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覆滅時,開國名將的後裔是如何面對的呢?

顓治國


很有趣的問題。燕過紫禁城在此拋磚引玉。

澄清:

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明朝共享國276年。朱元璋建國後,為明朝統一立下大功的功臣進行封賞。需要澄清兩點:

1、本回答僅列舉一些主要的功臣後裔,在明朝覆滅時的表現;

2、因為經過200餘年的時間,功臣後裔眾多,這裡面僅列舉襲其爵位者的表現

徐達

徐達作為明朝開國最重要的功臣之一,被封“魏國公”。

徐文爵是第十一代魏國公,弘光元年受弘光帝之封繼魏國公,同年投降滿清

李善長

同為明朝開國最重要功臣之一的李善長,因涉及胡惟庸案,身死、

爵除

常遇春

常遇春是明代開國猛將,為明朝統一全國立下汗馬功勞。被封“鄂國公”。

常延齡(襲封懷遠侯),是常遇春的第十二代孫。在明朝滅亡前一年,他上述崇禎要求出兵討伐,被拒絕。後來他加入南明政權,但因為不能容忍權臣當道的亂象,最終辭官,清貧一生

李文忠

李文忠是明朝開國名將、主要功臣,封“曹國公”。

李祖述,李文忠第十一世孫,襲“臨淮侯”。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時難逃,1645年投降滿清

馮勝

馮勝是明朝開國名將、重要功臣,封“宋國公”。洪武二十八年,馮勝被賜死,爵除

劉基

劉基是朱元璋建立政權的主要謀臣之一,封“誠意伯”

劉孔昭,弘光帝所封的末代誠意伯。他是南明的骨幹力量,曾組織軍隊抗清(兒子還在作戰中戰死)。後失敗,見大勢已去,“航海不知所終”。

湯和

湯和,明代開國功臣,封“信國公”。

湯國祚,襲“靈璧侯”,南京城破後,投降清軍

鄧愈

鄧愈,明代開國功臣,封“衛國公”。

鄧文明,襲“定遠侯”,明朝京城失陷後,被李自成殺死

沐英

沐英,明朝開國功臣,朱元璋養子。封西平侯(追封黔國公),子孫世代守雲南。

沐天波,末代黔國公,追隨明朝永曆帝,最終在緬甸殉國,至死忠於明廷。


感謝您觀看燕過紫禁城的原創回答。歡迎您關注燕過紫禁城的頭條號,瀏覽更多原創的文史類文章。謝謝!


燕過紫禁城




答:受演義小說的影響,大家對唐朝的薛仁貴的“薛家將”、宋朝楊繼業的“楊家將”、呼延讚的“呼(延)家將”、岳飛的“岳家小將”喜聞樂見、交口相贊,以為自古以來,龍生龍、鳳生鳳,將門出虎子。那麼,大明王朝覆滅時,對當年朱元璋麾下那一群狼虎將士的後裔沒能應時而起,力挽狂瀾,自然是感到既遺憾又疑惑了。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冷酷的。

要知道,將門未必生虎子,甚至還可能會出現英雄生出鼻涕蟲的現象。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趙奢與趙括、劉備與劉禪、李文忠與李景隆這幾對父子了。

另外,明正統年間發生了一件震駭天下的大事——土木堡之變。

在這場變故中,明朝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被毀,明朝軍火武器研發被大大阻礙,明朝皇帝被俘,明朝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基本被一網打盡。

如上幾項,後果最嚴重的就是最後一項。

因為,自此之後,明朝文官集團一枝獨大,成為了國家的主宰。文官集團的大本營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區,無論是農業還是工商業,國家都徵收不上應得的稅收,導致明廷財政日漸匱乏。到了明後期,東北、西北地區出現了天災人禍,明廷終於無力支撐,最後崩盤,突然猝死。

現在悄然流行起一種“陰謀論”,說土木堡之變其實是明朝文官集團有意造成的,緣由即出於此。

不管這種說法成立與否,總之,明朝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基本退出明朝舞臺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還有,在明英宗正統年間,明朝正式定都北京,南京被稱為“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首都”,形成了“兩京制”。

儘管兩京各衙門官員地位相同,但南京各衙門官員多為虛銜,公務清閒,到此任職,則被稱為“吏隱”。

除了“吏隱”的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六科給事中,都察院的都御使、御史,翰林院侍讀學士等等文官及充任監軍的太監外,留都南京還容留有大量“勳臣”——即開國功臣和靖難功臣的後裔。這些人所構成的集團,也稱世襲貴族集團。

世襲貴族集團中,比較著名的有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的後人魏國公徐弘基;開國第一猛將常遇春的後人懷遠侯常延齡;開國第一謀臣劉伯溫的後人誠意伯劉孔昭;靖難功臣趙彝的後人忻城伯趙之龍等。

這些人作為功臣之後,世代被國家眷養起來了,在政治上並不具有大的發言權,只好悠遊林泉,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那麼,自小嬌生慣養、終生養尊處優,則動腦、動手能力就非常差了。

所以,當清豫王多鐸在揚州展開長達十日的血屠行動,爾後重兵摧南京城,以南京守備勳臣忻城伯趙之龍為首的眾多勳戚大臣心驚膽裂,力排眾議,獻城降清。

趙之龍說:“揚州已破,若不迎之、又不能守,徒殺百姓耳!惟豎了降旗,方可保全。”

形勢不由人,眾人大多默認了此議。

清軍因此得兵不血刃,耀武揚威地從洪武門進入大明故都南京。

不過,要說明的是,懷遠侯常延齡早在城破前一年辭官,不在投降之列,其後清貧一生。誠意伯劉孔昭則在南京失陷後逃出,積極組織軍隊抗清,屢戰屢敗,最終出海不知所終。

死得比靠悲慘和壯烈的是沐英之後黔國公沐天波。

沐家世代守雲南,永曆帝從廣東逃往廣西,再逃貴州,最後入雲南,得到了沐天波的鼎力相助。

1660 年(順治十七年,永曆十四年),大漢奸吳三桂領兵攻打雲南,永曆帝惶然失路,逃入了緬甸。

沐天波生死相隨,入緬後被緬甸國王殘忍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