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界都被美国的互联网行业占领了,为什么中国却出了可以与之抗衡的BAT?

胡子说胡


当然现在互联网美国、中国互联网确实是两极,美国是传统互联网时代一直都是行业领军者,中国则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迎来的爆发,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确实是目前除美国之外发展最好的,而且全世界排名前21强的互联网企业里面,美国占据12席,中国占据9席,可以说分庭抗礼,再无其他。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有这么强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可以孕育出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其实主要还是两大类原因,客观上我们有政策庇护,加上人口红利,主观上还是我们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足够优秀。

客观上讲,政策庇护、人口红利是主要原因

  • 政策庇护提供了一个温床环境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强的国内企业庇护政策,海外的科技公司在国内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不能发展,或者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了很多美国的科技巨头来不到中国,比如Google、比如Facebook,即使来到中国市场也要接受非常严格的政策监管,这让国外科技公司在国内发展也是束手束脚,这不适合习惯性放开手脚发展的美国互联网企业。

这一点在中国之外的国家基本上没有这个限制,美国科技公司巨头进入市场以后可以高速发展,很难有对手,但是在中国市场没有了,那么就会有一大堆中国企业冒出来,而且在这块温床上,不用面对海外科技巨头的直接竞争,发展顺风顺水,而且国外成功的商业模式直接可以copy to China,也就是模式创新,减小了破土的成本。我国第一代互联网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等几乎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 人口红利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超级市场

有了政策以后,还得有市场,毫无疑问中国市场是全世界最好的消费市场,至少目前依然是,并且没有之一,毕竟这块市场拥有超过14亿的人口,并且互联网用户超过了8亿,这是一个几乎完美的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意味着互联网企业不愁吃不愁穿,这是独一无二的,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出第二个市场,印度人口足够但是发展不够,美国发展有余,但是市场太小。

主观上讲,就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牛,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牛

任何时候主观原因才是决定因素,而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人在其中占据的比例是最大的,而且是最重要的。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涌现出了马云、李彦宏、马化腾、雷军、王志东、张朝阳、丁磊等等众多的知名企业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又有张一鸣、王兴等等企业家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说一直都有比较出色的企业家出现。这是中国这么多年来互联网一直发展这么好的根本原因,人是核心要素。

除此之外,中国各大高校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互联网人才,这里面包括技术从业者,行业科学家等等众多的优秀人才,可以说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才能保证这些企业有源源不断的生机和动力。

我们有最优秀的企业家,有最优秀的行业从业者,还有优秀的资源,所以中国诞生了一个又一个互联网巨头,虽然目前我们在核心技术领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以百度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已经是世界顶尖,而今日头条、小米的顺利出海,让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更进一步,未来中国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会越来越突出。


本文系悟空问答专稿,未经允许转载必究!

EmacserVimer


关注我,获取更多深度解读


抢占全球市场的说法为时尚早,毕竟在用户体量上还存在明显差距。再者,谷歌、微软、Facebook的全球用户是主体应用的全球用户,而BAT的海外布局,更多的是投资海外同类企业,或者特地做出海外版应用。比如阿里投资了大量海外电商,百度有海外版AI输入法Facemoji、Simeji和AI推荐引擎工具等产品,腾讯也是如此。

而facebook之类的用户本身就是全球用户,可能在语系上占有优势,毕竟BAT主流是国内用户,走向海外市场则选择投资当地平台或者开发英文版应用。


但是BAT的影响力也是在不断扩大,受到国际关注。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7.53亿,阿里凭借手淘,腾讯凭借微信,搭上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快车道,用户数蹭蹭蹭往上涨。

当然,有了智能手机,人们上网的方式更便利,带宽、流量服务也飞速发展,直播、短视频等应用花开遍地,虎牙、映客、拼多多等接连上市,震惊国际互联网市场。

虎牙在纽交所上市,震惊美国人,因为之前国内的互联网产品,都能在美国找到对标产品,但是虎牙没有,美国人可以说是第一次了解到一家即将上市的游戏直播公司。

秀场直播、短视频行业同理,这些都是在国内移动互联网环境中催生出的产品。


美团、共享单车、微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发展优势。不同的国情和国民需求,催生了不同的产品。

