又稱伊尹“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臨大事而不亂。”對於“伊尹放太甲”這樁公案,蘇東坡說:太甲的被廢,天下沒有過這樣的事,而伊尹開始這樣做,天下人不認為這是越權行為。既已放逐又再擁立,太甲不認為他是專權。因為伊尹平時不屑於權勢和名利,這是足以取信於天下的。他對天下的私利看得很淡泊,那都不足以讓他動心,他怎麼會以放逐君主的做法謀取私利呢?

在伊尹去世後,太甲的兒子沃丁對伊尹以國禮進行厚葬。不僅如此,伊尹在商代被列為“舊老臣”之首,不僅與湯同祭,還單獨享祀,真可謂位極人臣,名揚天下。這就充分說明,伊尹以其無私心,故能成其大,成其聖。

詩聖杜甫稱讚伊尹軍事才能說:“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說伊尹和姜子牙的軍事才能在伯仲之間。在輔助商湯攻打夏桀過程中,伊尹表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面對這個已有四百年基業的大夏帝國,他採取逐步瓦解的軍事策略,輔助商湯經過十一次征戰,首先翦滅了親夏的諸方國,擴大了統治區域,實力大增,完成了滅夏戰爭準備工作。在隨後對夏的總戰役中,為了試探其它各方國諸侯的人心向背,伊尹建議湯停止向夏進貢,以觀反應,桀怒而“起九夷之師”,準備大舉伐商。伊尹見九夷等方國仍心向夏桀並聽從桀的調遣,認為決戰時機沒有完全成熟,遂與湯復朝貢謝罪,假意忠誠以伺時機。第二年伊尹建議再次絕貢,桀又召諸侯再會盟,準備伐商,此次不僅九夷之師不奉夏命,而且有緡氏首先叛反。伊尹看到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夏桀已完全陷入孤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立即向夏發起總攻,結果大獲全勝,一舉滅夏。

伊尹是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作為商朝宰相,他輔佐商湯滅掉了夏朝,又幫助商湯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另外,伊尹還是所輔佐的商湯等五位帝王的老師。有商一代的盛世局面,與伊尹奠定的良好的思想、經濟基礎是分不開的。

伊尹是一個全才。他多才多藝,智慧過人,在眾多方面都取得了建樹。因從小成長於廚師家庭,他精於廚藝,時常以烹飪中五味調和之道勸喻帝王。如著名作家錢鍾書說的:“伊尹是中國第一個哲學家廚師,在他眼裡,整個人世間好比是做菜的廚房”。伊尹“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中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和“廚聖”。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伊尹——生於嵩縣的世界偉人


伊尹還精通醫學,是中藥湯劑的發明人。神農嘗百草知藥性後,上古之人惟知把藥草放在口中咀嚼治病。伊尹從廚藝的煲燙中得到啟發,發現把幾種藥草混放在一起煎煮後可以調和藥性,增加療效,自此創立了中藥湯劑。

伊尹還精通音律樂舞,他創作的歌頌開國功勳的《大濩(huò)》樂舞,一直被湯的後代用作祭祀祖先的樂舞,是商代名舞之一。

據說伊尹活了100多歲,前後輔佐了湯、卜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位商王,為商朝理政安民50餘載,治國有方,舉世稱賢。伊尹這樣的大聖大賢,不僅是其故里嵩縣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有感於伊尹和姜子牙之事蹟,寫了一首《浪淘沙令》贊二人: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 一為釣叟一耕傭。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 興亡只在笑談中。 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附:

伊尹生嵩傳說

伊尹,姓伊,名摯,字尹,號阿衡,商代開國重臣,是商湯至太甲幾代帝王的聖臣賢相。三千多年來,關於他的出生有諸多傳說,其中,在我們嵩縣就流傳著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

