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晚清的经济学家,唯一被写入《资本论》的中国人


他是晚清的经济学家,唯一被写入《资本论》的中国人

温乎曰:

相比那些“聪明人”,我更喜欢王茂荫这样的笨人。

踏踏实实的做事,本本分分的做人,不负自己不负苍天,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

一、

在晚清万马齐暗的年代,如果有一位堪称“国器”的经济学家的话,那一定是王茂荫。

当所有人都不知西洋为何物的时候,他用中国本土的经验,提炼出同世界主流经济理论相媲美的学说,并穿越万里大洋,来到马克思的桌子上。

并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提到:“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将宝钞改为可兑换的钞票。”

宝钞不可以兑换成可购买物品的金银,相当于的废纸。

凭借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学说,王茂荫取得了当时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也是唯一进入《资本论》的中国人。


他是晚清的经济学家,唯一被写入《资本论》的中国人

二、

1798年,王茂荫出生在歙县的一个徽商家庭。

6岁时,母亲就撒手人寰,父亲又在外做生意,他只能跟着奶奶方氏生活读书。

老太太是个传统的中国妇女,在家恪守孝道,在外与人为善,对待子孙又特别严厉。在奶奶的栽培之下,王茂荫刻苦读书,日复一日从不懈怠。

1832年,35岁的王茂荫终于考中进士。

在他带着荣耀回家的那一天,方奶奶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兴,反而给了他当头棒喝:“毋躁进,毋营财贿,与家人守吾家风。”

埋头苦干绝不贪污受贿,恪守道德学业,努力成为国家之栋梁,就是奶奶教给王茂荫最朴实的道理,也是他一生为官做人的本分。


他是晚清的经济学家,唯一被写入《资本论》的中国人

三、

或许是因为不善经营,王茂荫的仕途平平淡淡。

自从中进士后,他20多年来一直在户部任职,担任“主事”、“行走”之类的闲散官职。

如果用现在的职位类比的话,大概是调研员、委员之类的非领导职务,显然不受重视。

就这么勤勤恳恳的工作了20年,1851年的时候,王茂荫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成为清朝主管财政货币的官员之一。

苦熬了20年终于出头了,按照一般人的做法,应该再接再厉才对嘛。可王茂荫刚刚走马上任,就搞了一个大新闻。

当时的“太平天国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走出广西大山,横行湖南的长沙、岳州一带。

清朝的财政本来就一塌糊涂,现在为了围剿起义军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挽救朝廷的财政危机,

王茂荫给咸丰皇帝上了《条议钞法折》的提案,请求改革货币制度:有限制的发行货币。

意思就是:货币需要根据金银的储备量来发行,想印多少就印多少是不可以的。

“先求无累于民,而后求有益于国。”

此时距离英国真正确立“金本位”制度,也不过30年时间。


他是晚清的经济学家,唯一被写入《资本论》的中国人

王茂荫的方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想阻止通货膨胀。但咸丰皇帝和朝廷大臣压根没有概念,对于他的提案只有一种反应——PASS。

好吧,人微言轻的王茂荫只好闭嘴,眼睁睁的看着清朝经济一步步的走向深渊。

仅仅2年后,印钞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朝廷又发行了不兑现的“大清宝钞”和大钱。

不兑现,就是纸币不能兑换成金银,大钱,就是面额远大于实际价值的铜钱。这样一来的话,纸币就是废纸,大钱也是废铜。

仅仅100年后就又有人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就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几十亿也只能吃顿早餐......

清朝的货币也是这样,各大城市的物价飞涨,钞票也被叫成“吵票”,信用和价值都降到谷底。

1854年3月5日,王茂荫又站出来提意见了。

他又一次向咸丰皇帝上书《再议钞法折》,想将不兑现的钞票改为可以兑现,铸造大钱的事情必须要停止。

他试图把废纸变成真正的货币来挽回通货膨胀。

平心而论,王茂荫属于清政府里少有的明白人,至少,他懂得市场和价值的关系。

可掌权的人不懂,咸丰皇帝骂他是“受商人指使”,毫不利国而专门利商。

因为他的提案不仅影响了朝廷的收入,也阻碍了官员们搜刮民财,最终的决定当然是——不接受,贬官。


他是晚清的经济学家,唯一被写入《资本论》的中国人


咸丰不接受意见,很快就吃到了苦头。

太平天国不久就攻入南京,最终威慑东南半壁,派出的北伐军甚至打到天津一带。

因为没有钱给军队发军饷,不得已允许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在东南各省就地征税,以做为军饷,从此东南的赋税不归朝廷所有。

能拿到多少得看地方官员的心意。堂堂大国朝廷的威信荡然无存。

有时候百年命运就在于一念之间,无论大国还是个人。

而当时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还以为是最平常的一天,殊不知飓风早已出现了小漩涡,即将呼啸天地。

而王茂荫的这两封奏折,却被俄国驻北京的布道团收录在《帝俄驻北京布道团人员论著集刊》中。

1858年,德国人梅克伦堡将这本书翻译成德文出版。马克思正是看了这本书,注意到王茂荫的经济观点,并将其写入《资本论》第一卷中。

王茂荫也不会想到,这本收录了自己观点的书,日后会被中国奉之为经典。而自己又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重的大名。

其实王茂荫的初衷,不过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为国家尽一份责罢了。


他是晚清的经济学家,唯一被写入《资本论》的中国人

五、

当时的大清王朝也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徘徊,无论是财政货币制度,还是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

