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麼?

陪你讀歷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對李白這個“床”字較早產生疑問是郭沫若。

郭沫若的疑問是:“如果是睡在床上,那就一定在房間裡,那房間裡怎麼會結霜呢?既然房間的地上不會結霜,李白斷不會做這樣的聯想。”

產生了這個疑問之後,郭沫若又進一步疑問:“如果是睡在床上,頭是不好舉起來的。如果舉頭望了明月之後,在床上又把頭低下去,這個動作就更不好做了。”

為了證實自己的疑問,據說郭沫若還讓自己的女兒睡在床上模擬了一下舉頭和抬頭的動作,確實很難做到。

即便做到了,那也很是勉強、尷尬,縱使屋外真有明月光,如此尷尬、勉強下,千古詩意早沒了。

加之考慮到大詩人作詩對每個字向來千錘百煉,因為郭沫若認為《靜夜思》裡的這個“床”字,不是咱們尋常所說的那個床,而是另有所指。

那郭沫若認為李白此處的“床”字指的是什麼呢?

在李白另一首詩《長幹行》中,郭沫若找到了答案——“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這裡的“床”指的不是咱們睡覺的床,而是“井床”,也就是井欄。

說到這,有必要說說古籍中關於“床”的涵義。

古籍中的床,涵義有四種:一為臥具,這種說法最普遍;二為坐具,《說文解字》中就把床解釋為“床,安身之坐者”;還有一種為坐、臥具,劉熙《釋名·床帳》中就說“人所坐臥曰床”;這第四種就是指井上圍欄,古樂府《淮南王》中有“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這樣的句子。

有根有據,所以郭沫若認為“床前明月光”這個“床”指的是井欄。

當然,也有不少人對郭沫若的說法不認同。不同的意見認為,李白又沒說他賞月思鄉是躺在床上賞的,坐在床上不行呀,況且古時的坐具本來也叫床。

對郭沫若的質疑,還有更細緻的,如果此處的床指的是井欄、井沿的話,那明月光不應該只灑照在井欄前,前前後後遠遠近近應該遍地清輝。李白從屋裡走向室外,由暗處到明處,第一感覺應該是銀光溶溶,而非只有井欄一處月光。

還有的從“疑”字入手來反駁的,這個“疑”字分明就是月夜醒來,半夢半醒、迷迷糊糊間產生了月光如霜的錯覺嘛,這是李白半夜在床上醒來後的思鄉詩意,根本不關井欄什麼事。

甚至還有人拿蘇軾的詩“春江水暖鴨先知”來反駁的,如果講死理的話,蘇軾的這句詩也不通,因為除了鴨,還有鵝呢,憑啥就說鴨先知,大鵝能同意嘛!

現如今,可能少有人去如此推敲詩句了,甚至會覺得這樣的問題很無聊。

之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咱覺得還是有意義的,甭管生活的節奏多快,忘了生活的詩意那是一種悲哀。

李白的這首話白卻詩意千古的《靜夜思》,每個異鄉人都曾有過共鳴,那你的共鳴是在床前還是桌畔,還是在一個幽靜的院子中呢?


黑句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這首名詩《靜夜思》,應該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可以張口就來的吧。事實上,多數中國人背詩都是以這首啟蒙的。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是什麼?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這個“床”,肯定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床,因為現在的床幾乎要到明朝後才出現。

那麼,在明代的床出現之前,古時中國人在哪裡睡覺呢,那就是“榻”,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之“榻”也。

所謂“榻”,簡單說就有些像炕,不是支起來的那種木製大型傢俱。

此外,古人睡覺的地方還有“席”,這個好理解,就有些接近於日本人現在的“榻榻米”,所謂席地而睡也。

回到“床前明月光”的話題。有人說,這裡的“床”是井欄,這個解釋是有些牽強的。



事實上,古代詩詞中提到“床”的並不在少數,而這個床,其實指的是“胡床”,也就是現在說的摺疊椅(或凳)。

首先,“床前明月光”肯定不是在室內的,否則沒法解釋“疑是地上霜”,既然是室外,就不可能是現在的床啊榻啊之類。

類似的詩詞,如李白寫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如果這個床是在室內,這青梅如何長呢?

再如宋代詞人秦觀寫的《納涼》,裡面也提到了“床”: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秦觀的這個詩很清楚的提到這個環境是室外,而且很清楚的指出,這個“床”就是“胡床”!



