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聽聞曹操薨,為什麼要遣使弔唁?

yvdlhq


曹操死後,劉備曾派人弔唁。此時在《三國志》正文中並無記載。在裴松之註釋中,引用《魏書》和《典略》的相關記載,備註於劉備稱帝之後。但這兩個文獻對曹丕的反應的記載完全相反,《魏書》稱曹丕殺了劉備派去的韓冉,並斷絕了和劉備之間的使節往來,《典略》的記載則稱韓冉到上庸之後,就成病不前,讓上庸將劉備的書信送給曹丕,曹丕給劉備回了信,劉備得到曹丕回信之後,就登基稱帝了。

《三國志·先主傳》:
魏書曰: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典略曰:備遣軍謀掾韓冉齎書吊,並貢錦布。冉稱疾,住上庸。上庸致其書,適會受終,有詔報答以引致之。備得報書,遂稱制。

從這個記載看,這件事發生在曹操死後,劉備登基稱帝之前,而韓冉的路線是東出三峽,進入上庸境內。

上庸本屬曹魏,漢中之戰後,關羽派孟達從荊州出兵,進攻上庸,劉備又派劉封從漢中出兵,協助孟達,合力攻佔了上庸。關羽兵敗身死之後,劉封被殺,孟達主動投降了曹魏,曹丕也還是讓他繼續鎮守上庸。上庸為郡,在短暫的歸屬劉備時期,在行政上由荊州管轄,孟達投降曹魏後,曹魏同樣讓曹魏的荊州管轄。

因為孟達曾是蜀將,韓冉作為劉備幕僚,可能認識,所以韓冉進入上庸之後,由孟達把劉備的信送到朝廷。所以,這兩個記載各不相同,但各有道理。《魏書》稱曹丕讓荊州刺史殺了韓冉,拒絕再和劉備往來,而《典略》的記載則稱曹丕給回了信,並且試圖“引致之”,也就是試圖讓劉備稱臣。

劉備和曹操雖然在公義上為敵,但兩人基本上是同一代人,而且有過交情。裴注引王粲《英雄記》稱:

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後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

劉備起兵討黃巾之後,因功得授安喜縣尉,引不堪忍受督郵折辱,鞭打督郵之後,掛冠而去,浪跡江湖。之後,雖然史籍中對劉備的行蹤沒有明確的交代,但到何進準備誅殺十常侍的時候,劉備確實在京城洛陽,而且曾經奉命到東方募兵。《三國志·先主傳》稱,劉備此行是與何進派去的都尉毋丘毅同行,而王粲《英雄記》則稱,劉備此行是與曹操同行,因為曹操當時也返回故鄉沛國募兵。

此後,劉備與曹操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本傳未記載劉備從討董卓,而英雄記則稱劉備也參與了討伐董卓之役。不過,無論如何,靈帝駕崩時,曹操三十多歲,劉備二十多歲不到三十歲,都還年輕,雖然劉備的社會地位無法與曹操相比,但劉備身上的英雄豪傑氣質,應該也是曹操比較欣賞的。

之後,劉備割據徐州時被呂布偷襲,走投無路,投靠曹操,曹操消滅呂布,劉備跟隨回到許都,兩人多有交往,並留下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的佳話。這個時期,應該也是兩人交往最為密切的時期,至少曹操對劉備似乎相當不錯,而劉備則因參與了王子服等人的衣帶詔事件,最後不得不尋機逃走。

《先主傳》:
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硃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

這之後,劉備先後依附袁紹、劉表等,都是與曹操為敵,到赤壁之戰後,成為一大割據勢力,在曹操晚年,更是接連奪取益州、漢中,又派關羽進攻襄樊,成為曹操的大敵。曹操始終將劉備視為最重要的競爭對手,也是出於對劉備的瞭解。劉備寄人籬下時自然談不上對曹操有什麼欣賞,但已經坐大之後,也會像曹操說劉備“吾之儔也”的惺惺相惜之感。

所以,曹操死後,劉備一面是慶幸,另一面恐怕也有故人零落之感,派人弔祭也在情理之中,至少從禮節上說,並無不合之處。

曹操少年時與袁紹交往密切,在各自割據一方之後,曹操地盤與袁術相鄰,而袁術當時與袁紹為帝,所以曹操和袁紹也曾經結盟,共同對付袁術。袁紹對曹操也有過多次關鍵時刻的幫助,尤其是在曹操被呂布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幫過曹操,這也就是裴注引《魏氏春秋》記載陳琳為袁紹起草的討曹操檄文中所說的:

