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恒星计划戴森球理论,真的有拿恒星当电池的疯狂设想么?

用户63911725508


“戴森球”的想法由来已久,甚至现在天文学上某些恒星的奇怪现象也被“归功”于外星智慧生命的戴森球上。但实际想象一下,“戴森球”这种巨大而又疯狂的装置真的值得去建造吗?今天我们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一番畅想,来讨论讨论这个可行性。有建议或者意见的童鞋们欢迎留言交流。

首先,假如人类真的有建造戴森球的实力了,那一定已经成功掌握可控热核反应了。否则单单依靠化石燃料和原料稀缺的可控核裂变根本不可能完成这种大工程。而可控核聚变已经掌握了,聚变原材料也根本不会稀缺,人类还会花费巨大的价值去专门建造一个恒星级别的太阳能收集器吗?个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这就好像一个人已经拥有了一个精度极高的钟表,而他还在那设计自己的沙漏,不断提高沙漏的精度。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其次,要建造一个包裹整个太阳的壳状物体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让其每一部分都受到同样的一个速度以使其向心力可以与引力相抵消。而单纯依靠材料支撑的话,很抱歉,目前还没有哪种材料有这本事,哪怕比钢铁强百倍千倍万倍也不可能撑住的。因此即使要建造也要造成一个或者多个环状或者片状物体。这就和戴森球的想法有一定的差距了。

再者而言,材料哪里来?戴森球必须建造在距离太阳有一定距离的位置。我们建造一个戴森球,可能需要拆掉半个水星,如果距离再远一点的话可能整个水星都不一定够。当然了这个只是我的个人想法,没有进行过计算。除此之外太阳公公的脾气也不是那么好。如果时不时来一场耀斑之类的,这些设备很容易损坏的。维护保养也是很麻烦的事情,万一影响使用耽误了大事才是麻烦。在需要的地方搞几个“人造太阳”不是更好吗?方便、安静、还听话。何必那么麻烦?

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戴森球”还有很多的毛病。当然这些毛病不是不能解决的,但一旦人类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了,那戴森球似乎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此个人认为搞“恒星级的电池”这种想法应该不是那么必要。

其实人类已经有“戴森球”的实际运用了。我们平时见到的太阳能电池板不就是一个个戴森球的小组成部分吗?只不过它们可能永远也不会把整个太阳包裹起来。

也许很远的将来,人类已经发展到很高级的地步,那时,某位成员可能会偶尔想起他们的祖先曾经有过一个包围整个恒星的“幼稚”设想,然后通过暗物质等我们现在不了解的物质或技术方法去搞一个戴森球出来,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新手上路,给个关注呗~


张家小智儿


戴森球理论虽然是1960年提出的,但科学家发现疑似戴森球的天体就在前几年,这就是KIC 8462852恒星系统。KIC 8462852位于1480光年之外,科学家发现该系统的光变曲线有点问题,遮挡率达到恒星面积的五分之一,这暗示一个巨大的天体遮挡了这颗恒星,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目前戴森球比较符合这个理论。因此题目中所问的,人类恒星计划戴森球理论,其实是错误的说法,人类没有所谓的戴森球计划,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可能实现。

戴森球是将整颗恒星包裹起来,要在太阳周围1亿公里建造一个壳,把太阳关起来,显然人类的技术远远不够,即便是数千年之后的人类,也不可能实现。拿恒星当电池的疯狂设想目前仅仅是理论上,而且很可能不切实际,耶鲁大学科学家Tabetha Boyajian曾经一度认为KIC 8462852的问题是仪器观测上的错误,该现象发现于2011年,在此后4年的观测中,每次遮挡有着明显的周期性,遮挡时间从5到80天不等。因此天文学家猜测这里可能有一个较大的轨道碎片,或者是一颗巨大的彗星抵达近日点,或者是一个大质量天体分裂之后的残骸。最不可能是就是戴森球,因为建造戴森球所花的能量可能更多。寻找戴森球的观测目前也仅有此例,距离我们也仅为1480光年,算是太阳系的邻居了,处于银河系之内,如果有一个如此顶尖的文明在太阳系附近,他们早就知道太阳系和地球的存在了。


太空伊卡洛斯


戴森球理论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恒星能量汲取理论,一个庞大的戴森球直接可能达到数亿公里,相当于在恒星周围建造一个建筑。如此庞大的建筑估计要拆掉至少一颗行星,将其变成建造戴森球的材料。

