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都被美國的互聯網行業佔領了,為什麼中國卻出了可以與之抗衡的BAT?

鬍子說胡


當然現在互聯網美國、中國互聯網確實是兩極,美國是傳統互聯網時代一直都是行業領軍者,中國則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迎來的爆發,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確實是目前除美國之外發展最好的,而且全世界排名前21強的互聯網企業裡面,美國佔據12席,中國佔據9席,可以說分庭抗禮,再無其他。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中國有這麼強的互聯網發展水平,可以孕育出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其實主要還是兩大類原因,客觀上我們有政策庇護,加上人口紅利,主觀上還是我們中國的互聯網從業者足夠優秀。

客觀上講,政策庇護、人口紅利是主要原因

  • 政策庇護提供了一個溫床環境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很強的國內企業庇護政策,海外的科技公司在國內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而不能發展,或者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導致了很多美國的科技巨頭來不到中國,比如Google、比如Facebook,即使來到中國市場也要接受非常嚴格的政策監管,這讓國外科技公司在國內發展也是束手束腳,這不適合習慣性放開手腳發展的美國互聯網企業。

這一點在中國之外的國家基本上沒有這個限制,美國科技公司巨頭進入市場以後可以高速發展,很難有對手,但是在中國市場沒有了,那麼就會有一大堆中國企業冒出來,而且在這塊溫床上,不用面對海外科技巨頭的直接競爭,發展順風順水,而且國外成功的商業模式直接可以copy to China,也就是模式創新,減小了破土的成本。我國第一代互聯網企業,比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等幾乎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 人口紅利為企業提供了一個超級市場

有了政策以後,還得有市場,毫無疑問中國市場是全世界最好的消費市場,至少目前依然是,並且沒有之一,畢竟這塊市場擁有超過14億的人口,並且互聯網用戶超過了8億,這是一個幾乎完美的超級市場。

超級市場意味著互聯網企業不愁吃不愁穿,這是獨一無二的,目前在全球範圍內,找不出第二個市場,印度人口足夠但是發展不夠,美國發展有餘,但是市場太小。

主觀上講,就是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家牛,中國的互聯網從業者牛

任何時候主觀原因才是決定因素,而在中國互聯網發展過程中,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人在其中佔據的比例是最大的,而且是最重要的。

在傳統互聯網時代,湧現出了馬雲、李彥宏、馬化騰、雷軍、王志東、張朝陽、丁磊等等眾多的知名企業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又有張一鳴、王興等等企業家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說一直都有比較出色的企業家出現。這是中國這麼多年來互聯網一直髮展這麼好的根本原因,人是核心要素。

除此之外,中國各大高校培養了眾多優秀的互聯網人才,這裡麵包括技術從業者,行業科學家等等眾多的優秀人才,可以說源源不斷的人才輸入,才能保證這些企業有源源不斷的生機和動力。

我們有最優秀的企業家,有最優秀的行業從業者,還有優秀的資源,所以中國誕生了一個又一個互聯網巨頭,雖然目前我們在核心技術領域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但是以百度為代表的企業已經在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術已經是世界頂尖,而今日頭條、小米的順利出海,讓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國際化更進一步,未來中國互聯網的核心競爭力會越來越突出。


本文系悟空問答專稿,未經允許轉載必究!

EmacserVimer


關注我,獲取更多深度解讀


搶佔全球市場的說法為時尚早,畢竟在用戶體量上還存在明顯差距。再者,谷歌、微軟、Facebook的全球用戶是主體應用的全球用戶,而BAT的海外佈局,更多的是投資海外同類企業,或者特地做出海外版應用。比如阿里投資了大量海外電商,百度有海外版AI輸入法Facemoji、Simeji和AI推薦引擎工具等產品,騰訊也是如此。

而facebook之類的用戶本身就是全球用戶,可能在語系上佔有優勢,畢竟BAT主流是國內用戶,走向海外市場則選擇投資當地平臺或者開發英文版應用。


但是BAT的影響力也是在不斷擴大,受到國際關注。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突破7.53億,阿里憑藉手淘,騰訊憑藉微信,搭上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快車道,用戶數蹭蹭蹭往上漲。