而在垂直打法之下,如今仍旧有很多产品在蓬勃发展。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微信,微信连接一切,光是在微信生态中,就有无数产品在野蛮生长。比如云集商城,比如各类垂直的小程序电商,再细分点,为这些已经发展起来的产品提供服务,也能快速发展起来。


我是吴怼怼,虎嗅、36氪、钛媒体、产品经理等专栏作者、前澎湃新闻记者,专注互联网科技文娱解读,更多深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吴怼怼


抗衡?怎么抗衡?技术抗衡还是企业体量抗衡?技术上,BAT里面恐怕就阿里谈的上技术型企业,像百度和腾讯,充其量就是技术应用型企业,百度可以说是广告公司,腾讯可以说是社交加游戏公司,阿里有云计算和量子技术和AI技术的参与,论体量,微软、谷歌、苹果等都是世界性企业,BAT就阿里勉强算,但是亚马逊也不差。其实BAT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用户基数大而已,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口,这个才是真正的优势,再加上国家的政策扶持。

美国的IT技术就好比是造汽车的,中国的IT企业就好比跑客运和物流的,性质不一样。如果美国不给你汽车,你还跑毛线,就算你的物流跑的再牛逼,拉客人流量再多,人家不给你汽车,你照样完蛋,就算中国的IT企业勉强能组装一辆汽车,但是发动机核心还是在别人手里,我这样比喻,就明白中国的IT企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处境。


Findx


1.人口,中国有14亿人口,保证了用户规模。

2.市场,中国是PPP(购买力GDP)最高的国家。

3.文化(主要是语言等等),这点是我国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地方,由于中文和英文是极大差异的语系,外来文化很难在此生存,比如亚马逊中国是可以使用的,但B2C市占率不到1%,eBAY在占尽市场优势的形势下迅速败给淘宝,不接地气是主要原因,外来企业没有甚至没法适应本地的文化,习惯以完善更好的服务。也因为文化这个原因,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京东在东南亚,南亚影响力超过美国巨头,同样也很难在欧美竞争过美国互联网。

这点要排在政策保护之前,即使没有政策保护,长年累月,百度也会胜过谷歌。“鲨鱼在长江斗不过扬子鳄”是真理。

诸君可以见证,时间推移,FANG在欧洲,澳大利亚的影响力也会不断下降,外来永远玩不过本地的。我的互联网巨头在印度,南亚,东南亚,俄罗斯,日韩等地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文化的认同也不可忽视。

4.政策的保护,这极大程度上保证我国互联网的崛起条件。最典型的便是百度和谷歌之争。

5.市场环境,我国资本的繁荣和对互联网的追捧,最典型最成功便是沈南鹏的红杉资本,熊晓鸽的IGG资本。拉不到投资的时代过去了。


 


中国为什么能出现与美国互联网巨头抗衡的BAT?除了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确实抓住了行业发展机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有统一的市场,这个市场是13亿级别,绝对是世界第一。

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应该对13亿国人说一声谢谢!

为什么?我们可以看一看隔壁的邻居三哥。印度是人口大国,2016年统计口径为13.24亿,按1.2%的超高年增长率,人口总数妥妥地超过中国。

然而,印度并没有产生印度的BAT。连印度人自己都很纳闷,拥有和中国差不多的人口,为什么没有诞生印度的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即使诞生一家世界级的互联网巨头,在中国邻居面前也能找回一点面子。

但上帝就是没有给三哥面子。

下面,我们分析三哥家里为什么成了美国互联网巨头的自留地,中国却是BAT当家。

中国网民比印度多

印度移动与互联网协会(IAMAI)发布的《印度互联网报告》2016版显示,截止2016年12月,印度的互联网用户为4.32亿,到2017年6月印度网民数量或将达到4.5-4.65亿。具体见下图:

网民超过4亿,相当于一个多美国,大半个欧洲,两个日本,看起来数字相当吓人。但和中国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3亿是在2011年底,也就是说互联网市场,印度落后中国整整5年。在一年一个样的互联网行业,5年足够差出一个时代。

中国网民不仅人数多,还很勤奋。

纽约的"世界经济论坛"在2011年4月12日发布《2010-2011全球信息技术(IT)报告》,调查显示,45%的中国网民每天或每周都会在互联网上发言,比第三名印度高出13个百分点,是全球最勤奋的。

