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戰,日軍是唐朝軍隊的4倍,為何最後輸的連褲子都不剩?

Kiss_譽


唐高宗即位後,決心繼承其父唐太宗的未竟之業——討伐朝鮮半島上的高麗和百濟兩個王國。公元660年,唐高宗派大將蘇定方率大軍水陸並進進入朝鮮半島,首先滅掉了百濟,留下一部分兵力繼續對付百濟的殘餘勢力,主力部隊夜班師回國。次年,蘇定方再次率軍進入朝鮮半島,矛頭直指高麗。可惜由於海軍戰敗,陸軍久圍平壤不克,師老兵疲無奈之下只得從高麗退兵回國。只留下劉仁軌率一部分兵力堅守百濟故地——熊津,在百濟復國勢力的圍攻下,苦苦堅守一年多,直到663年國內派出的孫仁師率領的援軍趕到,這才裡應外合,將死灰復燃的百濟勢力打得奄奄一息。

663年8月,日本接到百濟人的求救信,決定派兵進入朝鮮戰事,派出4萬海陸軍分乘1000艘戰船前來救援百濟。當月26日,日本援軍與與劉仁軌率領的準備在白江口與陸軍會師的唐朝海軍狹路相逢。

面對擁有1000艘戰船的4萬日軍,劉仁軌所部僅有1.3萬人和170艘戰船,兵力懸殊,但是唐軍的武器裝備卻遠遠優於日軍。

因為是第一次交戰,還是遭遇戰,雙方都搞不懂對方的套路。一開始只是試探性的接觸,互有勝負。

等到搞清楚對方的斤兩後,這次準備大規模決戰。日軍決心以絕對優勢的兵力以穿插分割的方式圍殲唐軍,而唐軍則利用船堅炮利的優勢發揮遠戰特長,嚴陣以待。

8月27日,決定未來東北亞數百年曆史的中日兩國戰爭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交戰在朝鮮半島西南端的白江口打響了。

日軍按照既定部署,憑藉兵力和戰船的數量優勢向唐軍發起全面進攻。劉仁軌則不慌不忙,站在旗艦甲板上密切注視日軍動向,命令唐軍各艦碰見日軍遠以弓箭射擊,近以長槍對刺、大刀對劈。日軍以巨大的傷亡代價終於靠上了唐軍艦隊,立即以船小機動靈活的特點向唐軍鉅艦間穿插,企圖分割包圍唐軍。唐軍戰艦上的拋石機隨即開始怒吼,將一顆顆火球雨點般扔到日軍戰船上。日軍猝不及防,幾百艘戰艦被唐軍的火球集中燃起大火,艦上日軍被燒死和被唐軍射死的不計其數,中傷跳海的日軍則在海上痛苦呻吟,鬼哭狼嚎聲響徹整個白江口海面。

整整一天,唐軍以火海對人海,接連打退日軍的四次進攻,日軍損失慘重,整個海面上漂滿了日軍屍體和焚燬的戰船殘骸。遭受重創的日軍殘部倉皇撤出白江口海面向日本退卻,此後將近1000年內再不敢跑到東北亞同中國叫板。

取得全勝的劉仁軌也懶得理睬狼狽而逃的日軍,按照既定部署率軍登陸與陸軍一道徹底消滅了百濟的反抗勢力。


大將軍威武8


唐將劉仁軌實際上是個文人,並不是將軍,所以實際上率領一萬軍隊孤軍追擊百濟和倭國軍是一次軍事冒險,實際上是被百濟和倭國重重包圍。但是當劉仁軌發現被包圍後,小心翼翼的打開艙門觀察敵情的時候,並沒有發現倭國軍隊,只發現了數千艘漁船,最開始還以為是百濟的漁民也被動員起來了。後來發現這幾千艘漁船即是包圍圈,實實在在的倭國水軍。這時候劉仁軌信心大增,命令幾十艘軍艦一同開火,對敵方進行了擊潰,幾乎就是屠殺,成就了劉仁軌大唐一代名將的威名。倭國君臣在白江口之戰之後一度以為唐軍要跨海滅國,所以好多人都在收拾細軟,這是倭國曆史記載的。不過當時唐朝並不認為倭國是一個開化的文明人國家,以為還是野蠻人部落,所以不值得征討。同時東北崛起了高句麗這個中國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和韓國沒有半毛錢關係,後來的王健高麗王國是附會高句麗的名字,另外渤海國大祚榮是滿人祖先,也和朝鮮或韓國人無關),唐朝要對付這個彪悍的少數民族政權,所以無暇征討倭國。


