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张明举因绩效评职称而跳楼,你怎么看?值吗?

潜规则为王


刚刚过去的11月8日,武汉钢城十一中学数学老师张明举,从该校教学楼4楼跳楼身亡,据说与教师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有关。

15年11月3日上午9时左右,林州九中一名在职20年的语文女教师杨改玲因对职称评定结果有异议,到安阳市人事局职称科进行咨询。与工作人员发生纠纷后服毒,经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18年年9月8日上午11点26分,洛阳十七中教师王宏召跳楼身亡。自杀原因从遗书可以看出,竟然是因为工资、职称、待遇、检查、培训等,以及对于学校制度不公、拖欠教师工资的质疑。

职称之殇,待遇之殇,晋升之殇,已成为每个教师的心结!选择这种方式结束生命有太多的不舍得,也有太多的不值得!

自已没了,痛的是自己的亲人!对学生来说只是又换了一个老师;对学校来说只是少了一个职工;对社会来说你只是每年去逝的千万分之一……

珍惜自己,对亲人来讲你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自己去了,空有一身知识再不能育人对国是为不忠;父母尚在不能侍奉是为不孝;孩孑尚小再不能抚养是为不仁;同事朋友之谊再不能报之是为不义……

逝者已逝,愿天堂再无职称之扰!安息!


一沙一世界52136658


这名老师03年至今,结过3次婚,离过3次婚,长期炒所谓的期货石油、黄金,2018年一月报警称被骗了16万美元,当年春节后卖房还债,现在还欠银行信用卡大额透支,选择在学校、工作时间发那样的绝笔信,采取那样的方式是何用意?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共产党员,选择在学校结束生命,有考虑到一千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吗?

请大家弄清事实再评论,不要被不专业的所谓“记者”忽悠、欺骗!

今天家属在学校大吵大闹,家属甚至指使79岁的老父亲见人就咬。


老张cium


首先,张老师的事件是一个悲剧,死者已已,至于他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就不要再拿出来反复的说了。其次是对《新京报》的报道,这篇报道的立场显然是有问题的,选择报道张老师跳楼之前他在学校的际遇,而通篇没有对学校、同事、亲属对这件事的态度,报道的导向暗示的是张老师的选择和在学校的不公待遇有莫大关系,因为报道里没提张老师生活中还有哪些遭遇,所以公众的思维就被《新京报》牵着走了,如果真是这样,在学校里因为职称不公就要选择跳楼,那试问会有多少老师从楼上一跃而下,可是,这样的极端案例相当少;最后,很多人把张老师的悲剧归咎于教师职称制度,那试问:有没有更好的机制来体现出教师业务技能水平的不一样?职称制让大多数教师都能有个参照系,而引述张老师极端案例来影射职称制的,我只能说发表这个观点的人,居心叵测。


资讯时空新媒体ing


60.70年代,都说老实人不吃亏,现在,实则吃亏才是老实人。当下,国家对教师采取职称进档绩效工资,可进职的都是领导,都是不教学的那一部分人。这种体制绝对有问题,老师也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为了有口饭不得不去教书。里里外外都坏透了的学校。所有的事业单位都是管理岗与技术岗分离,独有教师不是。不知道教育部长是什么职称,绝对工资比部长高,到底是技术专业好才去当校长的,还是校长才进的职称?????为啥不能让教学好的继续教学,定高职称发高新金?为啥不能能让校长领管理工资,停止职称工资????死了人啦,有人说死的不明智,难道全国老师都自杀才能改变体制?????????????


峰行11


记者的报道有失实的地方。据了解,张明举曾先后三次离婚,曾于2018年1月16日报警称炒纸黄金被骗16万美金,据同事反映,欠下较多债务。因出售了自己的住房,后与儿子一同借住在其哥哥提供的住房里。当日其在群里发下绝笔信后就直接跳楼,并非报道里说的管理员删掉留言后才跳楼


用户8833208345307


任何一个方案都有不公正的因素,但用跳楼来对抗,实在是不理智的。

短短的两个月,先后有两名教师跳楼:9月13日,洛阳一名老师跳楼自杀!

据《新京报》等多家媒体报道:11月8日,周四下午4点左右,武汉钢城十一中数学老师张明举从学校教学楼四楼一纵而下,跳楼身亡

不管如何,一位同行纵身一跃,融入了大地,只留下一摊殷红的血迹,还有未成年的孩子,估计,还有白发苍苍的父母——

古代有人生四大悲剧: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想不开自杀。而张老师一家,不幸全中——张老师是“中年丧妻(离婚)”,“想不开自杀”;他的孩子,是“少年丧父”,而他的父母,则是“老年丧子”!

实在是令人唏嘘!

该报道称:由于对学校的工作安排、绩效考核和晋升制度的不满,张明举感到生活艰难,长久沮丧和失眠,想要离开人世

如果这篇报道完全属实,那么,张明老师的死,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中,有工作的原因,有家庭生活的原因!

我们首先来看,关于学校的工作安排问题

报道说是对学校工作安排、绩效考核和晋升制度不满。三水三心曾长期在学校做管理者,安排教师的工作,一般是采取按需安排,也就是根据工作的需要,把大家认为合适的人安排到相应的工作中去这是否完全科学和公平呢?说句实在话,由于教育教学本身的不可量化性,要想做到绝对的科学和公平,是不可能的。但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一般不会掺杂个人的因素(人是感情的,有时还是难免的)。

举个例子,我曾经有一个同事,每到毕业年级,就会被换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认为他不适合——毕业年级,要看出口,也就是所谓的重点率升学率,你的教育教学成绩得不到认可,被换下来,这是对学生的负责,对学校负责嘛!三水三心本人,也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领导不放心,将我从初三的岗位拿下!