结果就是上网时长方面,印度也不占优。由于手头没有直接数据证明,就从间接数据分析。

根据eMarketer 发布的数据报告,2017年印度成人用户平均每天在电视上投入的时间为 2 小时 11 分钟,占据所有形式媒体的 55.3%,印度人更多地依靠传统媒体资源获取新闻消息、进行娱乐消遣。

主要通过电视等传统媒体娱乐消遣、获取信息资讯,这在中国至少也要倒推10年,即2008年的主流生活方式。现在的国人基本不看电视、报纸,获取信息大多数是通过互联网。

因此可以推测,中国网民的上网时长是超过(至少是相同)印度的。

互联网市场容量=网民数X上网时长。

我们两个指标都超过邻居三哥,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互联网市场容量,又有谁能盖过印度?

所以,中国是毫无争议的全球第一互联网市场,并在几年前就已获得这一称号。孕育出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自然是合情合理。

现在,中国网民数量已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

由于国内互联网市场的巨大容量,本土公司只要在国内成为巨头,基本就是国际巨头。这几乎已经成为国内企业成长的标准模式,先在国内长大,然后扬帆出海。

比如家电业的海尔、格力和美的;手机业的华为、OPPO、vivo和小米;互联网新生代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等等,放到国际市场都是第一梯队企业。


如果喜欢答案内容,请点赞,谢谢!头条号《魔铁的世界》专注有营养接地气的科技、商业故事,喜欢请点击关注,每日获取新鲜、有态度的资讯。


魔铁的世界


并不是因为bat在互联网产业上有多么厉害,在互联网技术上有多么厉害,在互联网的观念上有多么厉害,而是因为中国这个市场足够大,足够撑起那些巨无霸的企业。而且中国是倾举国之力来培育这些互联网独角兽和巨头,所以说他们能不成功吗?

B在技术上与谷歌相比落后一大截,在整体战略的布局上和公司的管理上也落后谷歌一大截。之所以B能够成功,这还有感谢国内市场的鼎力相助和谷歌的退出中国市场。同时因为B脸皮够厚,第一次推出了破坏搜索公平性的左侧广告,当时谷歌只推出右侧,所以谷歌的收入及盈利能力大幅上涨。

A是唯一一家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企业。至少他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利用支付宝。所以说A的核心就是支付宝,其它都不是。他从来都不是一家技术企业。所谓的云,大数据等等,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T就更不用说了。它是一家成功的产品公司,也不是一家技术公司,它的成功主要来源于游戏和山寨。中国市场成千上万的儿童和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变成了它的利润。

从本质上而言,这三家企业除了中间的那家a以外,其他的都不是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对手。他们的成功主要是依靠中国市场的封闭以及中国市场足够大。


历史麻辣锅


简单总结,有钱,有人(消费的人和干活的人),有市场,有防火墙(行政和文化双重防火墙),互为相关缺一不可,不宜过度夸大某一条。


1、中国有巨大的人口优势,并且当局有一套相对好的防火墙,保证了我们内生市场尽可能不被冲击。互联网,物联网,乃是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典型的边际成本极,低越大越强,越密集成本越低的行业,人口基数大至关重要。


2、中国文化的优势,中国的文化属性保存比较完善,并且有其独特的偏好(比如我们更加注重细节的体验)使得国际巨头早期来国内适应的并不好,被国内企业寄出市场。比如阿里,腾讯都打败了同行业的国际对手。(如果用过国外互联网产品的应该知道,老美的细节体验一塌糊涂。)


3、中国的工程师优势,码农优势。虽然在底层技术上不如美国。但是应用技术上,做的比美国还要好,源源不断的码农功不可没。


4、整个中国经济体量大,发展快,资本充足,对于互联网企业早期投资极其重要。


方烈读财报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像一匹黑马,杀出中国和美国抢占全球市场在看来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日本就是发挥后发优势一举超越英法老牌帝国,所以在我看来除了美国,肯定会有国家通过后发优势追赶美国,为什么是中国,除了后发优势,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历史机遇。中国改革开放之际正好是第四次工业蓬勃发展之际,所以搭上了莫班车,同时使得中国互联网新科技得到发展,为中国互联网科技成长出黑马打下了基础。2.中国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互联网新科技的发展打下了奠定了工业基础,特别是在技术装备和通信网络以及移动互联方面拥有独立的完备产业。3.美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遏制使得中国被迫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消费市场研发实力,使中国的互联网新科技独立完备发展而不受制于美国的制约。4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造就一个成熟的具有相当消费能力的巨大市场以及加大研发投入,使得中国互联网新科技迅猛发展和壮大,进而像一匹黑马一样杀出中国和美国抢占全球市场。


