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成祥e谈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皇位的传承都是“父位子传”。不过,1000多年前的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很特殊。

他去世前,两个儿子赵德昭(26岁)和赵德芳(17岁),都已成年;可继位的却是他的三弟赵光义,即宋太宗!

那么,是什么事让赵匡胤违背皇位继承传统,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呢?有书君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可能性最大。

一、由于“金匮之盟”的出现。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即赵光义继位的第六年,他突然在朝廷中首次正式公开了“金匮之盟”。

说哥哥赵匡胤之所以传位给自己,是因为母亲昭宪太后杜氏临终前,要求赵匡胤这么做的,还让他们兄弟约誓了,大臣赵普也参与了整个过程。

关于金匮之盟的说法是这样的:昭宪太后杜氏临终前,叫时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的赵普进宫写遗命。

告诫宋太祖赵匡胤要吸取后周恭帝柴宗训因年幼(被宋太祖逼迫退位时仅8岁)失国的教训,百岁后将皇位传给三弟赵光义。

宋太祖哭着答应了,昭宪太后杜氏让赵普写了约誓书,并藏在金匮中,秘密保存在皇宫里。

虽然朝臣们对“金匮之盟”的突然出现很震惊,但还是慢慢接受了它。

太宗继位已是定局,而“金匮之盟”的出现,有效的遏止了各种关于太宗篡位的传言,让赵光义继承哥哥赵匡胤的皇位,从此有了权威依据。

杜太后去世时,正是大宋刚刚开国第二年,赵匡胤时年35岁,幸存的两个儿子,二儿子赵德昭11岁,四儿子赵德芳才3岁。

如果这个时候赵匡胤有个三长两短,皇位传给两个儿子中的一个,确实都会有“主少国疑”的隐忧。

而时年23岁的三弟赵光义,从巩固大宋江山的角度来说,继承赵匡胤的皇位,的确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因此,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考虑,杜太后跟儿子订立金匮之盟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二、赵匡胤心里对皇位继承者的综合考量。

截止到宋太祖死时,他只有两个儿子。

当时他的小儿子赵德芳根本没有成年。二儿子赵德昭“成年”了——25岁。但是五代乱世的政治角逐中,25岁依然是被视为幼稚而缺少历练的。

关于这点,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后唐庄宗李存勖,少年就从军历练,24岁即王位,还因为“年少”而被议论呢。李存瑁之能干,赵德昭根本没法比。自己儿子几斤几两,太祖心里是很清楚的。

太平盛世,25岁算得上是成年储君了。可是对于五代那个乱世,赵德昭的年纪依然太过稚嫩。

太祖的心里,第一位是要保全赵家的荣华富贵,保住赵德昭的性命,而不是把他往帝位上一推,然后像李存勖,李克宁那样叔侄相残争个你死我活。

还有,太祖和太宗的兄弟关系可能是真的非常好。在太祖的眼里,也许太宗赵光义才是那个他心目中最信任,也最能够肩负起整个江山社稷的继承人。

毕竟陈桥兵变中,弟弟赵光义全力以赴将他推上了皇位,功不可没。

他是真心实意地想传位给弟弟。因为他很清楚,没有整个赵家的荣华富贵,德昭德芳的富贵也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了。

当然,太祖也未必完全想不到太宗会有私心,将来会把皇位传给他自己的儿子。

但综合考量,他还是觉得,即便有这个隐患,还是传弟更为稳妥,因为对整个赵家更为有利。

三、太监“放水”定大局

关于这种可能性,得从年轻的宋皇后说起。宋氏是赵匡胤的第三位皇后。两人相差25岁,属于典型的老夫少妻,但夫妻二人恩爱无比。

赵匡胤去世时,宋皇后才25岁,也没有孩子。

由于太祖是猝亡,没来得及留下任何话。而宋皇后是守在太祖身边的。如果不出意外,皇位继承人可以说,宋皇后说谁就是谁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她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据说,宋皇后当时想要选择的候任皇帝,是赵匡胤的四子,时年17岁的赵德芳。

从宋皇后的角度来看,她的选择很好理解。首先她肯定要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人,来做下一任大宋皇帝。