但我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有一点必须要做到,那就是凡是涉及到工作有调整的,一定会提前做沟通和交流!我以为,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

所以,工作安排,是学校的统一考虑,如果因为这件事,就轻生,实在是不值当!

(我们需要的,是迎着阳光奔跑)

我们再来看绩效考核的不公平问题

至于绩效考核,三水三心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说“绩效考核是外行人指导内行人”——为什么呢?因为,教育教学具有不可量化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一篇文章《教师绩效工资的弊端:教育教学工作复杂性与绩效工资的简单性》,里面有详细的分析。

但任何一个社会人,都要有这个意识,那就是当你不能改变的时候,只有去适应——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人的异化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请注意,这不是逆来顺受,是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平和!

其实,绩效考核永远不可能完全公平——工作业绩难以量化,工作量也难以量化,而绩效本身要求的就是量化,这几者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平均分配,是否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

第三,我们来看关于晋升制度的问题

说到晋升制度,我估计指的是职称评聘制度。现在,关于职称评聘,教师的反响相当强烈,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应该取消职称制度或者支撑部与工资挂钩!

理性的来看,将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完全取消,是不现实的,三水三心也曾建议,可以走双轨制,来逐步改变。

事实上,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有些学校,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友经常提到的“走关系”“开后门”“论文造假”“高级教师不上课”等等。但正如前面所说,职称存在几十年,一个老师,真的连一篇像样的论文都没有,确实还是能反映出自己的一些问题——这不能动不动就说“我成天忙于教学没有时间”之类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只不过是借口罢了!

(当地已经做出回应:职称评审合规)

第四,关于人情味的问题。

说实在话,中国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国家,但现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人情味越来越淡。三水三心刚毕业的时候,同事之间经常相互串门,谁从老家带一点东西来,都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甚至有一个民间的不成文的规定:每年过年,轮流到家里团年!几十个人,酒酣耳热,那种热闹,那种超越同事的亲情,至今让人回味!

但现在,这种越来越少,同事之间,逐渐演变成一种工作关系——有的学校,还将教师的办公桌隔开,美其名曰“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其实,人情味的有无、浓淡,是跟每个人自己相关的,一直到现在,我都还是与我的同事保持亲人般的交往,而更多的人,逐渐变淡,最后,成为了一杯“白开水”!所以,我以为,这与个人相关,不能过多责怪环境!

(围炉而坐,虽不雅致,但人情冷暖自知)

最后,关于家庭生活问题。

其实,关于家庭,古人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张老师的家庭,按照一般人看来,确实还是不够幸福完整,者更重要的,是需要依靠个人去调整,毕竟,“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只是,如果学校知道,适度的关心一下,更能体现学校管理的人文性!

但如果因为家庭,就产生这样的想法并且付诸于行动,却实在不够理性——未成年的孩子怎么办?白发苍苍的父母怎么办?那些等待着你上课的学生怎么办?

诚然,一个人产生这个念头,并走上这一条不归路,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但有勇气轻生,为何没有勇气活下来?

但作为社会治理者,教育的管理者,将这两起教师轻生事件联系起来,是否有必要对现行的政策,做一些调整,以回应广大教师的诉求,或许,实在是考验人的智慧!

总之,“逝者长已矣,他人亦已歌”,我们每个人,都要意识到,对于社会而言,我们并非不可或缺,但对于家庭而言,我们是独一无二的一个!所以,面对各种困扰,面对各种不公平,面对各种不如意,我们唯有调整自己的心态,除此之外,谁都是无能为力的!

惟愿张老师一路走好!惟愿天堂里只有公平和人情!惟愿所有后来者深思!


三水三心


还欠了一百多万的债呢!他一年收入十几万,为绩效跳楼? 还是跳教学楼,目的很明显!


9437125


不是万念俱灰,谁会走上这条绝路!



两湖居士957


等警方的调查结果吧(尽管……)

我发这个回答只想说一个

反常的事儿:从这件事情在问答里出现的时候,就有几个小号,也不知道他们是何居心(又或者是有何目的),发言内容出奇一致而且都是“黑”这位老师,并且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发言记录只有一条!







除了最后这个数字明显是无脑评论之外其他几个很明显都是故意为之,而且还不止这几个人!




我不想在正式原因公布出来之前发表什么具有猜测性观点。我只是觉得,这件事和过去的任何一件事都不一样!细极思恐!这些刚刚注册,而且就是为了这一个问题而注册的,并且发言内容都很一致,并且点赞量还都不少……

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这会不会成为以后问答的一个恶瘤?

比起“绩效”、“职称”,我更关心这个问题!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中小学职称制度是中国教育之殇,之毒瘤,若不摘除,中国教育无希望!首先,职称与收入待遇挂勾,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再有才华,也只能拿最低级的工资待遇,它阻碍了优秀人才从教的念头;其次,评职称的过程容易权力寻租;再次,一旦评上职称就带少课甚至不带课却拿高工资,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第四,各地方政府严控评上职称的人数,因为多评就意味着地方财政多发工资,少评或不评每年可以节省一大笔教育支出。总之,我以为中国基础教育的职称制度和高考制度是钱学森之问的症节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