當然,有了智能手機,人們上網的方式更便利,帶寬、流量服務也飛速發展,直播、短視頻等應用花開遍地,虎牙、映客、拼多多等接連上市,震驚國際互聯網市場。

虎牙在紐交所上市,震驚美國人,因為之前國內的互聯網產品,都能在美國找到對標產品,但是虎牙沒有,美國人可以說是第一次瞭解到一家即將上市的遊戲直播公司。

秀場直播、短視頻行業同理,這些都是在國內移動互聯網環境中催生出的產品。


美團、共享單車、微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發展優勢。不同的國情和國民需求,催生了不同的產品。

而在垂直打法之下,如今仍舊有很多產品在蓬勃發展。

得益於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和微信,微信連接一切,光是在微信生態中,就有無數產品在野蠻生長。比如雲集商城,比如各類垂直的小程序電商,再細分點,為這些已經發展起來的產品提供服務,也能快速發展起來。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抗衡?怎麼抗衡?技術抗衡還是企業體量抗衡?技術上,BAT裡面恐怕就阿里談的上技術型企業,像百度和騰訊,充其量就是技術應用型企業,百度可以說是廣告公司,騰訊可以說是社交加遊戲公司,阿里有云計算和量子技術和AI技術的參與,論體量,微軟、谷歌、蘋果等都是世界性企業,BAT就阿里勉強算,但是亞馬遜也不差。其實BAT之所以成功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的用戶基數大而已,一個國家十幾億人口,這個才是真正的優勢,再加上國家的政策扶持。

美國的IT技術就好比是造汽車的,中國的IT企業就好比跑客運和物流的,性質不一樣。如果美國不給你汽車,你還跑毛線,就算你的物流跑的再牛逼,拉客人流量再多,人家不給你汽車,你照樣完蛋,就算中國的IT企業勉強能組裝一輛汽車,但是發動機核心還是在別人手裡,我這樣比喻,就明白中國的IT企業到底是什麼樣的處境。


Findx


1.人口,中國有14億人口,保證了用戶規模。

2.市場,中國是PPP(購買力GDP)最高的國家。

3.文化(主要是語言等等),這點是我國不同於歐美國家的地方,由於中文和英文是極大差異的語系,外來文化很難在此生存,比如亞馬遜中國是可以使用的,但B2C市佔率不到1%,eBAY在佔盡市場優勢的形勢下迅速敗給淘寶,不接地氣是主要原因,外來企業沒有甚至沒法適應本地的文化,習慣以完善更好的服務。也因為文化這個原因,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騰訊,京東在東南亞,南亞影響力超過美國巨頭,同樣也很難在歐美競爭過美國互聯網。

這點要排在政策保護之前,即使沒有政策保護,長年累月,百度也會勝過谷歌。“鯊魚在長江鬥不過揚子鱷”是真理。

諸君可以見證,時間推移,FANG在歐洲,澳大利亞的影響力也會不斷下降,外來永遠玩不過本地的。我的互聯網巨頭在印度,南亞,東南亞,俄羅斯,日韓等地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文化的衝突不可避免,文化的認同也不可忽視。

4.政策的保護,這極大程度上保證我國互聯網的崛起條件。最典型的便是百度和谷歌之爭。

5.市場環境,我國資本的繁榮和對互聯網的追捧,最典型最成功便是沈南鵬的紅杉資本,熊曉鴿的IGG資本。拉不到投資的時代過去了。


 


中國為什麼能出現與美國互聯網巨頭抗衡的BAT?除了馬雲、馬化騰和李彥宏確實抓住了行業發展機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中國有統一的市場,這個市場是13億級別,絕對是世界第一。

馬雲、馬化騰和李彥宏應該對13億國人說一聲謝謝!