夏朝末年的有莘國,就在今嵩縣境內,是個山川秀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在有莘國的伊河岸邊有個小村莊,名叫“泥河”。村上有個大戶人家,生了個聰明玲俐、眉清目秀的姑娘。由於她勤勞樸實,心底善良,不僅家人鍾愛,而且左鄰右舍也非常喜歡她。一天,姑娘同嫂嫂到伊河邊洗衣裳,猛然間看見一個鮮豔的桃子從上游漂下來,姑娘眼疾手快撿起了桃子,執意叫嫂嫂吃,嫂嫂又推讓給姑娘,二人看著鮮豔的桃子都不肯吃,最後還是姑娘吃了。不料,自此姑娘身懷有孕。家人看出後,非常生氣,認為敗壞門風,行為不端,要打斷她的腿,活埋她等,使她受了不少冤屈。臨產前她被父親趁夜深人靜時趕出了家門。平日嬌生慣養,沒有遠離家門的姑娘,此時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好面對著星夜長空哭訴冤情。茫茫黑夜,她不知該走向那裡,孤單一人迷迷糊糊的渡過了伊水,於黎明前來到距家十里的今沙溝,即古稱四十五里虎狼杷的桑澗溝。因渡河溼了衣服,加上勞累和黎明前的寒冷,姑娘渾身顫抖,接著又來了臨產時的陣痛。在前不著村,後不首店的逆境中,她忽然抬頭看到不遠處有個大孔洞的老桑樹,便急忙鑽進了樹孔洞內,沒多時就在空桑樹中生下一男嬰。

嬰兒降生不久,姑娘思緒萬千,揮淚對孩兒說:“娘雖生了你,卻無法養你,但願好心人把你抱走養大……娘走了”。說罷,從衣衫上扯下一片包在孩兒身上,並咬破手指,用血指在包布上寫下:“孩兒以伊水的伊為姓,起名為摯”,然後離子而去。在這天氣悶熱和無人照管的情況下,嬰兒不斷哇哇地啼哭,似乎感化了生靈。老虎跑來給他餵奶,老鷹飛來為他打扇,就這樣延續著小生命。一天有莘國一女採桑澗中,聽到有嬰兒啼哭,四處尋找,發現空桑樹洞中有一男嬰,同情之心驟起,當即抱起嬰兒翻山越嶺回到有莘之野的家中扶養。

當姑娘離家後,父母雖然生氣,但她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都左思右想一夜未曾閤眼。到第三天五更時分,其母做一夢,在朦朧中彷彿有神人告知,女兒所處方位與其降生嬰兒情況。醒後她心急火燎,當即同伊姑嫂攜帶米麵和鍋碗、火種到神人告知的地方,支起鍋做好飯,滿懷信心的尋找,但她們怎麼也沒有料到,女兒卻渺無蹤跡。

伊尹降生震憾了天地,留下了神奇的遺蹟:其母產時失血染了坡土,使此坡變成了紅土坡,擦洗嬰兒所用的山前溪流形成的潭水,變成了一個微紅色的洗娃子潭,還有伊尹母嫂提米麵來看女兒未見,不慎拋撒在坡上,使該坡變成了白土坡。更奇異的是,為伊尹做飯所用的支鍋石,自此變成了高數米的連山石柱。上述諸多自然景觀,儘管千百年來經受大自然侵蝕,但至今仍多歷歷在目,依然尚存。

姑娘在有家難回的情況下,棄兒又向東走去,又在下個十里許處駐足,在被後人稱為“望子臺”的臺地上,回眸兒子出生之地。在休息片刻之後繼續前行,至今為“石梯”古為懸崖峭壁處,無奈而回向北走,又在心焦意亂中,穿過一條被後人名為“焦溝”的溝,又翻越至後人名為“念子溝”的溝。這時她口裡嘮叨著,思念親生骨肉是死是活,是否有人抱養……。在神思不定、念子無望的心情中前行,她越嶺又來到一溝,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思索著這豈不越走距孩兒越遠嗎?在絕望中她索性加快步伐揚長而去,後人就把溝取名為揚長溝,如今此名仍在沿用。

接二連三的翻山越嶺,使姑娘失血過多,體力不支,頭暈目眩,飄飄然而行。忽然間天昏暗,地動山搖,山崩地裂,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把姑娘“天葬”於一溝之中,形成了一個墓冡。在這一驚天動地的輪迴中,地形山勢全變了:墓冡四周隆起了許多奇山異峰,冡外,溝左邊的山似龍,人們謂之“龍脖山”,右邊的山象虎,人們謂之“虎頭山”,這象龍虎在把守山門;冡周圍有獅子頭山、象鼻嶺等,形似在看守;另有一獨具顯赫地位而被後人叫做將軍山的,好象是統領值班;冡兩側各有兩個相對稱而獨立的小丘,好似四個丫環在陪伴侍奉。這些絕妙的自然遺蹟,至今仍然完好。“天葬”之溝是姑娘落腳歸宿之處,故後人稱其為“落溝”,墓冢被稱為“伊姑冢”、“閨女冢”。伊尹做了殷商聖臣賢相後又稱之為“聖母冢”。