而丈夫赵匡胤的三弟赵光义,比宋皇后还大13岁,有一套自己的班底,根本就不可能为她所控制。

同样,如果比自己还大1岁的继子赵德昭继位,肯定也不会照顾这个一向没啥感情的小继母。

而宋皇后刚刚入主东宫时,赵德芳才9岁,宋皇后理所当然会承担起继母的责任。再加上宋皇后一直没有孩子,平时就有抚育之情的赵德芳,自然就成了她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本来,宋皇后以为,王继恩是丈夫赵匡胤在世时很信任的太监,交给他办事应该比较靠谱。

可这个王继恩一出宫就把宋皇后出卖了,他根本就没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奔赵光义府上去了。

不得不说,赵光义的确非常具备做皇帝的政治素养。他一直在悄悄为继位做着准备,朝中上下都有自己的亲信。

其中,王继恩也早已被他收买为心腹了。

就这样,太监王继恩临门一脚起了决定性作用,力促赵光义继承了哥哥的皇位。

总之,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赵匡胤最终将皇位传给了弟弟。

尽管后世对于宋太宗继位一直多有诟病。但在当时,太宗继位的确是最合情合理的一种选择。

因为,这首先显示了宋太祖顺应母命,践行孝道;再则,有效避免了骨肉相残,稳定了局势;

还有就是,选择了一个有为之君,并为后世树立起了一个深谋远虑,胸襟坦荡的仁君形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和一份遗嘱有关系。据史书记载,赵匡胤赵匡义一母所生,亲兄弟。


他们母亲杜氏话说这一天就把赵匡胤和他的亲信赵普叫到跟前,语重心长的说,孩儿呀,你知道自己是怎么得的天下吗?那是因人家孤儿寡母,你这才得了天下。咱们可不能重蹈柴氏的后辙呀。太祖说,母亲大人说的对。杜后接着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兄终弟及,这样做皇帝的永远是年富力强的。

接下来,她就让赵普按她的话写了下来,并且装在一个金盒孑里,历史上称之为金匮之盟。

后来,果然哥哥就把皇位传给了弟弟。尽管人们对这个小盒子倒底有没有,还有哥哥怎么就离奇的死了,弟弟怎么得的皇位,众说纷纭,



但无论官方还私家,当代还是后代的史书,都对这个金匮之盟持肯定态度,再没有确凿证据推翻它之前,我们以为它还是可信的。

好了,关于老赵传弟不传子的故事,就说到这里吧,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谢谢大家,再见!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

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任命他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柴荣死后,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不久,赵匡胤领军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

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

当初赵匡胤打算将皇位传给弟弟,完全是遵照其母亲老太后的想法。太后曾经问过匡胤,你能得天下是何原因?

匡胤答道:“自己承受天命,归心归德”。

太后摇头说道:后周“主上幼小,难聚人心,所以才有你的皇位”。


也就是老太后担心赵匡胤百年之后,即位的太子年纪太小,有可能重蹈周主失位的覆辙,所以力劝匡胤传位于自己的弟弟光义。于是匡胤就有立弟弟的打算。但没有形成文件。

说实话,老太后的主意,和汉朝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的主意如出一辙,窦太后想让景帝死后,把皇位让给他的弟弟刘武,真要那样做,汉武大帝刘彻就不能横空出世了。

其实,老太后让赵匡胤把皇位让给弟弟赵光义,这里面有许多弊端,假如赵光义称帝后,他死后,皇位是传给赵匡胤的儿子接班,还是让自己的儿子接班呢?

但是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坐实了弟弟赵光义接班这个事实了。事情是这样的:


一个风雪夜,哥哥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在宫里喝酒,喝到了后半夜,奴仆在窗外隐隐约约看到两个人影在晃动,但听到赵匡胤大声说到:“好做,好做”,紧接着蜡烛摇动,有大斧落地的声音。过了不久,听到了皇帝的鼾声。

谁知道,次日一早,赵匡胤驾崩了。这时候,皇权出现了真空。

原来老太后让赵匡胤的弟弟接班,是考虑到赵匡胤的儿子还小,怕别人夺了权。

在赵匡胤突然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成年人了,赵德昭26岁、赵德芳18岁,按说接替赵匡胤的皇位完全没有问题。但皇帝之位还是被他们的叔叔赵光义夺了。

为什么我说是夺了皇位,而不是合法继承呢?



