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李淵分別用7年統一天下,而爲何曹操打了34年卻只有三分天下?

用戶64785518308


首先我們要看清一件事,那就是,被曹操打下的和沒被曹操打下的都有什麼區別!袁紹,袁術等人遠比後來的劉備孫權強大的得多,但是卻被曹操打敗併吞並了。而曹操吞併袁紹與袁術又有各自的契機,那就是曹操袁術是在袁術稱帝眾叛親離的時候,滅袁紹則是在袁紹病死之後,也就是說,正正規規打一仗,曹操也許能夠打敗袁術袁紹卻不能滅之,為何呢?因為袁氏家族是四世三公,在所在地區非常有人望有民心。曹操就算打敗了他們也無法取代他們在民眾心中的位置。這就是冷兵器時代所遭遇的界限。一個老百姓爬上牆頭,齊心協力幫助守軍打仗,為守軍輸送糧草,那麼就是一個生力軍,一座城有幾萬百姓就會有幾萬軍丁,這就是民心所向的意思。在冷兵器時代,一個民心未失的城市,沒有幾年是攻不下來的。在三國裡,曹操的對手孫權,一直都是江東望族,他們在江東很有民心,所有曹操根本拿他們沒有辦法,劉備則因為藉著劉皇叔的名號繼承漢庭大統,同樣也是民心所向。這一點是李淵劉邦他們所沒有遭遇到的,在李淵劉邦他們那個時候,天下諸侯都是說反就反,大部分沒有民眾基礎,對老百姓來說,換個人來繼續統領也沒什麼大事,不會盡心盡力的幫守軍打仗。這一點也可以從後來晉國滅吳說起,曹操打了東吳孫權幾十年都奈何不了吳國,晉國卻用了三個月不到就滅吳了。


優己


劉邦和李淵數年統一天下,曹操打了34年卻只有三分天下,主要原因在於本人實力不同,團隊力度不同,起家基礎不同。

首先,劉邦、李淵和曹操三人中間,我認為劉邦的實力是最強的。劉邦能從一個區區亭長和黑社會頭目起家,用七年就建立大一統的漢朝,充分體現了其實力。其中用人的實力,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很多人認為劉邦不會打仗,其實錯誤,劉邦雖然不如韓信、項羽,但其軍事水平在秦末漢初排前十還是沒問題。包括英布造反說的都是別的將領來我不怕,但劉邦來了我就怕。、

曹操比起劉邦來說,軍事才能可能更強,但爭霸天下的才能卻差了些。別的不說,看看劉邦約法三章,曹操屠城如麻。再看看貪杯好色的劉邦進了咸陽後居然一點不近美色,同樣好色的曹操為了泡張繡的嬸孃,被張繡搞死了兒子曹昂和大將典韋。用人氣度上劉邦也比曹操大方,給韓信說封齊王就封齊王,曹操呢,大權都掌握在曹家和夏侯家手裡,五子良將統統受節制。

至於李淵,我認為他的才能是不如曹操的。但是,他兒子李世民卻比曹操要強,而且基本上各方面超越(除了寫詩之外,包括人妻也比曹操厲害)。這裡就不去一一評述了。

再說團隊實力。劉邦、李淵、曹操三人應該說都建立了一支在當時最強大的人力班子,但是這裡面還是數劉邦最牛。蕭何和張良加起來肯定勝過荀彧,韓信這種三千年屈指可數的足夠把曹操的五子八虎秒出屎來,關鍵劉邦還有曹參、周勃這些文武雙全的牛人。李淵的人力至少是不弱於曹操的。


此外,三人的起家基礎不同。

當然,劉邦的基礎是最弱的,所以劉邦實力我認為是遠超李淵和曹操。而李淵的起家基礎則比曹操要好。李淵本身就是隋朝的一鎮諸侯,有著天然的關隴集團支持。曹操雖然也是東漢的大官僚之後,但比起袁紹這種一等一的四世三公還是要差點。就這一點差距導致他後面老跟一些世家大族不對勁。