幕府昔統鷹揚,掃夷凶逆。續遇董卓侵官暴國,於是提劍揮鼓,發命東夏,方收羅英雄,棄瑕錄用,故遂與操參諮策略,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慮,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太守、兗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師,獎蹙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而操遂乘資跋扈,肆行酷烈,割剝元元,殘賢害善。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被梟縣之戮,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於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幕府唯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赴徵,金鼓響震,布眾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任,是則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但曹操和袁紹分別掃除周邊的割據勢力之後,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兩支勢力,有你死我活之勢,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擊敗,失去威脅曹操的能力,幾年後,袁紹死去,二子爭立,曹操得以乘機介入,先後消滅袁尚、袁譚、袁熙等勢力,佔領了袁紹的全部地盤。這之後,曹操也曾親自到袁紹目前致祭。

《三國志·武帝紀》: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賜雜繒絮,廩食之。

既然曹操能夠以故人身份祭奠袁紹,而且“哭之流涕”,劉備在曹操死後,以故人身份派人弔唁,於禮自然也無不妥。而且,赤壁之戰前,劉備敗退,曹操追擊時,孫權派魯肅渡江來打探劉備消息時,也是以弔唁劉表的名義來的,而劉表和孫權本來有殺父之仇的,以前也沒有任何交往。劉備和曹操政治上雖然是敵人,但畢竟有過私交,弔祭也是正常的。

不過,《魏書》稱曹丕認為劉備這時候遣使弔祭,是“因喪求好”,這個判斷也是成立的,沒有問題。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劉備此時遣使,更重要的目的顯然是為接下來即將到來的東征伐吳做準備。

曹操在偷襲荊州擒斬關羽之前,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偷偷派人與曹操媾和,不惜放棄了之前東吳始終堅持的只忠於漢朝的立場。而在東吳奪佔荊州之後,曹丕與孫權的關係還在發展之中,孫權繼續向曹丕稱臣,而曹丕也派人冊封孫權為吳王,並賜九錫。這時候的大體格局就是曹孫雙方聯盟,共同對付劉備。因為漢中之戰後,劉備的勢力達到頂峰,直接威脅曹魏,如果關羽順利攻破襄樊,下游的孫權自然也是難以自安的。

孫權擒斬關羽之後,劉備一方的上升勢頭戛然而止,而劉備則在喪師失地之後,正準備大舉伐吳。兵馬未動,外交先行。劉備的意圖是,要提前防範自己和孫權僵持時,曹丕偷襲漢中,或者直接在荊州方向對劉備發動進攻,那樣的話,就要前功盡棄。建安十九年,孫權奪三郡之後,劉備率軍出川,本來就想和孫權大打出手,進行戰略決戰,就是因為曹操進攻漢中,他不得不緊急退回,和孫權只能以湘水為界劃分荊州。

不過,劉備這次外交努力似乎並未獲得太多有價值的結果。如果能夠和曹丕達成某種協議,曹丕就不會急於篡漢,而劉備也就不至於馬上登基稱帝。對劉備來說,如果曹丕篡漢,這就成了死局,劉備就必須要稱帝以延漢祚了,這是他自稱漢中王的意義所在。如果曹丕不篡漢,劉備就可以不稱帝,雙方就還有緩和關係的餘地,而曹丕稱帝之後,以漢朝餘緒自命的劉備一方,自然就沒有理由再和曹丕媾和了。

從曹丕的角度看,曹操死後,他如果不抓緊篡位,而是繼續以魏王的名義行事,對他來說是存在許多政治風險的,因為他作為一個權力的繼承者,此時不僅要面臨原先忠於漢朝的那些人的潛在威脅,還要面對曹操的親信集團內部的反對勢力。所以,篡漢稱帝,他才能馬上定於一尊,消除內部分歧。而且,此時劉備與孫權在荊州問題上已經陷入僵局,大戰在即,曹魏並沒有明顯的外部威脅,曹丕也是可以做這件事的。

曹丕在登基之前,政治經驗並不能算豐富,只能說是比較缺乏,所以在這件事上顯然算計還不夠周密,只考慮了內部問題,而沒有更多的考慮三國之間的平衡局面。所以,雖然孫劉雙方交惡對曹魏是有利的,但曹丕並未能從夷陵之戰中獲得什麼直接的好處,而且,緊接著曹丕就發動了對孫權的戰爭,同樣鎩羽而歸。如果曹丕沒有稱帝,劉備也不稱帝,在他伐吳的時候,劉備也許就可以從旁協助。而曹丕既然已經篡漢,劉備進入死角,雙方自然勢同水火,就沒有辦法再合作了。

