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成都雕塑藝術生態怎麼了?

當下成都雕塑藝術生態怎麼了?

2018年3月7日晚上7點,川大美術館與1314雜誌合作的「當下成都雕塑藝術生態怎麼了……?」現場話題在四川大學美術館二樓研討廳舉行,本次現場話題邀請了藝術家錢斯華、陳碩、趙莉、沈允慶與四川大學美術館館長熊宇、藝術評論家張穎川。

當下成都雕塑藝術生態怎麼了?

藝術評論家張穎川:

成都市一直被譽為現代城市雕塑的發源地,發展到80年代到90年代,成都的城市雕塑無論從發展的速度,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政策,建設資金的投入在全國都名列前茅。同時架上雕塑創作也活躍起來。2000以後,成都的雕塑家開始關注當代公共藝術,思考雕塑與公共文化公共藝術的關係。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活躍,公共文化景觀建設出現多元化發展格局,原來政府的城市雕塑辦公室撤銷了。近幾年成都本土的雕塑藝術活動相對以前弱了好多,其中表現出來的諸多現象值得關注。當下的社會公共文化正面臨一個大的轉型期,傳統的主流藝術和主流創作方法包括主流藝術體制都面臨挑戰,我們成都的雕塑家因此有他們的困惑,困境,曾經有雕塑家呼喊出了“捍衛雕塑”的口號。當然,我認為新形勢下有新的發展可能性,藝術家所承擔所賦予的時代使命精神也就在這些困境、問題之中…

藝術家、四川大學美術館館長熊宇:

討論成都雕塑藝術的生態環境是挺有意思的一個話題,討論這個主題其實也是一些傳統藝術形式在當下社會生態下的一個縮影。雕塑與架上繪畫一樣在藝術史裡往往被看作傳統藝術形式。今天藝術這個概念在不斷擴大,新興的藝術形式與媒介不斷拓寬藝術的疆域,同時也在引起傳統的藝術形式的反思與演變。畢竟今天社會認知藝術的方式在不斷變化,比如以往城市中常見的紀念性雕塑在今天就常被與環境公眾更加融合的大型藝術裝置替代,而雕塑立體的空間概念與材質概念在今天也變得更加多元。同時傳統雕塑的某些功能也正在被新生事物與媒介所代替,也許今天藝術面向大眾市場,藝術的公共性變得越來越重要,然而我認為藝術中某些本質的東西卻一直沒變,只是藝術家面對的問題比以前更多更復雜。

藝術家錢斯華:

成都雕塑圈的問題和全國相比較,其實差不多,大環境是一樣的,發展單一,概念化,表面化,潮流化。成都主流的雕塑體制的作用在逐漸減少,雕塑生態結構在發生變化,有些文化氛圍同時也在丟失。我們雕塑家要有責任感 ,應該積極關注本土生態,要主動地參與,走進公共領域與公眾交流,要主動地去做本土公共文化、雕塑文化,不能消極退卻。

藝術家趙莉:

自己的創作狀態一直比較自由,我主張藝術創作隨心隨性,其實外界的變化沒有對我自身的創作狀態帶來多大的影響。我從80年代做城市雕塑走到今天,每個階段,每一個時期的創作都讓我感到愉悅。藝術創作是藝術家自我的選擇,只要堅守內心的自由真性精神,就有面對各種社會環境變化的能力。

藝術家陳碩:

我一直在做陶瓷材質的創作探索,我應該比今天到現場的其他三位雕塑家更早地面臨生存挑戰。我02年到成都,因為喜歡成都的人文氣息,所以便定居於成都創作,剛開始遇到很多創作生存的麻煩,但也一步步地走了過來。我做作品時會花很多時間去思考問題,始終在探索如何守住自己初心的所指和文化本體的精神,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在自身的體系語言中形成自我藝術探討的個性。許多問題是需要不斷向自己內心深處追究的。我們不應該回避問題和困境,應該把問題和困境變成成長的磨刀石,而不能像以前的圈子氛圍,怕問題,怕批評。

藝術家沈允慶:

我是從90年代末開始接觸城市景觀雕塑創作的。現在做雕塑參加投標一直處於一種被動被選擇狀態,我感覺發生在成都本土的一些大型的藝術活動,本土藝術家介入得比較少,這是為什麼…。希望成都政府在觀注城市品牌建設的同時多關注公共藝術的介入,把成都的藝術生態和成都藝術家共同打造出更本土更國際化藝術空間。現在我主要的創作選擇用衛生紙日常材料做“白菜”作品,這樣的創作可以在家裡做,比較環保,也比較自由。更希望自己的作品從架上走入公眾。讓成都的綠道更有生機、讓市民感受到成都生活藝術化國際化。


四川美術網(www.sichuanart.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