馬六甲的春天


白江口之戰,唐軍加上新羅聯軍,大概是兩萬人,日本加上百濟,接近5萬,沒有4倍那麼誇張。而且,這個是海戰,戰鬥地點是白江口(今天韓國的錦江入海口),海戰勝負,裝備的作用比陸戰要大,哪怕是冷兵器時代,同樣如此。那個年代,中國的大型戰船,主要是樓船,古人說,檣如城,就是說,船舷的高度和結構,象城牆。日本呢,主要是浮舟,低挨,優點是製造簡單,比較抗風浪。這樣,當雙方戰船接觸後,唐軍有兩大優勢,第一是弓箭手可以居高臨下的射擊,日本船必須仰射。第二個是方便唐軍的拍杆發揮作用。拍杆的主要原理是將重物安裝在大木上從船的高處放下,然後用繩索收回,重複使用,適合對付靠近樓船的小船。下面附一張隋代五牙樓船的復原圖(隋唐時代比較接近了,手頭的唐代樓船圖片沒有這個合適。),可以清晰看到首尾的拍杆和檣如城這兩個特點。



說完兵器,再講講戰鬥過程。畢竟偉人說,不能唯武器論。

劉仁軌率領唐水軍從山東榮城出發,具有一定的戰術突然性。歷史記載,日軍堵塞江口,百濟騎兵在岸上來回奔馳。顯然,日軍是無準備的。唐軍戰船一字擺開,封鎖江口。日軍船隻決死突陣,但是,以倉惶之師,零散的衝擊堂堂之陣,結果也可想而知。天公作美,日軍處於下風,唐軍的火箭逞威,日軍戰船被火勢所逼,紛紛後撤,但後面的戰船仍在向前突擊,場面一片混亂,《日書本紀》記載,艫軸不得旋。日軍海軍全軍覆沒。

海軍覆沒,日本陸軍成了無源之水,命運也就註定了,百濟的復國迷夢也破滅了。鑑於問題只是白江口之戰,就不多做發揮了。

爪機打字不容易。。。


和螺螄


首先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唐軍和日軍,在軍事裝備方面的巨大差距。毫不誇張說,此時唐軍領先日軍,何止一個身位。

首先一條叫當時日軍抓狂的,就是唐朝水師戰艦絕對的技術優勢:當朝鮮半島的親日勢力勾結日本,以四百艘日本戰艦的規模猛撲白江口時,卻見唐軍一百七十艘戰艦早已嚴陣以待。看似數量少得多的唐軍艦隊,卻擺出了長二十丈以上三層城樓的“樓船”,且以先進的橫隔艙技術建造,鑿船之類的小伎倆都不好使。另外還有裝備有五十尺拍杆的巨型“拍艦”,巨大卻靈活的海鶻戰艦,好似各式兇猛魔獸,朝著日軍霸氣撲來。

而比起唐朝的“魔獸”艦隊,擁有四百艘艦艇規模的日軍,戰艦水平卻是寒酸,最大陣仗的戰艦也不過十幾米長,更沒有唐朝先進的造船技術,基本是一撞擊就散架。這樣的艦隊來和唐朝掐架?簡直就是往魔獸嘴裡松肉。於是白江口戰一開打,唐軍艦隊全力衝擊,瞬間就把日軍撲得七零八落。

當雙方進入短兵相接的血拼環節後,唐軍各種武器裝備優勢,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海面上呼嘯揮舞的唐軍巨型“拍杆”,就是一雙雙鐵手,分分鐘就把張牙舞爪的日本戰艦“拍”粉碎。另外還有各種型號的勁弩,特別是海戰專用的大竹竿弩和伏遠弩,用絞車發動重型弩箭,對白江口的日本艦隊進行密集射殺。好些日本戰艦還沒回過神來,就在密集箭雨裡被射了滿身窟窿。

