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達:藝術創變在於悟其理、盡其法、出其新

既尊重傳統,又不拘泥古法;既敢突破陳規,又不失法度,師古人、師造化這是一個藝術家追求藝術生命的主要途徑。明清以來,“印宗秦漢”的精神實質是以平和中正的儒家審美觀念為基本點,從磨礪“三功四法”的技巧以達到“技進乎道”的境界。藝術在於創新,而創新源於人的真誠與激情,啟迪於時代的召喚與生活的薰陶。前人云:“誇而有節,飾而不誣。”就是要“飾窮其要”,又不能“誇過其理”。藝術創變,重要的是悟其理,盡其法,才能出其新。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尊重創新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追求。我們今天的文藝家要站在人類文化審視的高度,明悉全球化語境下經濟國際化、文化多元化的現實變革與轉型的情勢下,我們這一代文化人所承擔的歷史與時代的責任。

——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

言恭達:藝術創變在於悟其理、盡其法、出其新

米芾《提刑殿院帖》(《衰老帖》)

黑格爾《美學》中有對創新的認識:“藝術的要務並不止於這種蒐集和挑選(指在現實中的最好的形式中東挑一點,西挑一點,來把他們拼湊在一起),藝術家必須是創造者,他必須在他的想象裡把感發他的那種意蘊,對適當形式的知識,以及他的深刻的感覺和基本的情感都熔於一爐,從這裡塑造他所要塑造的形象。”由此可知,但凡是藝術都需要創新,因為“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尊重創新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追求。”(言恭達語)

那麼,書法藝術如何來創新呢?言恭達先生認為“既尊重傳統,又不拘泥古法;既敢突破陳規,又不失法度,師古人、師造化這是一個藝術家追求藝術生命的主要途徑。”如劉熙載《書概》所記:“張融雲:‘非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餘謂但觀此言,便知其善學二王。儻所謂見過於師,僅堪傳授者耶?”劉熙載通過張融之言,強調書家要善於繼承傳統,並能融會貫通。張融學“二王”是“善學”,但他的作品裡卻沒留有二王的影子,而是有著獨立個性風格,這就是“善用古者能變古”,一種真正的創新。所以,張融說“恨二王無臣法”,這並非其口出狂言和自負,而是滿滿的自信。劉熙載所說的“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別,入他神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即是對繼承與創新的最好註解。

書法藝術的創新並非是通過前人法書的學習,對各體、各家的書法形象進行“掰碎”,然後再揉合而形成個人書風;也不是把正草隸行篆五體書法的痕跡拼合在一件作品中,更不是脫離漢字造型,以行為藝術來展現。真正的創新,誠如言先生所言:“重要的是悟其理,盡其法,才能出其新。”要在繼承的基礎上,走進社會,觀察萬物,以產生精彩生動的創作感悟,如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見公主與擔夫爭道等而有悟於書法。然後,把這些感悟用到書法實踐中,從而形成富有創新意味的書法藝術形象。

如今誰不想創新?但創新不是舉手可得,也不能急於求成,而是要在豐厚自我修養的前提下,學會繼承,打好基礎,夯實底子,再按照書法的自身規律來進行創新的探索和追求,或是正確的途徑。

言恭達:藝術創變在於悟其理、盡其法、出其新

米芾《陳攬帖》(《昨日帖》)

言恭達:藝術創變在於悟其理、盡其法、出其新

米芾《盛制帖》

言恭達:藝術創變在於悟其理、盡其法、出其新

米芾《歲豐帖》

(抱雲堂書院彭慶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