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郭鶴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龍魚」改變了中國人餐桌

他是郭鹤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龙鱼”改变了中国人餐桌

說起“金龍魚”、“香滿園”、“胡姬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幾乎家家戶戶必備。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這些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食用油品牌背後,都有著同一家跨國集團的身影,那就是新加坡豐益國際有限公司。

而一手創辦這家企業的,居然是祖籍來自福建的華裔商人——郭孔豐。

作為祖籍為福建福州的華裔商人,郭孔豐與叔父郭鶴年一樣非常拼搏,為改善大家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貢獻。這家華人掌舵的企業豐益國際,在中國人的廚房裡發起了一場糧油食品的革命,收穫了巨大的成功。

他是郭鹤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龙鱼”改变了中国人餐桌

郭孔豐是亞洲鉅富郭鶴年的侄子,他當年受叔叔委託到中國開拓糧油市場,製造出了幾乎每戶中國家庭都使用的食用油——金龍魚。由他創辦的豐益國際在全球成功打造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在成為“糧油大王”的同時,他也是郭鶴年頗為器重的接班人。

他是郭鹤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龙鱼”改变了中国人餐桌

亞洲糖王郭鶴年是郭孔豐的叔叔,郭鶴年對郭孔豐讚不絕口,他說:“至少和我一樣能幹,如果要找一個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他是最佳人選。”

他是郭鹤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龙鱼”改变了中国人餐桌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佈,豐益國際位列248位。

看準“溫飽問題” 蘊藏的市場機會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吃飯是個大問題,第一是吃飽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與袁隆平雜交水稻技術的突破讓吃飽飯迎刃而解。第二個問題是吃好飯,吃好飯,要油好,炒菜才香;然後就是米要好,對於北方人來講,就是面要好。

他是郭鹤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龙鱼”改变了中国人餐桌

中國米麵市場,很長時間裡也是散裝大米和麵粉佔據主流,價格雖然相對便宜,但是口感和質量千差萬別,離吃好相差甚遠,郭孔豐看好其中蘊藏的市場機會。

早年間,郭孔豐在新加坡經營郭氏家族的麵粉生意,他的父親是當今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的哥哥。由於經商才幹和頭腦深受叔父郭鶴年賞識,1988年,郭孔豐被派到中國開拓市場,作為郭鶴年所執掌的嘉裡集團的代表,與中糧全資子公司鵬利公司合資建立中國第一家油脂生產企業——南海油脂,郭孔豐成為該公司實際掌權人。

他是郭鹤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龙鱼”改变了中国人餐桌

隨著南海油脂成立,郭氏企業和郭孔豐在中國打下了一片不可動搖的江山,其旗下招牌產品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從問世至今在中國已售出近80億瓶。

從這瓶油開始,到大米、麵粉、日化、調味品,郭孔豐圍繞著中國人的餐桌掀起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

讓中國百姓告別散裝油

在第一瓶金龍魚問世之前,剛剛走出糧油配給制的中國家庭,炒菜大多都是用散裝、沒有品牌的二級豆油,這種油暗黃渾濁、炒菜時滿屋子都是煙,放久了容易變質,對身體健康不利,而且購買時還得自帶油壺。郭孔豐從中看出了巨大商機,誕生出在中國生產精煉小包裝食用油的想法。

1991年,南海油脂生產的第一代金龍魚小包裝調和油正式上市,瞬時成為焦點。透明的塑料瓶子裡,裝著淺金色的食用油,還貼著商標,寫著名字。

他是郭鹤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龙鱼”改变了中国人餐桌

對於當時的國內消費者而言,這個產品過於新奇,所以大家都持觀望態度。因為當時的中國百姓不知道什麼叫調和油,不知道油還可以裝在塑料瓶子裡賣,甚至不相信用這種油炒菜會比初榨毛油更健康。

