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35歲的員工沒人要,我笑了

“人生的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是坎。”

“35歲是人生的分水嶺”,不知道從何時起,這句話開始被大家掛在嘴邊,奉為真理。在社交媒體上,關於35歲“中年危機”的討論也比比皆是。


你說35歲的員工沒人要,我笑了


▲社交媒體上關於35歲的討論

彷彿到了35歲,還沒有當上中層,這輩子就會庸庸碌碌;

到了35歲,想在新行業從頭開始,會被所有人反對;

到了35歲,還沒有結婚,就會被認作異類;

……

在網友們的討論中,35歲似乎被套上了一個又一個的思維定式。事實是否真的如此?經緯君幫你問了問幾位不同年齡段的人,也許他們眼中的35歲,與你所設想的完全不同。


你說35歲的員工沒人要,我笑了

“對35歲感到焦慮,卻不知在焦慮什麼”


蘇昀 女 27歲

談起35歲,蘇昀第一個反應的不是自己有沒有當上中層,而是想著,那時候孩子該幾歲了。

“25歲到30歲這段時間很尷尬,所有人都覺得你該長大,但自己卻還想自稱一聲寶寶。”她說,以往都是過了新年就漲一歲,近幾年卻堅持到過完生日後才更新自己的年齡。在國企做著文職工作的她剛剛結婚,工作和家庭都趨於穩定。然而,這份穩定也只能短暫維持。

同學聚會的話題從八卦聊到育兒,蘇昀意識到自己原來與大多數人並無不同。在如今的職場,這個年齡的女性大多與孩子捆綁在了一起。“26歲時我正考慮跳槽,家人們勸我找個持久穩定的單位,為以後生孩子考慮。當時覺得至於嗎?但這才過了一年多,我自己也考慮起這些問題來。”


你說35歲的員工沒人要,我笑了


▲資料圖 中新經緯 趙佳然攝

如今蘇昀和愛人居住在北京,由於還著車貸,未來一兩年也只能保證收支平衡。她坦言,自己現在的努力,只是為了不想將來養育下一代時還需要父母的資金支持。“和家人朋友聊到未來時多少有些焦慮,但又說不清楚具體在焦慮什麼,可能是自己對家庭和事業都有所期待,卻很難兩全吧。”

20歲的時候會害怕到25歲,但真的到了25歲卻覺得沒什麼可怕的。現在又在隱隱擔心著30歲,會不會到時候也會覺得是虛驚一場?至於35歲,或許也是如此。


你說35歲的員工沒人要,我笑了


“35歲還沒對象,沒準會單身上癮”


王博 男 30歲

住在北京南城,上下班時間相對穩定,性格開朗,頭髮茂密的王博,算得上是一個“非典型”程序員。

王博大學畢業後便一直做著軟件開發相關的工作,2015年從深圳來到北京,為的是能離河北的父母家近一些。今年,工作了7年的他果斷裸辭,決心考研,理由是“突然之間,身邊全都是研究生了”。

作為北漂,王博覺得自己壓力其實不大。收入養活自己綽綽有餘,父母身體康健,無需其他負擔,這無疑給他創造了相當自由的條件。遙想五年後的自己,王博希望屆時可以走上管理崗位,同時能擔負起北京的房貸。“雖然沒給自己定下死目標,但至少要有選擇的資本。”


你說35歲的員工沒人要,我笑了


▲王博的考研資料

如果說有什麼值得頭疼的事,大概就是王博的個人問題了。30歲依舊單身的他,在越來越豐富的“情侶節日”中屢屢躺槍。所幸,父母關心歸關心,但還沒有到過分著急的地步。

“前幾天跟我爸聊過一次,他跟我媽都挺開明的,我們認為不管單身還是戀愛,哪個狀態都各有各的精彩,在哪個階段就要好好地享受。”談起這個話題,王博一邊態度坦然,一邊又不忘記自嘲,“如果35歲還單身也沒什麼大不了,只怕自己沒準會單身上癮,哈哈。”


你說35歲的員工沒人要,我笑了


“人生的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是坎”


高雪 女 35歲

35歲的高雪,正好處於大家所說的“分水嶺”上,然而她自己卻對這種說法毫不認同:“我覺得任何時候都不是個坎,人不能把自己釘死在某個節點上。”

頗有獨立意識的她,一直慎重地對待自己的每次選擇,結婚生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我也經歷過被家人朋友催婚的年紀,但我不想過早地束縛自己,希望能把關注重心百分之百放在自己身上,所以直到29歲才結的婚,30歲要的孩子。”

如今,早上把孩子交給同一小區的公婆照顧,下班後再把孩子接回來,成為了高雪的固定生活模式。晚上和週末若需要臨時加班,免不了要被各種“搗亂”。她有時候覺得,下班好像比上班還要累。

如果讓高雪算一筆賬,她認為自我關注是在階梯式下降的。如果婚前是100%。那麼婚後就變成了60%,一部分精力分給了丈夫和家庭;而有了孩子之後,留給自己的關注就只有20%。“一大半的精力都在孩子身上,還需要兼顧公婆和父母,現在極少有自己的時間。”

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高雪打算讓生活重心逐漸迴歸自身。在35歲這年,高雪選擇跨行業跳槽,以事業上的追求來充實自我。“給孩子過多關注其實也是不妥的,只有父母先做好自己,才能養育好孩子。”


你說35歲的員工沒人要,我笑了


“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


江銘 男 38歲

也許因為做了多年銷售的關係,江銘非常善於與人打交道。看到他身穿潮牌,語速飛快講著段子的模樣,大家很難聯想到這是個“奔四”的中年人。

提及“35歲還沒當上中層”這一話題,江銘認為這是人之常情。“員工那麼多,中層崗位總是有限的,為什麼必須要拿崗位當作標籤呢?”

平均每天工作3-4個小時,沒有坐班壓力,業績與收入穩定,江銘表示自己對於現狀很滿意。“如果讓我每天從早到晚加班,而收入的漲幅卻不能和付出相匹配的話,我寧可不要為了升職而升職。”


你說35歲的員工沒人要,我笑了


▲作為丁克家庭,江銘與妻子收養了三隻貓

32歲那年,江銘跨行跳槽到某大型外企做醫藥代表,第二年銷售業績便拿了全國第一。然而他卻沒有急於擴大業績,而是將更多精力放在“玩”上;現在,他是公司工會的籃球隊長、足球隊骨幹,動輒飛往全國各地打比賽;桌遊、遠足、自駕遊等活動也頗為豐富。“我發的朋友圈都有品牌效應了,朋友們都想讓我帶著一起玩。”他說。

江銘覺得,自己是個很容易滿足的人。“舉個例子來說,和朋友一起去喝星巴克我會請客,但如果只有自己的話,我肯定直接去超市買瓶礦泉水。所以我對金錢的渴求也沒那麼大,夠花就行。”

對於事業,他遵循著三個原則:做好本職工作、以自己開心為前提、不錯過掙錢的機會。雖然未來的發展還未可知,但他和妻子卻早早地確定了退休生活。“我們打算賣掉名下的一套房,拿出200萬一起周遊世界。”江銘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