此冢在伊尹年年掃墓添土的情況下,不斷增大,形成了高七丈五尺,周長一百三十丈。其座落位置有“三面環水、一面靠山、要想接近,得坐舟船”之說。還有“冢呈六方,有應六合;土呈五色,有應中宮,上圓下方,有象天地”之說。相傳聖母不斷顯靈,保佑居民。古時當地百姓辦紅白事需用的桌凳、餐具,只要晚上焚香祈求,次日早上就能如數擺出;用後送還,再焚燒香火餐具就被收回不見了。這種神秘現象,據說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國初。

後人有詩云:

禹王山下伊水濱,聖母冢陵聚五雲。

峰嶺迢迢低首拜,河流滾滾鞠躬臨。

僕俾殷勤伺塋院,龍騰虎躍守山門。

經歷三千六百載,山川靈氣依然存。

——周希泉 姬朝武 喬 然

有關伊尹生嵩的地名故事

商朝開國宰相、元聖伊尹,出生、躬耕、出仕於嵩縣,在陸渾湖南岸的紙房、飯坡、庫區三個鄉鎮,方園數十里的地方,留下了澗、溝、坡、潭、石、臺、村等諸多千古相傳的地名故事,成為這裡民間的趣談佳話而長盛不衰。要說清楚這些地名的來歷,首先得了解伊尹生母產下伊尹的前前後後。據嵩縣民間相傳和志書記載,伊尹本是個只有生母沒有生父的棄兒。其生母居於嵩縣老城西南五里伊河岸邊“泥河村”,人稱“伊姑”。據說,她在河水中撈食了一隻“仙桃”,從而就娠孕在身。之後,迫於家人的斥責和鄉鄰冷眼相待等世俗壓力,預感將有厄運臨頭,便在產前隻身涉伊水東行十里許,來到今縣城東南空桑澗(紙房鎮沙溝)伊尹祠附近時,頓感腹部陣痛加劇。就在這難以忍耐之時, 她慌不擇路的爬上了今名“赤土坡”的一個山頭,伏身鑽進一個可避風雨的大桑樹空洞中,產下一個呱呱啼哭的男嬰。他就是後來輔佐成湯,奠定600年殷商基業,並對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赫赫有名的伊尹。從而留下了與其出生、躬耕、出仕等相關的一系列的地名傳說。此僅擇其要者分述於後。

空桑澗 又稱桑澗溝,即今沙溝的原名,人稱“四十五里虎狼扒”,是紙房鎮的龍頭、七泉、臺上三個行政村所在地。其澗名曰 “空桑”,正是因為伊尹出生於此澗側一棵古老空桑樹中而得名。諸多典籍中關於“伊尹生於空桑”的典故就來源於此。伊尹祠,就是為紀念伊尹出生於此澗側而修建的標誌性廟宇。

赤土坡 位於伊尹祠右側一個紅色坡土的小山包,是古老的空桑樹生長之地。傳說,是伊姑在此產下伊尹時,失血而染紅了坡土,故而名曰“赤土坡“。當地百姓俗稱為”紅土坡“、”紅土咀“,還有“血腥坡”之說。今人在此立有“商相伊尹降生處”石碑一方。

洗嬰潭 位於伊尹祠斜對面山頭所延伸的澗側,潭水呈淺紅色。相傳,嬰兒伊尹出生之後,在此潭沖洗淨身,故名曰“洗嬰潭”,俗稱“洗娃子潭”。遺憾的是由於治水、修路,不僅潭水景觀不復存在,而且該潭也早已無影無蹤了,今只有遺址尚存。

白土元(村) 在空桑澗伊尹祠附近,由上下兩個自然村構成,是龍頭村中最大的自然村落。此村名與伊尹出生相關,是因其與隔澗相對、由白色土石構成的一面坡相連。世傳伊姑產下伊尹後,其母、嫂得知來送米麵,不慎拋撒於此,故曰“白土坡”,也稱“白麵坡”。人們就據此“白土坡”,稱該村為“白土元(塬)”。