当赵匡胤的老婆宋皇后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后,让太监去叫儿子快点过来,但太监却说晋王赵光义来了。

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从叔嫂对话中,可以看到,赵光义是有备而来的,宋皇后是聪明人,她觉察到了,太监和晋王早已勾上手了。宋皇后见大势已去,才说出祈求的话来。

综上所述,赵匡胤原来是想遵照母亲的话,让弟弟赵光义接班的,但也不排除哥哥反悔了,于是出现了风雪夜的“烛影斧声”。从阴谋论来推测,那一夜弟弟杀了哥哥赵匡胤,从而也就夺了侄子赵德昭的皇位了。当然赵匡胤也就无从谈起把皇位传给儿子了。



秉烛读春秋


宋太祖为什么选择传弟而不传子?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千古谜题。而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宋太祖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终结五代以来的乱政传统,让老赵家的江山长治久安。

五代以来,皇族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杀得血流满地的例子到处都是。

唐太宗固然是一代明君,但是他杀死兄长李建成,逼着老爹李渊让位的行径也不可抹去。之前我们认为李建成就是个脓包角色,但是随着众多历史资料的普及,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可观的太子建成形象。李建成也并非不是合格继承人,而李世民杀兄夺位,虽然后来的历史证明他是个有道明君,但如果他是个荒淫残暴的主呢?而宋朝的江山就是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里得到的,如果后周世宗柴荣在世,以柴荣之勇武英明,相信赵匡胤终其一生都会是个好臣子,大忠臣。

但是,周世宗的英年早逝让一切陷入不稳定状态中。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时只有七岁,而五代期间有太多主少国疑,幼主登基让国家陷入动荡的历史,为了保证大宋朝的延续,宋太祖不得不选择更有政治手腕的人来继承皇位。

而他的儿子们岁数并不大,在赵匡胤登基时,他的长子已经死了,次子赵德昭10岁。赵匡胤死的那一年赵德昭26岁,但是赵德昭却并无多少历练,赵德芳17岁,在政治经验上就更显不足。

除此之外,在宋太祖建隆二年,宋太祖之母杜太后临死之前召集了皇族大臣开了个会,并且叫了宋太祖的重臣赵普。杜太后是个有理想的老太太,她的理想是要让大宋王朝千秋万代。她给的药方是,国赖长君,社稷之福。

并且当着皇族和大臣要求宋太祖死后,帝位当先传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宋太祖满口答应,并由赵普记录,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再来看另一方面,宋太祖对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培养,可以说,宋太祖是有意培养弟弟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的,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压制了自己的儿子。在太祖一朝,赵德昭已经出阁视事,但是却没被封王。

对弟弟则是没的说,

赵匡胤不警惕晋王抓权,甚至亲自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列宰相之前,实际上成为皇位继承人。而赵匡胤在平定南方之后想迁都洛阳,谁劝都不听,却被赵光义一句屁话:在德不在险。噎了回去,并最终打消了主意。

甚至晋王生病时,赵匡胤亲自为他艾灸。

在宋太祖的有意扶持之下,晋王成为“天下第一能吏”,是个治理地方,同校政治的优秀政治家。并且宋太宗本人非常要求进步,在朝中也刻意结交提拔了一大堆文臣武将成为自己的私人势力。

等到宋太祖突然驾崩,太监王继恩自作主张去召晋王入宫也就非常好解释了。王太监很清楚晋王的大腿比宋皇后的腰都粗,还是晋王即位自己得到的好处更多。

宋朝开国时的皇位非正常更换,带着一层层迷案,史料多方,数不胜计,还有辽史中关于太宗“自立”的表述,这烛影斧声的千古谜团等着后人来揭晓。


历史风云录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传位问题,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弑兄”,二是“传弟说”。

认为“弑兄说”的,是以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续湘山野录》为依据,大意是说,976年10月20日晚上,宋太祖到湖边观看天象,开始天气晴朗,突然狂风大作,下起雪雹来,宋太祖心中不快,召来弟弟赵光义,在宫中饮酒,后来,宋太祖瞪着两眼,似乎有话要说,于是,宦官、宫女尽行回避。

后来,守候在外面宦官、宫女远远看见屏风后面,烛光摇曳,人影散乱,赵光义时时起身离席,好像喝醉了。时至三更,猛然间听到后面传来斧声,好像是宋太祖在用斧砍雪,一边砍着,一边高声说:“好做!好做!”后来就睡了。赵光义也睡在里面,时近五更,赵光义突然大声向外而的人喊:“皇帝死了。”第二日,赵光义便接受遗诏,继承了皇位。持此说者,认为宋太祖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赵光义当晚又留宿禁中,随后继位,实难脱弑兄之嫌。

