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攀:或许我是“尴尬派”的代表,大概因此我才会更加勤奋

因为一档相声竞演类节目的热播,又因从入秋以来便不断传来的曲艺界数位老艺术家们相继离世的噩耗,“相声”成为了近来人们热议的高频词。

人们一面深切怀缅着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的德行与表演技艺,另一面也在群雄逐鹿的新生代相声演员的竞技中,重新调试着自己对相声创作、表演之优劣的态度与看法。

在刚刚过去的乌镇戏剧节的街头嘉年华,也不乏相声小辈们的身影,被人群裹的水泄不通,在一片嘈杂声中泰然自若的甩包袱,时常冷场,却也不难惹得一阵鼓掌叫好。

到底什么样的相声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幽默?

一味追随网络上的笑话、段子,将其带入当今的相声表演中,观众就会买单吗?可以作为持久创作的养分吗?

衡量一个相声演员能力与才华的标准,只有单一的一种吗?

观众到底需要怎样的笑?

我们现在为什么还需要相声?

我们需要怎样的相声?

……

高晓攀:或许我是“尴尬派”的代表,大概因此我才会更加勤奋

关于高晓攀在节目中表演的原创作品《一座城》到底是不是一段好相声作品的争议,之后在网上长时间热度不减。

有观众评价他的作品“有文化气息”、“不是一味的低俗搞笑”、“听过之后还觉得意犹未尽,可以跟随作品了解很多城市文化,笑的同时也长了知识”、“我们熟悉的『小先生』又回来了”……

也有观众觉得“不好笑”、“沉闷”、“包袱笑料不够密集”……

一切评价,高晓攀都悉数收下。

高晓攀:或许我是“尴尬派”的代表,大概因此我才会更加勤奋

前阵子他发布了一条微博回应并感慨:

“近来关于相声创作与表演的议论甚多,是好事,评点在心,改之或加勉,于我都是益处。艺术无涯,攀爬不息是我辈职责。

前日一位朋友忽然发信来说:‘你值得尊敬。’

我问:‘为什么?’ 他遂发来以下这些图片,说:‘有些吃惊,编剧一栏都是你的名字,原来都是你写的。这些作品风格各不同,却无一不是没有浅薄的笑料堆积。还有极大上升空间,一定要坚持。懂了你的沉默,懂了你的寡言,更懂,不争才是实力。君子有两种,一种是说给别人看,一种做给自己看。时间总是最好的证明,不算晚,我们看见了!’

惊于他替我收集这些作品,恳切回复:‘世间哪有才华二字,无非一次次拿真心去换。’ ”

高晓攀:或许我是“尴尬派”的代表,大概因此我才会更加勤奋

高晓攀:或许我是“尴尬派”的代表,大概因此我才会更加勤奋

高晓攀:或许我是“尴尬派”的代表,大概因此我才会更加勤奋

若非这些作品截屏,恐怕观众都不会知晓,高晓攀除了是有自己鲜明风格的相声演员之外,也是一个笔耕不辍的相声创作者。

事实上,这些作品才只是他多年来相声原创作品的冰山一角。

高晓攀:或许我是“尴尬派”的代表,大概因此我才会更加勤奋

自2008年创立嘻哈包袱铺并任班主以来,高晓攀创作的相声、相声剧及电影作品相加起来近百,有70余段都已经在近年来的剧场、晚会、电视节目中上演,其中不少成为观众心中经典的回忆。

悉数回看高晓攀的相声创作,小编认为他一直谨守着相声传统的创作规律与原则,讲究作品结构的搭建,包袱节奏疏密有致,语言贴近现实,题材也大多环绕时下的生活。

从最早期的《我开始努力了》,《救,不救》到《80后爸爸》、《无聊》,再到《80、90、00》、《我是大明星》,都紧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时代人心的变化。在这些作品中,可以见到他对待世事的客观与锐利,却又不仅仅是批判,更有引人向善和反思的能量。

在他自己收留着的部分创作手稿中,还可以看到他为每个作品写就的结构和情节走向图。这十年来我们看到的每一个高晓攀自己原创的作品,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所有“笑”果都来路清晰。