為什麼?我們可以看一看隔壁的鄰居三哥。印度是人口大國,2016年統計口徑為13.24億,按1.2%的超高年增長率,人口總數妥妥地超過中國。

然而,印度並沒有產生印度的BAT。連印度人自己都很納悶,擁有和中國差不多的人口,為什麼沒有誕生印度的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即使誕生一家世界級的互聯網巨頭,在中國鄰居面前也能找回一點面子。

但上帝就是沒有給三哥面子。

下面,我們分析三哥家裡為什麼成了美國互聯網巨頭的自留地,中國卻是BAT當家。

中國網民比印度多

印度移動與互聯網協會(IAMAI)發佈的《印度互聯網報告》2016版顯示,截止2016年12月,印度的互聯網用戶為4.32億,到2017年6月印度網民數量或將達到4.5-4.65億。具體見下圖:

網民超過4億,相當於一個多美國,大半個歐洲,兩個日本,看起來數字相當嚇人。但和中國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

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數達到4.3億是在2011年底,也就是說互聯網市場,印度落後中國整整5年。在一年一個樣的互聯網行業,5年足夠差出一個時代。

中國網民不僅人數多,還很勤奮。

紐約的"世界經濟論壇"在2011年4月12日發佈《2010-2011全球信息技術(IT)報告》,調查顯示,45%的中國網民每天或每週都會在互聯網上發言,比第三名印度高出13個百分點,是全球最勤奮的。

結果就是上網時長方面,印度也不佔優。由於手頭沒有直接數據證明,就從間接數據分析。

根據eMarketer 發佈的數據報告,2017年印度成人用戶平均每天在電視上投入的時間為 2 小時 11 分鐘,佔據所有形式媒體的 55.3%,印度人更多地依靠傳統媒體資源獲取新聞消息、進行娛樂消遣。

主要通過電視等傳統媒體娛樂消遣、獲取信息資訊,這在中國至少也要倒推10年,即2008年的主流生活方式。現在的國人基本不看電視、報紙,獲取信息大多數是通過互聯網。

因此可以推測,中國網民的上網時長是超過(至少是相同)印度的。

互聯網市場容量=網民數X上網時長。

我們兩個指標都超過鄰居三哥,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互聯網市場容量,又有誰能蓋過印度?

所以,中國是毫無爭議的全球第一互聯網市場,並在幾年前就已獲得這一稱號。孕育出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自然是合情合理。

現在,中國網民數量已達7.31億,相當於歐洲人口。

由於國內互聯網市場的巨大容量,本土公司只要在國內成為巨頭,基本就是國際巨頭。這幾乎已經成為國內企業成長的標準模式,先在國內長大,然後揚帆出海。

比如家電業的海爾、格力和美的;手機業的華為、OPPO、vivo和小米;互聯網新生代今日頭條、美團、滴滴等等,放到國際市場都是第一梯隊企業。


如果喜歡答案內容,請點贊,謝謝!頭條號《魔鐵的世界》專注有營養接地氣的科技、商業故事,喜歡請點擊關注,每日獲取新鮮、有態度的資訊。


魔鐵的世界


並不是因為bat在互聯網產業上有多麼厲害,在互聯網技術上有多麼厲害,在互聯網的觀念上有多麼厲害,而是因為中國這個市場足夠大,足夠撐起那些巨無霸的企業。而且中國是傾舉國之力來培育這些互聯網獨角獸和巨頭,所以說他們能不成功嗎?

B在技術上與谷歌相比落後一大截,在整體戰略的佈局上和公司的管理上也落後谷歌一大截。之所以B能夠成功,這還有感謝國內市場的鼎力相助和谷歌的退出中國市場。同時因為B臉皮夠厚,第一次推出了破壞搜索公平性的左側廣告,當時谷歌只推出右側,所以谷歌的收入及盈利能力大幅上漲。

A是唯一一家在國際上拿得出手的企業。至少他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利用支付寶。所以說A的核心就是支付寶,其它都不是。他從來都不是一家技術企業。所謂的雲,大數據等等,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