枫落风筝飞


第一,感谢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现在仍然有人时不时的说中外合资不行,没有真正的国有化,其实你错了,所有东西都没有一蹴而就的,没有学习怎么能发展怎么能站到顶端,改革开放以及对外资的开放姿态和优惠政策让中国科技全面开花第二,商人的逐利性,商人都是逐利的,包括技术封锁也好等等等等,在利益的面前都可以让步的,所以,很多科技封锁都会慢慢的有些细枝末节流出来,节省了我们的研究和发展第三,国人的强大,中国为什么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就是中国的底蕴,虽然在以前我们落后挨打,但是除了那段没落的时期,不管再差劲的王朝我们依然是世界霸主,这就是文化的底蕴,一项技术外国可能比较慢,但在中国,中国的山寨技术是很快的,这不是缺点,在技术不行的时候,山寨也是技术的一个体现,加上逐利性第四,时间,不管是互联网的那个领域都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中国本来人口就多,从概率上讲就容易做出成效,加上国家的放开政策,鼓励着商人和科研机构有这种动力前行综上所述:最主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是商人的逐利性以及国人的人才辈出和孜孜不倦的研究。


临窗同饮


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建议我们妄自尊大,从今天的结果推出中国有这个资源有那个资源,所以中国除了可以“与之抗衡”的BAT(坦白的讲与之抗衡四个字有些自我吹嘘了,后面我会说到)

如果你仔细研究BAT三家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这三家能够成为今天的样子,充满着各种偶然性(这里加多一句,有人看到这句就以为我在说BAT三家公司都是偶然成功的,并且给了我评论,其实并不是,稍后会有对偶然性之外的必然性的分析,各位稍安勿躁,看完再说)

百度:百度最早只是为新浪,搜狐等提供搜索引擎的,后来才决定自己做,当然,在早期也遇到了谷歌的竞争,那时候谷歌还在国内,百度当时有两个地方做的很不错,第一是百度的线下广告推广系统,也就是凤巢,第二是百度的搜索理解,这一点我要多说几句,当时百度推出一个广告,叫百度更懂中文,而百度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百度内部有一套评估方法论,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任何一套搜索算法上线之前,都需要由百度的产品经理进行评估,如何评估呢?打开百度,谷歌,搜狗,搜搜等搜索引擎,把某些关键词放进去搜索,然后看哪个搜索引擎搜出来的结果更符合自己的预期,就给评分——这个过程就叫评估。我当年进入百度做移动互联网的时候,百度的大搜索还在用这种方法,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在百度早期为百度的产品竞争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大家知道,搜索结果其实是个时空概念,在一段时间里,搜索同一个关键词,出来的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当然,后来百度的好日子到了,谷歌退出了国内,其他几个搜索不成气候,百度就大了起来。

腾讯:早期的腾讯完全没有今天这么厉害,腾讯的生死线是和MSN的对打那一次。那时候的MSN和QQ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基本上就等于星巴克和卤煮,但凡有些逼格的白领,甚至很多公司,是严禁员工使用QQ的,取而代之的,就是使用MSN。当时马化腾非常紧张,可以说当时腾讯遇到的问题,比李彦宏遇到的严重多了。公司和白领不用QQ是什么概念?就是腾讯花了大力气培养出来的学生群体,只要一毕业,就再也没有价值。而腾讯后来是怎么在和MSN这场竞争中胜出的呢?除了腾讯反应快,重视用户体验之外,就是MSN自己作死了。当时微软中国的总裁还是唐骏,据唐骏自己说,当时他们知道MSN在中国有很多问题,比如安全性,比如功能不够多(比如没有QQ秀之类的),而腾讯那边则是几天一个新花样,一周一个新功能的往出搞,唐骏当时也急,就给总部说我们也要开发这样的功能(我记得是类似于QQ秀吧?),而微软的架构是,各个国家是没有对MSN的功能更改权的,也就是说如果要开发新功能,必须美国那边开发,而美国总部的人,打破脑袋也想不通,为什么他们用的MSN需要一个可以换衣服的虚拟人物的功能,以及其他一些奇奇怪怪的功能,所以当时MSN中国的状况是,一些着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的唐骏们,眼睁睁的看着腾讯在功能上不断的创新,而自己家的MSN在美国那群老爷们的眼睛里自命不凡,还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傲慢不已。当时美国总部甚至逼唐骏到了这个地步:你说你要加这个功能,可以,你说加了这个功能能够有多少KPI的提升,只要你提的出,并且做得到,我们就加。——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MSN在中国逐渐消亡,真的是逐渐消亡,它是慢慢的,大家不约而同的不用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一个那么大的产品,什么时候大家不用了,都没人知道。