高晓攀:或许我是“尴尬派”的代表,大概因此我才会更加勤奋

小编在刷了高晓攀近来十几个原创作品后,发现他的相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写“情”,无论友亲爱情,还是陌生人之间的人情,都被他看在眼里写进词里。比如《恋爱倒叙》、《姥说》、《兄弟,别闹!》。

但这份对“情”的坚持,也在相声创作中给高晓攀带来过疑惑。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情怀”、“煽情”都是盘绕在他相声作品里的关键词,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争议。

“对我而言,喜剧是一场严肃的思考。或许我没有才华、或许我没有天赋、或许我是‘尴派’的代表、或许我太过‘煽情’、或许,我不好笑。大概就是因为这些,我才会更加勤奋吧。”

对相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守,也是高晓攀创作中的一个难以被忽略的方向。《梨之园》里他振臂卖力,以期护住即将消逝的曲艺。《一段相声的创作过程》里他完整、真实地呈现了相声创作的不易,并在其中露出了自己难见但其实一直存在着的锋芒——相声应该怎么写?他的态度,其实就藏在那些包袱和笑声中。

最新一期《相声有新人》中助力孟鹤堂、周九良夺冠的节目《选A选B》,是高晓攀2018年5月为嘻哈包袱铺十周年演出最新创作的。这一次,他极其勇敢地以让观众现场选择的方式,完成了一场相声创作的“实验”。

观众的选择最终导向了什么?一个相声演员应该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与观众的需求里如何自处?所有这些问题昭然若揭地放置在舞台上了,作为创作者的他起初站在“后面”,最后才站出来,以几乎力挽狂澜的方式,大声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

高晓攀:或许我是“尴尬派”的代表,大概因此我才会更加勤奋

高晓攀似乎永远处在一种“不安”里,为相声创作环境的愈发逼仄,也为自己与同伴们面临的种种不同的局限而难以自拔。

他经历过太多所谓的“相声创作会”,发现大家更多时候在做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地创作,“这是最可怕的。”

在和很多年轻相声演员的交流中,他也发现很多人连日常阅读新闻、跟进最新的时事的习惯都懒得培养了,“那更别提阅读、看戏剧、看电影了!”

老一辈相声艺术家正在面临老去、逝去、被时代淘汰,如此,相声演员要去哪里继承呢?旧的、新的,都不接受,观众还能看到什么?

高晓攀:或许我是“尴尬派”的代表,大概因此我才会更加勤奋

另外一个当下相声舞台上的发展趋势,是观众对“角儿”的追捧。高晓攀觉得,这固然不是坏事,但“角儿”之为“角儿”,一个基本的素质就应该是“和自己的作品较真”,努力创作自己的代表作,如果只是投入在过度娱乐和众星捧月般的迷雾中,并不会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带来任何意义。

但愈发娱乐化的现实就是,大众似乎越来越不关注一个相声作品真正所蕴含的品质了——这个现状会多少让高晓攀感到愤而不平,偶有扼腕,比如在相声大赛中他看到,好作品、新作品的减少,但这同时也给了他更强的信念,他必须写下去。

“相声无论面对着怎样的时局和环境,它终究是相声,最终也一定会回到相声。”

创作了这么多年,无论是不是被外人所知,都不重要,创作本身对他来讲,已经是最好的犒赏了。是这份创作的经验和能力,给了他继续将相声爱下去的底气。

高晓攀:或许我是“尴尬派”的代表,大概因此我才会更加勤奋

“写一段作品,为别人,为自己,为观众。写,就是写的回报。写了,才知自己的欠缺在哪里,继而阅读、学习,保持着对知识和信息的好奇。

批评和意见,我沉默着收下,然后选择,善意地对待世界,锋利地观察自己。我在创作里理解世界,学习表达。

我想,也许拥有努力的能力,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天赋了。

我还会,继续写下去。”

—— 高晓攀

高晓攀:或许我是“尴尬派”的代表,大概因此我才会更加勤奋

(以上内容为转发,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