T就更不用說了。它是一家成功的產品公司,也不是一家技術公司,它的成功主要來源於遊戲和山寨。中國市場成千上萬的兒童和成年人的遊戲時間變成了它的利潤。

從本質上而言,這三家企業除了中間的那家a以外,其他的都不是美國互聯網公司的對手。他們的成功主要是依靠中國市場的封閉以及中國市場足夠大。


歷史麻辣鍋


簡單總結,有錢,有人(消費的人和幹活的人),有市場,有防火牆(行政和文化雙重防火牆),互為相關缺一不可,不宜過度誇大某一條。


1、中國有巨大的人口優勢,並且當局有一套相對好的防火牆,保證了我們內生市場儘可能不被衝擊。互聯網,物聯網,乃是大數據,人工智能,都是典型的邊際成本極,低越大越強,越密集成本越低的行業,人口基數大至關重要。


2、中國文化的優勢,中國的文化屬性保存比較完善,並且有其獨特的偏好(比如我們更加註重細節的體驗)使得國際巨頭早期來國內適應的並不好,被國內企業寄出市場。比如阿里,騰訊都打敗了同行業的國際對手。(如果用過國外互聯網產品的應該知道,老美的細節體驗一塌糊塗。)


3、中國的工程師優勢,碼農優勢。雖然在底層技術上不如美國。但是應用技術上,做的比美國還要好,源源不斷的碼農功不可沒。


4、整個中國經濟體量大,發展快,資本充足,對於互聯網企業早期投資極其重要。


方烈讀財報


中國作為一個後起之秀,像一匹黑馬,殺出中國和美國搶佔全球市場在看來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和日本就是發揮後發優勢一舉超越英法老牌帝國,所以在我看來除了美國,肯定會有國家通過後發優勢追趕美國,為什麼是中國,除了後發優勢,我覺得還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歷史機遇。中國改革開放之際正好是第四次工業蓬勃發展之際,所以搭上了莫班車,同時使得中國互聯網新科技得到發展,為中國互聯網科技成長出黑馬打下了基礎。2.中國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為互聯網新科技的發展打下了奠定了工業基礎,特別是在技術裝備和通信網絡以及移動互聯方面擁有獨立的完備產業。3.美國意識形態的控制和遏制使得中國被迫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消費市場研發實力,使中國的互聯網新科技獨立完備發展而不受制於美國的制約。4中國經濟迅猛發展造就一個成熟的具有相當消費能力的巨大市場以及加大研發投入,使得中國互聯網新科技迅猛發展和壯大,進而像一匹黑馬一樣殺出中國和美國搶佔全球市場。


楓落風箏飛


第一,感謝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後,現在仍然有人時不時的說中外合資不行,沒有真正的國有化,其實你錯了,所有東西都沒有一蹴而就的,沒有學習怎麼能發展怎麼能站到頂端,改革開放以及對外資的開放姿態和優惠政策讓中國科技全面開花第二,商人的逐利性,商人都是逐利的,包括技術封鎖也好等等等等,在利益的面前都可以讓步的,所以,很多科技封鎖都會慢慢的有些細枝末節流出來,節省了我們的研究和發展第三,國人的強大,中國為什麼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就是中國的底蘊,雖然在以前我們落後捱打,但是除了那段沒落的時期,不管再差勁的王朝我們依然是世界霸主,這就是文化的底蘊,一項技術外國可能比較慢,但在中國,中國的山寨技術是很快的,這不是缺點,在技術不行的時候,山寨也是技術的一個體現,加上逐利性第四,時間,不管是互聯網的那個領域都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中國本來人口就多,從概率上講就容易做出成效,加上國家的放開政策,鼓勵著商人和科研機構有這種動力前行綜上所述:最主要的原因是改革開放以及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是商人的逐利性以及國人的人才輩出和孜孜不倦的研究。


臨窗同飲


在這個問題上,我不建議我們妄自尊大,從今天的結果推出中國有這個資源有那個資源,所以中國除了可以“與之抗衡”的BAT(坦白的講與之抗衡四個字有些自我吹噓了,後面我會說到)

如果你仔細研究BAT三家的歷史,你就會發現,這三家能夠成為今天的樣子,充滿著各種偶然性(這裡加多一句,有人看到這句就以為我在說BAT三家公司都是偶然成功的,並且給了我評論,其實並不是,稍後會有對偶然性之外的必然性的分析,各位稍安勿躁,看完再說)

