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史:司马迁为李陵说情,激怒汉武帝

公元前99年,汉朝和北方的匈奴在维持了十多年的安静和平之后,又重新燃起了战火。这场战争,不仅扰乱了司马迁的平静的着述生活,而且,他万万没有意料到的大祸降临到他的头上,他的事业和生命都面临着毁灭的威胁。匈奴是活动在我国北部边境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到西汉时期,他们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虽然匈奴人民与汉族以及边境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民,有着久远的友好往来,但是匈奴的奴隶主贵族却为了掠夺财富和人口,而长期骚扰、侵入汉朝的边境地区。

汉朝初年,汉朝统治者一直对匈奴贵族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朝国力空前强盛,接连十几次向匈奴发动攻击,使匈奴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匈奴单于被迫迁徙到大沙漠以北,很长时间内没有力量发动对汉朝的侵略战争了。公元前100年,匈奴且提侯单于即位,表示愿意和汉朝和好,主动放回了扣留多年的汉朝使者路充国等人。汉武帝也礼尚往来,把扣留的匈奴人质遣送回国,同时又派出了以苏武为首的一支一百多人组成的使团,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匈奴汉武帝的意思是和匈奴建立友好往来的关系,但匈奴单于见武帝送来那么多礼物,反倒傲慢起来,对苏武等使者很不礼貌。

古时候史:司马迁为李陵说情,激怒汉武帝

苏武一见和单于谈不拢,就准备回国。偏巧在这个时候,匈奴内部发生了一起谋反事件。谋反被平息了,可是单于硬说这场谋反是苏武他们策动的。于是单于无礼地扣留了苏武等人,并逼迫他们投降匈奴。在威胁利诱面前,苏武真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匈奴单于无计可施,只好把苏武流放到遥远的北海(今苏联境内贝加尔湖)边去牧羊。

汉武帝听说自己派出的使臣被无理扣留,怒火万丈,就决定在公元前99年,出动大军讨伐匈奴担任这次远征军主帅的是武师将军李广利。他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的哥哥。这人本没有超众的将帅才能,但汉武帝希望他能在这场战争中建立功勋,以便有理由给他封侯。为了保证李广利的军事成功,汉武帝把最精锐的骑兵都交给了他,同时又把当时驻防在西北边境张掖(今甘肃小张掖县西北)的名将李陵调回,让他去做李广利的后援。

古时候史:司马迁为李陵说情,激怒汉武帝

李陵赶到长安,向汉武帝提出一个新的作战方案希望能同意由他率领五千名壮土组成的敢死队,深入匈奴腹地,向敌人发起袭击,以此来牵制匈奴的主力,减轻李广利大军的正面压力,保证他的军事成功。汉武帝很赞赏李陵的勇敢精神,高兴地同意了他的要求,但他只拨给李陵五千名步兵,而不肯从李广利部下抽调精骑。同时,汉武帝还命令驻扎在西北边塞居延(今甘肃省额济纳旗东南)的老将路博德,让他率军到张掖,迎接李陵的五干壮士。

李陵来到居延,立即率领手下的五干壮士,出发北征。他们日夜兼程,经过30天的艰苦行军,深入到匈奴的腹心地带浚稽山(今蒙古图拉河与邓尔洋河之间)。很快把匈奴的主力部队吸引到自己这边来了。匈奴单于亲率3万劲骑赶到浚稽山,一见汉军只有五千人,而且都是步兵,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单于把手下骑兵张成大网,把李陵的五千步兵团团围住妄图一个不剩地全部吞掉。

可是单于哪里知道,汉军的大将是名将李广的孙子,勇猛善战,比起他祖父有过之无不及,而李陵的部下虽然人少,但都经过严格训练,个个生龙活虎,骁勇异常,打起仗来真是以一当十。结果第一次交锋,匈奴就被李陵杀死了几干人,而汉军几乎毫无伤亡单于这才知道了李陵的厉害,但他并不甘心,又从别处调来八万多骑兵,发动了第二次围攻。李陵见敌军如潮水般卷来,便率领部队冲出重围,且战且退,南行数日,一直退到一个山谷中。

古时候史:司马迁为李陵说情,激怒汉武帝

李陵引诱敌军主力的战略目的达到了,但由于经过连日激战,士兵们伤亡很重。李陵让受三处以上伤的战士坐在车上,两处伤的扶车而行,一处伤的继续战斗。在山谷中汉军与匈奴展开激战,一阵又杀死敌人三千余人。然后李陵引兵向东南撤退,到了一座山下,又杀死匈奴数千人。匈奴单于的十几万人马被李陵的五千步卒杀得狼狈不堪,已经决定撤军了。偏巧李陵军中出了一个叛徒,逃到单于那里,泄露了军情,说:“李陵并无救兵,而且军中的箭矢也快光了!”