最後,隋朝本身是個短命朝代,大家都沒什麼忠誠心,隋煬帝橫徵暴斂,更是導致人心盡失,所以李淵反隋朝也就反了。而曹操那會兒,東漢的號召力還是很強的。這直接造成曹操一旦勢力擴大後,就與漢朝廷發生了尖銳矛盾。矛盾從200年一直延續到219年,直到曹丕篡漢才算徹底終結。這10多年中,曹操一半精力都用在擺平內部的漢室忠臣,包括頭號謀士荀彧也給他逼死了。這些同樣延緩了曹操統一擴張的速度。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這麼說吧!劉邦那妥妥的真龍天子,運氣好到爆,滅秦項羽基本打了主力,劉邦就默默發展,還搶了頭功。下來楚漢爭霸,項羽的政治智慧和劉邦那就差幾個級別,軍事能力又明顯弱於韓信,手下謀士哪能比得上張良陳平,還沒有個操心的蕭何,這基本是一邊倒的形式。

在來說李淵,隋末唐初,天下能比得上李淵父子的存在基本上沒有,竇建德王世充之流都是個屁,李密宇文化及之輩都是充數的,李密竟然將瓦崗那麼好的局面打殘了,宇文家的蠢貨弒君稱帝,這都是什麼人呀!能和李淵父子比?再說李淵出身關隴貴族集團,又得到貴族集團支持。天下形式在李淵拿下長安時已經是一邊倒了。這個真的沒有懸念。

曹操所處的三國可就不同了,僅僅北方曹操都費了老鼻子勁才統一下來,問題就是北方這些人水平差是差了一些,但是人家出身好,得到士族支持,曹操軍事能力很好,但是無法整合士族階級。好不容易北方統一了,但是內部還沒法整合,士族階級和曹魏不是一條心。南方劉備集團就是夢幻政治軍事集團,劉備是那種有點陽光就燦爛的,問題是,曹操整合北方,劉備把四川取了。曹操很無奈。還有個孫權,沒啥本事,就那麼一畝三分地人家要求不高,劃個長江就是我的家。他不犯錯你怎麼打。


苗哦144864774


我來說一個原因吧,大家都覺得是因為曹操的對手太強大了 才導致了自己用了30年都沒統一中國,而我覺得是曹操自己能力不行,才最後三分天下。

1.曹操短視,戰略能力不足。關於戰略我覺得曹操有兩個失誤,一是關中問題。當時的長安雖然破壞比較嚴重,但整個關中地區還是很富庶的,而整個三國時期關中好像都沒人要,只有董卓帶著少帝短暫停留了一會兒,曹操自己寧願大老遠跑到長安去迎獻帝到許昌,自己卻不佔據關中地區,真是搞不懂。而他自己的根據地許昌卻是四站之地,每次打仗都是焦頭爛額的,不得不說是他的戰略失誤。二是四川問題,曹操應該早點兒拿下四川,起碼應該在打敗袁紹以後就派一員大將拿下四川,這樣對荊州劉表和孫權形成了戰略包圍,孫權將無險可守。

2.人才觀出了問題,大家都很讚賞曹操三道求賢令唯才是舉的用人觀,但是為什麼曹操這麼求賢若渴卻招不到人呢?而李淵,朱元璋為什麼不唯才是舉呢?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唯才是舉為什麼越到後面用人越重視道德了呢?特別是建國之後,選的人多是忠厚老實甚至有些木訥的人?想想吧,當時的世家大族都是飽學之士,諸如孔融,蔡邕,崔琰,荀彧荀攸等等都是德才兼備的,他們可能更看重德行,而曹操卻重才輕德,無疑和他們沒在一條心上,最後幾個人的下場也不好也說明了問題。而曹操集團最後留下的都是些什麼人呢,賈詡,司馬懿,華歆等都是陰謀家,雖然能力很強,但是道德極壞,而這也導致了中國後來三百年的大混亂,直到隋唐才重新走上正軌,可以說曹操的唯才是舉是這次大動亂的始作俑者。