那麼,這個胡床是什麼東西呢?說白了,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常用的摺疊椅凳,因為遊牧民族逐水而居,經常遷徙,所以不可能有大型的木製傢俱,摺疊椅凳方便攜帶,所以有此習俗。

考慮到李白出生在西域碎葉,其父輩在西域經商,接觸到胡床(摺疊椅凳)之類東西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唐宋以後,因為其方便性,類似的胡床(摺疊椅凳)也傳到了中原,成為常見的簡易傢俱,因而詩詞中經常出現“床”的記載,也就理所當然了。


坑爹史冊


大家對“東床快婿”這個成語不會很陌生,對吧。東床快婿,說的是東晉時期,書聖王羲之年青的時候,太尉郗鑑派人到王家去,在王氏子弟中挑選女婿。來人在王家看了以後,覺得沒有合適的人選,只是一個在東床上,袒胸而居,旁若無人的年輕人,神態自若的在吃東西。


回到主題,什麼是床?古代睡覺的床,不叫床。叫榻。這個選項是否定答案。有人說,是小馬夾。不得不佩服這些人的實事求是的證據推理論斷。坐在小馬夾上吃東西,坐在小馬夾上看月亮,此情此景,何等的醉人!很遺憾,古代人家還沒有這麼隨意。

床,上面墊有席,再置上幾。讀書寫字,喝茶吃點心,便在床上盤腿而居。大致如北方人的炕相似。而床不生火,也不用來睡覺。是用於讀書、休息的一個陳設。
床前明月光,一個人獨居於床,神思恍惚,潔白的月光彷彿如霜。抬頭仰望星空,皓月千里,身在他鄉,不由低首長嘆!



子衿書法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句李白著名的詩句婦孺皆知,但是你能說出這裡的“床”指的是什麼嗎?想必十人中有八九位會解釋成“睡床”。

並且我們在上學時學到的這首詩的釋義就是: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雖然老師告訴我們這裡“床”就像我們每個人想當然的那樣,理解成睡覺的床,但是我們不禁要刨根問底的思考一下:月光即使能灑在床前,但霜是不能落到室內的,所以,不能寫出“疑是地上霜”。這樣比喻完全不恰當。

李白在創作這首千古名篇《靜夜思》時,是在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社,當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他還創作了一首《秋夕旅懷》,其中也有一句:芳草歇柔豔,白露催寒衣。

這句話的意思是:芳草不再柔豔,寒冷的霜露催著快置寒衣。這句話也表明了他不可能躺在床上,而霜露還能打到身上。

所以《靜夜思》中李白所言的“床”就不應該是睡床

,查閱辭海得知,古人為了寫詩時為了襯托出妙境,不至於詞句讀起來那麼拗口,所以常用一些帶有意境的字來代替,而“床”經後人總結共有5種釋義:

1、指井臺。

2、指井欄。

3、“床”即“窗”的通假字。

4、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床",《易·剝床·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5、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

據說,一位年近六旬的退休教師程實,也對此解釋產生了懷疑,經過一番考證,得出的結論是“床乃井床,即井臺上的圍欄”。他的這一考證結果不但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一幅《詩意圖》。

並且我們都知道,古時人們喜歡圍井而居,井邊成了居民們活動交流的公共場地。成人在此或取水或洗滌,夏夜來這裡聚會納涼,同時談天說地。孩童也愛在對著家門的井欄外的空地上玩耍。

那麼,古人有沒有將“床”指井上圍欄的同樣例子呢?有的,清朝初年著名詞人納蘭容若曾模仿過李白詩中的手法,“銀床淅瀝青梧老,屧粉秋蛩掃”,這首詞中的“床”也是指的是井欄,同時還稱為轆轤架。

而且,李白另一首詩裡的“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描寫的也是這種情景。

這樣就解釋通了,場景也符合了:雲淡風輕,月光清朗,遠山朦朧。詩人一身文人打扮,昂首於井臺之上、圍欄之旁,吟誦詩作。



小小嬴政


答: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窗。

為神馬呢?因為李白愛喝酒,喝高了,就寫了錯別字,把“窗”寫成“床”。讓我們修復這首《靜夜思》吧!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是李白醉酒後躺在床上寫的,意思是,躺倒床上就能通過窗戶看到窗戶前面(外面)明月的光輝,疑為地上的霜,……。

有人說,躺在床上沒法低頭。其實是可以低頭的,就是李白翻身趴在床邊吐酒時,一難受就開始想家了——低頭思故鄉。

另外有人說是李白在外面的“胡床”(馬紮)上寫的,其實是不對的。你想啊,李白能不喝酒嗎?喝多了能平平穩穩坐在馬紮上嗎?所以,肯定是喝多了躺在床上的,要不也不會把窗錯寫成“床”。

還有人說“床”是“井欄”,就更不對了。


bj山那邊是海


“床前明月光”,出自詩仙李白著名的五言絕句《靜夜思》。這首詩歌中的“床”,指的就是睡覺用的床,而非几案之類的器物,不必過度解讀,把“床”解讀成其它東西。


我當年《唐詩選講》的老師,是黃寶華教授,北大畢業,王力先生帶出的研究生。記得黃老師當年對這一詩歌的講述,床就是床,而非他物。我現在認為“床”就是床的依據,就是此句隨後一句“疑是地上霜”的“疑”!——看見月光半醒狀態時的感覺。這種感覺能在何處產生?

讀者仔細分析一下,詩人若是秋夜伏案,或在井臺逗留,尚未上床休息,思維狀態很清醒,怎能將眼前的月光,誤以為是清霜?

