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的盛行属不属于一种文化入侵?

侯崇飞

我认为,网易作为一个公司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阴阳师作为网易的一款游戏产品必然是要给网易带来创收的,尽管阴阳师是一款日式手游,请来的配音演员的阵容也都是知名的日本动画CV,但这都是针对了特定的玩家群体的需求产生的结果。只能说阴阳师是主要面向喜爱日本ACG文化和声优的玩家群体制作的游戏罢了,并且凭借优秀的人设也吸引了不少该群体之外的玩家。网易也只是针对市场需求制作了一款日本CV配音的日式手游,根本就上升不到文化入侵的高度好嘛!就像开发一款产品,总要针对特定群体并且了解特定群体的需求一样。

而且日本ACG文化的忠实粉丝遍布世界各地,甚至很多欧美国家的人也是日本ACG文化的爱好者,因此这就更谈不上文化入侵了。所以日本动画在国内的盛行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本身的因素:例如符合青少年心理需求,以及优秀的剧情和故事等等。包括很多优秀的国产动画也伴随着我们这一代长大,然而现在在电视上根本看不到了。真正实现文化入侵需要涉及到很多方面,而我们引进的日本动画只是文化产品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仅仅因为日本动画作品的盛行就谈到文化入侵,未免有点危言耸听了~毕竟现在国内还不停的引进外国电影进入院线,在当今这个世界的我们要想完全不接触国外的文化盒文化产品是不太可能的,总要对外界有所了解吧。

所以老铁,你想的有点多了。未来我们国家也会有层出不穷的优秀作品并且为世界所知,国外的观众喜爱我们的作品的话,你会称为文化入侵吗?我相信不会的。

17


无名修仙组织

首先说结论:是,简直是再明显不过的答案。

其实我一直觉得,“文化入侵”这几个字并不属于贬义词。因为文化本身就具有传播性,如果是影响力大的文化,那么必然会对接触者产生深刻的影响。

以日漫为例,点进来的各位可以想想,你们在说到日本时,是否立刻就能够想到什么海边、庙会、学园祭之类的东西?这些就是日本动漫带给大家的“洗脑”了。现在国内有不少动漫迷特别痴迷日本,觉得有生之年砸锅卖铁都要去,甚至于有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去学啥,也要坚持哪怕辞职不干了,都要到日本留个学。更极端一点的,有些中二还会为二战日军唱赞歌,没事儿穿着鬼子服去COS现场,这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单纯扣帽子,说什么汉奸之类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什么方式,用我们的文化去入侵别人。想想看,日本当年就是受到了中华文化入侵的,至今还在使用汉字,可见一斑。而美国的娱乐文化也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美式英雄的电影票房每次都能大卖,说实话,美国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跟中国的集体意识观念是完全相悖的,但架不住人家就是好看,所以你根本扛不住。

中国目前为止的文化输出,往往都太过于“高大上”。动不动就是一堆人在那儿京剧变脸,或者打太极之类的。要么就是什么孔子学院。虽然官媒吹嘘这些文化传播影响很大,老外都叫“CHINA GOOD”,但是对大多数老外而言,这种宣传是没有卵用的,无非是中国的领导自己满意罢了。因为对他们构不成吸引力。你再怎么变脸,效果也比不上李小龙跟成龙打斗的精彩,比不上日漫当中旗袍的诱惑。甚至于还不如熊猫的影响力。

这也是我一直希望国漫能够崛起的原因。动漫本身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传播本国的思想跟文化,而且往往是从“娃娃抓起”的。真心希望国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即便高大上,也要等到先入侵到老外的脑子里,再去让他们自己过来寻求高大上。这对中国形象的传播也是极具意义的。


三叔侃侃

属于。



虽然我喜欢看动日漫,看国漫,虽然我也不想这么承认,但真的是这样的,文化入侵。

先来看文化入侵的含义:

文化入侵顾名思义即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看到这里,相信我们都明白了吧?文化入侵是让人们思想和文化发生改变,以至于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一,思想如何改变?