这艘大船行进在十字路口上,彷徨失据、进退无序,当大家都不知道该什么走的时候,“老祖宗的智慧”就成为判断的唯一标准。

1851年11月11日也是一个“双十一”的日子,王茂荫没有剁手买买买,反而举起大刀要剁清朝的手。

当时的科举制度,要有三场微问。

提问的主要问题都来自《四书五经》,学子们根据经书的大意来回答。明清几百年来都是如此,大家都习惯了,

可王茂荫觉得不行,这样培养出来的都是不通实务的书呆子。

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把三场微问改为五门答题。这五门基本包括了当时的最广泛知识面:博通史鉴、精熟韬略、制器通算、洞知阴阳、熟谙地形。

如果换成现代的课程的话,就是历史、经济、政治、制造、数学、气候、地理......

如果照这样的要求选拔人才,也许大清朝以后的命运就要改写了。

可咸丰皇帝和满朝大臣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固执认同“老祖宗的智慧”,不愿睁开眼看看世界早已走到了哪一步。


他是晚清的经济学家,唯一被写入《资本论》的中国人


王茂荫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他知道不变不行了。于是第二年,他又一次上书请求改革科举,可结果还是一样的:被驳回。

这时候的王茂荫已经看到了世界的潮流,再也不是中国称雄世界的时代了。

愚昧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么落后,他们认为大众的方向就是光辉大道。

抬头看到与自己不同的进步者,反而觉得是异类,必会排挤打压,保持自己的绝对正确地位。

可什么是判断进步和愚昧的标准呢?

只有时间。

时间会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即便当时可以掩人耳目苟且度日,百年后终究会被扒的底裤都不剩。

咸丰和朝臣可以把责任推给历史的惯性,可历史不接受道歉,该背的锅想甩都甩不掉。


他是晚清的经济学家,唯一被写入《资本论》的中国人

五、

王茂荫在北京做官将近30年,于国尽忠职守,像老黄牛一般勤勤恳恳的苦干,哪怕被贬职也毫无怨言。

为什么?只因肩头的一份责任罢了。

事情总要有人做,成与不成在天意,做与不做却在自己。就像王茂荫自己说的:

“不必以利害之见存于心,能尽此心,自邀天鉴。”

王茂荫在京任职时,曾举荐过一个人。

此人叫吴棠,当时只是一个七品知县。王茂荫没有见过他的面,只是经常听人说起:“这个人有才,很优秀。”

于是他就利用职务之便向朝廷推荐了吴棠,从此以后,吴棠的仕途青云直上。

1864年王茂荫的母亲去世,他要赶回安徽歙县奔丧。当路过江苏淮阴的时候,已经出任江苏巡抚的吴棠亲自送来500两银子,报答当年的举荐之恩。

王茂荫在京做官从来不带家属,妻儿、母亲就留在家乡种田织布,自己也没有落户帝都,而是在歙县会馆里住了将近30年。

对这样一个两袖清风、家无余财的人而言,500两白银可谓巨款,更何况他已经退休,算是安全着陆,随大流拿了钱也无妨。

而王茂荫却对吴棠说:“保举,公也。涉于私,则不足道也。”


他是晚清的经济学家,唯一被写入《资本论》的中国人


公私分明,是王茂荫最质朴的品格。

他提拔李鸿章也是这样。

当年李鸿章刚刚考中进士,在清朝的仕途上一级一级往上爬。做为安徽的前辈和老乡,王茂荫经常尽力去提携聪慧的李鸿章。

在他退休那一年,李鸿章已经是剿灭太平天国的功臣,大名鼎鼎的淮军领袖。

自己的前途暗淡无光,王茂荫也不肯利用这层关系,请李鸿章稍微照顾一下自己的子孙。

反倒是李鸿章觉得过意不去,位极人臣之后经常照顾他的家人,就连他去世后,墓地的神道碑都是李鸿章亲手书写的。

公私分明是让人敬佩的人格,提携后辈却是让人尊敬的温情。

了解王茂荫越多,就会对他越来越充满好感。

他就像一个隔壁大爷,和颜悦色的对你讲一些自己的人生经验,不图别的,就希望后来人能少走一点弯路。

可敬,可佩。


他是晚清的经济学家,唯一被写入《资本论》的中国人

六、

做为“开眼看世界”的清朝官员,王茂荫是孤独的。

怀大才而不得重用,有见地而不得其时。假如他晚生20年,必然能与曾国藩、李鸿章干一番大事业。

可惜,没有如果。

王茂荫就这么默默无闻的,做了一辈子螺丝钉。

相比那些“聪明人”,我更喜欢王茂荫这样的笨人。踏踏实实的做事,本本分分的做人,他们才是撑起民族脊梁的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有才华的人都被埋没了。

何止是王茂荫,或许还有你身边的同学、朋友,他们有才华、有品德,只要有一个机会,未尝不能青云直上。

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只有一个,很多才华不比他们差的人,未必有他们的机遇,和由此而来的阅历。

就像湖北的红安县,在1563年成立以来一直都默默无闻,守着贫困县的帽子勉强度日,但400年后却将星闪耀满中华。

与其说武曲星降世、风水转移,不如说是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造就的。

人生,从来如此。

人生的迷人之处,也在于此。

你不知道自己行走在哪一段历史进程之上,能做的只有两件事:

得到机遇的时候,拼尽全力去抓住它。

默默无闻的时候,不负自己不负苍天。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