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人行十里莫问饭,路走二十莫问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Mc墨麒麟


“人行十里莫问饭,路二十莫问宿”的俗语,“十里”、“二十”都不是实指,只是个大概的意思。在过去的那些年代里,人们出行都是靠步行。不用说,当时人们步行就是一天也走不了多少里路,于是便有了这句俗语在民间的流传。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人行十里莫问饭。据老辈人讲,在过去到十里开外的县城买猪肉、粮食等都是凌晨三四点钟出门了,不歇不缓赶到集市都快大中午了。怎么行走这么慢呢?主要是道路不平坦,净是羊肠小道,岔道又多,免不了走了弯路,还背负着很重的行囊,加上本来就吃不饱肚子。若半道上实在走不动,想讨口水喝,但凡进得亲戚或路人家里,总要先寒喧一下,可千万别问你们吃饭了没有。这是为啥呢?本来给你水喝,都给足了面子,因为那时吃水都难,几里开外人挑驴驮的,去的迟了还不一定能弄到。你又问饭,还得寸进尺了不是?连自家都饿着肚子哩!也有人认为,瞧不起我家没饭吃?给饭吃与否,决定权在我,有你这样讨饭的吗?人家打心眼里鄙夷你。其实啊,能给你水喝,若碰巧到饭点了,连饭也会蹭到,问了多讨人嫌啊!


路走二十莫问宿。“二十里开外,一种应该不是本乡的人了,你都是外乡人。彼此很不熟悉。你不能走夜路了,甚至还想掏钱留住一宿。不信,人家会一口拒绝的。要知道,你一个外乡人,仅仅是路过而已吗?或许是小偷、或许是惯犯什么的,如果留宿了,家里失窃怎么办?被官府问责怎么办?岂不是“引狼入室”、祸及祸池吗?不就是还不知道你究竟是啥人?另一种应该是亲友,那还用问住宿可以吗?早准备好了饭菜,收拾好了房间就怕你嫌弃不住呢?你要再问,多此一举,亲友会没面子的。不过啊,看你来的这时间、架势,早就有留宿的意思,若要再问,不是不信任亲友吗?


“人行十里莫问饭,路走二十莫问宿”,在现在看来,真不合时宜了。都已经彻底进入以车代步的新时代,谁还会为一二十里路问饭、问宿呢?眨眼的功夫回到自己家里多舒服。不过啊,只要你问了,也不会是你受委屈的。你有亲历经历吗?


为生活而提神


农村俗语“人行十里莫问饭,路走二十莫问宿”啥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虽没有华丽言语装饰,但是都是老辈们的生活经验总结,其包罗万象,也具有一定的道理。

其中“人行十里莫问饭,路走二十莫问宿”这句俗语,就是反应以前人们的待客之道,即便运用到今天,也是非常合理,以下我来说下具体意思。


人行十里莫问饭

我们都知道,在以前的年代,物资匮乏,条件十分简陋,基本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人们不管去哪里,都是靠自己的双脚,所以耽误在路上的时间也很长。

如果有客人或亲戚,走了十来里路来串门或做客,我们要显的非常热情,准备好饭菜来招待远来的亲戚和客人,不要再问客人或亲戚吃没吃饭等,以免客人或亲戚无法回答,以免气氛尴尬。所以也就有了人行十里莫问饭。


人行二十莫问宿

同样的道理,远方来的亲戚或客人,要安排好亲戚和客人的住宿问题,因为在等客人们再走二十里路后,到家已经天黑,所以同样是不能问客人们的住宿问题,应该要提前安排好远方亲戚客人的住宿,便有了人行二十莫问宿。

待客之道历来就是衡量一个人做人的标准,在今天看来不管什么样的亲戚朋友,我们待客的诚心是不能变的。既然上门做客,我们就要做好地主之谊,好好招待亲朋好友,让客人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感谢大家对肥仔的支持,欢迎大家关注“肥仔农经”,心系三农,服务三农,与大家一起探讨精彩三农。谢谢!!!


肥仔农经


农村俗语“人行十里莫问饭,路走二十莫问宿”啥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所以要研究农村俗语的准确意思,应该首先还原古时候的有关生活场景。

“人行十里莫问饭,路走二十莫问宿”,这句话从字面上本来不难理解,难点就在“莫”这个字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莫”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不要”的意思,二是“无不”的意思!

这样的话,“人行十里莫问饭,路走二十莫问宿”就有了两种解释。

一种是客人在走了十里以上的路以后到了你家,你就不要问人家饿了没?要不要吃饭?你赶紧的让人家吃饭就好了!否则就是假惺惺的,不愿意让客人吃饭了!而客人在走了20里以上的路才到了你家时,不要问人家需不需要住宿?你让人家住下就是了!否则也是假惺惺的了!

第二种解释是,从前的人们出门在外,吃饭和住宿问题是两个难点,所以每走十里地没有不停下来问问哪里有吃的?每走二十里地又得问问哪里有可以住宿的?

因为在古代,人们的出行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除了步行,顶多骑个马或者坐个马车,驴车什么的,一天也走不了几里地。按照我们小时候步行的走法,早上吃过饭出发,走上十里地到亲戚家也就快中午啦!吃饭是必须的,甚走这么远就是为了吃个饭。而走上20里地才能到的亲戚家,那晚上住宿就是必须的啦。

所以说感觉第一种解释更切合实际。但第二种解释对人生更有启迪意义。那就是凡事要未雨绸缪,学会走一步看两步,这样才不至于饿肚子或者露宿街头!也就是做事要稳妥,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样成功的胜算才会大些!

你认为呢?欢迎交流您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村姑说村事


这两句哈的意思是:

每走十里路就要问问吃饭的地方在哪,每走二十里就要问问附近哪里有住宿。以免到时找不到吃饭的地方饿的饥肠辘辘,或者找不到住宿而露宿街头。

这两句话放在以前很有道理,放在现在也有道理。

虽然现在导航很发达,但是在农村有的地方修路什么的导航并不能及时更新,所以还得动嘴问,至于山区那些地方很多导航都没有的,只能问了。


看涟水


其实这句话是用来体现中国人的待客之道的!在过去的社会交通十分不发达,出门赶路有钱的人家能有个驴车或者马车什么的,普通贫苦百姓就只能是背个包袱步行百里千里了。不光是交通工具落后,交通基础设施也好不到哪里去,那时候无论是官道还是乡道都是土路,要是遇到阴天下雨泥泞不堪的道路就不用提了。所以过去社会里人的活动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处于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过去人赶路经常是很长时间才走了不远的路,所以在旧时侯能走上十里路基本上大半天就已经过去了,若是清早出发这会也已经是晌午了,所以无论是到达亲朋好友家里还是投宿到客栈,地主们都不能问客人吃饭了没有,而是应该直接将餐饭准备好供客人享用,这是长期经验总结过后约定熟成的一个定律!就像现代社会的“潜规则”不用说大家都明白。如果问客人有没有吃饭就是“杀鸡问客”,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十分不厚道的做法,若是这样做很容易会让客人觉得你没有诚意是在赶他走。因为咱们中国人很好面子比较含蓄,不像西方人怎样就是怎样,你若是问有没有吃饭,人家客人肯定说吃过了,然后出门就说你不厚道!同样的道理,走了二十里路肯定已经到了傍晚,这时候问人家需不需要住宿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等于是在放屁,如果不尽地主之宜,回头会被唾沫星子淹死。咱们中国人太好面子,想干什么又不好意思直说,主人一定要先想到给个台阶下,客人才好借坡下驴。


骏景农业


你尽努力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