1,日漫的受众观众差不多都是全年龄,所以他们考虑了自己国家动漫的深度。以夏目友人帐为例,这部动漫确实真的不错,但这类动画看多了就会对日本的祭祀,神之类的感兴趣,而且想去日本实地参观,更有甚者,开始想到日本的靖国神社,觉得它开始有意思,而不是日本对战争的不思悔改。这,已经开始完全颠倒黑白了。

这是日漫让动漫爱好者对历史客观事件的误导。



2,日本动漫流行姐弟恋,母子恋,父女恋,可见日本这个国家是默认这些行为的,但我们国家对这些伦理事件是不能容忍的。可是看多了日漫,如果没有自主的分辨力的话,孩子们是很容易模仿这些动画行为的。

这是日漫让一部分动漫爱好者对生活伦理的误导。

二,日漫文化如何入侵?



1,主动学习。由于日漫的日趋强大,看日漫的人数在增多,所以翻译日漫开始变得有利可图。于是一部分人开始学习主动日语,为赚钱而努力。因为会了,所以也会自然而然的接触和学习日本更多的文化,是不是时间久了,思想会变得和日本人差不多,成为一个中国式的日本人了呢?

百分之九十九的日漫都是日语,所以观看者在看多了一句台词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学会了。欧亚粟米(晚安),刚把路(加油),偶哈有(早安),某豆(但是),三三(老师)……

当然学习日语只是其一,贩卖日本商品也在不经意间流行。


(我不代言手机的,只是为了说明内容( •̥́ ˍ •̀ू ))

2,画面冲击,造成向往知心。日漫的画风太强了,也太美了,所以看到一些美的画面,动漫迷们就会忍不住的问这是什么,并且开始查阅资料,甚至想整到这种东西。如果没有买到,那么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去日本,整一个。从而带动日本经济发展,为日本GDP坐了贡献,让它更加有钱买枪支弹药了。



三,国漫当自强。

我们这里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素材来制作动画,不觉得可笑吗?行,历史题材太单一,那完全可以制作别的类型啊,网络小说那么强,可以改编啊。画质不行,可以学啊,如果不努力,那么动漫迷们肯定就会去看别的,日漫是首当其冲,低龄漫迷如果有部分不知道如何理智去看,天长日久,那么肯定容易被日漫思想引导,造成三观错位,从而误入歧途。

所以,国漫担当的不仅仅是振兴国漫曾经辉煌的使命,更是对部分动漫爱好者,思想拯救的使命。

国漫,加油!

最后放一张我大秦时明月的美图镇楼。


文艺筱简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情况下才会被入侵”。

1、侵略之心,人皆有之。

人类社群发展到一定时期,总有资源开始短缺、野心难以满足的时候,这个时候,社群内的人就会将目光移向社群之外,企图寻找新大陆、新市场。这种心态,不止日本,在任何族群,都是一样的,不然怎么会有麦哲伦的环球旅行呢?怎么会有秦始皇的一统中原呢?怎么会有现在各国的外贸和全球一体化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侵略他人的心(不全指武力入侵哈),谁都有。

2、人皆有之不是关键,关键是能否成功?

春秋战国,想一统天下的诸侯层出不穷,而实现这个远大理想的,唯秦始皇一人。所以有贼心没用,还要有贼胆、有贼的实力和运气。同时也说明:没成功的,不等于没有过那个贼胆。

3、比对方为什么能成功更值得研究的是:你为什么被入侵?!