但戴森可不考虑如何建造这么庞大结构,只设想了宇宙中可能存在这样的人造结构,包裹恒星开采恒星能是一种极佳的途径。弗里曼-戴森认为,完全包围恒星可获得绝大多数的恒星能量,这对能源需求不断上升的高级文明而言显得非常必要。换而言之,如果哪个文明有足够的技术去拆掉行星,再建造戴森球,那么其工程是相当庞大的。估计在建造整个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已经超过了以后能够获得的能量。戴森的设想虽然有点意思,但有点不切实际,能够拆解一颗行星的文明难道还没有解决能量问题?由于人类目前只认识到核聚变的能量,对于其他能量形式一窍不通,这才有了戴森球这样古怪的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戴森球理论不是人类的恒星计划,而是构想中外星文明可能使用到的轨道建筑,拿恒星当电池的疯狂设想目前也仅仅停留在科幻小说阶段,现实中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人类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组装了一个100米宽度的国际空间站已经花了1000亿美元,可想而知要建造一个直径数亿公里的建筑要花多少钱。戴森球理论被认为是从人类角度出发,能够理解的最高端能量形式,但可能不是真的。


川陀太空问答


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种设想,利用直径2亿公里的球壳体包裹恒星,近距离摄取利用恒星释放的能量。

就目前来说,人类所利用的能源形式大都离不开太阳,化石能源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潮汐能源来源于水体的流动,也还是离不开太阳,太阳能、风能也是如此。只有核裂变是利用元素的裂变产热,但是效率较低,大约不到40%,太阳能、风能更不必说。因为人类发展的需要,化石能源渐渐难以供应人类的消耗,由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可替代的能源,其中可控核聚变是最高效并且清洁的能源之一。

然而目前的人类科技还难以控制核聚变的反应速率,实验室内最多进行120秒左右,无法作为稳定的能源供给设备。而太阳作为恒星却在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着能量,奈何也不能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电站等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也并不很低。而在太阳附近建造人工天体收集能源,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建造成本也是人类不能承受的。

要包裹恒星,至少需要建造一个超过恒星表面积数倍的壳体,仅仅是如此就需要拆掉成百上千的岩石行星,是人类不能想象的繁杂工程,因为引力的关系,戴森球的材料必须经过特殊处理,能够承受恒星的引力而不断裂崩溃,要知道大型天体在宇宙中都是以球形存在,戴森球可能也不例外,巨大的质量能够是其自身崩溃坍塌,这样看来拆行星建造也不行。需要用到人类尚不能理解或制造的超强度、超耐高温的材料,还得实现对恒星能量的吸收转化,怎么看都是一个巨大的脑洞,在人类对恒星的观测过程中,也从没有发现这样的玩意儿。


来看世界呀


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实际上是对能源的一部利用史,每当人类发现一种新的能源方式,人类的发展实际上就大大地跨进了一步。原始人学会了使用火,极大地促进了智能的发展;人类发现石油到利用石油,即生化能源,使人类进入内燃机时代;核能的发现,促使人类进入了核时代,但人类现在还只能控制核裂变,受限于铀类重元素的稀缺,人类还不能摆脱能源危机,一旦可控核聚变(氢弹作为一种强烈释放能源的方式,也算可控,但只能用于破坏)技术取得突破,人类即可宣布能源免费时代的来临,因为宇宙中最不缺的就是氢氦类轻元素。这时,人类应该考虑的是用这些能源做什么?如果人类还没有发明高效率的能质转换技术(即有了能源,怎么造人类想要的物质),是不可能去建造戴森球的,恒星作为最大的核聚变工厂,释放的能源是极其巨大的。而现在“暗物质”“暗能源”问题的发现,也暗示着新的能源方式的可能,一旦这个问题解决,极大的可能,人类已经看不上核能的能源密度了,那时也更不可能去建戴森球了!


记忆法教练


我倒是建议人类,尤其是中国人严肃的考虑一下,制定从现在开始未来1000年,在太阳系用戴森球机器围绕太阳的计划。一个文明一旦制定了宏伟的改造本恒星系的计划,并持之以恒的千百年努力着去实践这个“超级科幻计划”,那这个文明将会拥有一个震古烁今的未来。。。


麦德英xinzhou_983


恒星的能量就是核聚变能量,我们现在已经在进行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具有很大的技术优势的,可控核聚变肯定可以常态化实现,等于人造小太阳了,对能量的利用装置也就是缩小版的戴森球。人类文明向二级文明迈进初期根本用不到太阳这么巨大的能量,木星土星外面做空间站,聚变原料多的是,等向三级文明迈进时,要进行空间折叠必然需要巨大的能量,到时候肯定会需要用到恒星的能量,甚至太阳的能量都不一定够。想想多么巨大的能量啊,想要啥就变啥,真正的共产主义吧。


海哥掌舵


我认为是可能的,但是前些日子媒体所说的发现某恒星亮度骤降,怀疑是泰森球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看泰森球的定义,100%利用恒星的能量,如果是100%的话,怎么可能还会有光能流出,被人类观测到,那应该是直接消失才对。


有个孩子叫菱曦


看过介绍这个戴森球的文章,感觉很狭义。相比宇宙人类确实太渺小,哪怕是一颗恒心对我们来说也太过巨大了。这个戴森球理论上能获得足够多的能源,实际上如果有能力造出这个球的时候,恒星的能量未必能满足制造者的需求了。纯粹个人见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