而且為了迎接日本“新朋友”,這次白江口大戰,大唐王朝更亮出了新型軍工科技成果——火油葫蘆。鋼簇的弩箭上掛著引火的油袋,點燃後以強弩射殺出來。這種唐朝版的“火箭炮”,叫被擠壓在白江口的日本艦隊徹底上天無路。熊熊的烈火燃了一大片,四萬多日軍在烈火中哭爹喊媽。所謂叫板大唐王朝的雄心壯志?活活燒成了炭。

比起這絕對優勢的裝備戰力來,此戰日本敗的如此慘,卻也還有另一個原因:點兒背——跟誰打不好?偏偏碰上大唐虎將劉仁軌。

在將星雲集的唐高宗時代,劉仁軌的名氣非常低調,雖然在隋末時就以學問著稱,但官場生涯卻是七葷八素。不但常年仕途慘淡,還幾次做了背鍋俠,多次被陷害下獄。朝鮮半島戰事爆發時,他更因獲罪被貶為平民,送到軍中效力贖罪。卻又憑著戰功一步步升上來。偏巧唐軍主帥王文度患急病意外亡故,劉仁軌也就火線接任,陰差陽錯成了唐軍主帥,受命指揮這場中日之間的首次碰撞。

如果沒有這番陰差陽錯,甚至如果指揮這場戰役的還是王文度,那麼日軍就算敗,也未必會敗到這地步。因為這位半生坎坷的劉仁軌將軍,就是唐高宗年間,最擅長打殲滅戰的智將。

於是,當不自量力的日本艦隊惡狠狠殺來時,劉仁軌的腦筋早就全速轉動:本來唐軍其他部將,都主張先攻朝鮮半島叛軍盤踞的加林城,卻見劉仁軌慨然拍板:打這幾個叛徒有什麼意思,要揍就先揍日本人盤踞的周留城(韓國扶安)。搶先趕到的唐軍艦隊,卻更不急著登陸,卻在白江口張開了大網,果然輕鬆網住了日軍四百艘戰艦,摁住揍得片甲不留。

挑釁大唐也就罷了,偏偏還招來了劉仁軌這麼一位算無遺策的恐怖殺星。日本艦隊的全軍覆沒,當然也就不意外。

但比起這兩條無解原因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得日本人從自己身上找:誰給了日本人這樣的豹子膽,竟敢挑戰大唐王朝?

其實,比起當時唐朝人對日本的一知半解,當時的日本,卻正是自我感覺相當膨脹的時候。剛剛經歷過大化改新的他們,經濟軍事實力都是空前暴漲,賊手也早伸進了朝鮮半島。膽敢跟唐朝上躥下跳的朝鮮百濟政權,就是日本多年來的馬前卒。當唐朝大軍霸氣碾壓百濟時,信心爆滿的日本天智天皇,自己也打起了鬼主意,竟派重兵護送百濟王子扶余豐歸國叛亂,卻被唐朝一記重拳打花——挑釁大唐?你還差得遠!

可是,對比這不自量力的過程,值得後人警醒的,卻是幾百年後的歷史:明末的時候,完成統一的日本,再次把手伸向朝鮮半島,挑起萬曆朝鮮戰爭。清末的時候,完成明治維新的日本故伎重演,又在朝鮮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

每一次自我感覺良好後,他們都會瘋狂亮出侵略獠牙。這一條,才是後人值得牢記的歷史經驗。

當然,同樣值得牢記的,還有白江口之戰打完後,韓國伏安郊外的雷人一幕:數萬日本殘兵敗將全數趴倒在泥淖之中,在大唐軍人的威武看押下不住顫抖。這是大唐軍人的榮耀一刻,也同樣縮影了日本侵略者們,近一千五百年來不曾變的脾性——不打不服!