3.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把雙刃劍,既殺了對手也傷了自己,搞得曹操最後很煩,這個條友論述得太多了,就不多說了。

4.放權的問題,也可以說管理的問題,曹操喜歡親力親為,不是個很好的團隊管理者。曹操親征呂布,親征袁紹,親征烏桓,親征劉表,張魯,馬超,孫權,劉備,他都是自己帶兵打仗,再看看其他幾位,李淵基本上沒上過戰場,劉邦倒是一直在前線對抗項羽,但是他的部將韓信卻幾乎打下了大半個中國,最後對項羽實施了戰略包圍。朱元璋也是,自從打敗陳友諒以後就沒上過戰場了。而曹操自己征戰了一輩子,最後成果還不如這幾位,不是說曹操手底下沒有帥才,而是他自己性格多疑,捨不得放權。張遼,徐晃,夏侯惇都有這個能力。

5.最後再說一下對手的問題,雖然劉備孫權確實比較強大,但也不是無懈可擊的,劉備早期東奔西走無處可去,根本沒多少影響力,孫氏政權交接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戰機,但是曹操自己卻沒騰出手來,眼看著對手坐大,最後收拾不了了。


邢一善就是我


答 | 江隱龍

與劉邦和李淵分速平天下相比,曹操打了三十年卻只有三分天下,這裡面有時勢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我們首先來看看時勢的原因。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中,諸葛亮一邊指著西蜀地形圖一邊對劉備說了這麼一句話:“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諸葛亮說的其實就是“隆中對”,孫權佔地利好理解,江東有長江為天塹;劉備的人和也好理解,那是劉備為漢皇后裔頗得漢朝遺民之心。那曹操的天時怎麼理解?這裡的天時當然不是天氣,而是“天道”運行的規律。

那此時的“天道”如何呢?《後漢書》評價漢獻帝時說了這麼一句話:“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言下之意是老天厭棄漢朝很久了,不能苛責漢獻帝。然而就是在這“天厭漢德久矣”的背景下,一窮二白的劉備憑著他漢室血統的聲望,居然就能分疆裂土三分天下,這是秦隋兩朝的皇室無論如何不敢想像的。

劉備先後投靠了那麼多家主公,尤其是劉表、劉璋,如果劉備不姓劉,其被收留的可能性絕沒有這麼大,說到底在劉表、劉璋眼中,劉備還是自己人,是族人。曹操欲稱王,他的謀主荀彧第一個反對,這都是時勢未到。秦隋二朝晚期暴政過於傷民,而漢朝只是闇弱,並不殘暴,天下人心還是同情漢朝的,偏偏曹操又不以德行取勝。

另一個原因,也在個人。習鑿齒說過一句話:“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曹操在其晚期,尤其是在赤壁之戰後,的確鬆懈了。張松欲降曹居然被曹操冷落,倘若曹操的心胸能如之前一樣開闊,益州早就姓曹了,哪裡輪得到劉備?劉備剛剛入蜀司馬懿勸曹操伐益州,曹操不聽,居然說出了“人苦於不知足”這樣的話——只能說,晚年的曹操,真的老了。由此,曹操未能統一天下,也是很正常了。


隱語


這個原因很簡單,面對的人群不一樣。用多少時間能取得多大的勝利,主要看自己的實力以及與自己斗的人的實力。

劉邦面對的是誰?腐朽的秦朝。和自負的項羽。

劉邦有什麼?武有韓信,樊噲。謀有張良,簫何。

項羽有什麼?有自己的剛愎自用,又被他氣走的有才的亞父范增……。

這樣的PK結果很清楚吧。

再來看看李淵PK十八路反王。

十八路反王各懷鬼胎,僅有王世沖和竇建德實力稍微強一些,可當時社會上的能人謀如徐茂公,武李靖等都在唐營,勝敗很明顯。

在看看曹老人家的對手。賢德的劉備,武有關張趙馬黃。謀有諸葛亮。精明的孫權,武有黃蓋,呂蒙等,謀有周瑜等歷任大都督。統一談何容易。


熊二說事兒



劉邦和李淵不到十年就統一天下。而曹操用了三十多年,還三分天下,為何?