百度:百度最早只是為新浪,搜狐等提供搜索引擎的,後來才決定自己做,當然,在早期也遇到了谷歌的競爭,那時候谷歌還在國內,百度當時有兩個地方做的很不錯,第一是百度的線下廣告推廣系統,也就是鳳巢,第二是百度的搜索理解,這一點我要多說幾句,當時百度推出一個廣告,叫百度更懂中文,而百度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百度內部有一套評估方法論,說起來也簡單,就是任何一套搜索算法上線之前,都需要由百度的產品經理進行評估,如何評估呢?打開百度,谷歌,搜狗,搜搜等搜索引擎,把某些關鍵詞放進去搜索,然後看哪個搜索引擎搜出來的結果更符合自己的預期,就給評分——這個過程就叫評估。我當年進入百度做移動互聯網的時候,百度的大搜索還在用這種方法,不可否認這種方法在百度早期為百度的產品競爭力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大家知道,搜索結果其實是個時空概念,在一段時間裡,搜索同一個關鍵詞,出來的結果一定是不一樣的。當然,後來百度的好日子到了,谷歌退出了國內,其他幾個搜索不成氣候,百度就大了起來。

騰訊:早期的騰訊完全沒有今天這麼厲害,騰訊的生死線是和MSN的對打那一次。那時候的MSN和QQ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基本上就等於星巴克和滷煮,但凡有些逼格的白領,甚至很多公司,是嚴禁員工使用QQ的,取而代之的,就是使用MSN。當時馬化騰非常緊張,可以說當時騰訊遇到的問題,比李彥宏遇到的嚴重多了。公司和白領不用QQ是什麼概念?就是騰訊花了大力氣培養出來的學生群體,只要一畢業,就再也沒有價值。而騰訊後來是怎麼在和MSN這場競爭中勝出的呢?除了騰訊反應快,重視用戶體驗之外,就是MSN自己作死了。當時微軟中國的總裁還是唐駿,據唐駿自己說,當時他們知道MSN在中國有很多問題,比如安全性,比如功能不夠多(比如沒有QQ秀之類的),而騰訊那邊則是幾天一個新花樣,一週一個新功能的往出搞,唐駿當時也急,就給總部說我們也要開發這樣的功能(我記得是類似於QQ秀吧?),而微軟的架構是,各個國家是沒有對MSN的功能更改權的,也就是說如果要開發新功能,必須美國那邊開發,而美國總部的人,打破腦袋也想不通,為什麼他們用的MSN需要一個可以換衣服的虛擬人物的功能,以及其他一些奇奇怪怪的功能,所以當時MSN中國的狀況是,一些著急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的唐駿們,眼睜睜的看著騰訊在功能上不斷的創新,而自己家的MSN在美國那群老爺們的眼睛裡自命不凡,還以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傲慢不已。當時美國總部甚至逼唐駿到了這個地步:你說你要加這個功能,可以,你說加了這個功能能夠有多少KPI的提升,只要你提的出,並且做得到,我們就加。——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MSN在中國逐漸消亡,真的是逐漸消亡,它是慢慢的,大家不約而同的不用了,這才是最可怕的,一個那麼大的產品,什麼時候大家不用了,都沒人知道。

阿里:阿里巴巴面臨的競爭還好,當時阿里巴巴只是一個toB的電商平臺,讓中國人和外國人在上面做生意的,但是後面阿里推出了淘寶,就不一樣了。淘寶直接面對eBay的競爭,而eBay當時也不是好惹的,直接不允許渠道進行淘寶廣告的推廣,這個時候馬雲團隊做了一個決定和得到了一個幸運,這個決定是,淘寶商家三年內不收服務費,而一個幸運是,得到了一筆錢。不收服務費的淘寶,每天燒很多錢,很快就無以為繼,當時馬雲決定去找錢,幾經輾轉找到了雅虎的總裁楊致遠——戲劇性的一刻就在這裡,當天早晨,本身約楊致遠談借錢的是盛大的陳天橋,而當時陳天橋的總裁也是唐駿,但是不巧的是,那天早晨,陳天橋恰好身體不舒服,沒有見成楊致遠,而楊致遠當時已經向董事會把這筆要投資給中國企業的錢要下來了,楊致遠就問唐駿,如果不投盛大,你建議我們投什麼公司,唐駿想了想,說,阿里。於是這樣,馬雲拿到了一筆救命的錢,延續了淘寶的生命,保證了後來和eBay的競爭。