我早年在故鄉生活,月光隔窗照進室內,是常見的現象。小學四年級一個停電的晚上,望著照進室內的月光,觸景生情,背詠母親教讀的《唐詩三百首》中這一詩歌。

李白的故鄉不是關中,但他的足跡在關中逗留的時間最長,這首詩歌的創作地點不清楚,但不會是南方,因為南方的秋天不會有霜,也不會是他的故鄉四川。原詩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此詩家喻戶曉,寫遊子秋夜望月的思鄉情懷,淺白生動而感人——秋天的夜晚,床前照進明亮的月光,起先誤以為是地上的秋霜!抬起頭來,望著天上的月亮,不禁低首思念自己的故鄉!



我認為"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睡覺的床。理由:

1.傳承上講,這首詩自唐以來就膾炙人口,從未有人把這床解作井欄杆什麼的。

2.邏輯上講,李白在床邊透過窗戶或根本沒有窗戶直接看到的月光都恰當,因此這句成立。難道唐代人建房子窗戶都訂死的嗎?李白住的屋子窗子就一定打不開?難道床不能放院子裡?這不是太滑稽了嗎。

3.唐和唐之前有許多大詩人如杜甫、曹植等都寫過床,難不成都在說井欄杆什麼的?更有宋代蘇軾就愛乘北窗涼,李清照明月空床,到宋代窗戶就都改造好啦?

4.李白站在井邊吟詩也無不可能,但是隻能說有這種可能。生拉硬扯地斷言作此解毫無依據,更無意義。

以上個人觀點,不針對任何人。



手機用戶山丁子



說“床”之前先說下李白寫詩的季節。“疑是地上霜”告訴我們這應該是秋天。

李白被皎潔的月光吸引,而出門看,是不是外面下霜了。這裡“床”就凸顯出來了。“床”到底是什麼?


第一,床就是睡床。現在很多人覺得不可能,其實也有可能。李白作詩的時間不是深秋,不然不可能不下霜。只能是初秋,可能還有秋老虎,夜間開窗睡覺也說的通。只是一覺睡醒,發現地上被月光投窗而入,鋪滿地面像霜一樣,有感而發,作了這首詩。這裡唯一的疑點就是唐朝是不是管睡具叫榻不叫床。


第二,馬紮。胡床就是指馬紮。但不是現在的小馬紮。古代的胡床是可以很大的。我們看《韓熙載夜宴圖》當中,也有類似的工具。去過國家博物館的人一定能看到宋代的石雕,會有馬紮一樣可摺疊的大椅子一樣的坐具。這都叫床。這個也有可能。“疑”字表示沒準備。一定是睜眼看到室內椅子前地上的月光,也可能有感而發。


第三,井欄。這個說法也靠不住。很多人覺得奇怪。其實床在古代一直有井欄的說法。唐代李商隱在《富平少侯》寫下:“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所以說井欄也不錯。不過有個問題。古代的井只有大戶人家才會自家打井,而且井一般都不會在主人的臥房前面,要麼在廚房區域,要麼在花園裡。而且位置一定比較偏僻,不會在庭院中間。庇廕避光的地方比較多。至於普通老百姓,大多是在戶外的公共區域,走半天才能遇到。這個只要有一些八十年代前生活經歷的人都有印象。

不說李白富裕還是貧窮。他都不可能一抬眼就看到井。而且要是夜遊,已經走半天了你還不知道地上是月光不是霜,也就太說不過去了


君箋雅侃紅樓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歪解:

床前有位叫明月的姑娘已經脫光了,她的皮膚就像地上的霜那麼白皙。抬頭望著這位漂亮的明月姑娘,低頭想起遠在家鄉的結髮妻子。

這首詩充分反應了詩人李太白在東莞出差時的不安和糾結!

唉,哪裡去找什麼井床啊?都是那些磚家給編出來的!

李大俠喜歡喝酒,喜歡舞劍,喜歡美女,當然,也喜歡床啦!

他那時惜命得很,老想找仙丹長命百歲,肯定不想自殺,不想自殺!

那,他去井邊幹嘛?😄😄😄


雪夜de驚鴻


床前明月光的“床”肯定不是床,不是現代意義的床,因為當時睡覺的東西還不叫床,叫做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當時什麼東西叫做床呢?這還得從古人的坐姿開始,中國古人席地而坐。


這兩幅圖都是漢代的。到了南北朝時期馬紮傳入中原,下圖是著名的“北齊校書圖”中的一部分。

看見馬紮了吧!不過當時不叫馬紮,叫“胡床”。到了唐代開始有椅子了,也叫床。比如敦煌石窟裡佛像有很多坐著的。

我們現在聽到的高僧“坐床”,就是這個姿勢,不是坐在我們現在的床上。當然這還是外來坐姿,中原地區盤腿坐在椅子(當時叫床)上。

所以說李白時代沒有床,只有馬紮,可能有椅子,所以床上明月光中的“床”絕不是床!

除了沒有床之外,綜合全篇來看,李白是在室外。舉頭望明月,古代窗戶很小,而且用紙糊,室內看不到月亮。

既然是在室外,又沒有床,那麼詩中的“床”到底是什麼呢?會是馬紮或椅子麼?可以想想一下,大冷天哪個馬紮到屋外邊,違和感有點強,月光照在上邊意境也差點。

所以通常的解釋是詩中的床是井邊的欄杆,儘管有爭議,但基本是最合理的解釋了。意境也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