金龍魚的銷量極為低迷,但郭孔豐並不著急,他堅信,小包裝品牌油,才是中國糧油市場的未來。當年春節,他等到了機會。那時候,企業逢年過節都會給員工發放糧油福利,南海油脂瞅準機會,把自己的產品推介給各企業工會採購,便攜、美觀、口味更好的金龍魚籍此大批量進入到中國家庭的廚房。

他是郭鹤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龙鱼”改变了中国人餐桌

郭孔豐毫不懷疑自己的產品將會大受歡迎,理由有二:一是金龍魚在精煉的菜籽油中按比例調和了濃香的花生油和芝麻油,不僅口感好,還濾除了黃麴黴素等毒素雜質;其次,用金龍魚炒菜油煙小,不像過去那種散裝油,油煙濃重。

郭孔豐的判斷是正確的。在1999年金龍魚上市當年,銷量就達到3000噸,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1993年至1994年,受原料價格上漲影響,食用油普遍提價,但郭孔豐按兵不動,市場份額趁機大增。此外,他推出獨家代理制度,代理商不能代理其他同類品牌,並且要承諾定額的年銷量。此時,儘管國內一些企業也紛紛打進小包裝油市場,但金龍魚已經穩坐中國食用油第一品牌的位子。

2002年,金龍魚第二代“1:1:1調和油”面世。郭孔豐將這款新產品稱為“有思想的調和油”,它倡導膳食脂肪酸平衡的健康概念,讓消費者對食用油的認知從安全升級為營養健康。第二代調和油很快就成為中國食用油市場最暢銷的產品,年銷量超過100萬噸,其配方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打造內地糧油“航母”

第一代金龍魚問世當年,郭孔豐聯合印尼大亨吳笙福等股東,在新加坡創建了郭氏糧油王國的另一大核心企業——豐益國際集團,郭孔豐任集團董事長。豐益國際成立之初主要業務是在東南亞佈局上游種植園產業,中國市場的業務仍然由南海油脂主導。

他是郭鹤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龙鱼”改变了中国人餐桌

2002年,郭孔豐提出了“建立國際一流糧油企業”的目標。因為他認定,中國是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中國人最擅長髮掘商機,也常常結伴在同一商海中比拼身手,而這種只有少數人勝出的競爭,全靠實力。為此,豐益國際開始將發展重心轉移到中國,並且與美國糧油巨頭ADM公司合資組建了益海集團,重點運作在華業務。

他是郭鹤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龙鱼”改变了中国人餐桌

2006年底,豐益國際以27億美元收購郭鶴年旗下的嘉裡糧油,將後者與益海集團合併,成立了益海嘉裡投資有限公司,作為郭氏集團在華的核心陣地。2008年起,益海嘉裡開始投資麵粉、大米、調味品、糖等多個領域,不久後高調推出了金龍魚大米,藉助食用油打通的營銷渠道迅速佔領市場。

益海嘉裡還創新了生態可持續全產業鏈,通過技術研發,將大米脫下的稻殼變廢為寶,用來燃燒發電。一噸稻殼的燃燒值約等於0.7噸煤炭,照此計算,益海嘉裡每年出品2億噸大米,意味著約4000萬噸的稻殼可以產生相當於2800萬噸煤炭的燃燒值。不僅如此,他們還從稻殼燃燒剩下的稻殼灰中提煉出活性炭和白炭黑,後者可用於製作橡膠輪胎的耐磨劑。

他是郭鹤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龙鱼”改变了中国人餐桌

如今,益海嘉裡已在中國內地設有170多家企業,成為中國植物油行業十強企業,也是全球四大農產品生產企業之一。其母公司豐益國際也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食用油及農產品供應、貿易等多元化的跨國集團,在全球擁有逾450家工廠,除中國外,在印度、印尼和其他50多個國家設有完善的分銷網絡。

他是郭鹤年的侄子:用一瓶“金龙鱼”改变了中国人餐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