关于传弟说,《宋史》和野史记载颇多。大意是说,赵匡胤即位之后,其母杜太后经常参与政事。杜太后临终时,曾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交待遗言,自己说,由宰相赵普记录并见证,确定了一个皇位继承的顺序: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接任,赵光义死后赵廷美接任,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者赵德芳。写好后,杜太后安排“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就是传弟说的证据:“金匮之盟”。

从这个记载来看,“金匮之盟”应该可信,倒不一定是杜太后偏爱儿子,而是出于大局和安危的考虑。赵匡胤于976年冬去世,这一年,赵光义38岁,而赵匡胤在世儿子中年龄最大的赵德昭26岁,加上,赵匡胤无论是发动陈桥兵变还是后来黄袍加身,费心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就是这个弟弟赵光义,传位于弟,有利于朝局的稳定。倘若传位于子,在赵光义声望和功劳都如日中天的时候,那些功臣悍将都还在世,他们既是皇帝的心腹,也是赵光义的心腹,所以,赵匡胤那年轻的儿子一旦继位,能不能坐稳帝位,还是一个很难说准的问题。

从遵循母意这个孝的角度而言,从顺应时势大局而言,传位于弟比传位于子,当然平稳得多。所以,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是明智之举,何况历代传位于弟的政权更替的例子,也是并不少见的。只是,赵匡胤唯一没考虑到的,是这个弟弟当了皇帝后,会费尽心机剪除自己的儿子们,致使他们相继早逝,抑郁而终,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帝国的脸谱


说这件事情,我们首先得了解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只有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混乱,我们才能知道赵匡胤传位给自己的兄弟是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五代十国绵延了50多年,政权更迭的很快,一个中央政权没过几年、十几年就会手下将领反叛或别的地方政权给灭掉,造成了五代十国中央政权在50年内连续换了五个,其他地方政权往往也因为将领的反叛从而导致江山易主,王位拱手让人。

赵匡胤就是因为后周皇帝柴荣死得早,留下了没有手段能力的孤儿寡母,才致使赵匡胤能黄袍加身成功,正是因为手下武将的强大,节度使制度的余毒,才致使五代十国一直战乱不息,久久不能统一。

赵匡胤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扫平十国之后,建立了一统,非常有远见的废除了节度使制度,用文官压制武将来防止武将的反叛篡位,正因为这样的制度,使得北宋到南宋灭亡,都未曾有一个武官反叛,终结了五代十国王朝短命的诅咒。


就是这样的雄主,见识非同一般,他去世的时候是49岁,那个时候他的儿子们年纪尚小 ,根本不足以当大任,那个年代的人寿命又短,帝王武将中很少有人活过50岁的。

赵匡胤在母亲的建议下,指定了自己弟弟赵光义为接班人 ,若自己早死的话,便由弟弟继承自己的皇位。

若是儿子继位,年龄不够没有足够的手段、实力掌控,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肯定会如五代时期的历史一般拱手让人。

所以赵匡胤传位自己的弟弟这件事情我觉得是合理的,但赵匡胤无法预测自己的死亡时间,如果自己的儿子长大了,能掌控全局了,皇位还是要传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所以这只是一种口头上的约定。

大家都知道斧光烛影的故事,这件事情争议太大,所以我们假设历史上确实有斧光烛影这件事情。

赵光义看着自己的侄子一天一天长大,懂了好多东西,怕是再过几年侄子们就可以成长到可以管理朝廷事务的地步了,等到那个时候恐怕就没有自己的事情了。

毕竟如果可以的话,谁都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兄弟只是一种基本的保障,因此赵光义做出了一个狠心的决定。

他和一个道士合谋患通,害死了宋太祖赵匡胤,趁赵匡胤的妻儿无法掌控朝局与军力时,自立登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代君主。

这就是无法分辨真伪的斧光烛影事件。

总结来说,就是因吸取了前朝的教训,赵匡胤立下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为皇帝继承人,以做万全之备,但是赵匡胤迟迟没有留下将自己弟弟立为皇帝继承人的书面旨令,他想等到了儿子长大再将位置传给儿子,然后就被权欲熏心、担心会有变故的赵光义杀害、夺位了。


孤客生


传给兄弟再正常不过了,兄终弟及最符合当时的环境,说赵匡义弑君篡的学者都是扑风捉影野史看多了。完颜阿骨打为什么传位给兄弟,而不是儿子?



