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首富郭鶴年,不計得失助母國(2)

1947年,24歲的郭鶴年隻身赴新加坡,以10萬元馬幣作資本,創立了他生平的第一家公司——力務克公司,經營商務、船務經紀、雜貨業等。次年,郭父去世,郭鶴年返回馬來亞新山,在母親鄭格如的建議下,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於1949年正式成立。入股者除鄭格如、郭鶴舉、郭鶴年外,還有郭鶴青、郭鶴堯(郭欽端長子)、郭鶴景(郭欽仁長子)、郭鶴新及郭鶴瑞(郭欽寶之子)等堂兄弟。該公司聯合郭家兄弟的資產,繼承了東昇公司的傳統業務,經營大米、麵粉、豆類、食糖等。由於郭鶴年才識出眾,被推舉為公司的董事主席。

1952年,由於二哥郭鶴麟參與馬共遊擊隊而被當時的英殖民政府殺害,郭家受到當局的監視。在這種情況下,郭鶴年到英國暫住和考察。他悉習研究了企業經營的方法和國際貿易知識,尤其對蔗糖買賣、經營作了深入的研究,深受啟發。

1957年,馬來西亞脫離英國獨立。郭鶴年敏銳地看到,隨著英國傳統經濟勢力的消退,馬來亞國內消費品市場不可避免地出現真空。馬來亞政府急需發展進口替代工業,以走上經濟獨立發展的道路。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黃金機會!郭鶴年毅然於1959年與馬來聯邦土地發展局合資,在檳城創辦了國內第一家煉糖廠,即馬來亞糖廠。他從泰國購入粗糖,在自己的糖廠加工後運銷到各地,並通過設在香港的商品經紀公司銷往中國。他還從古巴購進蔗糖轉賣給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在短短几年內,他就控制了馬來西亞的蔗糖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並被人們譽為馬來西亞“糖王”。

為了徹底改變馬來西亞糖業依賴進口的落後面貌,1968年,郭鶴年向馬來西亞政府租借位於玻璃市州約1.44萬英畝的土地,開墾為種植園,種植甘蔗,併成立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從事蔗糖的種植和提煉。馬來西亞雖然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適合甘蔗生長,但卻主要種植稻米、胡椒、可可、菸草、腰果等經濟作物,很少種植甘蔗。因此可以說,郭鶴年開創了馬來西亞大規模種植甘蔗的先河。隨著甘蔗面積的擴大,郭鶴年糖廠的產量迅速增長,使馬來西亞邁出了糖業自給的第一步。

1970年,他搶在世界糖價上漲之前,收購了大批原糖,並投巨資於白糖期貨貿易。隨著糖價的上漲,他一舉購進60萬馬元,震驚了國際糖交易市場。郭鶴年的郭氏兄弟公司不但掌握了大馬糖業市場的80%,而且通過多邊貿易,每年控制的食糖總量達150萬噸左右,約佔當時國際糖業市場的20%。年僅40出頭的郭鶴年,又登上了 “亞洲糖王”的寶座。

據華商韜略報道,回憶這一段在國際糖業市場打拼的經歷,郭鶴年曾在總結其成功經驗時表示,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是他通向世界的重要法寶。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夠改善他的溝通技巧,那麼這個世界就會更加靠近他。”因為早期在華文和英文學校的學習背景,郭鶴年不僅同時具備了英文和華文的溝通能力,還和很多馬來西亞日後的政界要人成為了好友,這些都非常有利地支持了他其後事業的發展。

郭鶴年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他於60年代在白糖業取得輝煌成就之後,一鼓作氣地向其它眾多領域進軍,走上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如今他已在多個領域取得成功,被稱為國際商場上的“多面人”。

糧食及副食品加工業仍是郭氏兄弟公司的重要產業。它從泰國買米,賣給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從北美和澳大利亞輸入小麥,運到屬下的麵粉廠加工。1962年,郭鶴年創建了聯邦麵粉廠,總部在吉隆坡,在巴生和新山擁有4個麵粉廠。這些麵粉廠的年產量約22萬噸,佔馬來西亞麵粉市場的45%。此外,他還在北馬、吉隆坡、北海擁有糖廠,在巴生擁有食油廠和飼料廠。

早在1960年,郭鶴年就設立了馬來西亞木板廠。馬來西亞森林面積寬廣,僅林業工人就達100多萬人,優越的資源和勞動力條件為郭鶴年發展木材加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現今,他的木材廠已成為東南亞具有一定地位的大廠,產品的95%遠銷到歐美和東南亞各國。

