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也是很有學問 簡單給你介紹

醫生會碰到很多患者諮詢中藥到底該什麼時間喝,實際上,這完全要看患者的病情而定。翻閱醫學書籍,有極個別的患者對某類藥物過敏。就會發現經常有過敏的報道,這雖然是非常少的情況,如同西藥的麻醉劑,一定是有一定的比例的人過敏的這個是藥物的特點,但是也不能不注意,所以,建議每個人在喝藥的時候,第一副藥,一定要試探著喝,比如原本應該喝一碗,第一次喝三分之一碗,然後觀察一下是否過敏,如果沒有問題,再喝剩下的三分之二,如果再沒有問題,依照正常的計量喝,這是每個喝藥的人都要注意的,尤其是藥物裡面有昆蟲類藥物的時候,通常每個患者都作此提示。因為有很多人對異體蛋白過敏,所以尤其要做出特別提示。

喝中藥也是很有學問 簡單給你介紹

喝中藥講究的早飯前,一般情況下。晚飯後,但是這只是一般原則。中醫認為,如果服用的補益類的中藥,尤其是入腎經的中藥,那麼最好是飯前服用,這樣藥力可以直入下焦,如果服用的治療上焦疾病的藥物,則最好在飯後服用,這樣療效更好。

喝中藥也是很有學問 簡單給你介紹

比如有的患者一服用中藥就感覺胃口不舒服,但是服藥的時間也還要根據患者自己的體會來調整。那麼就可以在飯後服用,以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安慰,一般不建議飯後馬上服藥,最好是半個小時以後再服。

中醫還總結出了一些比較實用的服藥方法,臨床中。比方,補陽的藥物最好在早晨或者上午服用,這樣可以藉助人體上午陽氣的生髮,來使藥物起到更大的作用;補陰的藥物可以在下午或者晚上服用,因為人體晚上陰氣用事。而安神的藥物則最好在晚上睡覺前服用,這樣療效更好。

還有依照人體經氣旺衰來服用藥物的方法,另外。比如清代醫家葉天士就說:腎經藥,侵晨服”因為激進中醫認為清晨是腎經最弱的時辰,這個時候補腎則事半功倍;而去心火的藥物則最好在中午午時服用,因為這時心經當令,可以使藥物直折心火;補脾的藥物可以在黃昏服用,因為此時脾胃的經氣最弱,則補益效果較好。中醫服藥時還講究根據患者的情況來調整服藥方法,同時。比如患者服用的瀉下的藥物,那麼就要看患者瀉下的情況,如果患者的大便不瀉,那麼就要繼續服用,如果瀉了那就要及時調整用量,中醫經典《傷寒論》中就規定服用大承氣湯,如果患者瀉了那就要“止後服”就是不要再服了否則會損傷人體正氣。

喝中藥也是很有學問 簡單給你介紹

卻並不能依照一天兩次那麼服用,而有些藥物。比如病情緊急了那麼就需要頻服,古代醫書中經常記載此時要大鍋熬藥,隨時頻服;而對於像治療咳嗽或者咽喉等疾病,則最好的服藥方式是小口頻呷,也就是小口喝,然後在嘴裡含一會兒,再慢慢地嚥下去。

服用中藥時的飲食禁忌也很關鍵,另外。如果處置得好,甚至可以協助中藥增強療效,比方《傷寒論》中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桂枝湯,張仲景就讓患者在喝完藥後,再喝一些熱稀粥,這樣可以協助人體生髮胃氣,祛邪外出。所以,服用中藥以後最好是清淡飲食,切忌膏梁厚味,大魚大肉,因為這些因素會影響藥物的吸收,而常喝一些小米粥、山藥粥等則可以協助人體的胃氣迅速恢復。

喝中藥也是很有學問 簡單給你介紹

最多需關注的就是:中藥和西藥是否可以同時服用的問題。其實,中藥裡的某些成份會和西藥發生化學反應,如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鐵製劑、治療消化不良的酶製劑、含有氨基比林等成分的解熱鎮痛劑、某些治療心臟病的藥物如洋地黃製劑等,就不能與中藥同時服用,因為這些成份容易同某些中藥裡的鞣質發生反應,影響療效,甚至發生有害物質。由於每味中藥都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的化學成份,具體會與哪些西藥發生反應,現在還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建議是中西藥最好是分開一個小時以上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