支鍋石(村) 為伊尹祠上方一自然村名,同屬於龍頭村。“支鍋石”本是村外山頭前的兩個數米之高的連山石柱。傳說伊姑母、嫂送米麵來,曾在此依山支鍋,為伊姑做飯所用。石柱經千百年澗水沖刷而依然矗立,只因河床逐年抬高,加上近年被劈山修路所掩埋,此石柱已不能顯現當年的雄姿,只能以“支鍋石”村名志念,並向人們訴說其緣由。

望子臺 是個自然村,又是空桑澗上半部的臺上行政村村委所在地。“望子臺”村名與伊姑相關,是因伊姑在赤土坡產下伊尹不久,沒有消除的恐懼心理,驅使她不得不割愛棄兒,順澗繼續東去。當行至又一個十里許的這個臺地時,骨肉親情使得她在此回頭向孩子出生地眺望,從而留下了“望子臺”這個村名,即今所稱呼的“臺上”。此臺底部為連山石,任憑洪水激流沖刷,數千年不變。石臺的上部為沙土層,曾有後人所修的“望子廟”一座。廟前曾有古樹一株,傳說伊姑望子後就在此樹蔭下歇息。今古樹早已無存,後來又在臺壁上長出連理根“子母樹”,已百年以上,枝葉繁茂,奇特有加,人稱“伊姑、伊尹母子再現”,不時引來路人駐足觀望。

焦溝 位於望子臺北側裡許,為臺上村的一個村民組。焦溝之名何來?人說,因為伊姑“臺上望子”後前行,被當時的懸崖峭壁(今空桑峽谷——石梯處)擋住去路,無奈又折而北行。當行至此溝口時,一種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心焦意亂,不知所終的思緒縈繞在心。這就是“焦溝”一名的由來。

安溝 位於焦溝口北側,為紙房鄉念子溝行政村的一個村民組所在地。相傳,伊姑回走焦溝口後,並沒有順桑澗而下,而是面北登山而上。在翻山進入這一小山溝時,心焦意亂的心情,為稍感安定所代替,似乎一時忘卻了骨肉分離之痛,“安溝”便隨之而留名。

念子溝 揚長溝 念子溝為紙房鎮的一個行政村。揚長溝為念子溝村的一個村民組。

從念子溝腦向東北翻越一溝,即為揚長溝。此兩溝名的來歷是,當伊姑自焦溝經安溝,坎坷顛簸,來到此前一溝時,念子之情又湧上心頭。她索性坐地不走,並獨說獨念道:骨肉分離許久,孩子是死是活?我是走是回?……罷了,罷了,孩子恐怕早已進入虎狼之口了。就在這念子無望之時,伊姑決然起身越嶺,順一小山溝揚長而去!這就是“念子溝”、“揚長溝”二名的由來。

落溝 即今飯坡鄉洛溝村所在地,為陸渾湖南岸的一條幽深山澗,有常年不斷的潺潺清流注入湖中。落溝是載入嵩縣地方誌書的伊尹母伊姑降落、死葬之地。早已聞名遐邇的聖母伊姑的墓冢就座落於此, “落溝”之名,就從此而來。伊姑自“揚長溝”揚長而去之後,拖著產後虛弱的身軀,又越嶺又翻山,直至精疲力竭、肝腸寸斷,癱坐於地,並無可奈何的面南而泣曰“何處是家?歸天為好!何處是家?歸天為好!”說時遲那是快,一股鬼使神差的狂風捲沙,席地而起,將伊姑身軀捲入這個幽深的落溝之中,形成了至今仍巍峨屹立的巨冢——聖母伊姑冢。這就是世人所稱“天葬伊姑”傳說和“落溝”得名的原由所在。

為感念聖母伊姑為華夏民族送來了一位聖臣賢相,也為方便百姓祭奠,後世的人們曾在冢前修建伊姑廟一座,塑伊姑等神像數尊。自古至今,香客雲集、香火旺盛、廟會連連。

伊莊 位於聖母冢後、禹王山前一山坳之中,是嵩縣的一個直接以“伊尹”之名命名的村莊。據說,伊尹做了宰相之後,不忘母親生身之恩,年年回嵩為母上墳掃墓。當時的有莘國君,為了方便伊尹這一孝行善舉,就在此修祠堂一座,以供其居住之便,故又有“伊尹故居”之說。今祠堂無存,但尚殘留有明代廟宇建築的磚瓦、門墩以及鐵燈、香爐、石磨等物件。