由於郭鶴年長期從事國際商品貿易,因此他很自然地將業務擴大到航運業。早在1947年創辦的力務克公司(1965年後改稱郭〈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就是以航運業及相關業務為主。1971年,他在馬來西亞前財政部長陳修德的邀請下,出面組建了馬來西亞國際航運公司。在總共2000萬元資本中,政府佔61%,郭鶴年佔10%,其它的資金大部分由他多方籌措而來。郭鶴年曾任該公司的董事主席,為馬來西亞本國航運業的發展及打破遠東貨運船隊專利權的壟斷做出了貢獻。現今,馬來西亞國際航運公司總噸位達140多萬噸,運載量佔全馬遠洋運輸總量的1/5。此外,郭鶴年還在馬來西亞擁有Pan船務公司,在新加坡擁有太平洋航運公司和Leo船務公司,在香港擁有凱利航運公司。其中太平洋航運公司是擁有30多家子公司的航運企業集團,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運載幹、散貨物的運輸公司,1990年營業額高達5400多萬美元,純利1800多萬美元。

70年代初,郭鶴年開始發展房地產業。最早的產業投資是馬來西亞的彩虹集團,該集團在新山擁有規模宏大的發展計劃,包括建築彩虹花園、柏齡花園住宅區及大型購物場所。1985年,該集團資本達6725萬馬元。郭鶴年擁有的其它產業公司包括新加坡的“Leo產業”、香港的“凱利產業”、菲律賓的“郭產業國際”等。

如果說白糖業構築了郭鶴年企業王國的基石,那麼“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堪稱王冠上一顆閃亮的明珠。郭鶴年的酒店業務是70年代初從新加坡開始的。當時,他注意到旅遊業將大有可為,而酒店業與旅遊業息息相關。1971年,他在新加坡創建了第一間豪華酒店,取名“香格里拉”,在英文中是世外桃源的意思。這個極富浪漫色彩的悅耳的名字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客人,也使得香格里拉酒店一鳴驚人,盈利甚豐。從此,郭鶴年在酒店業大舉出擊,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在馬來西亞、泰國、香港、斐濟、漢城、菲律賓和中國大陸建立了香格里拉酒店,並在馬來西亞檳城建有沙洋酒店和康塔酒店。在郭鶴年的悉心培植下,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已成為一個跨國性的酒店網絡。據統計,到1993年,該集團的酒店數量已達到22間,客房數一萬多間,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酒店集團之一。現今仍有不少酒店在建設中。各國的香格里拉酒店都是國際公認一流的五星級酒店,不少在國際酒店業評比中獲傑出優勝獎。事實上,“香格里拉”這個名字已經成為高貴、豪華、與眾不同和優質服務的最佳保證。郭鶴年本人繼“糖王”之後,又贏得了東南亞“酒店大王”的美譽。

除上述行業之外,郭鶴年還涉足金融、礦業、文化娛樂和電視廣播等領域。創馬來西亞土著銀行的創辦董事之一,並曾與馬來西亞前財政部長達因·賽奴丁合作收購了一家在馬來西亞的法國銀行,並易名為“馬法銀行”。

經過三十多年的苦心經營,郭鶴年領導下的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已從一家單一經營米、糖的企業發展成為經營工業、種植業、礦業、航運、國際貿易、酒店業、房地產、金融等行業的多元化企業集團,屬下公司遍佈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韓國、香港、澳大利亞、加拿大、斐濟、中國大陸等五大洲眾多國家和地區,其中23家公司的總部設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現今,郭氏家族在五個國家的總共11家掛牌公司中擁有控股權或巨大投資,包括馬來西亞的玻璃市種植公司、聯邦麵粉廠、拉曼錫礦、彩虹有限公司、馬來西亞國際船務公司,新加坡的香格里拉酒店、太平洋航運及GB控股,泰國的香格里拉酒店以及菲律賓的郭氏產業國際。由於郭鶴年在馬來西亞經濟發展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及傑出貢獻,在1985年亞洲管理學院及馬來西亞銀行公會共同舉辦的馬來西亞十大企業家評選活動中,他名列榜首,被評為“最傑出企業家”,並被授予象徵企業界最高榮譽的“金字塔獎”。該獎項只頒給在當地及國際上有非凡成就的企業家,郭鶴年獲此殊譽,乃是眾望所歸,足見他在馬來西亞企業界及社會中的地位和威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