劉邦和李淵雖然都很快統一天下。但情況不太一樣。

先說劉邦。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爭霸。項羽的實力遠遠強於劉邦。但項羽屠城殺投。結果是項羽打的勝仗越多,敵人就越多。項羽不是被劉邦打敗的,而是被他自己打敗的。

所以,楚漢之爭。劉邦不到十年,就能統一天下。


再說李淵。

李淵是三個兒子太給力。兒子的麾下又太給力。所以李淵能很快統一天下。

最後,再說曹操用了一個三十多年,為何僅僅是三分天下。

曹操即麾下給力。但吳國和蜀國同樣給力。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佳機會。


赤壁之戰的失敗。我舉個例子——《王者榮耀》的排位賽。在排位賽中,我有英雄曹操、夏侯惇、典韋、蔡文姬、華佗、甄姬五個英雄。與對方展開團戰。對方只有周瑜、諸葛亮、張飛三個英雄(趙雲、關羽在打野)。原本我方佔優勢,本能取得勝利。但對方三個人操作好,張飛開大招以後,諸葛亮和周瑜瘋狂輸出。我方被團滅。敵人進而退掉我方防禦塔。



王者榮耀排位賽,輸的原因通常有二:一是隊友不給力。二是敵人太給力。

贏得原因通常也有二:一是隊友給力。二是敵人不給力。

李淵不到十年能統一天下,就是隊友給力,敵人不給力。

曹操沒統一天下,就是敵人太給力。


楊朱學派


劉邦和李淵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的成功,和他們的對手以及歷史格局有很大的關係。

劉邦面對的是落敗的秦國,以及急功近利的項羽,加上天下百姓渴望統一,劉邦深得人心。所以成事比較快。李淵的機遇和劉邦差不多,隋煬帝暴政,民不聊生,天下渴望一個新的統治者出現,李淵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然而三國時期的情況不一樣。三足鼎立,每一個都不是軟柿子,每一方都有自己忠實的民眾基礎。

曹操的對手西有劉備,東有孫吳。身邊還有司馬懿這隻大狐狸虎視眈眈,哪裡能夠迅速的成事呢。每一方都不是弱者,都很有實力,況且天下民眾沒有明確的支持哪一方,所以局勢並不能很快的形成。

到了司馬懿的時候,他的對手基本都已經死得差不多了,然後他再出手,一舉奠定勝局。這時候,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所以他成了最後的贏家。


看點兒歷史


秦朝末年,劉邦起兵後只用7年就取得了天下;西漢末年,劉秀統一天下用的時間更是不到4年;隋朝末年,李淵奪取天下的時間也是7年。

而在東漢末年,曹操打了34年的仗,直到臨終前還在四處征戰,卻未能統一天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三足鼎立這種特殊局面形成的。

三個支點形成一個面,三足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結構,具體政治和軍事形式當然更復雜一些,但曹魏“一強”對蜀、吳“兩弱”,也形成了一種較難打破的平衡,蜀吳只要聯起手來,曹魏就很難同時戰勝他們,這就是一種“恐怖平衡”。

除大勢之外,從曹操自身來說其實也有可以總結的地方,比如曹操用兵的特點,曹操擅長打突襲戰,擅長孤軍深入作戰,儘管手下戰將如雲,其中不乏一流猛將,但曹操仍然有親自帶兵執行重要任務的習慣,曾不止一次帶兵孤軍深入,比如烏巢奇襲戰、遠襲白狼山之戰以及當陽追擊戰等,曹操都是親自帶兵孤軍深入作戰。