单于一听,又改变了主意,立即派骑兵猛攻汉军李陵终于把150万支箭全部用光了。他率领残兵且战且退,一直退到离汉朝边塞只有五百余里的地方。他希望能在这里等待援军的到来。可是等了好久,援兵不到,自己的粮食却快光了。为了避免全军覆没,李陵和副将韩延年决定冒死突围。战士们分几路突围杀出。李陵、韩延年身边仅有十余名骑兵相随、而匈奴却用了几千名骑兵穷追不舍,最后韩延年战死了。

李陵叹息道:“我全军覆没,没有脸再见陛下啦!”这样,他就投降了匈奴突围返回汉朝的士卒,汇报了战争的经过和李陵被迫降敌的消息。汉武帝得到报告,大为震怒。原来那些把李陵称赞得满口生花的臣子们,顿时酬脸不认人,争先恐后地诋毁李陵,以此表白自己的忠心看到这些大臣们象变色龙似的丑恶表演,司马迁真是又气又恨,义愤填膺。他已经从归来的士卒口中了解到这次出征的战绩,为李陵和将士们的艰苦卓绝的拼杀和取得赫赫战功深表敬佩。而且他曾经见过李陵的祖父,那个被敌人敬畏的称做“飞将军”的李广。

古时候史:司马迁为李陵说情,激怒汉武帝

后来,司马迁又和李陵在朝廷中当过同事。他们虽然没有很深的交往,但李陵为人正直,有随时献身的精神,这些却给司马迁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估计李陵这次投降匈奴,一定是出于万不得已,或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将来会找机会继续报效汉朝的。是呀,前几年就有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将军投降了匈奴,后来又跑回汉朝,依然被汉武帝用为将军。

古时候史:司马迁为李陵说情,激怒汉武帝

司马迁披肝沥胆,毫无保留地谈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说:“李陵对待父母很孝顺,对待朋友和部下很讲信用,通过已往的几次事可以看出来,他常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我认为这人很有忠君报国的国土之风。这次出征,他未能取得全功,被迫投降了敌虏,我们本应根据他平日的为人来判断他今日行为的严重性,对一些事情要平心而论,体谅他的艰难处境和难言之隐。可是一些臣子,为了保全自己的富贵,群起而攻之,无中生有,把李陵的为人诋毁得一无是处。这实在是令人感到可恭的呀!

“况且,李陵率领的是还不足五千的步卒,却能深入戎马之地,抗拒几万敌虏。敌人被杀得尸横遍野,救死扶伤都顾不过来,最后竟调动了几乎是举国的兵马来围攻他。他转战千里,最后弓矢尽,扰路绝,余下的三千多士卒还挥空拳,冒白刃,奋死与敌相拚。李陵能使自已的部下如此舍生忘死,恐怕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吧!“现在他虽然身陷敌虏,但他所杀伤的敌人,取得的成绩,仍足以使我们引为骄做。我想,李陵所以不肯以死报汉,是准备等待时机,为陛下立下更大的功劳。”

司马迁把话说完了,汉武帝脸色早就很难看了。他心里想的是:“我这次给李广利3万精骑,希望他能立大功,结果匈奴大军都被李陵吸引过去,李广利所获无多,劳而无功。一个是精骑三万,空手而归,一个是步卒五千,却杀敌数万。朝廷上虽然无人说话,可是一定有人骂我厚此薄彼,偏祖李广利的。这个司马迁讲这一番话,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他含沙射影,明着吹捧李陵,暗里却是指责李广利无能,讥讽我不公,真是好大的胆子!”

古时候史:司马迁为李陵说情,激怒汉武帝

汉武帝越想越恼,等司马迁把话说完,就雷霆大作,吼道:“你好大的胆!竟敢为叛将遮掩罪过,还攻击贰师将军!真是满口胡言,欺君罔上!”说罢,也不容司马迁分辩,就命人把他投进了监狱。过了不久,汉武帝也有些清醒,觉得李陵得不到援兵,又是矢尽粮绝,确是走投无路;而出师之时,老将路博德捣鬼,也是造成李陵孤立无援的一个原因。于是汉武帝对那些侥幸生还的士卒都给予了优待。

在那个时候,汉朝和匈奴长期作战,投降过来,投降过去的事本来很不少,朝廷一般也不大追究。比如浞野侯赵破奴兵败投降了匈奴,但10年之后又逃归汉朝,武帝仍然任用他做大将,继续对甸奴作战。如今汉武帝倒是想等等看,希望李陵还能回到汉朝来。可是他对司马迁却丝毫不肯宽怨,因为司马迁的那一套言辟触动了汉武帝的自尊心,而这,是不能宽恕的!

古时候史:司马迁为李陵说情,激怒汉武帝

可马迁入狱之后,手脚都着刑具、踏缩在潮湿阴暗的囚牢中。由于他被扣上了“欺君罔上”的罪名,经常要受到严刑审讯,刑伤遍体,已经推毁了他的健康。但他还抱着一线希望,等待着汉武帝会念他侍卫二十几年的辛劳和一片忠心,把他释放出狱但他的希望完全落空了。第二年,汉武帝派大将公孙敖深入匈奴腹地,目的是打听到李陵的下落,把他营救回来。可是公孙敖白跑了一趟,连匈奴的大军都没碰上。于是他捉了几个牧民,想从牧民口中了解到李陵的下落。

那几个牧民说:“听说李将军正为单于训练军队,教他们怎样对汉朝作战呢!”公孙敖这可找到师出无功的借口了,就立即回军,把情况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听了,简直像在火上浇了一瓢油,立刻下令把李陵的老母、妻子和儿女全都处死。对久陷图圈的司马迁更不能客气,就以“欺君罔上”的罪名判了死刑!可是这时他们却不知道,那个替匈奴练兵的“李将军”根本不是李陵,而是李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