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大馬首富郭鶴年,不計得失助母國(1)

郭鶴年出生在馬來西亞新山的一個華商家庭。他的父親郭欽鑑祖籍為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郭宅村,在六個兄弟中居小。

20世紀初,除了長兄郭欽錚留在家鄉開了一家叫“萬安堂”的中藥鋪外,其餘弟兄相繼來到馬來西亞謀生。1909年,郭欽鑑隻身來到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新山。他當過店員,也開過咖啡店,為生活而四處奔波。當時,他的四哥郭欽仁已經在新山創辦了一家“東昇公司”,專營大米、大豆和糖的生意。由於郭欽仁身體狀況欠佳,逐步把東昇公司的經營和管理權交給郭欽鑑、郭欽端和郭鶴青(郭欽暖長子)三人,在他們的精心料理下,公司業務不斷擴展。

1920年,郭欽鑑與來自家鄉福州的鄭格如結婚,先後生下了3個兒子。郭鶴年生於1923年10月,行三,上有兩個哥哥郭鶴舉和郭鶴麟。當時郭家已成為當地小富,因此有能力供養子女讀書。郭鶴年兄弟三人都畢業於新山英文學校及著名的新加坡萊佛士學院,良好的教育為他們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942年,日本軍隊佔領了馬來西亞,郭欽端不幸病逝,郭鶴青被日軍拘捕數月,東昇公司被迫停業。但隨著戰爭的結束,東昇公司重新走上正軌,並很快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戰後初期,馬來亞消費品奇缺,當局實施物品統制。任米糧統制官的達圖·翁(馬來西亞前總理達圖·侯賽因·奧恩的父親)與郭欽鑑有莫逆之交,他把採購大米和糧食的工作交由郭欽鑑處理。郭欽鑑抓住時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控制了柔佛州的糧食生意。同時,他還取得了政府包括醫院和軍部的糧食供應權,事業蒸蒸日上。此外,柔佛州的蘇丹依布拉欣也對郭欽鑑的生意多方照顧,發給他一些執照和準證,使他得以從事某些特定的生意。到40年代末,郭欽鑑已經成為新山知名的富商,東昇公司成為日後郭鶴年及其兄弟創建龐大企業王國的橋頭堡。

郭欽鑑熱心辦教育和當地華人事務,曾任新山寬柔中學董事長和福建會館主席、新山中華公會理事,被柔佛蘇丹封為準拿督銜。他於1948年12月26日病逝,政府為紀念他對新山的貢獻,特意將市內的一條橫銜命名為郭欽鑑路。

父母對郭鶴年影響非常大,華商韜略曾發展文章報道說: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畢業於福州協和大學,是受過新式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鄭女士對家族生意不管不學,卻自幼勸告孩子要有商業道德,不要崇拜物質。在世時,她曾在鐵板上刻下“兒孫能如我,何必留多財,倘若不如我,多財亦是空,不為自己求利益,但願大眾共安寧”的金玉良言。郭鶴年非常孝順母親,說母親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而將郭鶴年引入商道的父親也對他有著至深影響。“由於父親是一位商人,諸如‘商業道德’、‘誠實’、‘一言九鼎’是他經常提到的詞彙,這些都對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郭鶴年說。不僅是直接的道德教育,父親也以自己的言行對兒子們進行著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本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理念,事業有成之後,郭欽鑑和他的兄弟們熱心辦學,為華人發展出力獻策。日本侵略中國之後,郭欽鑑更出任新山華僑籌賑委員會主任,和家族成員積極籌款,支援祖國。

郭欽鑑等欽字輩人物以經營糖米油鹽起家,經過幾十年的勉力經營,小有所成,草創了郭氏家族的基業。同樣是普普通通的米糧生意,傳到郭鶴年等鶴字輩手中,卻變成了一支變幻無窮的魔術棒,開創出一個神奇的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