阿里:阿里巴巴面临的竞争还好,当时阿里巴巴只是一个toB的电商平台,让中国人和外国人在上面做生意的,但是后面阿里推出了淘宝,就不一样了。淘宝直接面对eBay的竞争,而eBay当时也不是好惹的,直接不允许渠道进行淘宝广告的推广,这个时候马云团队做了一个决定和得到了一个幸运,这个决定是,淘宝商家三年内不收服务费,而一个幸运是,得到了一笔钱。不收服务费的淘宝,每天烧很多钱,很快就无以为继,当时马云决定去找钱,几经辗转找到了雅虎的总裁杨致远——戏剧性的一刻就在这里,当天早晨,本身约杨致远谈借钱的是盛大的陈天桥,而当时陈天桥的总裁也是唐骏,但是不巧的是,那天早晨,陈天桥恰好身体不舒服,没有见成杨致远,而杨致远当时已经向董事会把这笔要投资给中国企业的钱要下来了,杨致远就问唐骏,如果不投盛大,你建议我们投什么公司,唐骏想了想,说,阿里。于是这样,马云拿到了一笔救命的钱,延续了淘宝的生命,保证了后来和eBay的竞争。


以上故事,听起来有演绎的成分,却都是真事。

或许你会觉得这些事情太过偶然,而且没有什么统一性可寻,似乎我的答案也在把他们企业自己的努力给排除掉,恰恰相反,任何一家企业,从来就没有不努力的,但是BAT这三家公司的崛起的偶然,其实是有那个时代的必然,这个必然就是:中国巨大的市场,以及中英两个领域,巨大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做了几年移动互联网后,2014年-2018年我开始做海外的移动互联网,这几年的经历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世界的移动互联网与中国的区别,也理解了为什么Facebook能够在全世界开花,却恰恰在中国无法进入(实际上今天Facebook再回来,也没他什么事儿了)


首先,和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出海到海外公司一样,美国的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地化的问题。大家不要以为本地化就是把产品的文字翻译一下就好,由于文化的不同,中国和美国用户对功能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此,就需要这种产品在中国进行更改,但是如果一更改,就会出现问题,那就是到底改不改,如果改的话,是美国总部来改,还是中国的团队来改?如果美国总部来改,必然会出现反应迟缓,不理解需求的问题,但是如果中国团队来改,那么改了之后的新功能,要不要和全球的版本一致?一致的话,其他国家的人会很奇怪这样的功能,如果不一致,那不就是在中国做了一个单独的版本么?这个问题如此之大,以至于到现在,都没有海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解决的很好。

你会问我,那为什么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在其他国家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好,我告诉你,是因为其他像中国体量的国家,竞争不足,开发人员不足,所以那些地方的人们没有选择,只能选择使用美国互联网公司按照美国人民的需求开发的产品。我举两个国家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印度,2014年到2015年的时候,中国的安卓开发已经如火如荼了,而整个印度,只有2万个安卓开发人员,如此少的开发人员,连学习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基本交互和用户体验都不够,更别说还能在与海外的竞争中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互联网产品了。第二个例子,巴西,在巴西,很多人不是把Facebook当社交工具用,而是当电商平台用。我们先不管他们怎么用,这个例子说明了,正是因为这个国家没有开发实力,所以人们会选择现有的产品作为自己需求的出发点。

当然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海外大多数地区是英语系国家,或多或少都会说一些英语,所以美国的产品进入这些国家,本身障碍就小很多,但是进入中国天然就存在语言障碍,如果再加上文化,以及基于文化的变化,难度就会增加很多。