作為一名軍人,身先士卒、不怕犧牲是優點;作為一名統帥,過於冒險又是一個不足。《孫子兵法》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在為將的5種基本素質裡勇敢只排在第4位,比它更重要的是智謀、威信、對士卒的仁愛,當然不是說曹操在智謀等方面不足,而是說曹操凡有大事都習慣親歷親為,這未必是明智之舉。

劉邦手下有韓信,劉秀手下有鄧禹,就連孫權手下都有周瑜、陸遜,他們都是“元帥級”的人物,可以幫助主公獨擋一面,而曹操手下沒有這樣的人。

為什麼呢?因為重要的事你自己都親自幹了,別人沒機會啊!

曹操手下的重要將領以“諸夏侯曹”為核心,無論曹洪、曹仁還是夏侯惇、夏侯淵都不具備“元帥”的資歷和氣勢,具體完成一項任務沒問題,但無法替曹操指揮一場大戰役。在曹操晚年夏侯淵曾獨自鎮守漢中,卻因一次戰場上的冒進而戰死。

在曹操的管理體系中,無論文武都以他為核心,武將中有一批資歷差不多的人,個個聽命於他,但也往往只聽命於他,故經常出現諸將之間互不服氣的情況。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扁平化可以提高執行的效率,但過於“扁平”會因管理手段的單一從而引發很深的內部矛盾。

曹操的身邊如果有一兩個韓信、鄧禹、周瑜那樣的得力助手,就可以在自己指揮一個戰場時去領導另一個戰場,從而使曹魏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曹操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在實戰中只能攻一方、守一方。

這就讓蜀、吳抓住了他的弱點,他們經常從東、西和中三線同時向曹魏發起攻擊,讓曹魏首尾不能相顧,從而在曹操生前難以捕捉到能夠統一天下的機會。


南門太守



劉邦和李淵定天下用很短時間,最主要在於時勢,時勢造英雄,英雄多了,自然很難對付,單憑曹操一個人是難以一時平定天下,那時比他智謀高的人多的是,一個小小的草芥諸葛亮都把他玩的團團轉。 曹操雖然有北方強勇悍將,得天下時機,地理人和,但缺少謀略,往往被對方抓住自己弱點狠狠的打,一次赤壁之戰讓他丟盔棄甲,孤傲自恃,疑心過多的他只有望江興嘆。三國是東漢末年的連接,漢朝雖然亡了,但實質沒有亡,漢朝被董卓,曹操兩位梟雄挾持,各個軍閥因此叛亂,格局一方甚至立國,董卓被王允用美人計除掉後,呂布自然承襲權位。曹操這時候展露頭腳,因為會一點兵法,在列強的夾縫中漸漸做大,自己帶兵,東征西討,後來他接了董卓的位子,在中央權挺朝野,而相對呂布失去了養父的靠山,越做越小,沒多大本事,退居西面。曹操將漢獻帝緊緊抓到手,利用他想號令四方諸侯,和平統一漢帝國。但現實哪有這麼容易,一聽皇帝被人挾持,誰聽他的,都各自為事,這也引來之後曹操東征西討蕩平北方的開始。他這樣一生辛苦的征戰,還不都是為自己家族當皇帝埋下伏筆。曹操當時想的太簡單,認為抓住漢帝就可以當漢朝整個江山,和平統一恰得其反,這才引來之後出現三國。