抱子溝 位於赤土坡北向越嶺裡許,為龍頭村的一村民組。相傳,伊姑棄兒東去後,空桑中的嬰兒伊尹,竟出乎意料地活了下來。原來是,傳說狼畜虎豹不僅不吃他,而且還跑來為他餵奶充飢,後被有莘國一採桑女發現抱出,並越嶺經此溝下山北去,送至有莘國國王府上,由王府廚師養育成人。“抱子溝”也就從此留名於世。

莘樂溝 與念子溝為同一條溝。念子溝為此溝的上段,莘樂溝為此溝的下段。溝外平洋千畝,為伊尹“耕莘樂道”的有莘國之野。孟子言“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即此。溝曰 “莘樂”之名,自然順理成章而來。

莘莊 後名“後莊”,距莘樂溝口僅有三幾里地。此地大片的肥田沃野,是伊尹“耕莘樂道”的主要地域,又是伊尹出仕前在嵩縣的主要故居之地。伊尹從被抱養開始,到應聘出山的幾十年裡,一直耕莘、養賢於此。故有此“莘莊”之名。

湯池溝 曲裡溫泉 湯池溝位於陸渾大壩東側裡許,是以湯王命名的溫泉“湯池”所在地,是一個曲曲彎彎的小山溝。傳說成湯為謀伐夏桀,首聘賢士伊尹到此。伊尹得知就躲藏在此曲曲彎彎的山溝中,湯王無以面見,只好在飲水、洗浴、歇息之後離去。首聘雖然無果,但留下“湯池”、“湯池溝”,“曲裡溫泉”之名流傳至今。後世在此修建的湯王廟一座,今三間上殿猶存。

牛寨 原名“牛在”,為成湯二聘伊尹之地,原址位於今庫區鄉牛寨村外陸渾水庫淹沒區中。它與前述的 “莘莊”相鄰。“牛在”這個村名,堪稱民間廣為流傳的趣談、佳話。說的是湯王一聘未果,又驅車來到此地。正在鞭牛耕田的伊尹發現後,便停住犁靶,棄牛而逃。湯王到此見狀,無可奈何地嘆之曰“牛在,人不在!”從此,地名“牛在”,就流傳了下來。至今人們將“牛在”稱為“牛寨”,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一個明朝將領“牛時中”曾在此築寨屯兵而名。湯王二聘伊尹傳說,與古《嵩縣誌》記載“湯聘伊尹停驥於此”和“湯聘伊尹停驂處”相吻合。“牛在”也曾有紀念性古建“湯王廟”一座,其遺址也被淹沒於水庫之中。

三聘臺 位於嵩老城南高村後山崗,是一個數畝之大的依山臺地。因商湯王第三次聘請伊尹於此,故名曰“三聘臺”。

相傳,湯王二聘伊尹時,發出“牛在人不在”的興嘆之後,有說其隨從獻計道:伊尹雖然棄牛而逃,但必定會有人來此地牽牛,我們不妨隱藏起來,到時再尾隨而去,不愁見不著伊尹。這一招還真靈,湯王果然禮賢下士,在伊尹居住地與其相見,並要拜伊尹為師,以詢求平治天下之策。但令湯王遺憾的是,如此一番苦心,並未能打動伊尹“囂囂然以堯舜之道自樂”的處士之心,更沒料到他會乘其不備而向西出逃。湯王一發現,便乘駕緊追不捨。當追到伊尹所躲避的這塊平兀如幾的高高臺地時,“臺上”的伊尹見到湯王氣喘吁吁地爬了上來,且滔滔不絕地向其傾吐:伐夏興商,治國平天下,不能沒有您的輔佐……伊尹被這種至誠、至敬的肺腑之言所打動,便一改“耕莘樂道”的處士之心,順從湯王入朝而去。後人為紀念在該聘臺上發生的這一曠世義舉,就在此建“順王廟”一座。今廟雖廢,但尚有“順王廟”山門石匾等碑碣三方,可資佐證。

太平溝 是位於三聘臺左側的一條溪水長流不息的山溝,其名曰“太平”,也正是由於伊尹輔佐湯王伐夏興商,從而天下太平而留名於世的。

三千多年過去了,這些地名,代代流傳,而且還將代代沿用下去。它們會時時刻刻的告訴人們:伊尹,這位數千年前的古聖先賢,就出生在我們嵩縣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