其次,中国出现能和美国互联网公司相“抗衡”的BAT,与其说是抗衡,不如说是在中国这个13亿网络群体上,生长出来的一个个“孤岛”互联网公司。如同美国互联网公司进不到中国一样,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出不去。腾讯曾经花重金在印度推广微信,效果寥寥,百度想在海外做搜索,也无善终,大概成果最好的就是阿里吧,但是大家要注意,阿里的国际化,并不是把淘宝拿到海外这么简单,他们也在做买买买的动作,阿里买了东南亚第一的lazada电商平台,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自身出去,并没有像亚马逊那么容易的原因。

究其因果,其实是一样的,当我们有了语言,文化这一堵墙,让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各种水土不服,各种无法适应的同时,我们要去到美国互联网公司所覆盖的国家,在这些他们文化上以及语言上没有障碍的地方,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障碍。

而且更难的一件事情是,以前在中国的时候,所谓的本地化,就只是中国一个国家,但是如果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出海,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海外不是一个整体,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本地化,而由于先天没有语言认同点,所以仅仅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在当地是没有竞争力的,就拿Facebook和QQ来举例子,对于印度人来说,用了Facebook,可以关注自己喜欢的美国明星,英国明星,而且语言是通的(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但是用了QQ呢?就算他能找到他认识的中国明星,问题是他也没法和中国明星聊天啊?(更何况找不到)

所以我们看到,早起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出海,几乎一水儿的做的都是工具产品,这种不需要人们有太多认同感,拿着手机就能用的产品,比如猎豹清理大师之类的,再早起的时候,确实快速的为这些公司获取用户了,问题是,这种用户来得快走得也快,因为没有文化认同,没有用户积淀,这些产品也就是兴起一时而已。


最后,我刚才说的那些,都是过程,都是原因,而不是结果。互联网公司天然具备垄断的天赋,所以这道无形的墙,双方都在努力打破,而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最先打破这堵墙的,不是这些可以和美国互联网公司抗衡的BAT,而是以小米等为首的有“互联网基因”的手机或者硬件公司。比如在印度,小米,一加等手机倒是有很多人使用。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一个苗头,这意味着虽然有语言,有文化,有本地化的问题,但问题总是要被解决的,有这么一些公司,还是在努力解决问题的。


说到这里似乎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在中国才出现了在体量上能和美国互联网公司抗衡的公司。这里稍微做一下解释:

第一,互联网公司要能存活,重要要素就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既包括硬件网络,也包括开发人员。而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早期,整个世界来看,能够同时满足网络硬件环境很好,开发人员很多的国家并不多,在当时世界上,主要以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等为主

第二,而一家互联网公司要能够盈利,与用户基数也是分不开的,而在当时的世界上,既有用户基数,又有网络环境,还有开发人员的国家,数来数去就只有美国和中国了。(欧洲原本有机会,但是小国太多,给冲散了)

第三,在前两个原因下,文化和语言造成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快速抄袭这一模式可以成功。这点很关键,因为如果没有文化和语言差异,那么中国即使有这么大市场,人群,网络环境,开发人员,那么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必须做和美国互联网公司做的方向不一样,也就是独立创新。而不抄袭的独立创新这件事情,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并不擅长。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擅长的是拿别人成型的一条路,但是在本地快速改进,最终拥有自己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创新都变得很奇怪。


所以,回到题主的题目:“世界都被美国的互联网行业占领了,为什么中国却出了可以与之抗衡的BAT?”,这个原因既不值得我们自豪,也不值得我们妄自菲薄。中国出了伟大的互联网公司,自然与我们的特殊环境有关,但是仅仅只有特殊环境,没有这么多人才以及公司的努力,这些环境最终还是会被打破,我们最终用的还是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产品。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认为我们有了能与美国抗衡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就在世界上有多厉害,我们的互联网公司,只是在中国厉害。


认清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知道今天中国所有互联网公司的一个诡异的现状:互联网公司,原本应该是最不受地域限制的,最应该率先冲出国门的,可是今天却变成了几乎中国最后一个走出国门,甚至很多互联网公司今天还没有走出国门。在传统的老干妈,辣条,枸杞都一个个成为老外们不断尝试的“东方产品”的情况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却在“闭关锁国”,这不能不值得我们冷静的思考:到底是能力上无法走出国门,还是觉得中国的土壤更加舒适,抑或是以开放为自我认知的互联网公司,骨子里其实透着封闭?


我是江南沐雨,《众神聊斋》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