為了完成大漢統一,自己得不得再折騰一趟,他的折騰是有效果的,北方有強大的袁紹,號稱七十萬來戰曹操,曹操以漢丞相為名北伐,最終以少勝多火燒袁營,官渡一戰封頂。在之前呂布,袁術,張繡被一一擺平,控制河南河北,此戰更讓曹操達到巔峰,統一北方已指日可待。可放走劉備是他大錯,劉備被逐出後南下,投靠劉表,三顧茅廬招了諸葛亮,成了他智囊,劉備以西漢皇族身份,想恢復漢治,驅逐曹操,可現實哪有那麼容易,曹操正以逼近他的家門口,逃到哪,就追到哪。反而曹操卻拿統一天下的一張牌,曹操統一北方後,南方成了他重點,如果南方拿下,就天下一統。曹操趁劉表病危逼近荊州,劉備退居夏口,荊州陷落,曹操以為渡過江東就可以收棋,那沒想到劉備暗連孫權,合力阻擊曹操南下大軍。劉備勢力和孫權勢力合為一體在赤壁與曹操展開激戰,史稱赤壁之戰。曹操在開戰前大擺筵席,仗著曹魏北方雄兵信心十足,可兵多將廣不一定能平天下,最主要還是智謀。對方也少不到哪裡去,雖然人少可將勇個個深謀遠慮,像周瑜,趙子龍,關羽,張飛,魯肅,黃蓋等等外加上個高人諸葛亮,曹操若想拿天下,得鬥得過他們才可以統一天下,戰鬥變成了智鬥,一場赤壁之戰收尾也破碎了曹操統一南北的夢想。曹操後來不得不西進,北上,他在當時算是得了半壁江山,而不是整個中原,江東孫權因此戰,建立吳國,劉備西循蜀地建立蜀國,三國鼎力由此形成。



曹操一生算不上真正帝王,說來說去還不是為漢獻帝打工,曹操嘔心瀝血建立的功業,遲早會歸於他家族兒子曹丕手上,他不希望父親心血白流,最終代漢建立大魏。至於完成統一大業還不是曹操後代,是曹操傭人司馬懿後人,司馬懿有點像曹操,他的兒子孫子輩,司馬炎最終統一天下,國號再度刷新為西晉。

從以上歷史事件可以看出出現三國到結束三國的路子是有多漫長,和艱辛,最主要一點還是時勢太過混亂,英雄過於太多,一個個難以擺平,決策上失誤導致戰事重重,頻頻碰壁。曹操就是一個典型的人物,至於說劉邦和李淵呢,曹操就更顯得渺小。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漢唐締造者,曹操留給後人的卻沒有保住江山,恭讓給司馬家,曹魏只是個半壁江山而已。

劉邦,李淵和曹操比,智謀上,曹操應高一籌,劉邦面對秦末農民起義,那時秦朝已被顛覆,項羽分疆裂土,個個諸侯國事實上仍聽從項羽,劉邦那時只有一個對手那就是項羽,若打敗項羽天下就定。李淵呢,他並不是自己打下的天下,而是他的兒子李世民出謀劃策,征戰一方,畢竟是隋末,他家族底子深,於是就套上了隋朝的皇位,利用小皇帝穩定天下。隋末只有王世充力量大,再加上瓦崗寨,不久就被平了,李淵定都長安又廢了隋帝,自立為君,他靠兒子才折騰一番天下,那時形勢並沒有三國時複雜,這種結果也醞釀著兒子們反目在玄武門兵戎相見,李世民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後,自己讓父親退位,當了唐太宗。

在天時和地理人和上,劉邦和李淵更能站住腳,所以成就一番霸業。他們和曹操不同一點就是直接篡位當了皇帝,而曹操能仍為人臣,效臣忠,他這一輩子說來說去都是在漢獻帝名義下征戰四方,對後人沒有明確的方向,這也預示這他沒有像他們一樣建立帝國長遠計劃,而只簡簡單單是個梟雄而已,魏武帝只是後人追加的。簡單的說秦朝是被一支六國貴族領導下的起義軍軍推翻的,隋朝末年是被貴族取代統一的,而漢朝不同,他則是魏被挾持,慢慢走向滅亡,最終魏代漢而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