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銀行攪動一江春水

互联网银行搅动一江春水

時代週報記者 寧鵬 發自上海

作為金融體系中的核心組成部分,近年傳統商業銀行面臨的市場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伴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息差收窄和存款流失成為商業銀行直接面對的問題。

銀行“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等新玩家的進入,攪動了銀行業的一池春水。

民營銀行時代開啟

2014年3月,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上海華瑞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浙江網商銀行等5家民營銀行進入首批試點,揭開了民營銀行的發展序幕。

除了股東背景與傳統商業銀行不同外,其定位與商業模式亦存在較大差異。首批試點5家民營銀行均服務於小微企業,其中最受關注的為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這兩家民營銀行背靠頭部互聯網公司,均具有互聯網基因,網商銀行定位“小存小貸”,不開設物理網點,而騰訊微眾銀行定位為“大存小貸”。

幾個月後,微眾銀行獲批開業,成為國內首家民營銀行和互聯網銀行。2015 年 6 月,網商銀行開業。這兩家機構的相繼展業,拉開了我國的互聯網銀行大幕。

實際上,互聯網銀行並非新鮮事物。1989年,英國的米特蘭銀行創辦了全球第一家直銷銀行First Direct。First Direct脫胎於傳統銀行,早期主要以電話銀行為主,後來開始引入郵件和網絡等方式開展業務。第一家成立之初即定位為互聯網銀行的機構為美國互聯網銀行,其成立於1999年7月,除加州總部外不設物理網點,利用技術降低銀行產品與服務成本,同時實現規模的快速擴張。

美國互聯網銀行表現不俗,兩年後即實現盈利。2005年3月,其控股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自上市以來,其股價10年翻了10倍,估值亦高於傳統商業銀行,體現出互聯網銀行的市場溢價。天風證券分析師廖志明認為,溢價主要體現在其高於傳統銀行的盈利能力與成長性上。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革命浪潮席捲而來,網絡消費習慣日益深入人心,為互聯網銀行的發展打開了想象空間。

不過,中國的情況與海外有所不同。海外互聯網銀行通常由傳統銀行設立,或由金融服務公司轉型而來,基於其早期的業務與品牌聲譽積累,將客戶引流至互聯網平臺。國內的互聯網銀行的基因則更偏互聯網。除了騰訊與阿里分別發起的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外,百度亦有所佈局。2017年1月,百信銀行宣佈開業,成為國內首家以法人形式設立的直銷銀行。

微眾銀行與網商銀行均聚焦於小額業務,但基於流量入口的不同,選擇了不同的客戶定位,微眾利用騰訊的社交大數據,定位於個人消費者;網商銀行則背靠阿里系電商平臺,聚焦於小微企業與農村用戶。

實際上,互聯網銀行顯示的強大生命力,已經讓傳統商業銀行有所觸動。一家國有大行的中層管理人員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重視金融科技未必會贏,但忽視金融科技一定會輸。

互聯網銀行業績出色

今年7月6日,網商銀行發佈了2017年年度報告,實現營業收入42.75億元,同比增長62.13%;實現淨利潤4.04億元,同比增長28.07%。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累計服務小微商戶571萬小額經營者,累計服務農村客戶75萬戶。

2017年,網商銀行加大了對新零售以及碼商業務的投入,基於螞蟻金服生態推出“多收多貸”產品,基於支付寶收款碼的流水數據為線下小微商戶提供小額金融貸款。網商銀行客戶群體主要是小微商戶,這與傳統銀行形成額差異化競爭。採用數據驅業務的模式,基於自有風險預測模型放貸,即使針對線下商戶放款,也採取310模式,即3分鐘申請、1秒放貸、0人工介入。

2017年,網商銀行放款規模為4468億元,相比上一年度增長5倍以上。小微企業與農村金融市場潛力巨大,但是由於客戶分散差異較大,風控難度與成本較高,壁壘較高。網商銀行的快速成長背後,螞蟻金服的生態數據支持功不可沒。

互聯網銀行的誕生亦帶來了理念的改變,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曾在接受採訪時稱,“不要把我們看成是一家銀行,看成一家中介就好”。

微眾銀行的運作方式確實與傳統商業銀行大相徑庭,既無物理網點,也無財產擔保,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和大數據風控發放貸款,其核心戰略是“連接”。

微眾銀行不僅是騰訊個人客戶群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的連接者,也是金融機構之間或與其他平臺之間的連接者,微信和QQ已向微眾銀行開放流量入口,騰訊的流量優勢顯露無疑。截至2017年12月,騰訊旗下微信月活用戶為9.87億人,QQ月活用戶為7.83億人,遙遙領先於其他互聯網平臺。

從數據來看,微眾銀行已經顯示了出色的創收能力,經營數據不乏亮點,其2017年營收同比增速達到了175.54%的高位,淨利潤更是創出了261.1%的驚人增幅。

淨息差是指一定時期內,銀行生息資產獲取利息收入的能力。對商業銀行而言,淨息差是其生息資產收益能力和風險定價能力關鍵指標,也是商業銀行核心監管指標之一。令人吃驚的是,微眾銀行的淨息差達到7.02%的高位,而傳統商業銀行淨息差近年下行,在A股26家上市銀行中,只有一家常熟銀行淨息差在3%以上,20餘家銀行集中在1.5%–2.5%區間。

作為新生事物,互聯網銀行並不是互聯網與銀行的簡單相加,出色的經營數據背後,是金融科技與流量相結合產生的巨大力量。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