金朝当时的情况和宋朝何其相似,金朝灭了辽朝,但是契丹的实力依旧不可小觑,为了维持刚刚建立的金朝,大金需要一位英明的皇帝,显然弟弟吴乞买就是这个人,他的抱负和才学丝毫不逊于其兄阿骨打,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吴乞买才得以即位。和北宋赵家兄弟一样,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弟弟拉拢了很大的势力,太祖一死就没人能压制他了。金太宗简直就是宋太宗的复制版,太相似了。所以建议那些对宋太宗继位质疑的爱好者,先去调查一下金太宗,没准金太宗也是弑君篡位的。



就算赵匡胤固执地将皇位传给儿子赵德芳,那么赵德芳面对这么强势的叔叔 估计会成为朱允文的样板。



赵匡胤选的接班人是对的,不得不服宋太祖的魄力,宋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宋太宗为人所不齿的就是迫害侄子,最终他把皇位传给儿子,相反金太宗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侄子,把金朝正统给了哥哥一系。郭青螺曾说,“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乃以天下还之侄,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再造碧水蓝天


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宋太祖赵匡胤一共在位16年,他驾崩之时有两个儿子在世,分别是26岁的长子赵德昭以及17岁的次子赵德芳。那么他在位的这16年时间中为何始终没立太子,甚至都没给儿子封王?为什么他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国史君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亲王尹京

赵匡胤终生都没有给亲生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封王,反而是开国不久就将赵光义封为晋王并任他为开封府尹,这就是“亲王尹京”。在五代时期,能够尹京的亲王,其实就是皇帝的接班人!

第二、金匮之盟

我们有理由相信金匮之盟是被赵光义篡改过的,杜太后和赵匡胤的本意应该是赵匡胤传赵光义,再传赵廷美,再传赵德昭,而赵光义改成传到他这里为止了。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为了防止主少国疑的情况再次发生,赵匡胤的本意就是要传给弟弟赵光义。

第三、兄弟情深

赵匡胤非常惯着他弟弟。赵光义本来是没有什么威望的,他的权势全是赵匡胤给的。赵光义曾经“阴养死士”,身边围绕着一大批武将,赵匡胤不但不管不问,还让他们尽心辅佐晋王。赵光义生病时,赵匡胤亲自给他艾灸,并且事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赵匡胤多次表示“晋王龙行虎步,吾不如也”。他生前的这些行为,确实让人相信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

第四、拒绝内耗

赵匡胤、赵光义、赵德昭三人的年龄分别相差十二岁,而赵光义又逐渐具有了很大的权势,他的利益网盘根错节。如果赵匡胤真的传位给了仁厚的赵德昭,叔侄相残的“靖难之役”可能提前发生。所以,赵匡胤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传位给弟弟,要么杀了弟弟然后传位给儿子。他选择了前者,因为他相信弟弟会感激自己的恩情,保护好自己的儿子。


国史通论


赵匡胤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兄弟而不是自己儿子?现在唯一能找到的历史解释,记载在宋代官方编修的《太祖新录》《太宗实录》这两本书,以及根据《太宗实录》写成的《三朝国史》(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也是官方编修的)里。

(赵匡胤)

这个记载说的是,在建隆二年(961年),有一天,赵匡胤的娘杜太后把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叫到她面前,问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么得天下的吗?”

赵匡胤是个孝子,老太太这么一问,他肯定要讨老太太喜欢,于是就说:“都是祖上的阴德,还有就是托太后的洪福!”

杜太后可不想这样腻歪,直接就说:“那是因为人家柴荣的儿子小!他儿子要大一点,你还能获得这个皇位吗?”接着老太太说出了她的意思:“要让咱们大宋不再重蹈覆辙,你以后要把皇位传给光义,这样才能确保江山永固!”

赵匡胤同意了。但是杜太后怕赵匡胤反悔,让赵普把这件事记下来,写成两份,都在上面签字。一份将来随杜太后下葬,一份锁在一个金匮里。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赵匡胤就把皇位给了赵光义。

不过,这件事在后人看来,又有很多疑点。有哪些疑点呢?

