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軍要造航母,可是戈林卻不給艦載機,這是真的嗎?

軍史吐槽君


帝國元帥兼空軍總司令戈林曾經宣稱“任何會飛的東西都由我來管”,天上的鳥歸不歸戈林管咱不知道,但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必然屬於海軍航空兵序列,這將超出戈林的權力範疇,因此戈林肯定是不予支持的。其實,這只是二戰期間德國未能真正擁有航空母艦的其中一個原因,航母是超大型水面艦艇,它的建造涉及到許多方面的因素,戈林的阻撓雖然是重要原因,但並非全部。



首先是理念問題,德國在二戰時期對水面艦艇的發展是有保留的,希特勒認為面對老牌海上霸主英國,德國的水面力量很難取得優勢,因而選擇在有限的資源中優先保證陸軍和空軍的發展。這恐怕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的失敗有關,在“日德蘭海戰”等重大海面決戰中,拼著老命發展起來的德國水面艦隊始終未能奪得制海權,經常被英國艦隊封鎖在港口和海灣裡。

因此到了二戰時期,納粹高層已經放棄了艦隊決戰的念頭,自然不會大力建造水面艦只。我們應該發現,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都沒有再與英國發生大規模的海上決戰,只有幾艘類似“提爾皮茨號”的輕型戰列艦在海上打打游擊戰,常常被皇家海軍追的滿世界跑。



其次是國家綜合實力的短板,德國的鋼鐵產量雖然不低,但奧地利的鐵礦並不能完全滿足需求,還需要自北歐進口大量鐵礦石,那麼要保證陸軍成千上萬輛坦克裝甲車的生產,還要滿足空軍飛機的生產,以及大量輕重武器的製造,再去建造鋼鐵巨獸航空母艦,確實有些力不從心。

德國海軍大力發展潛艇,搞什麼“狼群戰術”破壞同盟國海上運輸,一方面固然是實際需要,一方面也是資源所限而投機取巧的無奈之舉。



還有就是資金預算的問題,腦滿腸肥的戈林是唯一的“帝國元帥和大十字勳章獲得者”,1935年就是德國空軍總司令,赫斯出走後成為希特勒的法定繼承人,同時還兼著納粹德國的經濟部長,他雖然不參與空軍的具體建設,但重要的工作就是給德國空軍爭取預算,從1933年到1939年德國的軍備發展共動用了640億馬克,其中有40%被戈林弄來用於發展空軍,再加上龐大的陸軍建設需要,德國海軍可以分配來的很是有限,實在捉襟見肘。

戈林作為曾經優秀的飛行員其軍事理念還停留在一戰時期,還是個“空權主義者”,對現代海軍的作用缺乏基本的認識,加之喜歡弄權(還曾想當陸軍總司令),因而也對德國海軍本能地抱有相當的敵意。



當德國海軍因缺乏空中掩護向希特勒告狀時,戈林對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罵道:“你可以搞清一件事情,只要我還活著,或說我還沒辭職之前,你們的雷德爾元帥休想得到一支海軍航空兵”,這不僅是不支持航空母艦艦載機的問題,而是德國海軍就不能建立任何形式的海航部隊。戈林是納粹的二號人物,憑藉與希特勒的政治關係,在當時的德國是無人敢與之爭鋒的,哪怕是希姆萊和海德里希,既然他這個態度,德國海軍只能乾瞪眼。

從敦刻爾克再到斯大林格勒,戈林的“空權論”和盲目自大幾乎成了納粹軍隊的災難。



(雷德爾)

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經過不懈的爭取,總算獲准在1935年開始建造德國第一艘航母,1938年完成了艦體部分,被命名為“齊伯林號”,但經驗不足的德國人在這艘艦艇的設計上存在很多缺陷,甚至在武器安裝上都未能達成一致,再加上戈林拒絕配合,1940年才開始甲板以上的工程,而到了1943年德國再也無力繼續完成該艦的建造了,成了爛尾樓,因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不得不優先滿足潛艇的生產需要,德國人的航母夢就此破滅。

另外一艘同級艦僅鋪設完龍骨,1940年被迫取消了建造計劃。1945年蘇軍逼近時,未完工的“齊伯林”號被德國人自行鑿沉,最終還是被蘇聯人打撈起來做了戰利品,1947年被當做靶船再次擊沉。

(鄧尼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