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未检(第54期)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朗读者」未检(第54期)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朗读者」未检(第54期)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检察版·朗读者』第 357期

朗读者:乌拉特前旗人民检察院 张立奇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未成年人,攸关国家未来,关系民族复兴,连带家庭荣耻。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这既包括国家、儿童权利意识的觉醒,也包括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法律法规的制度完善;既包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也包括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开展与法治信仰的培育。

「朗读者」未检(第54期)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当我们把目光往返于历史发展的边界,便不难发现法律进步的本源,即是关于公平正义、定分止争的温暖传送,送代更新的体制机制无一不在传承着人本的关切,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的所有故事,也都是这样关于预防、矫治和回归的温暖表述。

青少年时期是最富于敏感性的。对青少年来说,成长过程中突如其来的变故、长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或遇有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都可能让心智不成熟的他们出现心理扭曲表现或心理疾病症状,甚至会将其引向犯罪。然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诚不难在定罪苛责,而难在教育和挽救。年少懵懂、青春躁动、迷失歧途的少年,如果此时能有双温股有力的大手,及时地将他们往光明的方向拉一把,引导他们重新步入正途,也许他们就能获得不一样的人生。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平等博爱思想为底色的少年司法,犹如一双饱含慈母般关怀的眼睛,对懵懂行恶的少年视之以宽怀,更是给遭遇创伤的稚嫩生命撒播爱之种子。司法善意消解懵懂之恶,人文关照融化心灵之冰,法律并非没有温度,而是通过法律人的具体运行和思量,才使之体现了温度,或冷峻、或温暖、或沸腾。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官们,便担当着这样的角色,他们是温情的司法者,以法律之利器打击犯罪,又用法律之光重燃希望。在这些特殊少年的背后,是这样一群孜孜于行的检察官守护在他们青春迷途的不远处,用暖心观护和爱心帮教静默陪伴着他们的成长,引导他们打破内心的藩篱,走出“心理围城”,从而找到未来的方向。帮助和挽救一个孩子不是他们的目标,建构预防机制和教育网络,让每一个孩子重新找回光明和幸福才是最终的使命。

恢复性司法政策,是一剂挽教而非隔离的良方。《左传》有言:“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意思是说,治国理政时要以施政宽和来调节苛酷严厉,用苛酷严厉来中和宽怀施政,政事因此才能和谐。作为丈量未成年人犯罪标尺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政策,不仅关乎每一位涉罪未成年人的人生轻重,关乎被害人的心灵抚慰,更关乎国家之重器对于涉罪末成年人监督、干预之进退。对于涉罪未成年人,一味严刑,不利于其改过自新,向善向上:一味从宽则容易使其藐视法律,顽劣不化。因此,少年司法政策贵在取旨平允,把握好“宽”和“严”之间的进退尺度,既不能任由严刑峻法泯灭其恢复向好的意志决心,也不能无谓地宽怀包容,任由其滋长轻慢法律尊严的邪念。恢复性司法政策,如附条件不起诉、刑事和解讲求有效平衡苛责与宽容,保有司法的权威性、公正性、让特殊少年在感受人文关怀和司法温度的同时,自觉树立起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纵观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不良的少年也是不幸的孩子,多数涉罪未成年人都存在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等情况,而家庭,是关怀和教导孩子面对挫折和抵御诱感的第一个堡垒。家庭的缺失使之迷失方向,冷漠和暴力是犯罪的推手,而溺爱和纵容更是一种伤害。此时,国家和社会更有责任为孩子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用更加温暖的陪伴和更平等的沟通,教有同化,预防在先,和谐共筑未成年人犯罪的“防火墙”。

“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他们不看方向的话”,这是《麦田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一句话,这也是每一位孜孜以行挽回迷途少年的未检人之心声。法律守护青春芳华,正如守望这一片希望的麦田。

春风拂绿嫩芽,更待满树繁花。我们有理由期待,所有未检人能以蓬勃的朝气、旺盛的精神,一起为未成年人保护法治进程添砖加瓦,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推动法治社会的整体前行。

来源《未检芳华》

审核:李浦睿 音频剪辑:黄勇 编辑:王婧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我们将持续和您分享那些关于“爱”和“希望”的故事,期待您的聆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