我們愛歷史


白江口之戰是一場不能被遺忘的戰役,因為這場戰役徹底打服了日本,讓日本挑釁中國的狂妄之心徹底燒成了灰炭。從此以後,近千年時間裡,日本一直將中國奉為學習的老師。

而這場戰役的背景,跟萬曆年間那場戰爭一樣,也是因為朝鮮而展開。

當時的朝鮮,分成了三個國家,分別是高句麗、百濟以及新羅。一開始,高麗軍聯合百濟出兵,討伐與中國親近的國家——新羅,於是唐高宗李治下令討伐。

日本一聽就坐不住了,因為唐軍強悍,一旦百濟與高句麗崩潰,日本的海岸線就暴露在大唐的視野下了。

為此,日本出兵四萬多人以及上千艘戰船,與大唐的一萬水隊對峙於白江口。其洶洶來勢,似乎以為自己能一口吞下大唐。不過日本沒有想到,戰爭的最後,是他們自己提著褲子落荒而逃,以至於隔岸的日本權貴害怕大唐跨海滅國,甚至暗中收拾細軟、也準備逃跑。

那麼,為什麼四倍多的日軍,會被唐軍殺得片甲不留呢?

一、大唐造船技術先進

最為直接的原因是雙方的軍事裝備差距大。由於當時大唐的造船技術先進,所以大唐的戰艦比日軍戰艦強大很多。日軍以四百艘戰艦的規模直撲白江口時,看見大唐堪堪一百七十艘的戰艦卻嚇懵了。

原因無他,大唐的海軍艦隊實在威武。大唐戰艦不僅船沿高,樓船也長達二十丈、有三層城樓,另外還裝備有巨型的“拍艦”以及使用橫隔艙技術建造,攻守兼備。所以大唐的戰艦數量雖少,戰鬥力卻遠遠超過了日軍。

二、戰略差距大

另外在戰略上,日軍也比大唐軍隊遜色不少。開戰的時候,日軍四百艘戰機不知道出於什麼戰術編排,全部聚集成了一團。當時的大唐指揮官一看,樂壞了,這不是可以上演一場“火燒赤壁日軍版”嗎?

於是大唐亮出了一個新型的戰爭利器——火油葫蘆,利用弩箭將引火的油袋,射到聚集在一起的日本艦隊上。四萬多的日軍還沒正面抗擊到大唐軍隊,被被大火帶走了一大波。等到日軍真正對上以逸待勞的大唐軍隊後,直接被訓練有素的唐軍碾壓。

三、大唐主帥劉仁軌

唐高宗時期大唐將星雲集,能征善戰者輩出。白江口一戰中的大唐主將劉仁軌,也是如此。在其他將領都主張先攻打朝鮮半島的加林城時,我們的劉仁軌將軍卻決意先攻打日本軍隊駐守的周留城。

於是劉仁軌率領大唐水軍從山東榮城出發,面對日軍堵塞江口。將軍命令戰船一字擺開,封鎖江口。又逢天公作美,大唐的火箭將日軍燒得倉皇失措。最後大唐軍隊將四萬多日本軍隊全軍滅殺於白江口,造就了劉仁軌將軍的盛名。

《日書本紀》

《朝鮮白江口之戰──中日曆史上的首次軍事交鋒》 ,馬鈺,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協虎戰爭史


知道幾百人的英軍為啥能追著幾萬名清軍打吧?

是個人都知道,當年大英帝國全方位360度無死角領先大清吧。。。?科技力吊打大清,政治體系領先大清。。。文化同樣領先。。。

然後白江口海戰,日本跟大唐差不多也是那樣。。。

當年的日本人,恐怕還從樹上下來沒多久吧。。?

就在白江口戰役的前夕,大概五十年前,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當年有封給隋煬帝的國書,日本自稱日出之國的皇帝,當年按照隋煬帝的那暴脾氣,要不是我大隋沒了,恐怕日本就真的要自古以來了。。。那事同時也側面反應了日本在那個年代的無知,狹隘。。。那時候的日本可能也不知道大唐有多大,有多少人口,統治的區域有多遼闊。。日本更不可能知道長安城的有多麼的繁華,大唐的軍隊是多麼令人顫抖。。。

日本不知道,但高句麗知道,百濟知道。。。但對於已經亡國的百濟來說,才不管你大唐多厲害,只要有人就行了。。。

日本也確實很給力,動員了4萬多人,唐軍也不過1萬多。。。

但是日本那時候還沒對付過島外的對手啊。。。更何況這次他們面對的還是地球表面歷史上的最強國家。。日本人連戰術訓練都不會,日本人也沒見過那麼龐大的戰船,日本人更沒見過大唐的盔甲,大唐的弓箭。。。無論什麼方面,日本恐怕在大唐軍隊眼裡就是一群原始人吧?段位相差太多了。。。