一是在赵匡胤当皇帝的最后时间里,把赵普给罢相了。罢相的原因,从赵普给赵匡胤的谢表中可以看出,其中有一条是赵普“轻议”赵光义。既然赵光义是杜太后选定的继承人,赵普却“轻议”储君,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这还不是孤证,赵普死后,赵光义还说过一句话:“赵普一向与朕有不足,众人所知。”说明赵匡胤的时候,赵普确实多次和赵光义闹矛盾。多次与一个储君闹矛盾,除非赵普脑袋进水了。

(赵光义和赵普)

二是既然杜太后选定了储君,赵匡胤为何不公布?及早立储不是更能让天下安定吗?如果他是想违背杜太后的命令,最后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那么,他就应该特别照顾除他以外,唯一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赵普。要么特别重用,要么杀人灭口。他为何两者都不选择,而是因为赵普贪贿,只把他罢相呢?他不怕罢相后赵普随便乱说吗?

三是既然杜太后有这个“传约”,赵匡胤去世后,知道的人就只有赵普一人。赵普当时为什么不立刻把这个秘密说出来,让赵光义因此可以名正言顺地坐稳天下?为什么要在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赵光义当皇帝六年后才拿出来。而那时候,因为赵匡胤的儿子及弟弟先后“突然”去世,赵光义正遭遇天下人私议。如果当时就拿出来,不是这样的私议就完全不存在了吗?

因此很多人认为,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在遭遇天下人对他的信任危机以后,由赵普和赵光义合伙炮制的。炮制以后,两人都得到好处:赵普如愿以偿重新被升为宰相,赵光义如愿以偿消除了天下人对他皇位获得的怀疑。

如果“金匮之盟”是假的,那么赵匡胤有没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想法呢?

我认为还是有的。不过具体情况应该是这样的:赵匡胤当皇帝后,一直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但是后来他的想法变了,想传位给自己儿子了。赵光义察觉了赵匡胤的这种变化,才在“斧声烛影”中,暗害了赵匡胤。

赵匡胤想传位给赵光义是显而易见的。他一直培养赵光义,封赵光义为晋王,还让他担任开封府尹,这些都是在五代时间皇储才会封的爵位和担任的官职。在朝廷排位上,他也让赵光义排在百官之首,位置在宰相的前面。同时,朝廷的很多政务,他都会让赵光义去做。

反而是他自己的儿子们,年纪都十几岁二十多岁了(赵匡胤去世那年,他的次子赵德昭25岁,四子赵德芳18岁,都基本上成年),但都没有封王,也没有让他们担任什么重要职位,没有把政务交给他们去做,显然是并没有着力培养的意思。

赵匡胤想传位给兄弟,也是因为他想吸取“主少国疑”的教训。不过,当他的儿子们长大后,当他对赵光义有意见后,这种想法就变了。

(赵普)

赵匡胤晚期对赵光义有意见,最典型的就是有一天,他站在城楼上,看见赵光义前呼后拥地在街上走的时候,很不高兴地说:“好一条软绣天街!”自那以后,赵匡胤就开始决定要迁都,从开封迁到洛阳。而这个举动,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赵匡胤想跳开赵光义的势力范围,并筹划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表现。

而正是在迁都的动议发生不久,“斧声烛影”的事件发生了。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光义坐上了皇帝宝座。

(参考资料:《太祖新录》《太宗实录》《三朝国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来回答,在当时的大宋朝随然是赵匡胤是皇帝,可是他的兄弟赵匡义成天在外面领军征战,在外面早就有了意心了暗地里连落了不少的将军,最大的隐患就是握有兵权,在当时的赵匡胤的心里他也想把自己的皇帝位子传给他的儿子,可是事情不是他想的那样简单,当时赵匡胤的儿子还小他的叔叔又那么强势,此时的赵匡胤以是百病缠身,随然自己是个皇帝可早以大权旁落,赵匡胤心里比谁都明白,如果真的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儿子小跟本就左右不了赵匡义,其实赵匡胤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为了保护自己儿子也指有传位给自己的兄弟赵匡义,如果强行传位给了他自己的儿子,他的兄弟赵匡义就会不服气,赵匡义就要篡位夺权,到那时他儿子的帝位不保不说恐怕连性命都难保,就向大明朝一个样子,朱隶不就篡了他侄子的皇位了吗?这就是环境所逼,没有办法要不谁不想把自己的皇位叫自己的儿子计成皇位,所以在当时的政治和权力的考良下赵匡胤也指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尔不是自己的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