以上故事,聽起來有演繹的成分,卻都是真事。

或許你會覺得這些事情太過偶然,而且沒有什麼統一性可尋,似乎我的答案也在把他們企業自己的努力給排除掉,恰恰相反,任何一家企業,從來就沒有不努力的,但是BAT這三家公司的崛起的偶然,其實是有那個時代的必然,這個必然就是:中國巨大的市場,以及中英兩個領域,巨大的文化差異。


在中國做了幾年移動互聯網後,2014年-2018年我開始做海外的移動互聯網,這幾年的經歷讓我更深刻的認識了世界的移動互聯網與中國的區別,也理解了為什麼Facebook能夠在全世界開花,卻恰恰在中國無法進入(實際上今天Facebook再回來,也沒他什麼事兒了)


首先,和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出海到海外公司一樣,美國的互聯網公司進入中國,都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本地化的問題。大家不要以為本地化就是把產品的文字翻譯一下就好,由於文化的不同,中國和美國用戶對功能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如此,就需要這種產品在中國進行更改,但是如果一更改,就會出現問題,那就是到底改不改,如果改的話,是美國總部來改,還是中國的團隊來改?如果美國總部來改,必然會出現反應遲緩,不理解需求的問題,但是如果中國團隊來改,那麼改了之後的新功能,要不要和全球的版本一致?一致的話,其他國家的人會很奇怪這樣的功能,如果不一致,那不就是在中國做了一個單獨的版本麼?這個問題如此之大,以至於到現在,都沒有海外互聯網公司在中國解決的很好。

你會問我,那為什麼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在其他國家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好,我告訴你,是因為其他像中國體量的國家,競爭不足,開發人員不足,所以那些地方的人們沒有選擇,只能選擇使用美國互聯網公司按照美國人民的需求開發的產品。我舉兩個國家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印度,2014年到2015年的時候,中國的安卓開發已經如火如荼了,而整個印度,只有2萬個安卓開發人員,如此少的開發人員,連學習移動互聯網產品的基本交互和用戶體驗都不夠,更別說還能在與海外的競爭中開發出有自己特色的互聯網產品了。第二個例子,巴西,在巴西,很多人不是把Facebook當社交工具用,而是當電商平臺用。我們先不管他們怎麼用,這個例子說明了,正是因為這個國家沒有開發實力,所以人們會選擇現有的產品作為自己需求的出發點。

當然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海外大多數地區是英語系國家,或多或少都會說一些英語,所以美國的產品進入這些國家,本身障礙就小很多,但是進入中國天然就存在語言障礙,如果再加上文化,以及基於文化的變化,難度就會增加很多。


其次,中國出現能和美國互聯網公司相“抗衡”的BAT,與其說是抗衡,不如說是在中國這個13億網絡群體上,生長出來的一個個“孤島”互聯網公司。如同美國互聯網公司進不到中國一樣,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出不去。騰訊曾經花重金在印度推廣微信,效果寥寥,百度想在海外做搜索,也無善終,大概成果最好的就是阿里吧,但是大家要注意,阿里的國際化,並不是把淘寶拿到海外這麼簡單,他們也在做買買買的動作,阿里買了東南亞第一的lazada電商平臺,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自身出去,並沒有像亞馬遜那麼容易的原因。

究其因果,其實是一樣的,當我們有了語言,文化這一堵牆,讓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在中國各種水土不服,各種無法適應的同時,我們要去到美國互聯網公司所覆蓋的國家,在這些他們文化上以及語言上沒有障礙的地方,對於我們來說,就是障礙。