结论就一个:因为你落后了。

所以,如果在法庭上,“日本动漫的盛行属不属于一种文化入侵”这样的问题,根本属于伪问题,甚至是属于违规的“错误诱导性提问”。


九九奇数

是,当然你可以抵制日货,或者把任何与“日本”扯上一点关系的人称作汉奸。

如果你没有那么偏激,那就请往下看。

首先,阴阳师的原产地是中国,无论是这个游戏还是这个职业。想看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要去日本,正宗的咏春拳在德国,这本身就是中原文化传过去的东西,现在却被看成“文化入侵”。入侵这两个字用的很好,圈起来,可以用来戳我们的脊梁骨。

第二,这款游戏中的“日化元素”。首先是无可辩驳的,日语。阿,纯粹的日语,这游戏里的配音貌似一句汉语都没有,除了拟声词。文化入侵……?可我一句都没听懂啊,也没人逼我学日语,我也不准备学。

综上,文化入侵是文化入侵,玩家玩的是游戏质量和游戏黏度。垃圾的游戏无论你怎么抹黑别人,你的也没人玩。


狂耍大宝剑

虽然作为一个长期被二次元和很多网络游戏洗脑的人,但是不得不说的喵,这种问题的焦点并不是争议所谓的文化入侵和是否需要警惕文化入侵,而是:固有的历史与政治观念在新文化的冲击下是否会发生逆转的改变,以至于影响国家运行偏离原有轨道。如同题主所写的问题描述「要知道我以前对日本军队和政府都是抱仇视态度的,尤其在钓鱼岛问题发生之后,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对吧,一定想的是文化入侵之后带来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文化入侵这个过程,虽然本喵不是很想在这种话题下谈什么政治的说,但是泥萌大概都是这样想的,否则提这种概念本身没有意义的说。

特别是类比于美国文化入侵可能并不合适。

提一个政治心理学的办法,如果需要调查的话,可以考虑调查动漫爱好者的identity politics,即认同政治倾向,以证明这种文化入侵是否产生了绝对的影响和效果,之所以不去讨论民族认同是因为民族认同概念太过于宽泛以至于有很大的遮蔽性进而很可能导致偏差,而不讨论文化认同是因为文化是多维度的事情,认同文化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性,只是说是否带来潜在的影响,而影响又归根于认同政治上。

不得不说的喵~文化入侵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除过在宗教和教育上,其它领域的文化入侵的例证并不算完全充分。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给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答案,无论举出什么样的例子,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宗教和教育在塑造每一个个体即人的价值观倾向上有先天的优势,且潜移默化的服务于政治,所以identity politics有很强的影响能力。但是娱乐产品呢,比如说动漫是否有相同的效果,的确不好说的喵。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或多或少会有影响。所以有时候也会用文化交流或者融合来替代这种说法,以缓和一些语言上的矛盾。

在倾听别人看法的时候,很多人给本喵都会举出好莱坞的例子,就如题主也如此写道,有的答主也提到法国通过“文化例外”来去美国化,为此以此来类比一下日本动漫,但是这个事情往往成为了孤证,美国对外输出文化归根不在于如何设计文化入侵,而是在完成公共外交这个理念,那么来说输出文化反而成为了工具,这与日本动漫进入中国市场可能并一样。


雨泪星晴

文化入侵?呵呵了。这个概念早就没必要再提了,多少人看美剧,多少人看韩剧,多少人看动漫,小时候玩的游戏,从俄罗斯方块到玛丽兄弟,从拳皇到恐龙快打,从CS到魔兽世界,我们的思想早就文化入侵了。中国在全世界办孔子学院,算不算文化入侵,还珠格格都能翻译成外语出口外国,中国电视剧在多少国家热播,为什么外国叫兼容并蓄,换了我们就文化入侵了。再说不知道谁入侵谁,日本有多少三国题材的动漫和游戏,我倒是觉得是中国文化入侵了日本,像阴阳师这样的游戏也是同理,只不过他们改成了日本阴阳师,其实怎么都脱离不了中国的影子,知不知道里面还有黑白无常,有孟婆,般若等人物,日本人都能接受,试想我们如果做了阴阳师这个游戏会有卑弥呼大蛇这些日本妖怪吗?真正的文化入侵是,我们必须学英语,并且一个国学专业,英语考不过不能上研究生博士,评职称要职称英语,英语对我们来说真的这么重要吗?学外语,并且把英语当做最重要的技能是多可笑,多少研究生考试根本不考语文,反而必考英语,这是为什么?为高水平人才有朝一日加入其他国籍提供必要的语言培训?呵呵,还真是用心良苦啊。