從這個角度,同樣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曹操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但一直沒有稱帝,而是寧肯繼續保持著以丞相的身份行事。也正是因為他不稱帝,就可以為在劉備和孫權雙方之間縱橫捭闔留出餘地。也是在這裡,可以看出曹丕在政治上還不成熟的地方,算計還不夠周密和老道。


蕭武


公元220年,一代梟雄“魏王”曹操在許昌去世。“漢中王”劉備親筆寫信至曹丕,說要親自弔唁“魏王”。最終,中途生病作罷,隨派使者代表去許昌弔喪,使者被曹丕所殺。

魏蜀兩國一直都是水火不容,對立相持的狀態。尤其是劉備與曹操,幾乎是打了一輩子的死敵,為什麼曹操死後,劉備要去弔唁曹操呢?

首先,這是一種邦國禮節。更維護了劉備一貫“忠厚仁義”的形象。雖然我們兩國一直在交戰,但你國元首死了,我還是“禮貌性”的給予問候。

第二,這也許是帶有政治因素的問候。

雖然曹操死了。但是當時還是漢家天下,漢獻帝劉協依然是“皇帝”。曹丕當時繼承的“魏王”。劉備想借機打探虛實。名為弔唁,實為試探。利用曹丕羞憤的心理(曹丕殺了使者,燒燬書信)進一步樹立自己的仁義榜樣。

第三,這也是一種炫耀。

就好比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死後,諸葛亮去東吳弔喪。同樣道理,當初曹操“煮酒論英雄”說:天下英雄,莫過於使軍與操耳!

現在曹操死了,只剩下劉使君一人可以稱作英雄了。

所以劉備弔唁曹操應屬於“貓哭耗子,假惺惺”

是絕對帶有某種目的的。書中說劉備想親上許昌給曹操弔唁,因中途生病,返回。

我認為是不合理的。諸葛亮一幫謀士會讓劉備去陰險奸詐的曹丕跟前表演?那下場還不是跟使者一樣,game over遊戲結束。也只是大張旗鼓的走幾步,告訴天下人:雖然曹操是我的死敵,但是我還是很敬重他,我要親自給他弔唁。中途生病,眾臣勸阻,算了,心意已到,還是回去吧。

顯然,劉備是成功的,“宅心仁厚”的形象深入民心。而曹丕殺了劉備使者後,犯了“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規矩,被人恥笑。

以上言論,僅代表個人言論。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關注留言,一起討論。





孤獨玖賤


這是《三國演義》最關鍵的時刻之一。

但是,曹丕拒絕了。曹丕拒絕了。曹丕拒絕了。

曹丕選擇了什麼?

曹丕選擇了孫權!

孫權說,世子你不僅可以做魏王/丞相,我看你做皇帝都可以。

有天下火爐嗎?有。曹操害怕。曹操說孫權這個小崽子是要把我放大火上烤啊。

但,曹丕不怕。

曹丕害怕劉皇叔不同意他上火焰頂上舞蹈呢。

劉皇叔只是希望大家聯手做了孫權。不聯手也可以,你收漁翁之利,看我做了孫權可好?

曹丕也許是做小皇帝心切,也許是爭天下魄力不足,也許是忙著拿權辦喪事智不及此。

總之,曹丕拒絕了。然後幹了小國皇帝魏文帝。

而,劉備被火燒連營,白帝城託孤。

孫權躲過一劫,做了吳大帝。



恬然滋味


其一,外交禮節,俗說話兩國之爭,不斬來使。使者關係很大,儘管歷史上曹操與劉備一直爭鬥,但是曹操一死,劉備感到曹魏氣數已盡,可以讓自己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劉備遣使弔唁,說明劉備手下人很多都能看清楚大局。

其二,試探曹魏的實力。事實上,使臣的到來,一般認為這是曹魏最能夠展現自己實力的時候。曹操一死,曹魏震動,當時一大批名將也先後辭世。劉備也是如此,關羽的去世讓劉備內心裡充滿了焦慮,所以才派人去觀察一下。

不過當時曹魏的繼承人是曹丕,這個小年輕的一點不穩重,既沒有找出一個好方法,也沒有想到見到使者怎麼辦,於是公然放出話:只要你敢派來使者,我就要殺死他,魏書曰: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

