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四三”工作法 强化县域人才支撑

四川新闻网眉山11月6日讯(李梦敏)近年来,丹棱县积极探索“四三”工作法,不断创新举措,筑巢引凤,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为全面建设大雅家园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强化“三保障”,确保紧缺人才引得进。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才工作领导机构,不断充实人才工作力量,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亲自部署亲自过问全县人才工作。配备了3名专兼职人员具体从事人才工作。针对人才需求情况,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专题会议,听取意见,研究措施。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揽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强化财力保障。县财政每年预算200万元,作为县委政府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专项用于人才引进、激励、培养、管理等方面,并根据工作实际适度增加专项经费,为全县人才工作有力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今年来,已在专项经费中列支2018年引进的5名高层次引进人才安家补助费用。三是强化编制保障。创新事业编制动态管理办法,在全县事业编制中单列30名高层次引进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实行单列管理,专编专用,有效解决个别部门(单位)急需引进人才而无空缺编制引不进的问题。2018年县农技站、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使用单列编制成功引进2名全日制研究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注重“三激励”,确保创业人才留得住。一直以来,坚持以最优惠的政策引留优秀紧缺人才,严格执行《“丹棱县优才工程”实施方案》。一是实行带编引进政策。用人单位编制满员,确因工作需要引进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可申请使用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二是给予安家补助政策。对引进符合条件的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省首席技师及相当层次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15万元的安家补助;对引进符合条件的急需紧缺专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及相当层次的其他菁英人才,按照三年内每年3万元的标准给予安家补助。三是切实解决后顾之忧。引进高层次人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迁落户登记为城镇居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随到随读、优先安排到公办优质学校,配偶符合调动规定的由用人单位积极协调进行妥善安置。

搭建“三平台”,确保引进人才用得活。一是搭建锻炼平台,实行多岗历练。按照引进人才所学专业对口安排工作岗位,充分发挥紧缺人才的专业特长。适时交流到单位内部不同科(股)室不同岗位进行兼职锻炼,努力培养一批“一专多能”型优秀人才。目前,引进高层次人才中有3人兼职办公室工作,2人兼职文秘工作。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发挥个人专长。结合实施“产业园区智力服务计划”,有机对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基层需要,每年从发改、经信、农业、畜牧、林业、水务等部门至少选派15名优秀专业人才到工业集中区、规模以上企业、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规模化养殖场等开展帮扶服务,进一步发挥专业人才智力优势和专长优势,攻克园区企业难题,带动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三是搭建学习平台,增长知识才干。以县委党校为龙头、红色文化、警示教育等现场教学培训点为基地,每年分批组织各类人才培训学习,参与实践,接受再教育,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在贵州大学、浙江大学举办2期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学习“塘约经验”“两山理论”,培训各乡镇、农口部门专业技术人才、试点村支部书记共92人。

健全“三机制”,确保人才资源管得好。一是健全日常管理机制。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主管、谁考核”原则,由用人单位负责各类引进人才的日常监管工作,县委组织部、县委人才办负责年度考核。根据动态掌握各类人才的表现情况,发现对丹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实绩突出的引进人才,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有关规定,可优先使用或破格提拔,畅通了优秀人才流动渠道,确保引进的各类人才有奔头、有想头、有出路。二是健全谈心谈话机制。本着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既激励鞭策、又及时提醒的原则,实行引进人才谈心谈话制度。通过建立引进人才QQ群、手机微信、召开座谈会、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掌握引进人才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健全关怀帮带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帮带引进人才制度,实行单位领导班子成员“1+1”结对帮带,引导联系对象学习方针政策、听取意见建议、激励干事创业、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各类引进优秀人才给予亲情关怀,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联谊会、相亲会等交友活动,让他们以姻结缘,扎根丹棱,奉献丹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