而且更難的一件事情是,以前在中國的時候,所謂的本地化,就只是中國一個國家,但是如果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出海,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海外不是一個整體,一個國家,就是一個本地化,而由於先天沒有語言認同點,所以僅僅把中文翻譯成英文,在當地是沒有競爭力的,就拿Facebook和QQ來舉例子,對於印度人來說,用了Facebook,可以關注自己喜歡的美國明星,英國明星,而且語言是通的(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但是用了QQ呢?就算他能找到他認識的中國明星,問題是他也沒法和中國明星聊天啊?(更何況找不到)

所以我們看到,早起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出海,幾乎一水兒的做的都是工具產品,這種不需要人們有太多認同感,拿著手機就能用的產品,比如獵豹清理大師之類的,再早起的時候,確實快速的為這些公司獲取用戶了,問題是,這種用戶來得快走得也快,因為沒有文化認同,沒有用戶積澱,這些產品也就是興起一時而已。


最後,我剛才說的那些,都是過程,都是原因,而不是結果。互聯網公司天然具備壟斷的天賦,所以這道無形的牆,雙方都在努力打破,而我們看到的情況是,最先打破這堵牆的,不是這些可以和美國互聯網公司抗衡的BAT,而是以小米等為首的有“互聯網基因”的手機或者硬件公司。比如在印度,小米,一加等手機倒是有很多人使用。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一個苗頭,這意味著雖然有語言,有文化,有本地化的問題,但問題總是要被解決的,有這麼一些公司,還是在努力解決問題的。


說到這裡似乎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為什麼全世界只有在中國才出現了在體量上能和美國互聯網公司抗衡的公司。這裡稍微做一下解釋:

第一,互聯網公司要能存活,重要要素就基礎設施,這個基礎設施既包括硬件網絡,也包括開發人員。而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早期,整個世界來看,能夠同時滿足網絡硬件環境很好,開發人員很多的國家並不多,在當時世界上,主要以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等為主

第二,而一家互聯網公司要能夠盈利,與用戶基數也是分不開的,而在當時的世界上,既有用戶基數,又有網絡環境,還有開發人員的國家,數來數去就只有美國和中國了。(歐洲原本有機會,但是小國太多,給衝散了)

第三,在前兩個原因下,文化和語言造成了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快速抄襲這一模式可以成功。這點很關鍵,因為如果沒有文化和語言差異,那麼中國即使有這麼大市場,人群,網絡環境,開發人員,那麼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必須做和美國互聯網公司做的方向不一樣,也就是獨立創新。而不抄襲的獨立創新這件事情,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並不擅長。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擅長的是拿別人成型的一條路,但是在本地快速改進,最終擁有自己的優勢——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的創新都變得很奇怪。


所以,回到題主的題目:“世界都被美國的互聯網行業佔領了,為什麼中國卻出了可以與之抗衡的BAT?”,這個原因既不值得我們自豪,也不值得我們妄自菲薄。中國出了偉大的互聯網公司,自然與我們的特殊環境有關,但是僅僅只有特殊環境,沒有這麼多人才以及公司的努力,這些環境最終還是會被打破,我們最終用的還是美國互聯網公司的產品。但同時,我們也不能認為我們有了能與美國抗衡的互聯網公司,我們就在世界上有多厲害,我們的互聯網公司,只是在中國厲害。


認清這個問題,我們才能知道今天中國所有互聯網公司的一個詭異的現狀:互聯網公司,原本應該是最不受地域限制的,最應該率先衝出國門的,可是今天卻變成了幾乎中國最後一個走出國門,甚至很多互聯網公司今天還沒有走出國門。在傳統的老乾媽,辣條,枸杞都一個個成為老外們不斷嘗試的“東方產品”的情況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卻在“閉關鎖國”,這不能不值得我們冷靜的思考:到底是能力上無法走出國門,還是覺得中國的土壤更加舒適,抑或是以開放為自我認知的互聯網公司,骨子裡其實透著封閉?


我是江南沐雨,《眾神聊齋》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