當年白江口,大唐虐日本,恐怕比日不落帝國在鴉片戰爭時虐大清還要輕鬆。。。畢竟大清還有人,還有錢,還能打點小來回。。。

這一戰打完後,日本人就拼了命一樣上岸去大唐,一心一意進入大唐的天朝體系。。。


我才是餘虞魚


公元663年,8月27日,朝鮮半島南部的熊津江口,如往常一樣的風平浪靜。唯一不同的,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海戰即將上演。倭軍(此時日本還不叫日本,《大寶律令》後才稱日本)一千餘艘戰艦,在其統帥阿倍比羅夫、廬原君等人的率領下,聯合陸上的百濟軍隊,共計五萬餘人,氣勢洶洶的向熊津江口殺來。不料,卻被大唐劉仁軌不足萬人的軍隊,打的大敗,大將安曇比羅夫戰死,百濟投降,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日“白江口之戰”。

一、“量”多“質”差,艦船落後

正如前面所說的,這場大海戰中,倭軍坐擁戰船千艘,五萬之眾,防守的唐軍戰艦不過二百餘艘,人數更剛過萬餘。那為何,在人數、戰艦數量上都處於碾壓的倭、百聯軍,居然會在這場戰爭中完敗呢。首先,必須要理解一個概念,戰爭並不是依靠數量取勝,更不是靠無腦“暴兵”取勝,而是依靠著軍隊“質量”。雖然倭軍在數量上碾壓唐軍,可唐軍無論單兵素質,還是戰船的質量上都“反碾壓”倭軍。

首先,我們來看兩國的士兵。此時的大唐,剛剛經歷二十餘年的貞觀之治,北逐突厥、西討高昌,正是國勢鼎盛,甲兵日精之際。反觀倭國,此時的倭國剛剛在中大兄皇子(日後的天智天皇)的領導下推行“大化改新”,剛剛邁入“律令國家”的行列,甲兵裝備都還在初級階段,不過是由各地豪族糾合起的烏合之眾,對上裝備精良又久經戰陣的唐軍,自然是落於下風。

其次,就是海戰中至關重要的“戰船”。不幸的是,倭軍不僅單兵素質不及唐軍,連戰船也完全遜於大唐。唐軍雖然只有戰艦170艘,可均是樓船、艨艟。樓船高達三層,巨大無比,勘察7世紀海上的“航母”,艨艟則包覆牛皮,用以衝撞敵船。日本呢,儘管有著千艘戰艦,可相比之下真是“寒酸”,長不過20米,寬則7米,和樓船、艨艟比起來,簡直就像小漁船。其後的戰爭中,也再次證明了唐軍的“船堅炮利”,倭軍的“小漁船”被唐軍的“航母”們一艘艘包圍、擊沉,猶如一場屠殺。

二、戰術失當,前後失顧

當然,軍隊的素質與質量並不能代表一切,有時只要戰術周密、指揮得當,還是華麗可以“屌絲逆襲”,以弱勝強。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大倭國(此時日本還不叫日本)主帥,望著自己所統領的千艘“戰艦”,再看了看對面唐軍區區兩百艘戰船,居然自信的喊出:“只要我們的大軍(皇軍)繼續前進,他們就會後退逃跑!”

正是在這樣的滿目自信下,倭軍千艘戰船就毫無組織,亂哄哄的向唐軍的樓船、艨艟發起了衝鋒,企圖用衝擊戰術擊垮唐軍。可是,倭軍的這些“小漁船”對唐軍的衝鋒,就像蚊子叮一個包般,毫無作用。再加上倭軍戰艦的爭先恐後、毫無組織,千艘戰船都擁擠在狹窄的熊津江口,宛若巨大的“停船場”,唐軍戰艦也迅速抓住戰機,包圍倭軍,個個擊破。

三、君臣離心,臨陣殺將

倭國軍隊素質、裝備底下,戰鬥指揮一團亂麻就算了,自己內部居然還不團結,臨陣殺將,堪稱作死。

白江口之戰前,倭國盟友百濟國內發生政治動盪。百濟國王扶余豐因為其大將鬼室福信戰功卓著,害怕他會殺死自己取而代之,便給他扣了頂謀反的”大帽子“將其誅殺。可這個鬼室福信,恰恰就是百濟國內最能打的將軍,更是百濟、倭國抗擊唐軍的棟樑。鬼室福信一死,百濟、倭國不僅痛失將才,更是鬧得百濟國內人人自危,生怕自己功高震主,步鬼室福信的後塵。

