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能有幾多愁禪修助你管理情緒

看清生命的真相,破析情緒的本質,主宰情緒,而不被情緒主宰。

問君能有幾多愁禪修助你管理情緒

翻開字典,與“情”字相關之詞彙多矣,情意、情志、情感、情愛、情懷……。縱觀世間人的一生,幾乎全為“情”字所繫:我們慶生、傷老、憂病、悼死,得意時樂不可支,失意時苦不堪言,冤家聚頭多瞋恚,親愛別離重悲慼。喜怒哀懼愛惡欲,古人謂之“七情”,此係就大類而言,細察之又可開出無量別異。緒者,絲之端也;百千萬種情,譬若百千萬縷絲,各有端緒。然而多情正是人之常情,人事物的變動、無常攪動著眾多微細而複雜的情愫,絲多緒亂。當局者迷,曠達者尚能笑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然而更多的人卻只能終其一生,在情水中載浮載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此言乍聽之下煞是浪漫;但現實是殘酷的,正因為“痴”於“情”,我們承受多少苦?離婚、自殺、情殺、霸凌……。科技的發達,知識的進步,並不能降低現代人的憂鬱焦慮指數,並不能讓現代人更有效地實施情緒管理,反而在高漲的自我意識之中,不斷加深對“情”的無知,以大膽表現自己的愛恨、大聲咆哮自己的憤怒,來證明自我的存在。問題是:這究竟是喜怒哀樂歸我所控,抑或我被喜怒哀樂所控?

答案是後者。世人皆知,愈想只會愈生氣,愈想只會愈痛苦,愈想只會愈逼得自己陷入絕境,但那些令人心如刀割的畫面,就是不斷在腦中閃現,停都停不下來。有情眾生,非同木石,自能感知種種變化並緣生相應的心境。喜怒哀樂諸般情緒並無過失,過在我們無能控制情緒的流速、流量、流向,任憑洪水犯濫肆虐,自他深受其害,卻束手無策。

禪修,是風雨飄搖中的堅固舟筏、湍急瀑流裡的救生艇。禪修,引導我們定心、淨心、明心,看清生命的真相,破析情緒的本質,主宰情緒,而不被情緒主宰。

定心──“止”的功夫。在迷妄亂想的盲目追逐中,唯有定下心來,站穩腳跟,保持不動,才能把眼前的路看清楚,善於別擇,知所進退。《大學》有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定心是管理情緒最重要的第一步,在妄念的瀑流中能止的下來,才能夠覺察到,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其實只是相似念頭的前後串接,而我們可以選擇轉換一個心境,不再隨順著一再生起相同的念頭。

淨心──定力功夫的深化,使牽動情緒的妄想執著逐漸沉澱,回覆心水澄清,趣向透達真理、不為情慾所惑的智慧。《佛說四十二章經》中佛陀以攪動之水無法監照形影為喻,開示“人以愛慾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水的本然澄淨,是不帶雜質的;而本然清淨的心地,其實本來不會被任何情緒所動搖、染汙,是痴情的凡夫堅執不捨。透過淨心,沉澱妄念,放舍對情緒的妄執,在清淨中逐漸解脫情緒的束縛。

明心──明悟自心,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憤怒、憂愁、好嫉、自卑、焦躁、閉鎖、歡喜、悲傷……,原來只是因緣和合的假相,不會永遠存在,因緣散滅,自然銷亡。諸般情緒,只能強名之為“妄我”,從來不是“真我”。真正的自己,是這念能知的心,清楚、明白、作主,本自清淨,寂照一如。心念紛無緒,但任憑它再怎麼紛亂難解,終歸是虛妄。“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內在的情緒,與外在的境界一樣,都是緣生緣滅,如過眼雲煙。透過禪修,定心、淨心、明心,照見妄情空幻,照見本具真心,這才是生命最踏實安穩的歸處,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無量劫來,苦於沒溺情海,而今翻然悔悟,萬緣放下,一念回光,“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