阿猫大校

《阴阳师》能火并不是因为它的和风,而是因为它的剧情、画面、玩法都做的不错,国内和风游戏盛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然而和风只是个噱头,游戏质量上不去照样不火。而且《阴阳师》对外宣传是和风游戏,但并非如此,其中掺杂了不少其他元素。准确点说,《阴阳师》算是个以和风为主的东方题材游戏

​和风游戏中做的不错的还是有的,比如《胧村正》,然而听说过的又有多少呢?这可是纯和风游戏。


​关于问答中提出的日本动漫盛行属不属于一种文化入侵。我觉得属于,不止日本动漫,韩国歌舞、韩剧、好莱坞电影、美剧、日剧等我觉得都是一种文化入侵。但那又如何!中华民族何时怕过文化入侵,对别人来说属于文化入侵,对我们来说属于包容学习。我们包容他们说明他们有借鉴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从而创造出更好的。当然当包容学习这些东西害大于利时,就要果断放弃和禁止。比如前段时间的限韩令。

对别的方面理解不多,不敢断言,但对于动漫,我却有着迷之自信。日漫最盛行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漫已经从日漫学习到不少东西,现在国漫进步之大令人震惊,火到国外的动漫不再只有日漫,美漫了!以后该轮到国漫进行“文化入侵”的时代了!不出五年国漫将彻底为自己正名!国漫一直需要的不是崛起而是王者归来!

推荐以下几部国漫

那年那兔那些事


疯味英雄​


黑白无双​
双月之城​

​​​​超神学院


cpz1

我玩游戏只看游戏本身的可玩性,对是什么风格的不在意,阴阳师他的御魂,觉醒,技能系统比较其他游戏无上限转身,无上限装备精炼,无上限技能强化好得多。游戏需要多元,需要很大的随机性才能发展,对于同样剧情一成不变的任务,只有充值才能保证战力,你不觉得阴阳师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么,当然阴阳师也有不足之处,太伤身体。对于其他日系如崩坏,2就完全没有3的可玩性高,这是游戏系统本身的原因,并不是风格的原因,再说X战娘,我也曾经涉猎,一打6,红色英雄只要一个,其他的按我看来只需要画成猫猫狗狗就可以了,因为没人在意了,我想这已经违背了制作人的初衷。所以游戏人制作一个游戏角色,材料甚至场景,都不要让他慢慢的失去作用,无论是10级50级100级,都要让人无时无刻都考虑这个设置有什么深意,有什么特别的玩法,这个角色有什么特殊的位置,我认为随机化,多元化将是未来游戏趋势。没游戏玩的朋友我推荐最近玩的几款游戏:策略英雄,不思议迷宫,符文重生,江湖风云录,祝大家玩的愉快


天意910188419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如甲乙两个人争论一个问题。甲乙同是高中生,甲可以指出乙观点中的错误,乙同样可以指出甲的错误,他们两者可以参考彼此向正确的答案前进。可是如果甲是高中生,乙是小学生。两者知识不对等,那么乙只能全听甲的!当然乙也可以不参考甲,继续坚持自己的幼稚的想法。文化同样如此,各国人民彼此交流时,自然而然会去选择那些更加优秀的思想,而不是那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所以两种文化存在的关系,而取舍却在经历两种文化的人。

因此一个没有自己的活力、不能符合时代的文化,不需要别人来入侵,内部自己就会崩坏。也只有没有自我信心的文化才害怕别的文化的挑战,因为它就如小学生一样,知识存在巨大的弱点,会害怕被一一揭露出来。人们会如何选择?你说这算是入侵么?

文化交流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出现竞争,人们自然会选择好的一方!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学习优秀的文化,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文化,增强竞争力,成为被人们选择的一方。而不是找文化入侵的借口,来惧怕文化交流,害怕与其他文化竞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