倭國、百濟聯軍坐擁著如此”質量“的軍隊、如此”自信滿滿“的主帥,再加上內鬥不斷,臨陣殺將的“豬隊友”,如果不輸給唐軍,那恐怕才是歷史最大的笑話了。白江口一戰也徹底打消了倭國東亞最強的美夢,天智天皇驚呼於大唐的強大,立馬將倭國改名“日本”,並派出使者向大唐學習。

馬鈺:《朝鮮白江口之戰──中日曆史上的首次軍事交鋒》,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歷史研習社


首先是日本遠征,國力和唐朝差距太大;其次,是豬盟友軍中譁變;再有,出兵名不正言不順。最後也是最主要的,趕上了大唐名將如雲的年代,武器裝備和戰船噸位和大唐都沒法比。先看看白江口之戰的原因。

我們斗轉星移,直接把時間跳到公元663年8月,唐高宗李治年間。當時高句麗是東北亞地區的小霸王,大將淵蓋蘇文大權獨攬,與百濟國聯合侵犯新羅國。新羅國勢單力薄,只能求助大唐帝國。大唐當時是國際仲裁者,肯定給小弟撐腰。於是蘇定方率十三萬大軍水陸並進征討百濟。戰鬥結果,大唐勝。18天打殘百濟,百濟宣告亡國。

唐軍押解百濟君臣一萬兩千餘人回國。在半路上,百濟敗將鬼士服信召集舊部譁變。唐軍措手不及,留守的唐軍或戰死或被俘。10月,鬼士服信把一百多名唐軍戰俘送到倭國。蠱惑倭國聯合百濟殘部與大唐開戰。倭國二話沒說,同意。

倭軍兩萬三千人,戰船四百多艘,耀武揚威的殺向硝煙瀰漫的半島。在半路上,百濟內部爭鬥,鬼士服信被百濟風障王子給殺了。以至於百濟軍心動搖。而我方大唐軍隊連連報捷,猛攻百濟殘部。

在名將劉仁軌的率領下,唐水師一萬多人,170餘艘戰船,行至白江口遭遇到倭國和百濟聯軍。於是雙方擺開陣勢,中日第一次海戰,白江口之戰打響了。

戰鬥共較量了四個回合。前三個回合焦灼,雙方沒有取得決定性戰果。第四回合分出了勝負。首先,劉仁軌命唐軍大船分左右兩路撞擊倭軍小船。,使倭軍指揮系統混亂。然後唐軍又給小日本兒來了個“火燒赤壁”。倭軍四百餘艘戰船盡數被焚燬。燒死燒傷不計其數。最終倭軍不得不丟盔棄甲,慘敗而回。唐軍控制了半島局勢。

公元666年。大唐名將李績率軍進攻高句麗,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進行有效統治。

白江口 一戰,倭國感受到了盛唐的強大,以後幾百年,都派遣唐使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的經驗和技術。

壯哉!威威大唐。我們會一直驕傲歷史上的強漢盛唐。但那些華夏的屈辱史我們也要以史為鑑。這才是我們看歷史,愛歷史,學歷史的原始初衷。衝仔只是歷史初級愛好者,有不同見解歡迎評論區交流,衝仔期盼您的點贊和右上角的關注。


衝仔學歷史


打仗打的是生產力。

倭國遠道而來,船矮而小,遇上唐軍大船隻有攀附仰攻,而唐軍持長梢坐大船,往下刺殺非常方便,這是其一。

倭國當時使用的是漢代流傳過去的環手刀,當時還沒有學到唐橫刀的製作方法,武器差著代呢,這是其二。

倭人地小物貧,所穿戴的盔甲大多使用竹木編成的扎甲,高級的武士也只有漆皮甲,這種盔甲勝在輕便,但防禦力在唐刀面前不堪一擊,往往好不容易登上唐艦對戰,倭人一刀斬在唐軍盔甲上只是一陣火花,而唐軍一刀卻要了倭人性命,這是其三。