可見曹丕是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君主,最後居然嚇得劉備沒敢再派人去。


李治亞文史博客


劉備弔唁曹操的原因有好幾層意思。且聽我一一道來。

說道弔唁,就必須說曹操之死。曹操本就已經油盡燈枯了,再加上東吳送來關羽的人頭。曹操驚嚇而亡。這裡首先要說明一點。曹操的驚嚇並非來自關羽,而是關羽死後所帶來的後果。孫權送來關羽的首級,擺明是想嫁禍曹操。看到關羽首級的曹操剛開始還在感嘆調侃。隨之就反應過來了。此時此刻的曹操首先想到的是漢中大敗。他的兩顆門牙為此也光榮下崗了。因為此時的劉備宛若澎湃待發的火山。他的實力已是天下第一,他的發火再也不是老百姓發怒,摔鞋拍桌子那麼簡單了。漢中一戰,族弟夏侯淵陣亡不說,曹操自己也被劉備打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此情此景,恐怕曹操終生難忘。而這次不同。關羽是劉備的生死兄弟,關羽死等同劉備死。劉備不拼命才怪呢?但眼下關羽已死,多說無用。怎麼才能進行彌補,這才是當務之急。於是曹操下令,漢獻帝給關羽封官,滿朝文武披麻戴孝。再為關羽的首級配上金絲楠木甚至是沉香木雕刻的身子。(總之是什麼貴用什麼,怎麼奢華怎麼來)之後,曹操可能是操心過度了也說不準。總之曹操沒多久就死了。

接下來再說劉備,曹操為關羽舉行了近乎國葬般的隆重葬禮,擺明了是給劉備面子。再說了,關羽之死乃是東吳偷襲。劉備也知道曹操跟關羽的死關係不大。再說當時大家都是敵人,是敵人就會抵抗。是戰爭就會有死亡。只不過這次死的是關羽而已。大家都是聰明人,也都能理解。讓劉備感到氣憤的是關羽死於暗殺。說俗點就是關羽死的有些窩囊。關羽雖然死了,但卻很給劉備面子。至少他沒有投降敵人。而曹操致使漢獻帝把能給和該給關羽的,全都毫不吝嗇的一起給了他。文武百官齊戴孝,就差曹操親手捧靈牌了。所以,對於曹操的好意,劉備作為回報,弔唁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這是其一。

想當年,黃巾之亂,大家都是愛國志士,都是熱血青年。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曹操和劉備都是從單槍匹馬乾起來的。黃巾之後,,董卓霸朝綱,曹操矯詔,劉備響應。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他們這是一個戰壕裡爬過的生死戰友。戰友死,劉備送。默默無語兩眼淚。劉備弔唁,這是友情。這是其二。

想當年青梅煮酒,曹操說過,天下英雄,唯始君與操耳。事後也證明了曹操的說法。曹操死,劉備弔唁。不外乎傳遞一個意思。孟德今去,僅剩備一人存世,備何其孤單也。說到底一句話,英雄相惜。他們雖是敵人,但何嘗不是知己呢?知音死,伯牙可以斷琴,曹操死,劉備何嘗不可以弔唁呢?這是其三。

接下來,劉備就要為關羽之死發飈了。劉備弔唁曹操,不外乎向曹魏傳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曹丕小子,老夫要發飆了。記住,老夫的發飈可不是唐伯虎點秋香裡面在華太師府裡發飈的寧王,更不會像他撒泡尿就完事的。老夫發飈,是會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識趣的話就在一邊涼快著。看著老夫幹活就算是幫忙了。大不了事後老夫大禮相謝。這恐怕是劉備弔唁最主要的目的吧?此乃其四。

曹操看到關羽首級後,罵道,東吳鼠輩,孫權小兒。此舉是想把老夫駕到火上去烤呀。所以,曹操對關羽之死極為隆重。但曹丕上來後,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只記著做小皇帝,絲毫沒有天下一統的大格局。對付他,孫權略施小計就擺平了。一通迷魂湯灌下去。曹丕登基了,劉備也不得不登基。最讓劉備懊惱的是,剛上任不久,張飛也窩囊的死了。殺人犯同樣逃往吳國。這下劉備再也坐不住了。打,就算是傾家蕩產也要打。嘴上說的為關羽張飛報仇。實際上是藉著復仇而吞併東吳。他這一打,曹丕也坐不住了。哈哈,此機會千載難逢呀?打吧,劉備勝了,我們共同滅吳。分一杯羹。孫權勝了,那就共同滅蜀。還是要分一杯羹。你們打吧,我保證,絕不參與,更不干涉你們。最好是你們兩敗俱傷。那我就可以敞開肚皮吃個夠了。不論你們誰輸誰贏,怎麼都少不了我這一口。


風雨中的梅雲


答:太失望了!看了一下幾個網友的答案,曹丕都已經把答案告訴大家了,魏書曰: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劉備就是以弔唁為名,實際上是要結好曹丕。為什麼?

我認為劉備心裡有鬼!你們想一想,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幹什麼了?他披麻戴孝地造曹丕的謠言,說是曹丕害死了漢獻帝?!是不是他乾的?當時又沒有《頭條》誰知道漢獻帝怎麼死的,四川人沒有不信的!文帝剛剛繼承大統,這瓢水潑的……曹丕恨不得把他剁成泥!後來世人都知道漢獻帝活得好好的,他又不給曹丕平反,承認錯誤。

第二層意思更明顯了!他要打孫權,擔心曹丕趁火打劫,進攻他,所以,他不得不巴結曹丕,無奈,曹丕多聰明!你那點小心思?我不會給你一點點希望!斬殺使臣韓冉,拒絕劉備的“善意”,你死了這份心思吧……

還有別的原因嗎!?


中行偃1


先說這個字,薨,讀作hong,一聲,什麼意思猜也猜到了,一般用於地位比較高的人的去世。不得不說中國人的造字寓意真是高明!薨,上面是繁體字夢(夢)的上部,下面是一個死,一個人在夢中死了,說這個人壽終正寢,命好,很尊貴!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個人有宏偉夢想沒能實現就死了,表示嘆息!總之是說這個人不同凡響,表示肯定!

那曹操死後劉備為什麼弔唁?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為了示好。曹丕也是這麼想的,結果為了政治目的,他不顧父親屍骨未寒,竟然拒絕了,可見此人內心之狠!拒絕劉備,劉備怕腹背受敵,就不敢全力攻吳,而為了替關羽報仇,還不得不去,這不正是迎難而上嘛!結果也正如曹丕所願,劉備出師不捷,連老家都沒回去就死在了路上。



除了這個淺表的原因,還有一層很重要的原因。我們現在都在說格局這個詞,劉備就是有格局的一個人,沒那麼小心眼。雖然他和曹操是對手,但兩人卻是朋友,兩人煮酒論英雄,惺惺相惜!先是關羽的死,然後又是曹操,同時代的人物一個個先後離去,物是人非難免湧上心頭!對曹操的死,他是真的有情感寄託在裡面的,說劉備愛哭,除了拉攏人心,其實他也是真的很感性一個人!老一輩人的交情,曹丕這個晚輩是體會不到的!


貓書歷史觀


這說明劉備的胸襟是開闊的,能夠顧全大局,況且曹操也是三國時期重要人物,無論文治武功都有很多建樹,劉備很看得起他,再說在三國鼎立的情況下,能夠儘量避免和減少衝突,對蜀國來說是利大於弊。

所以說曹操與劉備之間雖然有很多摩擦,甚至發生戰爭,但劉備是個政治家,是有肚量有胸襟的,他不會過多考慮與曹操之間之間的恩怨,更多考慮的是蜀國的利益,所以會做出派使弔唁曹操的決策。


求圓4


這是向曹丕示好的一種有禮貌性外交活動,首先表示對曹操生前曾經友好相處而且建立良好友誼的肯定。同時也希望曹丕能和平共處,不介入蜀吳的紛爭,因為劉備內心己經打定了與東吳打仗的念頭。

吳蜀一打起來,劉備也甚怕曹丕會乘其不備漢襲漢中,雖有諸葛亮、魏延等鎮守應該不至於失敗,但倘若吳魏聯盟那就更糕,所以先穩住曹丕再說。

所以在長遠的利益來看,劉備確應該這樣做,不管是貓哭耗子還是痛失“戰友”都必需這樣行動,曹丕心裡怎麼想是另外一回事!


知足常樂6144539457


第一,英雄惜英雄。曹操曾說過,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雖為敵人,亦是知己。

第二,兩人有同僚之誼。兩人曾同朝為官,一起抗擊過董卓,有一定的私交,且當年劉備曾投靠過曹操,曹操對劉備還是不錯的。

第三,國家禮節。雖為敵對關係,但外交禮節還是要注意的,況且劉備一直以仁義自居,道義上肯定是不會失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