白江口一戰打醒了日本人,開始全面學習漢家,從文化到軍事,從服飾到風俗,不過這倭人向來賊心不死,學習你只為超越你。


1314吐槽星君


大唐帝國與日本的白江口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

白江口之戰

唐朝初年,朝鮮半島正處於前三國時期(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的末尾,百濟、新羅、高句麗三國鼎足而立,紛爭撻伐。其中,高句麗名聲最大,軍力最強,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時慕時倨,雙方曾發生多次摩擦,隋煬帝就曾征討過高句麗。後來中原地區唐建隋滅,而高句麗內部也發生政變,東部大人蓋蘇文殺大臣一百多人,併入宮把高句麗王高建武也宰掉,於是,唐朝的打城門就勸唐太宗討伐其弒主之罪,其後,太宗皇帝數次討伐高句麗,起初連戰連捷,但最終因天氣原因作罷。

公元648年,太宗本準備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一舉擊滅高句麗,不料,因太宗病逝而作罷。

唐太宗影視劇形象

公元655年(唐高宗統治期內),新羅國(前文提到朝鮮半島三國之一)向唐廷告狀,說高句麗、百濟、靺鞨連兵,攻取新羅三十多城。唐廷下詔勸和,不聽。作為帝國仲裁者,唐廷於660年詔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兵攻討。

此次戰役,唐朝大勝,滅亡百濟,大軍班師回京,留下郎將劉仁願率數在千唐兵留守百濟城,並派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詔以劉仁軌代之。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估計比較疑惑,這說的是唐朝與朝鮮半島啊,和日本有什麼關係呢?

唐高宗影視劇形象

原來,百濟王扶余義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來已經降服唐軍,待他看到唐軍主力回國,萌生賊心,聚百濟舊民造反。不久百濟“西部皆應”,紛紛據城造反,支持扶余豐。眾軍相聚,反而把唐軍劉仁願的留守軍團團包圍於百濟城,不僅這樣,他們還派使者想當時日本的大和朝廷求援,而當時的日本天皇則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白江口之戰

劉仁願的留守軍被圍,唐廷派大將劉仁軌救援,此時,唐帝國的軍隊與日本軍隊就要正面相遇了。

公元663年8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寬闊水面上,唐、倭兩路水軍對峙。

白江口戰役局勢

海上大敗,百濟、倭奴陸軍也抗不住唐軍和新羅軍隊的合擊,被殺得人仰馬翻。當時,倭人好像還沒養成臨敗自己用刀掏肚子的習慣,一系列小矬個子軍將,通通跪伏於泥淖之中,聽憑唐軍發落。就這樣,幾萬倭奴軍死的死、傷的傷,降的降,跑的跑。

古代畫冊中的倭寇形象

白江口之戰是短暫的,而其帶來的影響卻深刻改變了東北亞政治局勢。

對大唐方面,聯合新羅滅亡東北亞小霸王高句麗,將遼東地區納入國家統治,維護了大唐在東方的霸權。

對日本方面,日本國力大損,各地豪族怨聲載道,大和朝廷大力推進律令制改革,並大量派遣遣唐使到大唐學習。唐風在日本生根發芽,日本終於迎來了“唐風文化時代”。

畫冊中的日本遣唐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唐帝國軍隊的制勝法寶之一便是弓箭和唐橫刀,唐軍強弓硬弩的威力自然不必多說,而當唐朝將士與日本武士近距離廝殺時,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則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橫刀。

據史料記載,這種集漢族人民智慧與技藝的名刀,源自於漢代環首刀,採用當時最先進的鋼包鐵工藝和分段淬火技術打造,其刀刃的鋒利度和刀身的柔韌性是當時世界上的最高水平。而唐橫刀造價亦是十分昂貴,據說,一把上等唐橫刀的造價為一名七品官員半個月的俸祿。

現代工藝復原的唐橫刀

在大唐帝國的規制中,大將領兵最多是兩萬名士兵,普通將軍最多是一萬兩千五百名士兵,而在這一萬兩千五百人中,必須配備一萬把橫刀,這種殺人利器也就成了唐軍的標配武器,這直接反映了唐朝軍事力量的強大,當然從側面也可以看出大唐帝國經濟實力的強大。

更多冷兵器知識,可鎖定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